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4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技能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吗?2 简述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3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4 冯忠良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包含哪几个阶段?5 简述技能的作用。6 简述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7 什么是元认知? 元认知的作用有哪些 ?8 学生常常需要鼓励自己不断努力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9 认知策略学习的特殊性是什么?10 简单评价多元智力理论及其意义。11 如何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12 简单介绍什么是创造性?倒造性的基本结构是什么?13 什么是传统智力理论?其般特征是什么? 试举 _两个例子。14 流体、晶体智力
2、说是谁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什么?15 简述影响能力发展与形成的因素。16 简述智力三元论。17 简述什么是原型启发。18 什么是脑激励法?必答题19 论述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区别和联系。20 论述认知策略及其教学。21 论述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22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2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名词解释24 技能25 心智技能26 操作技能27 学习策略28 元认知策略29 精细加工策略30 问题解决31 创造性思维32 思维定势33 功能固着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4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也是一
3、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技能首先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其次表现出规则性。技能作为活动的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操作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智力活动) 方式。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践操作。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程序性知识。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例如在“拧螺丝” 的过程中,程序性知识是说明螺丝如何拧的动作步骤及执行顺序;技能则是实际拧螺丝的动作方式,是把这些程序性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活动方式。【知识模块】 技能的形成2 【正确答案】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
4、、认知技能,指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语言,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1)原型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就是儿童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使儿童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阶段。(2)原型操作阶段。在该阶段,以外部语言、外显的动作,按照活动模式一步步展开执行。动作的对象是具有一定形式的客体,动作本身是通过一定的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对象在动作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也是以外显的形式来实现的。学员尚不能摆脱实践模
5、式,而是依赖实践模式进行活动。(3)原型内化阶段。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对于揭示心智技能的实质及其形成规律是非常有益的,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有效地培养心智技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意义。【知识模块】 技能的形成3 【正确答案】 (1)形成条件化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产生式知识必须通过练习达到十分熟练的程度,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才能变成
6、一种心智技能。(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言语活动有利于避免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到新的更佳思路,能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力集中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的因素。促使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练习是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必要条件,心智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练习的效率受很多因素和条件制约。【知识模块】 技能的形成4 【正确答案】 操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由_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冯忠良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是:(1)操作的定向阶段。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即首先要掌握程序性知识。操作定
7、向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准确的定向映像可以有效地调节实际的操作活动,缺乏定向映像的操作活动往往盲目尝试,效率低下。(2)操作的模仿阶段。这是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其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像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模仿是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定向映像的模仿是机械的模仿。(3)操作的整合阶段。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4)操作的熟练阶段。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操作的熟练是操作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操作活动
8、方式的概括化、系统化而实现的。【知识模块】 技能的形成5 【正确答案】 技能就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1)技能作为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可以调节和控制动作的进行。技能不仅可以控制动作的顺序,而且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方式,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了的情境。(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3)技能是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4)技能还能提高学习效率,使人富于创造性,而且掌握各种技能与个体道德行为、意志、性格的形成具有密切关系。【知识模块】 技能的形成6 【正确答案】 操作技能的训练必须依据其形成规律,才能加速其形成
9、进程,并促进保持和迁移。有多种因素影响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教学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采用相应的有效措施进行训练。(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示范者的身份、示范的准确性以及何时给予示范很重要;通过讲解突出重点,言语讲解要简洁概括,鼓励学生发出声音进行语言描述;示范与讲解相结合。(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量:过度练习是必要的,但不是越多越好,要防止疲劳、错误定型;练习方式多种多样。(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提供的感觉系统的反馈;二是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采用何种反馈应依据任务的性质和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而定。(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映像。动觉是复杂的内部
10、运动知觉,它反映的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放松,而不是外部特性。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可以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操作技能学习中的作用。【知识模块】 技能的形成7 【正确答案】 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它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负责评估学习中的问题,确定用什么学习策略来解决问题,评价所选策略的效果,并且改变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就是元认知。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以及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11、,这也是元认知的作用。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即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控制则是运用自我监视机制确保任务能成功地完成,即知道何时、如何做什么,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因此,元认知控制过程包括对目前认知任务的认识、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总的来说,元认知可以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 元认知的发展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元认知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发挥主体性。【知识模块】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8 【正确答案】 学生
