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花仙子 文档编号:842744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2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仅仅揭示其一般规律(B)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仅仅揭示其特殊规律(C)教育心理学不可能去替代其他教育学科,包办所有教育系统的设计任务(D)教育心理学可以去替代其他教育学科,包办所有教育系统的设计任务2 在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上,( )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的主张。(A)裴斯泰洛齐(B)桑代克(C)维果茨基(D)乌申斯基3 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经接近

2、成人的水平,这一阶段属于(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4 桑代克的准备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中的( )相一致。(A)动机原理(B)强化原理(C)学习的发展准备原理(D)成熟概念5 提出“认知发现说 ”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B)斯金纳(C)奥苏贝尔(D)布鲁纳6 在布鲁纳提出的三种表征系统的发展中,( )是很重要的。(A)动作(B)语言(C)表象(D)想象7 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为( )。(A)皮亚杰(B)冯格拉塞斯费尔德(C)维特罗克(D)斯皮罗8 其目标是得到某种地位的学习动机是( )。(A)认知的内驱力(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3、(C)附属的内驱力(D)内部动机9 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做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测,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 ,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 )。(A)同化(B)顺应(C)平衡(D)重组10 将一篇在电脑上打好的文章按一定格式排版所属的学习类型是( )。(A)动作技能(B)心智技能(C)言语信息(D)态度11 学习中,学习者采用在主要内容下划线的方法帮助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A)编码与组织策略(B)精细加工策略(C)复述策略(D)元认知策略12 思维定势的作用极明显地表现在( )上,它是指人们不能以一种新奇方力去

4、看待熟悉的物体的功能,严重地阻碍人们创造性地进行问题解决。(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表征方式(D)酝酿效应13 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下,经由思考与推理而达到目的的心理历程,也就是寻找一条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 )的通路。(A)目标状态(B)理想状态(C)最终状态(D)解决状态14 道德的发展乃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的过程,是( )的过程。(A)从不自然到自然(B)从不会到会(C)从不自觉到自觉(D)快速获得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5 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16 通过模仿培养的行为要给予良好的榜样能够使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效。三、简答题17

5、 用梅耶(R.E.Mayer) 的观点简要概述教育心理学发展中走过的道路。18 说明发现式教学法的优缺点。19 加涅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把学习过程分成哪些基本阶段?20 教师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21 简述知识理解的类型、过程以及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22 简述策略的概念与类型、结构。23 简述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必答题24 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启示。25 如何评价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26 试述操作技能获得的三个阶段,并就这类学习的内外条件提出你的见解。27 怎样培养学生的品德?四、多项选择题28 关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由巴甫

6、洛夫提出的(B)通过对狗的唾液的分泌观察得出的(C)使动物学会了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D)是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的结合29 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的类型有( )。(A)认知学习(B)经验学习(C)无意义学习(D)有意义学习30 个人的成就动机包括( )。(A)力求成功的意向(B)力求失败的意向(C)避免成功的意向(D)避免失败的意向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2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4

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5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8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5 【正确答案】 错误。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

8、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科尔伯格在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把人的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6 【正确答案】 错误。为了使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效,要注意:对简单重复的行为习惯要创设重复这种行为的情境,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通过模仿培养的行为要给予良好的榜样;在进行有意练习时,就要明确练习的目的意义,并要通过奖励给予反馈;与坏习惯作斗争时除了要使学生知道其害处外,还可以用活动替代法、合理奖惩,或者采用去除坏习惯的阈限法、疲劳法、矛盾反应法等。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属于整个道德品质培养的组成部分,要与道德动机的教育结合进行。【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三

9、、简答题17 【正确答案】 梅耶(R.E.Mayer)将西方科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比作三种道路:单向道、死胡同和双向道。(1)单向道时期梅耶用“单向道 ”比喻 20 世纪初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这时期,心理学家看到了科学心理学原理对教学的作用,对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持非常乐观的看法。他们深信,科学心理学原理,即使是从实验室的动物研究中得到的,也都是可以运用于教育实践的。(2)死胡同时期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上述教育心理学家推行的教育改革运动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发现其结果并不理想。由于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原理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困难估计不足,在挫折面前许多人对心理学原理的教育实际运

