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4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842767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4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4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4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4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4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4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的人是( )。(A)巴甫洛犬(B)桑代克(C)班杜拉(D)华生2 有些学生不喜欢英语,因为他们将这些外语学习与要求在课常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这属于( )。(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性条件反射(C)认知偏差(D)动机消退3 学习是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表现时所产生的刺激一一反应联结,这是由心理学家( )首先提出的。(A)巴甫洛夫(B)桑代尔(C)班杜拉(D)华生4 以下不属于桑代克学习规律的是(

2、 )。(A)准备律(B)练习律(C)反馈率(D)效果律5 以下不属于成对的条件反射概念的是( )。(A)正强化和负强化(B)消极强化与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D)惩罚与消退6 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将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事,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这属于( )。(A)条件反射学习(B)认知学习(C)观察学习(D)道德学习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7 学生因为害怕课堂提问而焦虑,进而对外语学习产生严重的恐惧。这是一种条什反射的分化过程。8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是与主观主义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三、简答题9

3、简述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10 简述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方式的学习差异。11 沉思型与冲动型认知方式的差异有哪些?12 如何理解学习的含义?13 简述加涅的八类学习。14 简述奥苏贝尔对于学习的分类。15 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泛化” 和“分化”的意义。16 简述桑代克的学习规律。17 请举例说明惩罚和消极强化的差别。18 简述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19 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主要步骤和教师的作用。20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必答题21 试述人格在心理学上的含义和本质特征。22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3 试述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4 试论述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和对教

4、育的启发意义。25 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一般智力上无差异,而学业成就上女生优于男生。而到了中学以上,男女生间差异显著,学业成就上男生优于女生。请根据教育心理学中关于性别差异的理论分析其成因和启示。26 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27 试述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的教学原则。28 影响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29 试论述加涅的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理论。30 试述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的主要内容。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4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巴甫洛夫研究结果的相关内容

5、。华生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一反应联结(即 SR 联结)而形成。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条件反射的类型和特征。在实际教育中,许多学生的态度就是通过经典条件反射而学到的。例如:许多学生可能不喜欢英语。因为他们将这些外语学习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被提问引起了焦虑,学生形成了对外语

6、恐惧的条件反射,可能泛化他们对其他课程或学校机构的恐惧。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桑代克的动物实验。桑代克以动物作为实验对象,得出学习是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表现时所产生的刺激一反应联结。个体所学到的就是一连串刺激一反应联结的组成。每个刺激一反应联结先都是错误的反应多于正确的反应,而后逐渐变为正确的反应多于错误的反应,最后达到全部为正确的地步,也即联结一试误说。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桑代克的学习规律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

7、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 SR 联结受到的练习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因此,本

8、题选 C。【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成对概念。A 、C 、D 三项都属于成对的条件作用概念,而 B 项的消极强化与惩罚不属于一类。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将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因此,本题选 C。【

9、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7 【正确答案】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这一过程是泛化而非分化。【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8 【正确答案】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即向与客观主义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三、简答题9 【正确答案】 (1)攻击行为:是一种经常有意地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攻击行为的分类为:按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按攻_山行为的起因,可分为丰动型攻击和反应型攻击。 按攻击行为的目的,可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2)改变攻击行为的方法:消退法:对儿童的攻击行为可以

10、采取不加理睬的方法,使它们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少。暂时隔离法:为了抑制某种特定行为的发生,使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强化或远离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榜样示范法:将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置于无攻击行为的榜样当中,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让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观察其他儿童的攻击行为是如何受到禁止或处罚的。角色扮演法。【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0 【正确答案】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场独立性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场独立性者

11、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性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于要素或组成部分。另外,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学生对教学方法也有不同偏好。场独立性学生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比较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反之,场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因为他们需要教师提供外来结构,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与讲解。场独立性学生不因外界的干扰而对学习产生干扰;场依存性学生因外界刺激而对学习产生干扰。对场独立性的研究对重视个别差异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意义。场独立性的学生,较少接受与人有关的社会讯息,喜欢独立思考,适合学习自然学科;个性偏于理性。场依存性的学生较轻易接

