[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842634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2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2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20 世纪初,创立实验教育学,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动,为教育学研究提供新方法,进一步推动教育学科学化的德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是( )。(A)赫尔巴特(B)福禄培尔(C)弗洛伊德(D)梅伊曼和拉伊2 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反映了人们在教育学建构中的( )。(A)科学取向(B)实践取向(C)规范取向(D)人文取向3 下面那一项是卢梭提出的( )。(A)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B)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

2、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C)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D)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4 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的必不可缺少的( )。(A)所有因素(B)一般因素(C)特殊因素(D)最基本的因素5 在德国,至今从小学到大学仍把宗教课作为必修课,这是教育内容受( )制约的标志。(A)生产力水平(B)文化传统(C)政治经济制度(D)教育者自身的素质6 提出“一般发展发展 ”理论的教育家是 ( )。(A)皮亚杰(B)赞科夫(C)艾里可森(D)维果茨基7 “四有、两热爱、两精神” 当作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的是 ( )。(A)1986 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

3、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 1985 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D)1982 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8 壬戌学制是以( ) 学制为蓝本制定的。(A)英国(B)美国(C)德国(D)苏联9 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是从( )角度来说的。(A)课程的组织中心(B)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C)课程管理制度(D)课程的存在形式10 ( )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A)谈话法(B)练习法(C)讲授法(D)实验法11 学校德育内容的核心是( )。(A)爱国主义教育(B)理想

4、教育(C)社会主义教育(D)集体主义教育12 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巴班斯基(D)杜威13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 )。(A)平等关系(B)相互促进关系(C)思想交流关系(D)授受关系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4 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15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三、简答题16 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7 简评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18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9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有何区别?20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21 有效测验的必要条件是什么?22 德育的概念、

5、任务及意义是什么?23 如何认识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24 简述教师的职业角色。必答题25 论述有关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26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其中蕴涵的教育思想,并围绕这种思想论述教育应如何主动回应现代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需求的挑战。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业负担)既不可能也不合适。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27 简述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28 何谓学校教育制度? 决定学制建立的最主要

6、的依据是什么? 根据我国实际,参照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你认为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需要怎样进一步改革?29 论述当前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大讨论。30 什么是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2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

7、育学原理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8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4 【正确答案】 错误。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

8、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5 【正确答案】 正确。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三、简答题16 【正确答案】 构成教育活动的

9、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1)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2)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3)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教育的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要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

10、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受教育者也不是完全听从于教育者,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受教育者的学会影响教育者的教。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得以完成的中介,没有教育措施,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各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7 【正确答案】 199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6 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九五 ”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

11、, “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8 【正确答案】 (1)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是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与遗传素质、环境(指家庭和儿童生活周围的社会环境)相比,教育

12、在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第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培养人的活动。第二,教育工作是由受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来进行的。第三,教育可以把遗传素质提供的可能性、自发的环境影响以及个人主观努力纳入教育轨道,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发展。【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9 【正确答案】 (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的文化精华;活动课程主要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等个体经验;(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注重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13、3)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文化(间接经验);活动课程主要通过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而获取直接经验;(4)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察学习结果;活动课程重视形成性评价,侧重考查学习过程。【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0 【正确答案】 (1)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按“ 课

14、”教学。即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叫做一“课” ,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单位时间称为“课时” ,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全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并制订统一的作息时间表,有节奏地开展教学活动。统一授“课”。教师根据指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向全班学生传播统一的教学内容,并排定课表,多科并进,交错授课。在同一班级,授课的进度和要求应该是统一的。全班统一开学,统一上课,统一考试,统一升级、结业和毕业。【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1 【正确答案】 一个测验是否有效,要看它的效度、

15、信度、代表性和可行性如何,此外还要看它对学生个体或团体区分度如何。(1)信度。信度是指测验测量其所要测量的东西前后一致的程度。信度涉及到测验是否准确可靠的问题。测验的信度指标通常以相关系数表示,称为信度系数。(2)效度。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度的测验,即使具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3)代表性。心理与教育测量多以取样原理为根据。典型的方法是,选择关于测验内容的一个样本作为估计该样本所属的总体的基础。这个方法至少必须符合如下条件: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在符合代表性和意义性要求的限度内,样本必须是随机抽取的。(4)

16、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有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区分度的所有指标和估计方法都是以对项目的反应与某种参照标准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5)可行性。决定测验的可行性应当考虑四点:测验提供的信息有多大意义;可行性测验应当在形式与内容上适合于它所要测量的年龄范围内的学生;要考虑到测验的费用以及进行测试、记分和解释所需的时间量;评分是否客观,结果解释是否适当,记分和解释要不要特殊训练等等。【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2 【正确答案】 (1)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

