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842905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目前在我国高中及部分小学、初中所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就其主要性质而言是一种(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研究课程2 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微观背景是( )(A)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B)素质教育的实施(C)知识经济的出现(D)政治的民主化3 通过课程评价可以找出课程计划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建议,这体现了课程评价的功能是( )(A)判断成效(B)比较与选择课程(C)诊断与修订(D)了解目标达成程度4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

2、是( )(A)杜威(B)怀特海(C)布鲁纳(D)克伯屈5 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 )(A)融合课程(B)广域课程(C)核心课程(D)合并课程6 1967 年提出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的教育家是( )(A)斯塔克(B)斯塔佛尔比姆(C)斯克里文(D)普洛沃斯7 布鲁纳指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据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存在主义课程论(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8 在教育史上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A)亚里士多德(B)桑代克(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9 我国中小学课程(

3、教学) 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是( )(A)课程设置(B)课时分配(C)学科顺序(D)学周安排10 学校课程改革中主要是改革( )(A)课程设计(B)课程制订(C)教材编制(D)课程设置1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基础教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D)以上三项都正确12 国家对某一学科的教学内容及进度作出规定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A)教学计划(B)课程计划(C)教科书(D)课程标准13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A)奈勒(B)多尔(C)杜威(D)巴格莱14 突破了学科界限,体现某类知识体系之间内

4、在联系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B)选修课程(C)活动课程(D)学科课程15 学科课程又称( )(A)综合课程(B)分科课程(C)活动课程(D)核心课程16 指出“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的教育家是( )(A)布鲁纳(B)克伯屈(C)赞科夫(D)怀特海17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三个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知识、情感、意志(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8 体现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学内容(D)教科书19 “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课程的内容

5、、科目及课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或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这一课程观倾向于认为课程是( )(A)学科(B)文化(C)目标(D)体验20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课程计划制定的重视,纷纷开始重视课程改革过程中的( )(A)课程内容的选择(B)课程内容的组织(C)课程实施(D)课程评价21 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B)隐性课程(C)国家课程(D)校本课程22 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课程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年编制23 课程评价可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其划分的依据是( )(A)评价实施阶段的不同(B)评

6、价主体的不同(C)评价对象的不同(D)评价所发挥作用的不同24 主张学生应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的课程理论是( )(A)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B)存在主义课程论(C)经验主义课程论(D)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25 综合课程不包括( )(A)融合课程(B)核心课程(C)广域课程(D)潜在课程26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是( )(A)教学改革和实验(B)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C)实施素质教育(D)个性发展27 课程的一般结构是( )(A)课程计划一课程标准一教科书(B)课程总目标一领域目标一学科目标(C)课程目的一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D)知识一经验一活动28 取消课程问题特殊性的课程理论流派是( )(A

7、)存在主义课程论(B)经验主义课程论(C)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D)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29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努力使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以促使双方彼此协调,这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D)课程创新取向30 “学校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这一观点反映的课程理论是( )(A)后现代主义课程论(B)经验主义课程论(C)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D)存在主义课程论31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8、(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隐性课程32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实践活动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A)知识(B)能力(C)直接经验(D)间接经验二、简答题33 简述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34 简述课程理论流派。35 简述课程实施的几种价值取向。必答题36 试述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37 联系实际,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学生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

9、、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因为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没有边界,所以课程也没有边界,是开放的)等特点。【知识模块】 课程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多元文化、知识经济及民主政治都是新课改的背景,但它们是一种宏观背景,只有素质教育的实施才是其微观层面的背景。【知识模块】 课程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诊断与修订课程功能表现为对正在形成中的课程计划,可以通过评价有效地找出其优缺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这种反复的过程可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知识模块】 课程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识记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综

10、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广域课程。【知识模块】 课程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识记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结构中心主义课程论也可称作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知识模块】 课程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识记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理解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校课程改革中主要是改革课程设置。【知识模块】 课程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常识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

11、、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知识模块】 课程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识记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综合课程是指突破了学科界限,体现某类知识体系之间内在联系的课程。【知识模块】 课程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理解性知识。分科课程是指以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课程。【知识模块】 课程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布鲁纳强调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知识模块】 课程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三个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模块】 课程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2、 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知识模块】 课程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这是一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它强调的是人的体验。【知识模块】 课程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理解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国家课程是由国家根据自身利益及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而开发设计的课程,是一个国家课程的主体,大多体现为核心课程。【知识模块】 课程2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课程设置。【知识模块】 课程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评价的主体来划分的。【知识模块】