12、受与人有关的社会信息,对社会学科有较大兴趣;个性偏于感性。【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1 【正确答案】 沉思与冲动的认知方式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沉思型学生在碰到问题时倾向于深思熟虑,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因而错误较少。而冲动型学习者则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根据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没对问题作透彻的分析就仓促作出决定,反应速度较快,但容易发生错误。但并非所有反应快的学生都属于冲动型,有的可能是由于对任务很熟悉,或者是思维很敏捷的缘故。沉思型学生与冲动型学生相比,表现出具有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策略,更多地提出不同

13、假设。而且沉思刑学生能够较好地约束自己的动作行为,忍受延迟性满足,比起冲动型学生,更能抗拒诱惑。此外,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的差别还在于,沉思型学生往往更易自发地或在外界要求下对自己的解答作出解释;而冲动型学生则很难做到,即使在外界要求下必须作出解释时,他们的回答也往往是不周全、不合逻辑的。在学习方面,沉思与冲动两种方式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来说,沉思型学生阅读成绩好,再认测验及推理测验成绩也好于冲动型学生,而且在创造性设计中成绩优秀。相比之下,冲动型学生往往阅读困难,较多表现出学习能力缺失,学习成绩常不理想。不过,在某些涉及多角度的任务中,冲动型学生则表现较好。【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2 【正确答

14、案】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或学习是由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首先,学习的发生是由经验引起的。其次,只有当个体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了行为上的变化,才能认为学习发生了。第三,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第四,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3 【正确答案】 加涅根据学习的繁简度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1)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对某种信号作出某种反应。(2)刺激一反映学习 (SR 的学习)。(3)连锁学习:一系列刺激一反应的联合。

15、(4)语言联想学习:也是一系列刺激一反应的联合,但它是由言语单位所连接的连锁化。(5)辨别学习:学会识别多种刺激的异同并对之作出不同的反应。(6)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学会对一类刺激作出同样的反应,也就是对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应。(7)规则的学习:规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联合。规则学习即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8)解决问题的学习:即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所学规则去解决问题。【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4 【正确答案】 奥苏贝尔从学习者的学习经验的来源和性质对学习进行分类。(1)从学习经验的来源看,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学习者只

16、需要将材料加以加工内化。以便日后的某个时刻可以再现或运用。发现学习是指不把学习的主要内容提供给学习者,而必须由学习者独立发现内化。(2)从学习经验的性质看,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原来经验来进行学习,建立新旧经验的联系。机械学习是指在学习中所得经验间无实质性联系的学习。【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5 【正确答案】 (1)泛化是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这被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例如,用 500 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 500 赫的音调差别越大,

17、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2)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作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就可以得到辨别。例如,当狗对类似响铃的声音也产生条件反射时,却不给它肉,几次之后,狗就发现这种声音与响铃有区别,不再产生对它的条件反射。【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6 【正确答案】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

18、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 SR 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得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3)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7 【正确答案】 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做“ 惩罚 ”。惩罚与消极强化不同。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

19、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比如,某人因为犯罪被判处终身监禁,这里的“判刑” 就是一种惩罚,目的是抑制或阻止此人不好的行为表现。假如经过改造,犯人的不好行为得到了抑制或消除,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法律可能会对他进行减刑,或者“解除处罚” 。这里的“解除处罚 ”就是对犯人受到惩罚之后的行为表现表示肯定或赞扬。这就是一种强化消极强化【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8 【正确答案】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有四个基本过程。(1)注意过程。其影响因素是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的特征和观察者的特点。(2)保持过程。班杜拉认为示范信息的保持主要依赖于两种符号系统,即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3

20、)动作再现过程,即把符号性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个体对榜样行为的再现过程可划分为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发起和监控,以及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精练。(4)动机过程。它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若要使观察者最终表现出与榜样相匹配的反应,则要反复示范榜样行为,指导他们如何去再现。【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9 【正确答案】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主要步骤:提出和明确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对问题体验到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协助学生搜集和组织可用于作结论的资料。组织学生审查有关资料,得出应有的结论。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去验证结论,最终使问

21、题得到解决。(2)教师的作用: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知知识的联系。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启发学生进行对比。【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0 【正确答案】 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质性联系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逻辑关系基础上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这种联系不是任意的或人为强加的,是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的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必答题21 【正确答案】 (1)人格在

22、心理学上的含义:在心理学上,人格指的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括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2)人格具有多种本质特征: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天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稳定性: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也即难以改变。其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时也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复杂性:人的行为表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等的特征。功能性:人格是一