10、用的研究丧失了兴趣,回到了他们擅长的心理实验室。梅耶用“死胡同” 来比喻 20 世纪中期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他认为到 20 世纪中期,心理学与教育之间关系的“单向道” 观已被心理学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死胡同” 观代替,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原理的教育运用持悲观的态度。(3)双向道时期“双向道”观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和 90 年代,这种观点逐渐占优势。持“双向道”观点的人认为,心理学与教育这两个领域是相互促进的。教育情境给心理学提出了挑战性问题,要求心理学家去阐明,从而有助于心理学理论接近其真实世界。【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8 【正确答案】 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有利

11、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的内在动机;有利于学生学会探索、发现的经验与技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等。缺点:太耗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也不易被教师掌握,有些学科不一定合适。【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9 【正确答案】 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加涅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为:动机阶段:要使学习发生首先要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了解阶段:在了解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获得阶段:所学东西进入了短时记忆,对信息进行了编码和储存;保持阶段:已编码的信息进人长时记忆的储存器;回忆阶段:信息的检索阶段;概括阶段:在变化的情境或生活中利用所学的东西,就需要实现学习的概括化;操作

12、阶段:反应的发生阶段,就是反应发生器把学习者的反应命题组织起来,使他们在操作活动中表现出来;反馈阶段:通过操作活动,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0 【正确答案】 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奖励标准。考试分数的高低固然反映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教师却不能仅仅依据分数的高低对学生进行奖励。第二,要注意奖励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奖励,这些奖励有些是有效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些则是无效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要注意奖励的方式。运用奖励重要的不是奖励的数量,而是奖励的方式。不同的学生希望得到不同的奖励方式。【知识模块】 教育心

13、理学21 【正确答案】 (1)知识的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中心环节。(2)知识理解的类型有:对言语的理解;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对事物类属性质的理解;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对逻辑关系的理解;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3)知识理解的过程知识理解的过程就是知识理解的同化过程。“同化” 一词 19 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首先使用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将其发展为一门系统的理论,用来解释知识理解的过程,主要借助三种形式:下位学习:指在学习中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

14、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又称类属学习,又有两类具体形式:其一,派生下位学习:当新的学习材料只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概念或命题的特例或例证时,便产生派生下位学习;其二,相关下位学习:当新的学习材料隶属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概括性较高的观念中,原有的观念得到扩展,精确化,限制或修饰时所产生的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学习者在认知结构中具备一些具体观念的基础上,学习包容程度、概括程度更好的观念时产生的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没产生综括关系时,则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又称组合学习。另外,一般认为知识的理解包括领会、巩固、应用三阶段,领会、巩固、

15、应用是知识掌握、理解中的三个基本环节,而其中的直观、概括、具体化等认知动作和识记、保持等记忆动作是实现这三个环节的核心。(4)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丰富有关的经验和感性材料为了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帮助其理解,必须丰富学生的有关经验和感性材料。有人发现概念的形成与有关经验的丰富程度是相关的。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是以旧知识、就经验为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认识和理解目前的事物。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来寻求了解,发现要点,获得知识。知识

16、的掌握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认识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知识理解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扩大关键特征实验研究和教学经验证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越容易;无关特征越多、越明显,学习越难。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可以采用扩大有关特征(定义的特征)的方法,促进概念的学习。扩大关键特征可采用实物直观、模象直观、挂图、电影、幻灯等手段,使关键特征明显化,从而使获得的概念精确化。【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2 【正确答案】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2)迈克尔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认知策

