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78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创立的教育学说是( )。(A)实验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批判教育学(D)科学教育学2 文化教育学批判的对象是( )。(A)批判教育学(B)实用主义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制度教育学3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关系,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意识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这种观点说明,教育在本质上是( )。(A
2、)生产力(B)上层建筑(C)社会意识(D)精神生活4 教育独立论的代表者是( )。(A)胡适(B)陶行知(C)梁漱溟(D)蔡元培5 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政治制度(B)社会生产(C)自然环境(D)人口环境6 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身份认同和角色定位,使其自觉按照角色要求为人处世。这体现了教育的( ) 。(A)个体社会化功能(B)个体个性化功能(C)个体谋生功能(D)个体享用功能7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的是 (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因素(D)主观能动性8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 )。(A)教育为
3、谁服务(B)教育的制度(C)教育怎样培养人(D)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9 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教学目标(D)教学目的1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下列属于我国基本教育制度的是( )。(A)社区教育制度(B)成人教育制度(C)教师教育制度(D)教师资格制度11 双轨制形成于 18、19 世纪的西欧。其中一轨是“学术性” 的,另一轨是“职业性”的。以下关于这种学制形成方式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两条轨道均发端于高等教育,是自上而下形成的(B)两条轨道均发端于初等教育,是自下而上形成的(C) “学术性” 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 职业性”
4、 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D)“学术性 ”轨道是自下而上形成的,“职业性”轨道是自上而下形成的12 教育大辞典中解释的“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 是指( )。(A)国家教育制度(B)教育制度(C)学校教育制度(D)义务教育制度13 泰勒的课程编制原理主要强调( )。(A)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B)教师时课程的再开发(C)管理者对课程的监控(D)学生对课程的评价14 教学上的整齐划一,不利于因材施教,这一缺点属于(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显性课程(D)知识本位课程15 学生围绕自己和教师订立的学习契约开展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文纳特卡制(B)道尔顿制(C
5、)特朗普制(D)曼海姆制16 教学在本质上讲是( )。(A)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B)一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C)发展学生品德的活动(D)师生共同提高的活动17 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境问题做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 )。教师:如果你同别人说话时,一个你认识的人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学生甲: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学生乙:让他加入我们的谈话,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丙: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学生丁: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学生戊: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别当着他的面说这个话题了。(A)甲和乙(B)乙和丙(C)丙
6、和丁(D)丁和戊18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C)教育者与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D)受教育者与德育途径之间的矛盾19 德育过程的基础是( )。(A)活动和交往(B)道德教育(C)学校教育(D)自我教育20 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的教师专业权利的是( )。(A)指导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权利(B)对学校进行管理与领导的权利(C)选择教材教法开展教学工作的权利(D)检查与评价学生品行、学业、身体的权利21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是( )。(A)岗位锻炼(B)在职培训(C)入职培训(D
7、)职前培养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2 教育的层次结构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23 教学方法就是教的方法。三、简答题24 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25 简述学制的确立依据。26 简述课程的主要流派及其主要观点。必答题27 试论述全球化与教育变革的关系。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78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文化教育学强调把人看成是完整的人,反对实验教育学夸大量化研究。【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 【
8、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这是教育是上层建筑的观点的论据。【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蔡元培是教育独立论的代表者。【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社会生产决定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这是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的经典说明。【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者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
9、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前者是关于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后者是关于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4 【正确答案】 A【试题
10、解析】 学科课程仅从教材出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较少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上整齐划一,不利于因材施教。【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即德育过程的基础。【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11、 教育学原理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个人的职前培养主要是指师范教育,是个人专业发展的起点与基础。【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2 【正确答案】 错误。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所以题中各项的逻辑顺序不对。教育层次结构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3 【正确答案】 错误。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办法,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所以此论断是错误的。【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三、简答题24 【正确答案】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
12、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5 【正确答案】 (1)社会依据。第一,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第二,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第三,受文化传统制约;第四,要考虑到人口状况;第五,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2)人的依据。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等的发展水平。【知识模
13、块】 教育学原理26 【正确答案】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知识中心课程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代表者是斯宾塞、赫尔巴特及布鲁纳等。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把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精华则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中。教育的任务就是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则是掌握这些学科知识。学校课程应该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基本规律为目标。社会中心课程理论:该课程又被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的理论,代表者是布拉梅尔德。该理论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主张学生具有问题批判意识,并尽可能多地
14、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应该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代表者杜威,其反对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主张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杜威认为,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课程的组织要心理学化,要考虑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充分关注儿童已有的经验与能力。【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必答题27 【正确答案】 全球化,一般理解是指自近代以来,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为动力,人类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实现物质和信息的充分沟通,不断达成共识,在众多领域中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采取共同行动的过程。总体来看,全球化是一
15、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括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价值观念等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与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在教育思想和体制上,受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刺激,各国把发展教育看成是立国之本:在培养目标上,各国都在要求培养新世纪人才,以造就世界公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突出外语教学的地位。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经受全球化的严峻考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路向:(1)正确把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明确教育发展的定位教育本土化,一方面可以认为是全球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的融合,是使全球教育思想转化成我国的教育实际,进而体现出本土特征的过
16、程,另一方面,“本土化”直接指向的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学术界被“西化” 的现状,其目的是克服 “西化”,重建中国教育学,其经典表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 。只有在坚持中国特色教育基础之上,才能与国际教育界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2)辨别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有意识抵御全球化的风险要认清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消极影响和风险:一是要认识到现有的全球经济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经济全球化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对教育来说也是如此。要用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西方的教育学,克服创造少、抄袭多,甚至全盘抄袭的不足。二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在认识到全球教育规范或标准的相对性这一前提下,寻求教育多元发展框架。(3)拓展全球视野,加大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教育要鼓励和支持教育的国际化和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中国教育在全球化视野中,必须破除国别限制而顺应教育全球化的时代趋势,其核心是加大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的教育。(4)道德教育面临挑战全球伦理、普适伦理与各民族不同文化的传统伦理之间必然产生一些冲突。这使得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球化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新人,这使得我们将探索全球化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