23、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命运都被它决定。【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2 【正确答案】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 (0 一 2 岁) 。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巾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从出生到 2 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例如从

24、只是抓住成人放在手里的物体到自己伸手去拿物体。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object permanence),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 912 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知活动的基础。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2)前运算阶段 (27 岁)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在这一阶段已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

25、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表达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本阶段儿童的思维还具有只能前推,不能后退的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本阶段儿童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即思维具有刻板性;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相联系,儿童尚朱获得物体守恒(conservation)的概念,守恒是指物体事物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量是恒定不变的,本阶段儿童由于受直觉知觉活动的影响,还不能认识到这一点。(3)具体运算阶段 (7 一 11 岁) 。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了一定的弹性,可逆转,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

26、的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奄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章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皮亚杰认为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应多做事实性的技能性的训练。此外,本阶段儿童已经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在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地遵守规则,不敢改变。(4)形式运算阶段 (1116 岁) 。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并且

27、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或违抗师长。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教师和家长不宜采用过多的命令和强制性的教育,而应鼓励和指导他们自己作决定,同时对他们考虑不全面的地方提出建议和改进。【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3 【正确答案】 维果茨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维果茨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正是高级心理机能

28、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因此,人的心理与动物比较不仅是量上的增加,而且首先是结构的变化,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维果茨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及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

29、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互作用。【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4 【正确答案】 (1)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 (015 岁) 。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信任对怀疑。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这一阶段相当于皮亚杰所说的感知运动阶段的早期,他们刚刚开始意识到他们与周围世界是独立的,并开始意识剑物体的守恒性。自主对羞怯 (153 岁) 。这一阶段中的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他们能凭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渴颦自主,也开始认识到自我照料的责任感。针对这些特点,即幼儿需要得到照料以及形成

30、一定的责任感,成人应该给予儿童适当的关怀和保护,以帮助他们自信心得到很好的形成。如成年人未能对儿童试图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的尝试给予鼓励,则幼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本阶段个体如果体会到过多的怀疑和羞怯,可能会导致其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主动感对内疚感 (36 岁或 7 岁) 。本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儿童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如果他们的活动被允许,则表现出主动和愉悦;反之,则可能会降低从事活动的热情而缺乏尝试与主动的性格。由于儿童能力的局限,成年人常常禁止他们的自我活动,这样就降低了儿童活动的动机,使他们认识到“ 想做的 ”和“应该做的”之间的差距,

31、而可能会降低从事活动的热情。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就在于儿童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榨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成人可以对其进行指导,但不应干涉儿童自主的创造活动,否则可能会造成儿童缺乏尝试和主动性的性格。勤奋感对自卑感 (6 或 711 岁) 。本阶段儿童开始进人学校,开始体会到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儿童面临各方面的要求与挑战,其中的困难与挫折导致了自卑感,而成功的体验则有助于在以后的社会中建立勤奋的特质。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助长了儿童的胜任感。显然,成年人鼓励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

32、出的勤奋是必要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岁) 。这一阶段大体相当于少年期和青春期。此时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 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混乱的冲突。这里的角色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角色同一性。艾里克森注意到前几个阶段中冲突的成功解决会成为本时期的良好基础,如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信

33、任感、自主感、主动创造性和勤奋感都有助于个体更自信地面对各种选择,从而使个体成功地获得角色同一性。友爱亲密对孤独 (18 30 岁)这一阶段相当于青年晚期。此时,个体如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形成一种亲密感。这种意义上的亲密感是指,个体愿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一种长期的友好关系,学会与他人分享而不计较回报。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和不愿与人分享便会陷入孤独中。精力充沛对颓废迟疑(3060 岁) 。这一阶段包括中年期和壮年期。本阶段个体面临抚养下一代的任务,并把下一代作为自己能力的延伸。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与舒适

34、,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完美无憾对悲观失望(60 岁以后) 。这一阶段相当于老年期,这个阶段个体的发展受前儿个阶段的影响较大。如个体在前儿阶段发展顺利,则在这一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反之,则个体将陷入绝望。(2)该发展理论对心理学研究及教育实践的启发意义: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人的发展是社会和文化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要从人的各个方面去考察人则要首先了解人成长的周围环境的影响,针对教育方面的问题则要从学生受影响的周围环境去考察,而不能就学生个体单方面而论。对于教育者来说,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则是至关重要的。从整体上,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中

