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9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842710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9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9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9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9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9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9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制度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教育家( )(A)乌里(B)鲍尔斯(C)梅伊曼(D)狄尔泰2 提出“教学与发展 ”思想的是 ( )(A)赫尔巴特(B)赞可夫(C)布鲁纳(D)维果斯基3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4 下列属于教育的隐性功能的是( )(

2、A)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B)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功能(C)传承文化,促进文化延续发展的功能(D)提高国民科技运用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功能5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 )(A)国家教育(B)民主教育(C)制度化教育(D)非制度化教育6 中共( ) 报告强调 “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7 美国心理学家( ) 提出:“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A)斯皮尔曼(B)卡特尔(C)斯腾伯格(D)霍尔8 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规定的教育目的,是( )中的教育目的。(A)1958 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3、问题(C)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9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教育的性质(B)教育的任务(C)教育的内容(D)教育的规律10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大量素质良好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城乡劳动者,所以必须大力发展( )(A)高等教育(B)中等教育(C)职业技术教育(D)初等教育11 “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这一观点反映的课程理论是( )(A)后现代主义课程论(B)经验主义课程论(C)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4、(D)存在主义课程论12 以下几项中,课程理论与其代表人物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改造主义课程论泰勒(B)存在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C)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杜威(D)学科中心课程论布鲁纳13 以倡导暗示教学模式而闻名于教育界的学者是( )(A)谢夫特(B)洛扎诺夫(C)布卢姆(D)罗杰斯14 学记中“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5 体谅模式创立者围绕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人际与社会交往问题,编制了一套生命线丛书情境教材,发展青少年人际技能,它包含三部分( )(A)敏感性、证明规则、你怎么办(B)敏感性、证明

5、规则、你期望什么(C)敏感性、你期望什么、你怎么办(D)证明规则、你期望什么、你怎么办16 我国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在 20 世纪( )(A)60 年代(B) 70 年代(C) 80 年代(D)90 年代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7 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18 双轨制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制的标准。19 教学模式即教学组织形式。三、简答题20 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21 试比较经验主义课程论和学科中心课程论。22 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有哪些?必答题23 试述德育过程所包含的规律及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四、名词解释24 人力资本理论25 学科课程26 教学

6、方法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9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育起源主要有三种学说,即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此题目中的很多信息透露了题目的答案,诸如“天性”“不是获得”“本能”“不可避免”等词语都意味着此观点属于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

7、担的,以影响人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故制度化是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这一论点正是来自经验主义课程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杜威。【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

8、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麦克费尔等人编制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际一社会情境问题教材生命线丛书。这套教材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由三部分组成,循序渐进地向学生呈现越来越复杂的人际与社会情境。第一部分:设身处地含敏感性后果观点三个单元;第二部分:证明规则含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含生日幽闭悲剧等。【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7 【正确答

9、案】 正确。(1)教育尊重人的天性,也就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2)天性即身心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以及不平衡性,这些特点对教育的发展都有制约性,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顺应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应有所不同;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顺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8 【正确答案】 错误。这种观点脱离了经济条件来评价和区分教育制度。(1)学制是

10、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和演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双轨制是在 1819 世纪社会经济、政治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并且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双轨学制正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演变,所以双轨制并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制的标准。(2)学制性质由多种因素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本国学制发展历史和所借鉴的外国学制经验等,并不能单从表面是否是双轨学制来区分学制性质。【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9 【正确答案】 错误。(1)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

11、,它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产物。(2)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史上有个别教学制、贝尔一兰卡斯特制、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3)由此可见,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化,而教学组织形式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模式为教学组织形式提供框架和指导。【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三、简答题20 【正确答案】 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制度。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人的发展理论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1 【正确答案】 (1)经验主义课程论。经验主义课程又称学生中心主义

12、课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经验主义课程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布鲁纳、施瓦布等。该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第一,知识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第三,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第四,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第五,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2 【正确答案】 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学生心灵的培育者;教学活

13、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学生学习的榜样;父母和朋友的角色;服务者的角色。【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必答题23 【正确答案】 德育过程所包含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知、情、意、行四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知是基础。没有知,情、意、行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会出现行动上的盲目性,情感上的冲动性,意志上的动摇性。情是动力。没有情,知就很难发展成坚定的信念,意、行便缺乏内在力量。意是支柱、杠杆。没有意,知容易动摇,情难以控制,行也就不能坚持。行是关键。没有行,知、情、意无法得到检验;反过来,有了行又可以加深、提高知,增强情,

14、锻炼意。同时知、情、意、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各因素可因环境、教育和个人实践的不同,呈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以致会出现情通理不达或理达情不通等现象。因此,根据知、情,意、行的统一性原理,我们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使之相互协调。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根据知、情、意、行的矛盾性原理,我们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不同开端人手进行教育。(2)德育过程是指导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可控性。学生思想品德