17、略包括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编码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3)关于学习策略的构成,主要有以下观点:(1)把“计划性”看作学习策略的核心。布朗认为,一些智力低下者及年幼儿童之所以学习无能,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制定学习计划的意识。(2)拜伦认为学习策略应由三个成分构成,即:相关搜索、从记忆中搜索与新问题有关的项目;刺激物分析,将问题分解成它的组成成分;扬弃、放弃原行动,利用其他方式替代或修正原行动。(3)斯腾伯格把学习策略分为执行技能和非执行技能。执行技能是在执行认知任务中,计划、监控、修正策略的各种

18、技能。非执行技能是实际运用执行认知任务的技能。综上所述,计划性是学习策略的核心,学习策略从构成上讲,主要包括规则、方法及技能等。【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3 【正确答案】 (一) 传统智力理论(1)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该理论认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因素,简称 G 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它使人们在完成不同智力作业时是成绩出现某种正相关。另一种是特殊因素,简称 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需的。由于这些因素,人们的作业成绩才没有完全的相关。由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人的智力。(2)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19、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一般智力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他称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流体智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它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一般人在 20 岁后流体能力的发展大道顶峰,30 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其个别差异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晶体智力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能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只是到 25 岁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晶体智力依赖于流体能力。(3)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智力活动的内容,即

20、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智力操作是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智力活动的产品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按单元计算,也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该理论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4)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阜南认为能力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 ;第二层次分为两大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称为大因素群;第三层次为小群因素,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次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二)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

21、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倡议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 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智力行为。言语智力:指用言语符号来传达信息的能力,包括阅读、书写文章或小说以及日常会话的能力。逻辑一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大脑右半球掌管空间位置的判断。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的表达能力。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大脑的每一个半球都控制或支配对侧身体的运动。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大脑额叶在人际关系的知识方面起主要作用。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

22、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大脑额叶对自知智力也起着重要作用。(三)成功智力理论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三元理论,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成功智力是斯腾伯格提出的又一个理论,他认为智力是可以发展的,特别是成功智力。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分析性智力涉及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强调比较、判断、评估等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性智力涉及发现、创造、想像和假设等创造思维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涉及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包括使用

23、、运用及应用知识的能力。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整体,三个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有效。在各个领域中,这三种智力都发挥着作用。【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必答题24 【正确答案】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从出生到 2 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一般从对事物的波动反应发展

24、到主动的探究,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前运算阶段(27 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已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

25、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此外,本阶段儿童已经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

26、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对这一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做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2)启示: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影响。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并以已有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因此教师创设或提供的教学情境应该是恰好合适的,这种情境既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经验。教师应利用

27、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了人类个体的心理起源和心理发展,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来充实和验证其学说。他所强调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想,活动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各个阶段间质的差异和对各阶段的具体阐述等,都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并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有助于人们预测儿童的发展并施以正确的教育影响。【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5 【正确答案】 (1)布鲁纳在推动美国的认知运动,特别是以认知一结构学习理论为指导改革教学的运动中是极重要的人物,在心理学为教育学服务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他克服了以往学习理论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而推演到人的学习

28、的种种缺陷,针对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下学习各种知识提出自己的学习与教学理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内部认知过程和教师如何组织课堂以促进学生“发现” 知识的问题上,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的形成,注重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内在动机、独立性与积极性在学习中的作用。(2)布鲁纳的学习与教学理论也有一些不足:第一,他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完全放弃知识的系统讲授,而以发现法教学来替代,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即知识的再生产过程与知识生产过程的差异。第二,布鲁纳认为“ 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人格儿童” ,这是无法实现

29、的。第三,发现学习在当时虽然有其积极作用,然而人们指出,发现法运用范围有限,从学习主体来看,真正能够用发现法学习的只是极少数学生;从学科领域来看,发现法只适合自然科学的某些知识的教学,对于文学、艺术等以情感为基础的学科是不适用的;从执教人员来看,发现法教学没有现成方案,过于灵活,对教师知识素养和教学机智、技巧、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反而容易弄巧成拙。第四,发现法耗时过多,不经济,不宜用于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的集体教学活动。【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6 【正确答案】 (1)操作技能学习的三个阶段:早期阶段或认知阶段:个体尝试理解动作技能的任务及要求,学生最终习得的