12、可以用资源管理策略中的努力管理策略来鼓励自己。系统性的学习大都是需要意志努力的。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可以尝试一下这些方法:激发内在动机; 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 调节成败的标准; 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知识模块】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9 【正确答案】 认知策略的学习具有不同于一般智慧技能学习的特点:第一,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支配智慧技能的规则是对外的,而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则是对内的。对外办事的规则易于通过实物或其他媒体进行演示。而由于人的认知获得潜藏于人脑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到,所以难以把支
13、配人的认知活动的规则用演示的方法告诉学生。第二,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学生要学习的认知策略的规则主要是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支配这些策略的规则一般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的高度概括性也给它带来模糊性。第三,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式的。由于这些特点,认知策略的学习一般比智慧技能的学习更加困难,需要接触的例子更多,需要变式练习的机会更多,需要从外界得到更具体的反馈和纠正,需要反省认知的参与。【知识模块】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10 【正确答案】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人类的心理能力中,至少应该包括以下 8 种不同的智力
14、。即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这8 种智力在人体上的不同组合使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因此,很难找到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和智力水平的高低。加德纳的理论和传统智力理论的另一个根本区别是方法学上的不同。传统智力理论从因素分析出发,而加德纳受生物制约观思潮的影响,运用了大量神经生理学证据。他搜索了与智力相关的各门学科的文献(含实验数据),特别是对神童、天才、脑损伤病人、白痴学者等的研究,采用他所谓的“主观因素分析” 的方法,列举了确定上述 8 种智力模块的 8 条标准。虽然强调每一种智力都有它的生物学来源
15、,但加德纳并未否认文化历史的作用。他认为智力的前提是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的用途和重要性,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代重视不同的智力类型,因此他并不否认教育的作用。他主张开发能够评估所有智力类型的测量手段,尽早对儿童进行多元智力评估,以便发现儿童的各种智力潜能并进行教育开发。评价:加德纳智力理论的创新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智力范畴,提出了多维智力的理念,并相应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人才、智力开发、教育评价的思考;另外,既注重神经生理学证据,又不忽略社会文化作用,使得其理论更具说服力。因此,其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极大的影响力。【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1 【正确答案】 (1)充分
16、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的体系。(2)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的规律。问题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有利于问题解决。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通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会有效提高他们问题解决的能力。(3)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对问题展开全面分析,使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问题解决中得以发挥。(4)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帮助学生习得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方式,其中启发式策路最能有效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5)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教师应让学生打开思路,从
17、多种角度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并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尝试和实验,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猜想。【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2 【正确答案】 (1)创造性的内涵。关于创造性的内涵,目前说法不一,综合各种观点,创造性是个体利用一定的内外条件,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与相应的人格特征相整合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线形的,而是多维的,它包括与创造活动密切联系的认知品质、人格品质和适应性品质。创造性表现于创造活动(过程 )之中,其结果以 “产品”为标志,其水平以产品的 “价值”为标准。(2)创造性的基本结构。根据创造性的内容,创造性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包含了以
18、下几个方面:创造意识是指一个人想不想创造,这不仅会影响到他的创造动机,而且会影响到他的创造能力的发挥。创造人格,包括强烈的创造动机、浓厚的创造兴趣、积极的创造情绪和坚强的创造意志,使之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创造性的人。创造性思维训练,主要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辩证性训练等。创造方法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过程中运用创造的具体思维方法和创造技能,创造方法的训练可以诱发个体的潜在创造性。【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3 【正确答案】 传统智力理论,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认为智力由因素构成;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探索这些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19、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德三维结构的多因素理论、卡特尔的三层智力理论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这些智力理论,虽然在构成智力的因素数目以及层次上存在分歧,但都有一个特征,即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以下以“ 单因素论” 和 “二因素论”两个理论为代表:(1)单因素论。主张智力单因素论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上有高低之分,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例如,高尔顿、比奈、推孟等人都主张智力是单因素的,他们编制的量表只提供单一分数(智商),只测二一一种智力。(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个是普遍因素,又称 G 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
20、另一个是特殊因素,又称 S 因素,是在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中所必备的因素。二者相互联系,完成任何作业都需要 G 因素和 S 因素的结合。例如,完成一个算术推理测验需要 G+S1,完成一个语言推理测验需要 G+S2;完成第三种测验则需要G+S3。由于每种作业都包含各不相同的 S、因素,而 G 因素则始终不变,因此 G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基础和关键,各种智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而求出 G 因素的。【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4 【正确答案】 流体、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等人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根据智力的不同功能,将智力划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类。流体智力是指人不依赖于文化和