35、,考察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形成和总体发展过程。人的发展是心理不断变化的过程,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任务,每个阶段的心理矛盾侧重点都不同,因此只有解决好这些矛盾,人才能顺利地发展,人才能得到完整的教育。针对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实施有效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612 岁),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1218 岁) 。艾里克森的理论有助于我们的教育适应中小学生的发展。教师一定要意识到,他们的学生总是在努力保持着积极的自我概念,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学生的自信是建立在自己的勤奋和教师对其积极的评价上,要为儿童积极主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周围环境;另外,青春期的青少年的教

36、育要保持其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就要针对青少年力图摆脱父母的控制,寻求独立性的特点;再者,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有了不同于以前的特点,要根据不同时代的发展要求、趋势等来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教育。【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5 【正确答案】 (1)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两性的生理差异除了以生理为基础的行为表现之外,以心理为基础的行为表现其差异均不完全归因于性别的因素。研究表明,心理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在两性之间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从出生到青春发育期,女性心理发展占优势;青年发育期开始,男女心理发展总体上趋于平衡,但心理发展的性别特征和性别差异是明显的。到目前为止,男女两性在言语发展、空间知觉、数学能力

37、、行为的攻击性这四个方面的差异已基本得到确认;在社会化、受暗示性、自信心、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成就的趋向等方面存着差异,但证据还不够充分;在触觉感受性、恐惧与忧虑、主动性、竞争性、支配性、顺从性和关心他人品质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还不能确定。认知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从 13 岁开始,男性空间知觉能力明显优于女性。89岁男孩在看图计算方块、辨别方向等包含空间能力的测验中就表现出显著的优势。男女记忆方面的优势不同,女性机械记忆能力强,短时记忆广度超过男性;男性的理解记忆、长时记忆优于女性。男女的思维发展总体上是平衡的,但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及水平不一致。在思维能力诸因素上也存在性别差异,使得比较能力男性优

38、于女性,计算成绩女性优于男性。由于认知方面的性别差异,从 12 岁起男性的数学能力明显优于女性。言语发展的差异从婴儿期到青春前期,女孩言语发展一直优于男孩,在包括接受性和创造性言语任务及需要高水平言语能力的任务中,女孩得分均高于男孩。行为差异从 25 岁左有开始,男孩在社会性游戏中就表现出比女孩更大的身体侵犯性和言语侵犯性。男性的行为常易受情感支配,缺乏自制力而具有冲动性。心理的性别差异是遗传的生物学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和教育对性别差异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心理的性别差异是男女两性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现实差异,环境和教育可以扩大、缩小甚至消降遗传因素对性别差异的

39、影响。总体来说,小学阶段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一般智力上无差异,而学业成就上女生优于男生。中学以上男女生间差异显著,学业成就上男生优于女生。总体来说,其成因包括: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客观环境因素;性别角色刻板化的主观心理因素;身体成熟度、性别差异的生理因素。(2)启示:从表面看,男女生在学术性上或学业成就上显示出性别差异,但差异现象的形成并非智力因素使然。传统文化影响下一直流传的最男轻女观念,无形中使女性在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历程中,一方而受到客观环境中角色期待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主观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窄化了女性大赋潜能的发展。在往昔教育机会和社会就业机会被男性独占的保守社会里,以及“ 男主外女主内”

40、的社会分工生活形态下,“男为主女为附” 的观念是无可厚非的。现代教育发达,不仅教育机会男女平等,就是社会各行各业也不再有性别之分。因此,家庭和学校不能戴着传统的有色眼镜对男女生实施性别差异的教育。【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6 【正确答案】 人类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殊的特点。(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因此,它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有所不同。人类的认识是从实践开始,而学生的学习则未必如此,他们可以从学习现有的经验、理论、结论开始,同时补充以感性经验。虽然学生的学习也要求个人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学生的实践活动也与成人有

41、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们的目的性上,而且从总体上来说,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是主要的,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特别要求教师能把学校学习与实际生活和学生的原有经验相联系。(2)学生的学习是在有汁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由于教师既掌握所教知识的内在联系,又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因此,能够保证在较短时间内,采用特殊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完成掌握前人经验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学习过程。(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学生的学习与人类学习一样,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42、但他们的学习又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当学生意识不到他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的生活实践的关系时,就不愿为学习付出努力。因此教师要注意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7 【正确答案】 布鲁纳提出了四条教学的原则:(1)动机原则: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他认为儿童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第一,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这种内驱力是天生的,是种族生存所必需的。第二,胜任的内驱力(成就感)。儿童总是对能够胜任的活动保持兴趣,并且越来越感兴趣。他们总是在自动改造环境和顺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赢得真

