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842906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不属于课程实施取向的是( )(A)课程的忠实取向(B)课程的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的创新取向(D)课程的原则取向2 现代学科课程的奠基人是(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杜威(D)布鲁纳3 构成课程的核心部分是( )(A)组织教学(B)检查复习(C)讲授新课(D)布置作业4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多尔(C)布拉梅尔德(D)奈勒5 下列有关课程评价功能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A)促进发展(B)鉴定水平(C)选拔淘汰(D)借鉴吸收

2、6 下列不属于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的是( )(A)政治经济因素(B)教师发展(C)科技进步(D)文化因素7 存在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B)多尔(C)布拉梅尔德(D)奈勒8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主要观点不包括( )(A)知识课程的核心(B)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C)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D)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9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奈勒(B)布拉梅尔德(C)弗莱雷(D)多尔10 后现代课程的标准不包括( )(A)丰富性(B)循环性(C)逻辑性(D)严密性11 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简约性等特点的课程是( )(A)学科课程(B)

3、活动课程(C)分科课程(D)显性课程12 研究“隐性课程 ”对学生有怎样影响的课程价值取向的是( )(A)课程实施的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课程创生取向(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13 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的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14 根据评价所发挥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其中不包括( )(A)决策性评价(B)研究性评价(C)工作性评价(D)应用性评价15 提出了目标游离评价模式的教育家是( )(A)斯克里文(B)泰勒(C)斯塔克(D)奈勒16 关于评价的

4、表述,不正确的是( )(A)CIPP 评价模式比较周到地考虑了课程计划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要素,与其他评价模式相比也就比较全面(B)外观评价模式注重课程实施过程的动态方面,并且将与课程有关的各种信息纳入评价之中(C)目标游离评价模式强调评价者应当受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影响,并应当注意收集有关课程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D)差距评价目的在于将设计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课程表现加以比较,找出彼此之间的差距,找出造成差距的原因17 政治因素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包括( )(A)课程目标的厘定(B)课程改革的内容选择(C)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D)课程实施的态度1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不包括( )(A)为了学生的

5、终身发展(B)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C)为了学生的生理发展(D)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9 以下对经验主义课程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经验主义课程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B)对于知识的系统性,学科自身的逻辑性、学术性照顾不够(C)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D)看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所带来的社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个体知识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20 取消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的是( )(A)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B)经验主义课程论(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D)存在主义课程论21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多尔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标准,其循环性是旨在( )(A

6、)发展能力(B)使课程避免滑入“不能控制的相对主义”以及情感上的唯我主义的怪圈(C)扩大范围(D)便于复习和理解22 关于课程相互适应取向的表述,正确的是( )(A)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B)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C)这种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23 关于课程评价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判断其价值和适宜性的(B)它是

7、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收集系统全面的有关资料,对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比较,判断其价值和效果(C)是为调整、改善、选择、推广、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科学的、客观的依据(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24 主要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内部评价25 评价重点从课程的预期效果转向了课程的实际效果,强调评价者不应当受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影响的评价模式是( )(A)CIPP 评价模式(B)外观评价模式(C)目的游离评价模式(D)目标评价模式26 关于外观评价

8、模式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这种模式注重课程实施过程的动态方面(B)将与课程有关的各种信息纳入评价之中(C)在观察、描述和判断中容易带有主观性(D)评价结果可靠、可信27 目的在于将设计的课程标准与实际的课程表现加以比较,找出彼此之间的差距,找出造成差距的原因,作为改进课程的依据,并且决定是继续课程计划,还是重复或终止课程计划的评价模式是( )(A)CIPP 评价模式(B)差距评价(C)外观评价模式(D)目标评价模式28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最为重要的是( )(A)素质教育的实施(B)科教兴国的要求(C)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呼求(D)教育理念的转变29 课程评价的范围不包括(

