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行动研究、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842888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行动研究、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行动研究、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行动研究、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行动研究、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行动研究、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行动研究、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2 在“二战”时期,“行动研究”的提出者是( )(A)勒温(B)拉斯(C)杜威(D)舒尔茨3 社会规范学习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有( )(A)遵从一抗拒一妥协(B)遵从一认同一内化(C)抗拒一认同一遵从

2、(D)认同一遵从一内化4 把道德认知分为“ 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维果茨基(D)弗洛伊德5 据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出现品德不良行为的高峰年龄在( )(A)1315 岁(B) 1013 岁(C) 1518 岁(D)1822 岁6 不属于儿童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是( )(A)家教不严,家长自身作风不良(B)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C)学生接触的社会环境太过复杂(D)学生自身意志薄弱7 品德的结构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 )(A)动机部分和行为部分(B)认知部分和结果部分(C)认知部分和行为部分(D)动机部分和结果部分8 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发展

3、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B)斯腾伯格(C)艾里克森(D)科尔伯格9 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经常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的依据和内在力量时,就成为( )(A)道德判断(B)道德需要(C)道德动机(D)道德信念10 学生理解道德要求,也理解执行要求的意义,就是不能付诸行动,甚至对教育要求还有对立情绪和拒绝接受,这种现象称之为( )(A)道德意志薄弱(B)意义障碍(C)品德问题行为(D)言行不一致11 通过对认同及其特点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认同不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B)认同是规范内化的一种较低的接受水平(C)认同是确立自觉遵从态度的开端(D)认同是社会规

4、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12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从( )开始的,因为他认为这之前儿童没有道德(A)1 岁(B) 2 岁(C) 3 岁(D)5 岁13 品德不良的纠正一般要经历的阶段有( )(A)执拗一醒悟一改变(B)醒悟一再犯一顿悟(C)醒悟一转变一自新(D)转变一自新一醒悟14 根据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在校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中,存在较普遍、分布较广的是( )(A)过错行为(B)品德不良行为(C)品德问题行为(D)犯罪行为15 品德是一种( )(A)社会现象(B)意识形态(C)道德准则(D)个体心理特征16 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A)道德信念(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C)价值内化(

5、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17 “内化”最初由( ) 等人提出,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A)杜克海姆(B)科尔伯格(C)拉斯(D)皮亚杰18 掌握道德概念的条件不包括( )(A)依赖于形象的事件和感性的经验(B)有赖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C)有赖于理解道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19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 )的发展(A)道德情感(B)道德认知(C)道德意志(D)道德评价能力20 属于品德不良的主观方面原因的是( )(A)养而不教,重养轻教(B)只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C)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腐朽

6、思想和不正之风(D)自己同教师、父母和其他一些关心自己的人情感对立、存有戒心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1 当前学校德育建设要以社会规范学习为核心。22 学生的品德不良是因为社会风气败坏造成的。三、简答题23 简述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24 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25 简述培养学生道德认知的方法。必答题26 结合实际,谈一谈对教育行动研究的认识。27 针对我国当前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的现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行动研究、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

7、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行动研究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教育行动研究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包括:社会规范的遵从;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内化。【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皮亚杰用认知发展的观点来解释道德发展,把道德发展分为两个阶段:他律期、自律期。【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常识性知识。【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包括:家庭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D 项是主观原因

8、。【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品德的结构包含动机部分和行为部分。【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识记性知识。【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道德信念不是单纯的一种道德认识,它是坚定的道德观点、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合金”。它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地改变。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可以引起、推动和维持人的道德行动,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

9、用。人只有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摆脱行为规范的具体情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适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要求。题中属于对道德概念意义的不明确,属于意义障碍。【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认同社会规范的过程。认同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认同不是规范内化的一种较低的接受水平;内化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皮亚杰认为,5 岁以前是“无律期”,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还谈不上道德发展。【知识模块】 社会

10、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不良品德学生的转化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过错行为分布较广。【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

11、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20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1 【正确答案】 (1)这个观点是正确的。(2)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是德行产生的内因,又称为德性。品德的实质就是人际交往经验结构,根本内容为对人、对事、对己方面的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既然品德是人际交往的经验结构,那么品德就应该是在人际交往经验获得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交往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约束下进行的,个体对于人际交往经验的总结过程,就是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通过接