43、正的满足。第三,互惠的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人总有一种与人和睦相处的需要,这种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同样是重要的。(2)结构原则: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结构,教师必须采取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布鲁纳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发现。人有三种表征系统,这三种表征系统也是人成功地理解知识的手段,即动作表象、图像表象、符号再现表象。(3)程序原则:教学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一系列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能力。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序列,它们对于学习者来说,有难有易,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序列。而且在特定的条件下,任何具体的序

44、列总是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过去所学的知识、智力发展的阶段、材料的性质和个别差异等,因此,安排序列必须考虑儿童智力发展的历程,考虑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4)强化原则:教学规定适合的强化时间和步调是学习成功的重要一环。这种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强化作用。同时布鲁纳也认为,教学是一种暂时状态,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学习者不能老是依赖教师的强化,必须逐渐地形成自我矫正的能力。【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8 【正确答案】 (1)外部条件为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内部条件为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从客观条件看,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在学生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符合学生

45、的心理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学生可以通过对它的理解获得知识所具有的意义。从主观条件看,首先,学习者要有主动学习的倾向。学生必须想要通过理解、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去获得这些知识,而不是只想死记硬背。(2)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这是理解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相互作用或同化作用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没有相应的旧知识或适当观念,要想掌握这种新知识实际也是不可能的。(3)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已有的旧知识发生联系。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这种相互作用越是充分,越有利于掌握新知识,使新知识获得实际的意义,也就是使

46、其具有个人的心理意义,把外在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9 【正确答案】 加涅把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教学设计与之一一对应。(1)动机阶段。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动机,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即学生力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动机,这种动机是借助学生内心的期望产生的。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原则是:在学生自己没有产生学习动机时,帮助学生确立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期望。理想的期望需要学生自己领会形成,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能做的只是告诉学生学习要达到的目标。(2)领会阶段。有了学习动机的学生,首先必须接受刺激,即必须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而

47、无视其他刺激。当学生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征从其他刺激中分化出来时,这些刺激特征就被进行知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中,这个过程就是选择性知觉。这一阶段,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有效地进行选择性知觉,也就是注意到该注意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手段,如改变讲话的声调、运用于势动作等。(3)习得阶段。当学生注意或知觉外部情境之后,学生就可获得知识。而习得阶段涉及的是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直接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里,然后把它们再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到长时记忆中。所谓的编码过程,就是把知觉到的信息转化为一种最容易贮存的形式的过程。在习得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各种编码程序,鼓励学生选择最佳的编码方式。(4

48、)保持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后,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记忆的贮存阶段。对长时记忆,人类至今了解不多,但有几点是清楚的:第一,长时记忆里的信息,其强度并不随时间的进程而减弱,如老人的回忆。第二,有些信息长期不用会消退。第三,记忆贮存可能会受干扰的影响,如新旧相似信息的混淆。在教学上,教师主要是避免相似的刺激同时出现,减少干扰的可能性。(5)回忆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环。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得到提取线索,但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使他们为自己提供线索,从而成为独立的学习者。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最重要的是强化信息的保持,使学生掌握为自己提供线索的策

49、略。(6)概括阶段。学生提取信息的过程并不始终是住与最初学习信息时相同的情境中进行。同时,教师也总是希望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各种类似的情境中去,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学习过程必然有一个概括的阶段,也就是学习迁移的问题。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并提供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提取过程的机会;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和概括其中的原理。(7)作业阶段。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反映学生是否已习得了所学的内容,作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反馈;同时,通过作业学生看到自己学习的结果,可以获得一种满足。当然,作业主要是给教师看,仅凭一次作业就对学生作出判断,需要几次作业才行。(8)反馈阶段。反馈是学习的最后阶段,其实质是一种强化。强化在学习过程中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学生在动机阶段形成的期望在反馈阶段得到了肯定。总之,加涅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者。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上述的八个阶段组成的。其中,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头脑内部都进行着信息加工活动,使信息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直到学习者用作业的方式作出反应为止。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习的基本原理来进行。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习的内部条件,创设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