9、 )(A)课程计划(B)课程内容(C)教材(D)教学时段30 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课程包含教学(B)课程与教学并列(C)教学包含课程(D)以上三项都不正确31 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指的是(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课程内容(D)教学大纲32 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其中不包括( )(A)认知(B)情感(C)思维(D)动作技能二、简答题33 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34 简述课程评价的主要类型。35 简述泰勒原理。必答题36 试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课程)模拟试卷

10、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课程实施取向包括:课程的忠实取向、课程的相互适应取向、课程的创新取向。【知识模块】 课程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现代学科课程的奠基人是夸美纽斯。【知识模块】 课程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识记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识记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课程评价的功能包括:需要评估;诊断与修订课程;比较与选择课程;判断成效;了解目标达成程度。【知识模块】 课程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影响课

11、程改革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因素与课程改革;经济因素与课程改革;文化因素与课程改革;科技革新与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与课程改革。【知识模块】 课程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识记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主要观点包括:知识课程的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知识模块】 课程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识记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后现代课程的标准: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知识模块】 课程11 【正确答案】

12、 A【试题解析】 学科课程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简约性等特点。【知识模块】 课程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理解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形成性评价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知识模块】 课程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评价所发挥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工作性评价。【知识模块】 课程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识记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目标游离评价模式强调评价者不应当受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影响,而

13、应当注意收集有关课程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知识模块】 课程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政治因素对课程改革的影响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课程改革的内容选择;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知识模块】 课程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包括: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知识模块】 课程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它是学科中心课程的特点。【知识模块】 课程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社会改造主义树立了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开辟了课程研究的新方向。但它取消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知识模块】 课程21 【正确

14、答案】 A【试题解析】 识记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是课程的忠实取向,C 是课程的创生取向。【知识模块】 课程2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以上三项都是有关课程评价的意义。【知识模块】 课程2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总结性评价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和信息,整体判断,从而决定推广或修订完善课程计划。诊断性评价目的是考察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准备状况,从而使课程计划及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知识模块】 课程2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理解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2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这种评价模式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可信和可靠

15、。【知识模块】 课程2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理解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2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常识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2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课程评价的范围一般包括课程计划、内容以及教材和过程的评价。不包括教学时段。【知识模块】 课程3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般来说包括前三种。【知识模块】 课程3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理解性知识。【知识模块】 课程3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布卢姆把教育目标的领域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知识模块】 课程二、简答题33 【正确答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

16、要内容:(1)课程结构方面: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城市普通中学要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2)课程标准方面:制定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3)教学过程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17、,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4)教材开放与管理方面: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和多样化。(5)课程评价方面: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教

18、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6)课程管理方面: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7)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方面: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的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内容,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8)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方面:贯彻“ 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的工作方针,建立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知识模块】 课程34 【正确答案】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

19、断性评价: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之前进行的评价,目的是考察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准备状况,从而使课程计划及实施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形成性评价:也称 “过程评价 ”,是在课程编制或课程实施尚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时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改进课程与教学的效果,在于搜集课程编制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总结性评价:也称 “结果评价 ”,是在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完成之后进行的评价。它与形成性评价相对应,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和信息,整体判断,从而决定推广或修订完善课程计划。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作为课程评价和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序列手段,在世界很多国家受到了重视,

20、这三种评价方式的提出改变了原先只注重在课程实施之后进行评价的方式,突出了诊断性和形成性的意义。(2)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内部评价:也称 “内部人员评价 ”。课程开发者为评价主体,课程实施者参与其中,通过调查和测验等手段对课程计划和课程实施的效果进行鉴定,其主要用于形成性评价。外部评价:也称 “外部人员评价 ”。它的评价主体不是课程开发者,而是除课程开发者之外的人员。通过对学校教育的成果和学生学业情况的测验而进行,着眼于课程实施结果对教育目标所达到的程度,其主要用于总结性评价。(3)目标本位评价与目标游离评价。目标本位评价:是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它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