30、执行程序或执行常规。这一过程具有认知的性质,需要通过心智技能来指导各部分运动在总体上的合成。中间阶段或联结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发生两类变化,首先,部分技能获得了高度流畅性和有节奏等品质;随后,一些个别子技能整合为相互间无冲突的总技能。最后阶段或自动化阶段。随着继续联系,动作的流畅性与准确性可继续得以改进,但幅度更小。(2)动作技能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内部条件,部分技能的回忆、执行常规的回忆。学习那些先前尚未掌握的技能;对于容易发生竞争的连接应给予更多的练习。外部条件,包括言语指导、图像、演示、联系及反馈。一是让学生把执行程序内化为某种形象或言语顺序;二是让学生注意用外部线索来控制自己的动作反应

31、。操作技能不仅受外部刺激的影响,同时受到内部刺激的控制即来自肌肉动觉提示的控制。获得和利用这种内部控制的唯一途径是亲自实践从事练习。【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7 【正确答案】 (1)品德是个体现象,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一般来说,品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式三种基本的心理成分。所谓道德认知是指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既包含着对一一定的道德知识的领会,也包括以这些知识作为自己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道德行为。所谓道德情感则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对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与道德信念紧

32、密联系,而且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的道德动机。道德行为方式则是道德动机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它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作为品德的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而且这三者本身各自有其不同的等级水平,在培养品德中都要兼顾到。(2)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知识的领会道德知识的领会是使受教育者了解具体的行为准则以及为什么要执行这一准则,要正确领会道德概念、原则和观点。在领会过程中容易产生意义障碍,即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心理因素,阻碍了对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接受。产生意义障碍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已形成的道德认知和已有的道德需要以及学生关于现实和他自己的看法。在

33、这种情况下,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本身的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与对专业方面的造诣都是消除意义障碍的关键。道德评价能力和信念道德知识在被理解后还应被接受,成为指导自己分析、判断别人和自己的道德行动的标尺,这就是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我国儿童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特点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对效果的评价到对行为动机的评价;从对别人的评价到对自己的评价;从片面到全面;从依据道德情境进行评价到依据道德原则进行评价。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道德认知形成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取决以下几个条件:环境教育对评价能力的影响;道德情境与评价的对象;个人的年龄发展水平和对道德情境的理解水平。(3)道德情感的形

34、成与培养道德情感就其形式看分为直觉的情绪体验、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三种。道德情感的培养,既应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丰富其道德观念,并要注意充分利用艺术作品、文艺形象,而且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要在学生韵具体情感的基础上不断概括、深化,使具体的情感上升到高级的与道德理论相联系的情感。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听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4)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增强道德意志,抗拒诱惑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人为了实现道德要求,战胜利己的动机作出合理的决定和排除内外障碍坚持道德行为的能力。要结合道德理论

35、的解释与论述,给予榜样,使学生既明确为什么要培养道德意志,又有效仿对象;要创设困难情境,组织行为练习;要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训练措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消除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符合社会公德的行为,不能都靠动机的斗争或者意志的控制来维持,必须使学生某些道德行为形成经常性的自动化的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有多种方式,有简单的重复、模仿、有意练习等,视所要培养的习惯性质而定。为了使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效,要注意:对简单重复的行为习惯要创设重复这种行为的情境,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通过模仿培养的行为要给予良好的榜样;在进行有意练习时,就要明确练习的目的意义,并要通过奖励给予反馈;与坏习惯作斗争时除了要使学生知道其害处外,还可以用活动替代法、合理奖惩,或者采用去除坏习惯的阈限法、疲劳法、矛盾反应法等。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属于整个道德品质培养的组成部分,要与道德动机的教育结合进行。【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四、多项选择题28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9 【正确答案】 A,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30 【正确答案】 A,D【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