17、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2)德育的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德规范,自觉地身体力行,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荣辱和按道德规范调节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基本的社会主义的道德观点、信念,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深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在道德认识和实践生活中,激发出道德需要,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培养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对履行和捍卫社会主义道德富有

18、责任感、义务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道德锻炼和规范行为的训练,不仅要使他们能自觉地运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要使他们的道德行为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形成道德的行为习惯,成为个人的品德。上述三个任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要注意发挥三者的整体功能。只能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尚品德。【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3 【正确答案】 (1)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2)德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4 【正确答案】 (1)学习者。教师也要紧跟时代,掌握最新的科学理论知识。

19、(2)研究者。教师工作充满着变化与挑战,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3)学生学习的促进者。(4)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承担着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启发他们智慧,帮助他们解除困惑的职责。(5)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师具有传递社会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6)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7)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8)学生学习的榜样。(9)学生的朋友。教师角色的多样化体现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与责任。【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必答题25 【正确答案】 (1)生物起源说: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的。英国教育家斯

20、宾塞、教育学家沛西能等人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甚至在人类产生之前,教育就早已存在于动物界。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就是一种教育,人类教育只不过是在承袭动物教育形式基础上的某些改善和发展。他还把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说成是教育起源和存在的基础。(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他从心理说观点出发,批判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起源于原始公社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教育的基础。不论成人愿意与否,儿童都在模仿他们。因此,依照孟禄的意见,模仿是手段,是教育过程的实质。孟禄的心理起源说和利托尔诺的生物学教

21、育起源学在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同样抹杀了教育的社会性,把受教育者当成无法控制的对象。(3)劳动起源说:这是十月革命后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的观点。他们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同时,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明教育的起源,特别是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他们主张,教育从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开始了,同时认为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活动。【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6 【正确答案】 (1)这段文字所蕴涵的是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拓展到全社会。(2)现代社会

22、发展与个人成长对教育的挑战,如:社会变革的加快、大众传传媒迅速发展带来的社会信息化、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等对教育的挑战,人口增长及人的寿命的延长,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个人需要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等对教育的挑战。(3)应对挑战的教育改革教育观念的改变:树立大教育观,同等重视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教育体系的改变: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目标的改变: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学习化社会,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教育。教育方式的改变:实施多样化的教育,促进学习者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7 【正确答案】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

23、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其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需要 ”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康德等。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把人视为教育目的根本,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它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者回归到人间,起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在人的

24、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直到今天,也不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要,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极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因此,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主要

25、代表人物是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的极端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个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8 【正确答案】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学校教育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由各种社会因素决定。(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26、,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制约着学校教育对象的范围,不同类型学校出现的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于学校的师资、设备、教材等因素也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通过这些因素它又对学制的某些方面(如学习年限长短)产生一定的影响。(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必须要掌握教育权,决定着接受教育的对象,决定着不同社会背景的受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类型、程序和方式。统治阶级的这些要求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教育观念上,还体现在他们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学制上,而且必须借助

27、它们加以保障实现。因此,社会制度对于学制的影响是直接的。(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人口的文化素质是学制确立时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人口的分布、人口在产业部门和地域间流动的趋向、人口的增长率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都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改革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4)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切合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已为许多国家在进行学制实验、研究过程中所验证。(5)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每个国家的学校教育

28、制度都有它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不能脱离本国学制发展的历史沿革,又不能忽视吸取其他国家改革学制的有益经验。只有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对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作出历史的、科学的说明。为此,学制的制定和改革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考虑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学制改革要走自己的路,避免完全照搬西方;(3)学制改革要科学化、理性化。世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大致有以下新的趋势:(1)提早入学年龄,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短期大学迅速发展,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

29、才。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针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应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的联系,重视终身教育。【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9 【正确答案】 (1)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即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它的主要特点:各学科课程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属于自身的研究方法彼此界限清楚,各自自成一体。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

30、来编排课程。重视学习的理论知识(间接经验 )。其指导思想是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课程是为生活的准备而服务的。这种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知识来组织,以学科作为教学活动单位,这给教材编订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教学内容的选择、结构、顺序就是学科知识的选择、结构、顺序,一切从学科知识体系来考虑。课程目标以学科知识的掌握为目标;教材的编写与审订也相应地分学科进行。从教学看,以科学文化知识为主体的学科课程便于教。一个学科教师,只要掌握了本学科的系统知识,便可胜任教学。从学习的角度看,学科课程便于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既是教学的内容也是学习的内容,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相对简单的过程。此外,学科

31、课程还有便于管理、评价等长处。正是由于学科课程的这些长处,这种传统的课程设计才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学科课程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学科各自独立,割断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课程只重视系统学科和学科知识,不注意发挥教育的社会职能与人的发展职能;学科课程注重于学科知识,而置能力培养于不顾,将获得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脱离。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其危害日益突出,人们深感重知识,轻能力,重学科的区别,轻学科的联系,难以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2)活动课程也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即以儿童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这种理论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获得经验,从中培养学习

