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4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问题(B)教育现象(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2 决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教育问题(B)教育规律(C)教育价值(D)教育现象3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论语(B) 学记(C) 理想国(D)大教学论4 筛选假设理论将教育水平看成是反映个人能力或未来生产率高低的有效信号。这一理论的不足在于( )(A)忽视了教育的其他社会功能(B)有教育万能论的倾向(C)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
2、D)片面强调教育的信息筛选作用5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等逐步发展,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6 提出“白板说 ”的是( )(A)华生(B)洛克(C)卢梭(D)格塞尔7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8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受社会的制约,教育目的应当由政治家和其他社会人士制定。这体现了(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内在目的论(D)外在目的论9 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 )(A
3、)客观性(B)强制性(C)价值性(D)教育性10 ( )确立了 20 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 两基” 、“两全”、“ 两重”。(A)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D)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1 “教育成本分摊机制 ”提出于 ( )(A)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C)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D)2001 年同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4、12 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是( )(A)综合课程(B)选修课程(C)学科课程(D)活动课程13 以杜威为代表的课程理论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不足取,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也就是课程的组织应( )(A)心理学化(B)知识化(C)综合化(D)分科化14 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的教育理论体系属于( )(A)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B)行为主义教学取向(C)认知教学取向 (D)情感教学取向15 教学设计
5、理论的研究对象是( )(A)教学系统的性质(B)教学系统的没计方法(C)教学规律 (D)教育现象16 相对教学理论而言,教学模式更便于理解、把握和运用,因为它有安排具体教学活动的指南以及限定这些活动的要求和准则。这说明教学模式具有( )的特点。(A)针对性(B)简略性(C)可操作性(D)发展性17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改革和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 )(A)关于中小学结构的决定(B) 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C) 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的决定(D)关于中小学教科书的决定18 对英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使中等教育成为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的思想的法案是( )(A)
6、哈多报告(B) 斯宾斯报告(C) 罗宾斯原则(D)雷沃休姆报告19 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教育改革计划所体现的教育观念的是( )(A)教育实施的终身化(B)建立旧家教育制度(C)确立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原则 (D)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实施民主管理20 表明日本的教育开始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日本的民族意识培养结合起来的法案是( )(A)日本民族实体的基本原则(B) 臣民之道(C) 教育敕语 (D)大学令21 1923 年,在实施综合教学大纲的同时,苏联的学校相应地改变了教学方法,开始采用( )(A)劳动教学法(B)讨论法(C)设计教学法(D)道尔顿制22 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
7、,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A)注意、期待、相关、集中(B)注意、期待、要求、行动(C)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D)D明了、联合、提示、巩固23 商代已经有了比较正规的教育场所。作为商代特有的大学,并在其中学习礼乐的教育机构是( )(A)瞽宗(B)序(C)校(D)庠24 私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产生于( )(A)夏商(B)西周(C)春秋(D)战国25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 ( )(A)孔子(B)墨子(C)孟子(D)荀子26 “化性起伪 ”,代表了先秦的一种教育作用观。其提出者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
8、荀子27 战国后期出现了一批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专著。其中,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的论著是 ( )(A)大学(B) 乐记(C) 中庸(D)学记28 “独尊儒术 ”作为文教政策,其最早形成于 ( )(A)战国(B)西汉(C)东汉(D)三国29 汉代察举中侧重特殊才能的科目是( )(A)明经(B)孝廉(C)秀才(D)贤良方正30 下面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范畴的是( )(A)学习心理(B)学生心理(C)教学心理(D)学生心理健康31 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皮亚杰的基本观点是( )(A)教学适应发展 (B)教学与发展并行(C)教学促进发展(D)教学等同于发展32 在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论中,用来解
9、释分析能力的亚理论是( )(A)成分亚理论(B)经验亚理论(C)情境亚理论(D)逻辑亚理论33 提出并深入研究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B)斯金纳(C)巴甫洛夫(D)华生34 能够解释“ 程序教学” 的心理学理论是 ( )(A)强化原理(B)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分类理论(C)有意义学习理论 (D)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理论35 学生通过学习“O 和正整数” 掌握“数”的概念,后来又学习了“负数” 的概念,重新认识了 “数 ”的概念。这种学习属于 ( )(A)派生类属学习(B)相关类属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总括学习36 宋钦宗赵恒曾赋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
10、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奠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首诗中没有涉及的学习动机是( )(A)内在动机(B)远景动机(C)外部动机(D)成就动机37 “技能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 这一命题所表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 ( )(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D)策略性知识38 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A)讲解(B)观察(C)示范(D)练习39 根据教育研究对象及其任务不同,教育研究可以分为( )(A)教育价值研究与教育事实研究(B)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C)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D)实验研究与调查研究
