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128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2 简述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3 试论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4 简述多元智力理论的构成与教育影响。必答题5 试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6 论述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7 试从蔡元培北大改革实践出发分析大学理念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8 结合实际论述促进知识应用与迁移的措施。二、名词解释9 教育10 教学评价11 “化性起伪 ”12 监生历事13 道德两难问题14 泛化与分化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128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
2、确答案】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以称为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以社会代表的身份、以主体的身份有目的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是身心有待获得良好发展的个体。受教育者具有主观能动性,他是“主动性” 和“受动性”的统一。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手段和方法,是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以及运用这些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教育工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3、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育基本要素的掌握情况。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组织形式等),考生在说明教育构成要素具体含义的基础上,还应说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具体阐明各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2 【正确答案】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校园成为儿童的乐园而不是囚笼和监牢,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不应是世外桃源,学生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2
4、)教育即生长。它要求摒除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首先,经验不再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乱的感觉印象,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其次,经验不仅仅是感觉作用和感性认识,而是一种行为、行动;第三,强调经验过程中人的主动性。【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杜威教育本质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三个命题的含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生活的过程、生长的过程、经验(改造)的过程是一个过程。这三个命题
5、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3 【正确答案】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所谓“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是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并能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的人,实际上,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他曾反复强调要把儿童当作儿童去看待,“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卢梭之所以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主要是他认为,作为人的教育的三种来源之一的“ 自然的教育 ”(即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有其不
6、可改变的规律性,因而“ 人的教育” 和 “事物的教育”(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和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都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进行,只有这样,儿童的天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人” 。自然教育还应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理都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有着巨大的反封建进步意义。他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与以教师为主体,残害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是完全对立的,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卢梭关于教育的三个来源之间关系的论述,虽存在着形而上学
7、的观点,但已初步认识到遗传、教育、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是有意义的。【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自然主义的教育理论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体,1762 年出版的爱弥尔集中论述了这一思想。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是良好有效的教育。卢梭表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这是相对于“公民”“国民”等概念来说的。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归于自然”、遵从天性,就是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4 【正确答案】 (1)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力由 7 种(后来发展为
8、9 种)独立的成分或模块构成,分别是:语言的、逻辑数学的、音乐的、空间的、身体运动的、人际关系的、反省的、自然主义者的、精神性存在主义的。加德纳强调,这 9 种都是各自独立、不同类型的智力,而不是同一种智力的不同成分,每一种智力代表了以大脑为基础的一个能力的模块,这是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和传统智力理论的一个根本区别。(2)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根据智力测验所界定的智力,在概念上只是窄化到适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他认为至少包括七种不同智力:语文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和自知智力。加德纳智力理论的创新在于突破了传统的智力范畴,提出了多维智力的理念,并相应引发了人们对教育、人才、智
9、力开发、教育评价的思考;另外,该理论既注重神经生理学证据,又不忽视社会文化的作用,也使得其理论更具说服力。因此,其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极大的影响力。【试题解析】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在多个学科都有所涉及,这一考点较为重要,要重点掌握。多元智理论的核心在于突破了传统智力的单一定义,强调多种智力因素的共存与比例问题,这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必答题5 【正确答案】 (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人们常说的“无知必无能” ,是很有道理的。不爱学习,知识与经验都很贫乏的人,他的智力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学生学习的
10、科学文化知识,既是人类知识长期积累和整理的成果,又是人类智力和智慧的结晶,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人类认识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只有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获取这些知识的认识方法,并把这些知识和认识方法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中去,学生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自己的创造才能。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得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多的困难。可见,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
11、现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攀登世界科学的高峰。(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知识不等于智力,传授了知识不等于训练了智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他的智力发展的高低。如果只是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只知机械地记取和搬用知识,即使他们头脑里被填满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思考力,而且往往会使他们变得呆头呆脑,导致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可见,不是任何一种知识教学都
12、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因为学生的智力不仅与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的性质、难度、分量有关,更重要的是与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透彻度、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与活动的状况以及运用知识的自觉能动的程度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以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活动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掌握学科的结构,特别是要启发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学会独立思考、进行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教学中应当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形式教育
13、论者与实质教育论者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前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后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显然,两者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了。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也常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有的强调“双基” 教学,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反思有意识地锻炼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的过于强调教学的活动性质和创造性,把探究与发展智力放在首要地位,却不重视系统知识和原理的精确掌握与优化。这两者都有片面性,都不利于提高教学
14、质量。【试题解析】 本题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视角出发,主要考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本题主要有三个要点:(1)知识发展和智力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性;(2)知识发展和智力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性;(3)知识发展与智力发展缺其一而导致教育的不均衡发展等后果。6 【正确答案】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在教学中,学生主要的任务不是探求新的真理,而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是把他人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把人类的认识转化为个体的认识。(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要把这种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化为可理解的和能够运用的东西,就必