21、知识背景而对新事物学习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识差合力、思维的敏捷性等。晶体智力则是指人后天习得的能力,与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如知识的广度、判断力等。从时间上看,流体智力在人的成年期达到高峰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步衰退;而晶体智力自成年后不但不减退,反而会上升。【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5 【正确答案】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1)遗传的作用。根据双生子研究表明,血缘接近的人在智力发展水平上确实有接近的趋势。(2)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发展与形成的影响。产前环境的影响。产前营养的缺乏或母亲患病、服药等,都会对胎儿的脑细胞发展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从而影响智力的发展。早期经验的影
22、响。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参加某种社会实践,相应的能力就能得到高度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广泛的兴趣,人对感兴趣的方面的能力会得到高度发展。坚强的意志对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6 【正确答案】 智力三元论是由斯腾伯格提出的,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智力行为。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智力与经验的关系和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从而提出了智力三成分理论。包括:
23、(1)成分子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是计划、控制和决策的高级执行过程。(2)背景子理论。认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表现为有目的地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3)经验子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任务、情境和个体三者间存在相互作用。信息加工自动化的能力也是智力的重要成分,人们在进行复杂任务的操作时,需要运用许多操作的过程。只有许多操作自动化后,复杂任务才容易完成。智力成分亚理论是三元智力理论中最早形成和最为完善的部分,它揭
24、示了智力活动的内部机制。【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17 【正确答案】 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原型之所以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或相似处。通过联想,人们可以从原型中发现某种原理,从而找到解决的新方法。某一事物或现象能否充当原型并起到启发作用,不仅取决于该事物或现象的特点,还取决于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只有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但又不过于紧张的状态时;才容易产生原型启发。所以,原型启发常常发生在酝酿时期。【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
25、与创造性的培养18 【正确答案】 脑激励法的核心思想是把产生想法和评价这种想法区分开来。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的答案,不必考虑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做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其原则是尽可能地产生想法,不管这个想法看起来如何片面,只有当所有可能的建议都已经提完,才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和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的方式能产生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 社会促进”的现象,即当人看到其他人都在完成某任务时,自己也会想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必答题19 【正确答案】 技能就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
26、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可以分为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心智技能指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语言,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即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操作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即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1)二者的区别:活动的对象不同。操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畴,其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显的骨骼和肌肉的操作:心智技能的对象是头脑中的印象,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是从外部难以察觉的头脑中的思维过程,属于观念范畴。活动的结构不同
27、。操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因而其动作结构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不能省略。而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可以高度省略、高度简缩,甚至觉察不到它的进行。活动的要求不同。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形成的结果都是从不会做到知道如何做,再达到熟能生巧。但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套“刺激一反应” 的联结,而心智技能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即获得产生式系统。(2)联系:操作技能经常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摆脱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语言实现的。心智技能又是外部操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复杂的操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
28、才能完成。故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二者是相互促进的。【知识模块】 技能的形成20 【正确答案】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认知策略包括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和编码与组织策略。(1)注意策略。注意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力集中于有关的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觉醒和警觉状态的学习策略。它指向学习活动的各个阶段,主要作用是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觉定向,实行自我控制,促进有意义的学习。(2)精细加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
29、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即通过把新学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运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3)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给予某些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它是信息由短时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4)编码与组织策略。编码和组织是用某种结构将学习的内容组织起来,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方法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之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联系在一起。【知识模块】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21 【正确答案】 元认知就
30、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和控制。一方面,元认知来自我们过去的认知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形成的元认知又会对他们随后的认知或学习活动产生影响。元认知结构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这三个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是在认知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着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在认知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运用自我监控的机制,不断地对认知过程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
31、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和评价策略、指导策略。元认知策略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丰富学生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和体验;加强对学生元认知操作的指导;给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反馈条件;注意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元认知训练方法有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和知识传授法。【知识模块】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22 【正确答案】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的知识经验。有关的知识经验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如果个体有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则可以促进问题的