21、易于把握是这个方法的优点,缺点是过于关注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对目标本身的追问和目标之外的教育结果的评价。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它是一种课程评价的理念和指导原则,拓展了评价的视野。(4)决策性评价、研究性评价、工作性评价。这三种评价标准是根据所发挥作用的不同而进行划分的。【知识模块】 课程35 【正确答案】 泰勒认为课程即学校为了达到其教育目的而设计并指导的学生所有的学习。课程编制过程可概括为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这四个步骤或阶段。一方面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博比特和查特斯以目标为中心的课程编制模式

22、的影子,另一方面也依稀可以看到杜威的目的与手段之关系的影响。其他学者对泰勒原理批评最多的,也许是认为它把课程编制作为一种直线式的过程。但很有趣的是,尽管一些学者批评泰勒原理,而他们提出的大多数建议却又在遵循泰勒的模式。甚至有些完全不赞同泰勒原理的学者也是这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泰勒原理确实成了课程领域的一个范式。当今国际上许多课程论工作者都坚定地相信,形成明确的目标是所有课程设计中必需的第一个步骤,也是所有其他课程设计中必需的第一个步骤,而且也是所有其他课程决策的准则。但人们没有注意到,除了可以从目标入手外,还可以从其他处入手,目标也并非一定是判断手段的唯一有效准则。自泰勒原理发表后,也

23、有不少课程论工作者试图在泰勒原理的基础上勾勒课程编制产生过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及其关系。有人试图通过描述一些具体的观念(包括对教育目标的来源、课程组织的类型、评价手段的具体说明等)来修正泰勒模式。其中,塔巴就把泰勒的四个基本问题作为直线式的步骤,再进一步把它们划分成八个步骤。有人认为,泰勒原理是直线式的,如果评价结构不符合预期目标时,不能实现反馈,以重新编制课程。例如,惠勒以泰勒模式为基础,将它改成圆周式。事实上泰勒是很强调目标与评价之间的关系的。他认为,目标是评价的准则,目标的界说是评价的初步阶段。用评价程序来确定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目的在于进一步修改教育计划。不过,不得不承认,惠勒的图解把泰

24、勒原理中的这层意思更加明确化了。【知识模块】 课程必答题36 【正确答案】 1956 年,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他提出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多个层次和水平:(1)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认知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六级:知识。对先前所学内容的回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回忆;领会。能把握所学内容的意义,具体表现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能加以说明、能进行简单的推断;应用。能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概念、方法、理论的应用;分析。能分析所学内容的

25、结构;综合。能创建新的知识结构,比如说拟订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组关系等;评价。能依据内、外在标准对所学内容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2)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五级:接受。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反应。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得到满足;形成价值观念。学生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和愿意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奉献;组织价值观念。学生能对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比较,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价值体系个性化。个体通过学习,经由前四个阶段的内化后,能运用价值体系长时期地控制自己的行为。(3)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

26、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共分为六级:知觉。学生运用感官获得以后可用于指导动作的相关信息;模仿。学生按提示要求做出动作或再现示范动作的能力,但学生的模仿性行为经常是缺乏控制的;操作。学生按提示要求做出动作的能力,但不是模仿性的观察;准确。学生的练习能力或全面完成复杂作业的能力;连贯。学生按规定顺序和协调要求,去调整行为、动作的能力;习惯化。学生自动或自觉地做出动作的能力,经常性的、自然而稳定的动作就是习惯化动作,学生能够下意识的、有效率的将各部分协调一致地完成操作。评价:布卢姆将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这样一来基本上涵盖了个体发展的所有内容,这为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但是,生物学上动植物分类学的理论为布卢姆构造其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提供了借鉴。根据人的认知目标是从识记相对简单的知识到非常抽象的思维这样一个渐进过程,布卢姆把教育的认知目标分成六大主类(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以及其他亚类。这种理论被证明“对研究和教学两方面都是相当有用的 ”。但由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不是认识过程的先后层次,不是行为发展的过程,没有揭示出能力形成的内在机制,也缺乏学习理论的指导,导致了教育实践中的诸多困惑。我们应对布卢姆理论进行深刻的反思,立足本国实际,构建本土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知识模块】 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