15、须有一定的直接经验作基础,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作基础。(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把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学生才能理解所学的书本知识,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过程的掌握情况。强调实际活动和直接经验在活动主体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不意味着要否定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的学习在活动主体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反之亦成立;间接经验的学习其主要的目的是促进主体的认知发展;间接经验虽然对活动主体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借鉴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实际发挥是有条件的,即它要同主体的亲身活动和直接经验相联系;前人和他人的生活经验要经
16、过符号化才能得以积累和传播。脱离符号化,人类的活动经验就不能积累,也不能传递。7 【正确答案】 蔡元培在北大实施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一)抱定宗旨,改变校风。大学应该成为“ 研究高尚学问之地 ”,蔡元培认为,教师不热心学问,学生把大学当作做官发财的阶梯,这是北大“著名腐败的总因” 。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1)改变学生的观念。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他要求学生从此以后,一定要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2)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教师群体的学术水平是一
17、所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也是把大学建成学术研究机构的重要保证。他在教师聘任上采取“学诣” 第一的原则,认为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管他的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应加以聘任。(3)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以后,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各科研究所。蔡元培还十分注意丰富图书馆藏,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4)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在将北大导向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蔡元培还努力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他倡导成立了各种体育会、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演剧会,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大学者,囊括大典,
18、网罗众家 之学府也”。蔡元培明确声明,在学术上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这是他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列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在 1912 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即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教务管理原则,规定大学设立评议会,各科设立教授会,但在北大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蔡元培任校长后,当年即组织了评议会,从全校每五名教授中选举评议员一人,校长为当然的评议长。评议会为全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凡学校重大事务都必须经过评议会审核通过。接着组
19、织各门教授会,由各门的教授公选教授会主任,任期两年,其职责是:分管各学门的教务,规划本学门的教学工作。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目的是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京师大学堂遗留下来的封建衙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的蓬勃发展。(四)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1)扩充文理,改变“ 轻学而重术”的思想。他将北京大学工科停办,商科改为商业学,并入法科;同时扩充文、理两科的专业门类,加强两科的建设。北大遂由原来的五科改为文、理、法三科的大学。突出文理两科,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是蔡元培“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
20、” 观点的延伸。(2)沟通文理,废科设系。北大于 1919 年废除科,改原隶属于科的学门为系,设立 14 个系,废学长,设系主任。原来的文、理、法三科分别改为第一院、第二院、第三院,仅作为各系所在地区的标志(因原来三科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不代表一级机构。(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1917 年 10 月,北京大学文科提出废年级制,采用选科制的议案,会议决议通过,决定在北大试行。北大选科制规定每周一课时,学完一年为一单位,本科应修满80 个单位,一半必修,一半选修(理科酌量减少),修满即可毕业,不拘年限;预科应修满 40 个单位,必修占四分之三,选修占四分之一,选修科目可以跨系。1919
21、年暑假后,选科制在北大各系陆续实施。【试题解析】 这是历年考研的高频考点,需要牢记其要点,并加强理解。8 【正确答案】 (1)创设多种促进知识迁移的条件。教师应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提供给学生引导性知识,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联系点或者促进对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辨别。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有关知识的运用与迁移。如果教师在讲解知识内容时,能充分利用奥苏伯尔的“ 不断分化 ”和“综合贯通”两个原则,就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在学到丰富知识的同时,形成合理而牢固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迁移。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也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注重基本概念的学
22、习和掌握。知识越抽象,其潜在的应用范围就越大,适用范围就越广泛,迁移效果就越明显。定势也称心向,也是影响知识迁移的条件。定势的作用有双重性。对知识迁移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例如,学生在翻译“他们在教室” 这个句子时,受汉语的负迁移的影响,容易译成“They in the classroom” 而英语则必须有表示存在的 be 动词 are。正确译文是:“ They are in the classroom”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作用,克服消极的定势,提高迁移的效果。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对新知识的学习会产生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所学习的材料细节,对新材料从多维度
23、、多方面、多层次进行感知,对其进行深加工。(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人是发展变化的,方法也必须变化。原来有效的方法,如果永不变化,也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成为无效的方法。知识迁移离不开主体人的参与,知识学习离不开主体的主动建构。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激发起来,那么,所学的知识迁移就无从谈起。况且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可利用的一面。因此,要结合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多种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3)课内、课外结合培养迁移能力。知识的建构总是伴随着对知识应用范围的建构,知识的抽象水平与心理上的应用范围共同决定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教师要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多情境、开放式的教学氛围,倡导体验、参与、
24、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如课堂提问、讨论、练习、作业等。要让学生在各种接近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从多种角度反复运用知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保持效果,促进知识的迁移。(4)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手段,促进知识迁移。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的知识迁移提供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广阔空间。只要掌握该方面的操作规程,可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它为学生提供了教室所不能提供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可以模拟现实情境,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达到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新知识的理想境界,使知
25、识能更有效地获得广泛迁移。【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知识迁移这一考点。知识迁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要活学活用,运用实例来说明知识迁移的各种措施。二、名词解释9 【正确答案】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 所需要的人的活动。10 【正确答案】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教学评价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测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
26、。11 【正确答案】 荀况认为,“涂之人可以为禹” 只是可能性而已。 “化性起伪”使“ 涂之人能为禹” 成为必然,期间也必须注意诸个条件,即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环境,即荀况所说的“ 注错习俗 ”,或者说“渐”。他认为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所以,人应当注意选择环境。教育的作用则显得更主动。这就是荀子的人性论。【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荀子的人性论及其教育功能论。12 【正确答案】 这是明朝国子监中流行的一种监生实习制度。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监生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送吏部铨选授官,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
27、,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明朝统治者选派监生历事,起因是为了弥补明初官吏的不足,然而监生通过历事,可以广泛地接触实际,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因此,明朝监生历事制度,可视为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不过,此制度实行到后来,监生日增,历事冗滥,已徒具形式,失去了其积极意义。【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朝高等教育的教育实习制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13 【正确答案】 道德两难问题是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依据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提出的一套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模式和测试方法。他所设计的问题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14 【正确答案】 泛化指条件反射一旦建立,那些与原来刺激相似的新刺激也可能唤起反应,也称为条件反射的泛化。分化是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泛化是指对类似的事物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刺激的差异的不同反应,即只对特定刺激给予强化,而对引起条件反射泛化的类似刺激不予强化,这样,条件反射就可得到分化,类似的不相同的刺激也就可以得到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