32、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智能: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重要的因素。因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也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动机:动机是促使人去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进程。(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第一,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第二,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
33、容易解决;第三,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实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表征方式。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现的。问题表征反映着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等。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解决。如果不能恰当地进行问题表征,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
34、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23 【正确答案】 创造性是个体利用一一一定内外条件。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与相应的人格特征相整合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线形的,而是多维的,它包括每创造活动密切联系的
35、认知品质、人格品质和适应性品质。创造性包括创造性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实现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创造性是学校不应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县体来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营造鼓励创造的环境。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和家庭环境几个方面。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学校环境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创造性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应倡导民主式的教育和管理。其次,应改革考试制度,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再次,应增加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最后,应为学生提供创造性人物的榜样。(2)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则
36、需要创造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使教师能够多理解并鼓励学生创造;其次,要教给教师必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最后,教师应不断学习关于创造性的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3)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要素。因此,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将有助于他们创造性的提高,具体的培养策略有:类比推理能力。根据两个对象间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进而推断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思考方法。对立思考策略。指从和已有事物或问题完全对立的角度来思考,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路思维策略。也是发展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它要求思考者能从多
37、个不同的角度开放地面对问题,以期获得创造性发展的成果。综合运用多项思维机制。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就在于通过多种不同思维机制的综合运用,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4)开设创造课程,教给创造技法。设置专门的创造性课程,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如:发散性思维训练课。由于发散性思维在创造力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因此在课程计划中设置专门的发散性思维训练课已成为许多国家教育计划的一部分。自我设计课。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可以充分满足他们异想天开的愿望。创造发明课。在课堂上,学生像发明家一样动手从事创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发展。(5)塑造创造性人格。创造
38、力仅仅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只有当它与创造性人格特征相结合时,才能使创造性的发展成为现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研究表明,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密切相关。解除学生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 鼓励学生与创造性比较高的人接触。培养学生的恒心与毅力。【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二、名词解释24 【正确答案】 技能就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技能首先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其次表现出规则性。技能作为活动的方式,一般表现为两种方式:操作活动和心智(智力)活动。【知识模块】 技能的形成25 【
39、正确答案】 心智技能指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语言,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即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心智技能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动作对象的观念性;第二,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第三,动作结构的简缩性。【知识模块】 技能的形成26 【正确答案】 操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即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它主要具有三个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和展开性。【知识模块】 技能的形成27 【正确答案】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
40、的、有计划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麦基奇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知识模块】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28 【正确答案】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它使学生警觉自己在注意和理解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找出来加以修改。主要有自我计划策略、自我监控策略、自我调节策略、自我评价策略和自我指导策略等。【知识模块】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29 【正确答案】 精细加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即通过把新学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也就是
41、说,我们运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通常,精细加工就是我们所称的记忆方法,如做笔记、加小标题等方法。【知识模块】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30 【正确答案】 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即利用某些方法和策略。使个人从初始状态的情境达到目标状态的情境的过程。其中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31 【正确答案】 创造性思维是指用超常规方法,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新方案和新成果的心理过程,是创造性认知品质的核心。其主要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综合性和突发性。现在多数研究者认为。
42、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复合体,它是由多种思维有机组成、协同作用的。首先,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其次,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32 【正确答案】 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33 【正确答案】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功能固着影响人的思维。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知识模块】 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