13、 课程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这一课程流派的主要观点包括: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知识模块】 课程2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综合课程包括:融合课程、核心课程、广域课程。【知识模块】 课程2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知识模块】 课程2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课程的结构是指课程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知识模块】 课程28 【

14、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树立了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开辟了课程研究的新方向。但它取消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知识模块】 课程2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知识模块】 课程3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经验主义课程论的主要观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学生是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这一论点正是来自经验主义课程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杜威。【知识模块】 课程31

15、【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理解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3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理解性知识。直接经验强调活动者亲身参与,是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知识模块】 课程二、简答题33 【正确答案】 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1)政治因素。主要表现: 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 制约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制约课程的编制过程。(2)经济因素。主要表现: 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客观要求制约着课程目标。 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着课程变革。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课程有着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和课程结构的优化等多个方面。(3)文化因素。主要表现: 文化模

16、式与课程变革。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民族文化的基本模式要求学校变革课程时,依据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设置与不同民族文化相适应的课程,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考虑和体现民族特色。近年来,新的课程计划中,推行一纲多本,实施双语教学,强调乡土教材的重要性,取得了一定成效。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学校课程作为传递、传播和创造文化的载体,应随文化的变迁作相应的调整。在科技突飞猛进、文化变迁较为激烈的时期,学校课程应进行较大的变革。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都要调整,或大量增减科目、删添内容,或重新组合课程结构。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现代社会的文化日益呈现多元的趋势,学校课程如何体现文化

17、间的差异,在尊重各少数民族、各社会阶层文化的同时,将不同文化整合起来,成为课程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4)科技革新。主要表现: 科技革新制约着课程改革的目标。 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改革的速度。(5)学生发展。主要表现: 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与课程变革。课程变革的目标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各门课程要相互协调,注重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同时,还要考虑课程结构的灵活性,既要设置必修科目,也需要设置一定的选修科目,以适合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使他们的个性和谐发展。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学校课程的变革必须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需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着眼点“ 最近发

18、展区 ”。课程变革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是超越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但同时又必须是经过教师指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知识与能力,能够予以理解和解决的内容。课程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实现新的发展,进而创造出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 ,然后再基于这个新的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知识模块】 课程34 【正确答案】 (1)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和存在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有杜威、奈勒等。主要观点: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经验主义课程论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课程

19、论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它过分注重经验,强调心理逻辑,重视实用性,以致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学科自身的逻辑性、学术性照顾不够,具有浓重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而存在主义理论课程论没有考虑到学生对固定课程的态度。(2)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也称学科中心课程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等。主要观点:知识课程的核心。 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看到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看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所带来的社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个

20、体知识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试图通过学科结构的掌握来解决这一问题,有其积极意义。但是,由于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过分注重知识,强调学科逻辑,重视学术性,以致对于经验、心理逻辑、实用性有所忽视,且具有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主要观点: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 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课程的价值既不能根据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来判断,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判断,而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

21、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社会中心课程理论树立了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开辟了课程研究的新方向,但它取消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知识模块】 课程35 【正确答案】 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1)忠实取向。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课程实施成功;实现程度低,则课程实施失败。(2)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

22、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在相互适应取向看来,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生相互适应现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必然性。该课程取向的课程实施研究也主要探讨两个问题:借用社会科学中新的方法和理论以发现关于各种教育问题的详尽的、描述性的资料。确定促进或阻碍课程按计划实施的因素,特别是各种组织变量。(3)课程创生取向。课程创生取向是课程实施研究中的新兴取向。这种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即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该课程取向的课程实施研究的问题有:创生的经验是什么 ?教师与学生是如何创造这些经验的? 怎样

23、赋予教师和学生权利以创生这些经验? 课程资料、程序化教学策略、各级教育政策、学生和教师的性格特征等外部因素对创生课程有怎样的影响?实际创生的课程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 隐性课程” 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知识模块】 课程必答题36 【正确答案】 (1)目标评价模式。代表人物是泰勒,七个步骤: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目标的建立和表述是整个评价过程的基础。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说每一个目标。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泰勒强调情境对于所要评价的行为应当是“诱发“而不是“要求”,即行为表现要真实自然。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泰勒注重记录行为方式的多样,书面测验中学生的答案、作文、演讲、艺术作品等都是