12、受社会规范,执行社会规范,并从行为结果的反馈中强化个体对规范的必要性认识,获得执行规范行为的体验,确立自觉执行规范的动机,从而使品德得以形成和发展。这就是品德发展的实质。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完成个体的交往适应的过程。社会规范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3)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认同社会规范的过程。人的社会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社会规范为指导的社会交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社会性适应。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是通过学习与

13、认同社会规范来实现的。社会规范学习是通过规范的“内化”过程实现的。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体现为一种内化过程。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22 【正确答案】 (1)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2)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中,客观原因有: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中的某些不当教育和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是学生形成不良品德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关,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但是,如果教育者思想不端正,教育措施不力,教育方法不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

14、成,从而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总体看,我们社会主义的社会环境是有利于学生品德健康成长的,但是,对于那些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对学生产生的侵蚀和影响也不能低估。(3)主观原因有: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不良品德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常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分不清是非、善恶,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总之,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有的是从认识开始的,有的是从情感、意志开始的,有的则是从行动开始的。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品德不良的学生缺乏道德情感,他们往往是爱憎不分,好恶

15、颠倒。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4)因此,把原因只归为社会一个方面是有失偏颇的。【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三、简答题23 【正确答案】 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主要包括:(1)计划。“计划”是指以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制订“总体计划”和每一步具体行动计划。“计划”是行动研究,也是理智的工作过程的第一环节。“计划”环节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计划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它要求研究者从现状调研、问题诊断入手,弄清楚:第一,现状如何? 为什么会如此 ?第二,存在哪些问题 ?从什么意义上讲有问题?第三,关键问题是什么? 它的解决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第四,众多的制约因素中哪些虽然重要,

16、但一时改变不了?哪些虽然可以改变,但不重要? 哪些是重要的而且可以创造条件改变? 第五,创造怎样的条件,采取哪些方式才能有所改进? 第六,什么样的设想是最佳的?计划包括总体设想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最起码应安排好第一步、第二步行动研究进度。计划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开放性。随着对问题的认识需要逐渐加深,制订计划时既要考虑和包容已知的制约因素、矛盾、条件,又要把始料不及、未曾认识、在行动中才能发现的各种情况、因素容纳进去。从这一意义上讲,计划是暂时的、允许修改的。 (2)行动。“行动”就是指计划的实施,它是行动者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的行动过程。在行动中,要按计划、有控制地进行变革。在变革中促进工

17、作的改进,包括认识的改进和行动所在环境的改进。要考虑实际情况的变化,进行不断的行动调整。“行动”包括:行动是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反馈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的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实际步骤。这样的行动具有贯彻计划和逼近解决问题的性质。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一同行动。在教育研究中,家长与社会人士和学生均可作为合作的对象。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保证实施到位。重视实际情况的变化,随着对行动及背景认识的逐步加深及各方面参与者的监督观察和评价建议,不断调整行动。(3)观察。“观察”是指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的特点的考察。“观察”是反思、修订计划和进行下一步的前提条件,在行动

18、研究中的观察包括:观察既可以是行动者本人借助于各种有效手段对本人行动的记录观察,也可以是其他人的观察,而且多视角的观察更有利于全面而深刻地认识行动的过程。因此,行动研究中经常源于航海和军事勘察的“三角观测法” 。观察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观察。由于社会活动,其实是教育活动受到实际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且许多因素又不能事先确定和预测,更不能全部控制。因此,观察在行动研究中的地位就十分重要。在行动研究中,观察是反思、修正计划,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前提条件。为了使观察系统、全面和客观,行动研究鼓励研究人员利用各种有效技术。(4)反思。反思是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

19、的中介。反思这一环节包括:整理和描述。即对观察到、感受到的与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本循环过程和结果,勾画出多侧面的生动的行动过程。评价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形成基本设想。总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需作哪些修正的判断和构想。写出研究报告。行动研究的报告有自己的特色,允许采取很多种不同的写作形式。如让所有的参与者共同撰写叙事故事,让多元的声音一起说话,也可以编制一系列个人的叙述、生活经验,让当事人直接向公众说话。【知识模块】 教育行动研究24 【正确答案】 社会规范的学习一般要

20、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社会规范的遵从。社会规范学习是逐步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教育系统作为一种特殊的经验传递系统,其基本职能是传递社会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动作经验与交往经验,形成个体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使之学会做人。社会交往是个体社会生活的基础。个体要在群体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所确立的交往规则。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完成个体的交往适应的过程。社会规范学习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2)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学习过程也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认同社会规范的过程。人类的生存环境有两种,一为自然环境,二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自然现实和法