32、兴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其特点是: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动机、需要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课程的组织不是多学科的分科并进,而是综合性的单一课程;课程顺序不考虑逻辑结构,只强调心理结构;课程进度无严格规定,以学生的态度和兴趣的发展变化随意删定。活动课程论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注意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强调经验,但违背了教学认识规律,排除了人类积累的间接知识的系统学习,暴露了它致命的弱点,即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3)目前,关于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概括起来大致有这样的一些观点。一是“补充说 ”。认为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在我国的课程结构中,应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

33、为辅,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育人功能。二是“对立说 ”。认为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是根本对立的两种课程形态,如果简单地把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成相互“补充” ,就容易导致“活动课程学科化”,活动课程成了学科课程的延伸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活动课程的本义,是不足取的。三是“发展说 ”。认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超越。活动课程实质上包涵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整合形态,活动课程就是以活动作为特殊形式把学科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0 【正确答案】 (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BS ISO 15893-2010 Space data and information transfer systems Space communications protocol specification (SCPS) Transport protocol (SCPS-TP)《空间数据和信息传递系统 空间通信协议规范(SCPS) 传输协议(SCPS-T.pdf BS ISO 15893-2010 Space data and information transfer systems Space communications protocol specification (SCPS) Transport protocol (SCPS-TP)《空间数据和信息传递系统 空间通信协议规范(SCPS) 传输协议(SCPS-T.pdf
  • BS ISO 15900-2009 Determination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 Differential electrical mobility analysis for aerosol particles《粒度分布测定 气溶胶粒子的差异性电移动性分析》.pdf BS ISO 15900-2009 Determination of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 Differential electrical mobility analysis for aerosol particles《粒度分布测定 气溶胶粒子的差异性电移动性分析》.pdf
  • BS ISO 15901-1-2016 Evaluation of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porosity of solid materials by mercury porosimetry and gas adsorption Mercury porosimetry《用水银孔率法和气体吸附法测定固体材料的孔隙尺寸分布和孔隙率.pdf BS ISO 15901-1-2016 Evaluation of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porosity of solid materials by mercury porosimetry and gas adsorption Mercury porosimetry《用水银孔率法和气体吸附法测定固体材料的孔隙尺寸分布和孔隙率.pdf
  • BS ISO 15901-3-2007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porosity of solid materials by mercury porosimetry and gas adsorption Analysis of micropores by gas adsorption《用水银孔率法和气体吸附法测定固体材料孔隙尺寸.pdf BS ISO 15901-3-2007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porosity of solid materials by mercury porosimetry and gas adsorption Analysis of micropores by gas adsorption《用水银孔率法和气体吸附法测定固体材料孔隙尺寸.pdf
  • BS ISO 15903-2002 Soil quality - Format for recording soil and site information《土壤质量 记录土壤和现场信息的格式》.pdf BS ISO 15903-2002 Soil quality - Format for recording soil and site information《土壤质量 记录土壤和现场信息的格式》.pdf
  • BS ISO 15906-2007 Carbonaceous materia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luminium - Baked anodes - Determination of the air permeability《铝生产用碳素材料 焙烧阳极 透气率测定》.pdf BS ISO 15906-2007 Carbonaceous materia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luminium - Baked anodes - Determination of the air permeability《铝生产用碳素材料 焙烧阳极 透气率测定》.pdf
  • BS ISO 15917-2012 Solid ball-nosed end mills with cylindrical shanks made of carbide and ceramic materials《用碳化物和陶瓷材料制成的实心球头端铣刀》.pdf BS ISO 15917-2012 Solid ball-nosed end mills with cylindrical shanks made of carbide and ceramic materials《用碳化物和陶瓷材料制成的实心球头端铣刀》.pdf
  • BS ISO 15923-1-2013 Water quality Determination of selected parameters by discrete analysis systems Ammonium nitrate nitrite chloride orthophosphate sulfate and silicate with photo.pdf BS ISO 15923-1-2013 Water quality Determination of selected parameters by discrete analysis systems Ammonium nitrate nitrite chloride orthophosphate sulfate and silicate with photo.pdf
  • BS ISO 15930-1-2002 Graphic technology - Prepress digital data exchange - Use of PDF - Complete exchange using CMYK data (PDF X-1) and PDF X-1a)《图形技术 预压数字数据交换 格式的使用 使用CMYK 数据 (PDF .pdf BS ISO 15930-1-2002 Graphic technology - Prepress digital data exchange - Use of PDF - Complete exchange using CMYK data (PDF X-1) and PDF X-1a)《图形技术 预压数字数据交换 格式的使用 使用CMYK 数据 (PDF .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