24、可以保存并且仔细评估的记录。确定评估时使用的计分单位。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在此,泰勒主要强调要为评价建立真实可靠的样本。目标评价模式作为泰勒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产生过十分普遍的影响,这一模式也确实存在一定的科学性,而且清楚、明确、易于操作。但作为这一模式基础的行为目标本身以及对于预期的行为目标以外因素的忽视,导致了对这一模式的诸多批评,以致后来许多的评价模式正是在对目标评价模式批评的基础上形成的。(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在 1967 年提出了目标游离评价模式,他认为,目标评价模式只考虑到原定目标的预期效应,忽视了非预期效应,而评价应当注重的恰恰是课程的实际效应而不仅仅是预期效应

25、。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的评价重点从课程的预期效果转向了课程的实际效果。斯克里文对目标评价模式的批评是中肯的,但是完全游离于既定目标之外,评价将是不可想象的,其价值也将是没有保证的。比较能够令人接受的是将目标游离评价模式作为目标模式的补充和发展。(3)外观评价模式。斯塔克于 1967 年提出了外观评价模式。该模式也是在对目标模式的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斯塔克认为,目标评价模式忽视了教育的前提条件和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在外观评价模式中,包括了三个重要的因素: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评价是以这三个因素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显然,这种模式注重课程实施过程的动态方面,并且将与课程有关的各种信息

26、纳入评价之中,这些都有它的独特优势。但在观察、描述和判断中容易带有主观性,因此影响评价结果的可靠和可信。(4)CIPP 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这一模式是由斯塔弗尔比姆等学者提出的。他们认为,课程评价不仅是对课程目标实现的状况作出判断,而且应当为课程的改革服务,涉及课程改革的决策可以分为:设计决策:涉及终止、改变或维持某种课程;结构性决策:涉及改变课程的各种活动;实施决策;循环决策,了解改革的效果后,决定是否纳入课程,后者再次实验。CIPP 的四个部分分别与之相对应:背景评价:确定课程计划实施单位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

27、;在此基础上确定一般和具体的目标;判断目标是否已经反映了这些需要。输入评价: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对可供选择的各种课程计划所作的评价。 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有三个目标,即为决策者提供反馈信息、预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点并为修订或详细解说计划提供指引以及记录课程的实施过程,包括实施涉及的成本、参与者和观察者如何判定实施的质量等。结果评价: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帮助决策者决定是否应当终止、修订或继续课程计划。(5)差距评价模式。该评价模式由普洛沃斯提出。他认为学校在课程实践中,往往不是完全执行课程计划,而是会有所偏离。因此,如果只就各种不同的课程计划本身进行比较

28、和评价是没有意义的。为此,普洛沃斯提出了差距评价模式,目的在于将设计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课程表现加以比较,找出彼此之间的差距,找出造成差距的原因,作为改进课程的依据,并且决定是继续课程计划,还是重复或终止课程计划。这一模式包括四个部分和五个阶段。四个部分:确定课程标准;确定课程表现;对标准和表现进行比较;确定差别是否存在。五个阶段:设计阶段;装置评价阶段;过程评价阶段;成果评价阶段;成本效益评价阶段。根据以上各方面的评价结果,从整体上评价课程计划与其他计划的异同和优劣。【知识模块】 课程37 【正确答案】 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既有直接影响因素也有间接影响因素,但

29、其中主要的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改革的特征。特定的课程改革的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基本因素。课程改革的需要和迫切性。这里的需要和迫切性是指课程实施者所意识到的需要。课程实施者对课程改革的需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课程改革目标与意义的清晰性。这里的清晰性是指课程改革计划的应用者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意义的理解程度。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意义的理解程度越高,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课程改革的复杂性。这里的复杂性是指课程实施者所需要的课程改革的难度以及变革的程度。适合实践者需要的课程改革的复杂性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倘若课程改革的计划过于简单,就很难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该计划的实施