21、则,社会环境则为人类提供了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现实和法则。这样,人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也就包括了适应自然现实与法则的生物适应和适应人与人交往的社会现实与法则的社会适应。人的社会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社会规范为指导的社会交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社会性适应。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是通过学习与认同社会规范来实现的。(3)社会规范的内化。社会规范学习是通过规范的“内化” 过程实现的。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体现为一种内化过程。规范的接受是把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22、社会规范是由社会组织制定的,用以约束其成员的社会行为,从而维持一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控制的思想工具。这样,规范本身就成为一种外在于主体而存在的一种行为要求(行为标准)。把规范的接受看成一种内化过程,就必须了解内化这一概念的含义。“ 内化”最初由法国社会学派杜克海姆等人提出,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指出社会规范的内化,即从社会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准则。规范接受或内化是发生于主体头脑内部、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到的一种内在过程。这种内在过程的存在,只能依据其外在标志进行推断。这就是主体的规范行为。【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25 【正确答案】

23、 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赖于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确立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三个维度。(1)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是在丰富的道德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而形成的。道德概念的掌握对道德认识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只有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摆脱行为规范的具体情境,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适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要求。同时,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实现的。掌握道德概念的条件:它依赖于形象的事件和感性的经验。 道德概念的掌握,有赖于道德知识的学习和概括能力的发展。道德概念的掌握,有赖于理解道

24、德行为规范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2)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信念指人们将道德知识作为指导个人行动的基本原则,当人们坚信它并决定为之奋斗时,就产生了道德信念。道德信念不是单纯的一种道德认识,它是坚定的道德观点、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合金” 。它一经形成就不会轻易地改变。道德信念是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它可以引起、推动和维持人的道德行动,使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因此,它是道德品质形成中的关键因素。(3)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已发生的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道德评价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过程,在评价中不断地深化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的体

25、验,确定合理的行动,为道德行为定向。道德评价起着道德裁判的作用,它有助于道德信念的形成。通过道德评价谴责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褒奖合乎道德的思想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大道德经验,加强对道德概念及其意义的理解,使道德认识成为个人行动的自觉力量。【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必答题26 【正确答案】 教育行动研究是指通过研究真实的学校教育过程与情境,以提高自己的教育行动质量与教育行动效率为目的的研究模式。它一方面旨在提高教育实践者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与教育问题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也为优化教学实践提供具体策略。(1)教育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为教育行动而研究 (research for educ

26、ation action)。这是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与传统研究“为理论建构而研究” 的研究目的相对应的。为教育行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解决教育行动中的实际问题;为提高教育行动的效率;为提高教师的教育行动能力与素养。对教育行动的研究 (research of education action)。这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对象,教师是教育行动的当事人,因此,以教育行动为研究对象是指:教师要反思的思想与行动预设;教师要分析自己行动的动机与原因;教师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在教育行动中研究 (research in education action)。这是教育行动研究的情境,一方面,要求研究与研究关注研究情境的

27、特殊性;另一方面,证明行动的过程,就是努力提高行动效率,改善行动质量,提高自我行动能力的过程。(2)教育行动研究的优点:适应性和灵活性。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行动研究容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增加或取消子目标。实验条件的控制比较松缓,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较有利于在教育这样复杂的研究现象和领域内进行。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的及时性。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反馈的及时性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一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

28、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教育研究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行动。参与性体现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教师联合构成,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的实施。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作用。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灵活和合理的并用。(3)教育行动研究的缺点:由于其非正规性而缺少科学的严密性,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严密控制条件,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不够。【知识模块】 教育行动研究27 【正确答案】 (1)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是:从总体上看,中小

29、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较好,能够符合社会和学校的要求,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2)采取的策略:使得学生了解有关社会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相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每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都需要运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自觉地练习才能形成,这是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这可以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利用表扬和批评的武器,促使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良好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所提供的榜样应和观察者的条件相近似,要有良好的声誉,并能显示出热情的态度和有教养的举止,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观察者产生模仿的意向。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各种有益活动使学生在有意练习中明确练习的目的与阶段要求,要不间断地进行练习,并且让学生知道练习的成效,及时给予强化与反馈。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注意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与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知识模块】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