15、的发展,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影响,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日益广泛和深入,社会的、思想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多因素时时刻刻广泛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社会人,必须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德育具有社会性,德育过程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克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空洞政治说教。学校教育不同于环境的自发影响,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可以对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和调节,扬长避短,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朝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因此学校德育具有可控制性。学校教育是德育过程的主要途径,但必须与社会、家庭结合起来。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各种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外界影响。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活

16、动,主要交往对象是学生和教师,所以要注意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在德育过程中,外界影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但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更取决于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即外界的道德要求与他已形成的思想品德现状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成为推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德育过程就是要引导并促进学生思想上的矛盾斗争,依靠和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和纠正自身存在的消极因素,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朝教育者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德育过程中,学

17、生的内因很重要。学生是一种积极活动的主体,他能根据已形成的思想品德能动地对教育者所提出的新要求做出评价和选择。因此,学生一旦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它能转化为一种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教育者互相配合,表现出极大的能动性。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把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长期的、反复的、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品德的形成,知情意行矛盾斗争的统一实现,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炼,每一个新的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多次反复,这就

18、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反复、长期的教育过程。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看,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起彼伏,社会发展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不断提高等,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总之,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直线的,而是波浪式地曲折前进,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因此德育过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要“抓反复”“反复抓”。【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四、名词解释24 【正确答案】 此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

19、,认为教育不仅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一种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这种理论极大促进了人们对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尤其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5 【正确答案】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科目的课程。各科目都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一定的学习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统。学科课程是一种基本的课程形式,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简约性等优点,非常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教授。学科课程的缺点是不重视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等。【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6 【正确答案】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等。【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EN 301 655-2004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Specification functional models and information flows Call priority interruption and call priority interruption prot_1.pdf ETSI EN 301 655-2004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Specification functional models and information flows Call priority interruption and call priority interruption prot_1.pdf
  • ETSI EN 301 656-2004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Inter-exchange signalling protocol Call priority interruption and call priority interruption protection supplementar.pdf ETSI EN 301 656-2004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Inter-exchange signalling protocol Call priority interruption and call priority interruption protection supplementar.pdf
  • ETSI EN 301 656-2004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Inter-exchange signalling protocol Call priority interruption and call priority interruption protection supplementar_1.pdf ETSI EN 301 656-2004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Inter-exchange signalling protocol Call priority interruption and call priority interruption protection supplementar_1.pdf
  • ETSI EN 301 657-2003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Specification functional model and information flows Private User Mobility (PUM) Call handling Additional Network Fe.pdf ETSI EN 301 657-2003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Specification functional model and information flows Private User Mobility (PUM) Call handling Additional Network Fe.pdf
  • ETSI EN 301 657-2003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Specification functional model and information flows Private User Mobility (PUM) Call handling Additional Network Fe_1.pdf ETSI EN 301 657-2003 Private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 (PISN) Specification functional model and information flows Private User Mobility (PUM) Call handling Additional Network Fe_1.pdf
  • ETSI EN 301 668-2-2000 Intelligent Network (IN) Intelligent Network Capability Set 1 (CS1) Extension Intelligent Network Application Protocol (INAP) Part 2 Protocol Implementation .pdf ETSI EN 301 668-2-2000 Intelligent Network (IN) Intelligent Network Capability Set 1 (CS1) Extension Intelligent Network Application Protocol (INAP) Part 2 Protocol Implementation .pdf
  • ETSI EN 301 668-2-2000 Intelligent Network (IN) Intelligent Network Capability Set 1 (CS1) Extension Intelligent Network Application Protocol (INAP) Part 2 Protocol Implementation _1.pdf ETSI EN 301 668-2-2000 Intelligent Network (IN) Intelligent Network Capability Set 1 (CS1) Extension Intelligent Network Application Protocol (INAP) Part 2 Protocol Implementation _1.pdf
  • ETSI EN 301 669-2001 Fixed Radio Systems Point-to-Point Equipment High Capacity Digital Radio Systems Carrying STM-4 in Two 40 MHz Channels or 2 x STM-1 in a 40 MHz Channel with Al.pdf ETSI EN 301 669-2001 Fixed Radio Systems Point-to-Point Equipment High Capacity Digital Radio Systems Carrying STM-4 in Two 40 MHz Channels or 2 x STM-1 in a 40 MHz Channel with Al.pdf
  • ETSI EN 301 669-2001 Fixed Radio Systems Point-to-Point Equipment High Capacity Digital Radio Systems Carrying STM-4 in Two 40 MHz Channels or 2 x STM-1 in a 40 MHz Channel with Al_1.pdf ETSI EN 301 669-2001 Fixed Radio Systems Point-to-Point Equipment High Capacity Digital Radio Systems Carrying STM-4 in Two 40 MHz Channels or 2 x STM-1 in a 40 MHz Channel with Al_1.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