30、程度也难以提高。课程改革计划的质量与实用性。(2)学区的特征。学校所在的行政区域即“ 学区”。学区的特征是影响课程实施的又一重要因素。学区从事课程改革的历史传统。一个学区先前从事课程改革越积极、历史越悠久,对一项新的课程改革计划的实施程度也就越大。反之,对一个保守的学区而言,实施一项新的课程计划则困难重重。学区对课程计划的采用过程。学区对一项课程改革所作出的人与物的规划质量越高,就越能应对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施该课程改革的程度也就越大。学区对课程改革的行政支持。学区对课程改革的“ 真正的”行政支持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这一点已经被许多研究所证明。当学区的组织管理与课程改革的要求不大

31、一致的时候,就会阻碍课程改革的实施。课程改革人员的发展水平与对变革的参与程度。课程改革人员的发展水平越高、对变革的参与程度越大,课程实施的程度也就越大。研究证明,只在课程实施之前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并不能充分保证课程实施的效率,课程改革人员的不断发展、彼此之间的交互作用应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因此,为提高课程实施的程度,学区应不断创造条件,对课程改革人员进行持续培训。课程改革的时间表与评价机制。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根据对课程实施的理解而对课程改革时间安排越合理,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所以课程改革的时间表一定要根据特定的课程改革本身的性质来确定,而不能随意发布行政指令。其二,对课程改革的评价与学

32、校或班级变革课程的需要的联系越密切,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如果学区对课程改革的评价脱离了课程改革的实际,就会阻碍课程改革的进行。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会的特征。学区教育委员会与社区的共同利益越大、越能够互相支持而非彼此争执,课程的实施程度也就越大。(3)学校的特征。校长的角色。校长越是积极支持课程改革,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但校长在课程实施中的领导风格又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三种:反映者、管理者、发动者。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信任、支持、交互作用和开发性的交往越理想,课程实施的程度越大。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交互作用、彼此信任的气氛能增加课程实施成功的机会。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33、教师的效能感越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高,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这里的“效能感” 是指教师对成功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自信心和相应的态度,这种自信心和态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的。(4)外部环境的特征。政府机构的力量。政府机构是影响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学校的课程改革与学校所在地的需要的一致性越大,就越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课程实施的程度也有可能越大。社区的支持。课程改革能够与社区文化整合为一体,课程实施的程度就越大。学校教育与社区文化日益相互渗透、日益呈现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是当今时代的一大特征。因此,课程改革不应孤立于社区文化之外,而应自觉寻求与社区的整合。【知识模块】 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12094-13 Berichtigung 1-2002 Corrigenda to DIN EN 12094-13 2001-06 (EN 12094-13 2001 AC 2002)《DIN EN 12094-13 2001-06 技术勘误 (EN 12094-13 2001 AC 2002)》.pdf DIN EN 12094-13 Berichtigung 1-2002 Corrigenda to DIN EN 12094-13 2001-06 (EN 12094-13 2001 AC 2002)《DIN EN 12094-13 2001-06 技术勘误 (EN 12094-13 2001 AC 2002)》.pdf
  • DIN EN 12094-13-2001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Components for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13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check valves and non-return valves German ver.pdf DIN EN 12094-13-2001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Components for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13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check valves and non-return valves German ver.pdf
  • DIN EN 12094-16-2003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Components for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16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odorizing devices for CO low pressure systems.pdf DIN EN 12094-16-2003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Components for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16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odorizing devices for CO low pressure systems.pdf
  • DIN EN 12094-2-2003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Components for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2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non-electrical automatic control and delay devi.pdf DIN EN 12094-2-2003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Components for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2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non-electrical automatic control and delay devi.pdf
  • DIN EN 12094-3-2003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Components for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3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manual triggering and stop devices German versi.pdf DIN EN 12094-3-2003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Components for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3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manual triggering and stop devices German versi.pdf
  • DIN EN 12094-4-2004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Components for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4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container valve assemblies and their actuators .pdf DIN EN 12094-4-2004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Components for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4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container valve assemblies and their actuators .pdf
  • DIN EN 12094-5-2006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Components for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5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high and low pressure selector valves and their.pdf DIN EN 12094-5-2006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Components for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5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high and low pressure selector valves and their.pdf
  • DIN EN 12094-6-2006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Components for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6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non-electrical disable devices English version .pdf DIN EN 12094-6-2006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Components for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6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non-electrical disable devices English version .pdf
  • DIN EN 12094-7-2005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Components for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7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nozzles for CO systems German version EN 12094-.pdf DIN EN 12094-7-2005 Fixed firefighting systems - Components for gas extinguishing systems - Part 7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for nozzles for CO systems German version EN 12094-.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