11、40 研究者根据一定的假设,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验证假设,探讨事物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A)理论方法 (B)实证方法(C)实验研究方法(D)历史研究方法41 科学研究方法处于以分析为主的发展时期,开始成为教育科学方法论理论基础的是( )(A)自然科学(B)心理学(C)社会学(D)大教学论42 下列抽样中,最适合用系统抽样法的是( )(A)某市的 4 区共有 2000 名学生,且 4 个区的学生人数是 3:2:8:2,从中抽取 200 个样(B)从某厂生产的 2000 个电子元件中随机抽取 5 个样(C)从某厂生产的 2000 个电子元件
12、中随机抽取 200 个样(D)从某厂生产的 20 个电子元件中随机抽取 5 个样43 阅读二次文献可能的时机是( )(A)关于你的研究问题没有原创性研究的时候(B)你想从获得研究成果的人的角度了解研究成果的意义的时候(C)权威性的评论者总结了与你的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的时候(D)以上各项44 下列关于观察基本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明确的观察目的(B)对观察的对象不加任何干涉(C)有翔实的观察记录(D)对观察对象可以适当加以干预控制45 访谈的实施阶段不包括的环节是( )(A)初步接触(B)进行提问(C)注意记录(D)召开调查会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46 在教学过程中,
13、教师和学生是互为主导的关系。47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战时须作平时看” 的教育方针是一项短视的政策。48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决定了其成就的高低。三、简答题49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50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51 简述蔡元培“ 五育并举 ”的思想。52 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一般特征。53 用经典实验说明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必答题54 结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谈谈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55 论述孔子的“ 因材施教 ”思想。选答题55 本题为必选题,请在以下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只按第 1题的成绩计入总分。56 什么是一般迁移? 什么是特殊迁移 ?分
14、别阐述一种与之相关的学习迁移理论。57 “一旦我不从表面意义来看待专业职业这个概念,而是着重探讨产生这个概念所必需的聚类工作与符号强加过程,一旦我把它看成一个场域,即一个具有结构并充斥着各种社会力量和争斗的空间在这个场域里,你怎么去抽取样本?如果你按照方法论教科书所规定的教条,做一个随机抽样,就会支解了你想要去建构的对象。比如说,在研究司法场域时,你漏掉了萨特,或者在研究美国学术界时,你忽略了普林斯顿大学。但只要这些人物类型或制度机构还在独当一面,占据着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你的场域就是个残缺不全的场域。某种场域或许有不少位置,但它却允许一个位置的占据者控制整个结构。”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考
15、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4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目前在教育学界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一个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是教育问题,但教育规律却决定着教育的发展。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论语和理想国从时间上都早于学记,但他们的教育思想是散记在他们的关于政治、哲学方面的叙述中,不是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学记大约出现在我国战国末期,而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公元1632 年出版的。故选 B。4 【
16、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筛选理论描述和解释了 70 年代以来困扰许多国家的教育文凭膨胀问题,但该理论片面强调教育的信息筛选作用,进而否认教育提高人的认知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体现了人的身体发展的顺序性,是其在心理方面的表现。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 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外在目的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教育受社会的制约。职业的、社会方面的教育是首要目的。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目的应当由政治家和其他社会人士制定。教育工
17、作应当致力于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 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育制度具有客观性、强制性和历史性。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制定或废止教育制度,必须依循一定的规律,这说明教育制度具有一定的客观性。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993 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确定了 20 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肓;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为“两基”、“两全”、“两重”。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999 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教育成本分摊机制,即政府
18、的教育拨款主要用于保证普及义务教育和承担普通高等教育的大部分经费,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要适当增加学费在培养成本中的比例,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财政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体制。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选修课程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以杜威为代表的课程理论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不足取,课程的组织应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也就是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认知教学取向认为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
19、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的教学理论体系。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不是教学系统的性质,而是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法。教学系统的性质和教学规律是教学论的研究对象。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相对教学理论而言,教学模式更便于理解、把握和运用,因为它有安排具体教学活动的指南以及限定这些活动的要求和准则。这说明教学模式具有可操作性的特点。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931 年苏联政府颁布了一项有关教育改革的重要决定,即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这个决定可以说是 30 年代苏联教育改革和发展国民教育的纲领性文
20、件,该决定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的基本任务、教学方法、干部、中小学的物质基础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改进措施。为贯彻执行决定,苏联政府义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其他有关教育问题的决定,例如,关于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的决定(1932 年)、关于中小学教科书的决定(1933 年) 、 关于苏联中小学结构的决定(1934 年)。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哈多报告强调教育为连续的过程,可分为小学和中学两个阶段,11 岁是个关键期,儿童通过 11 岁考试分别进入不同学校。该报告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了使中等教育成为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的思想,其主张实质上是通过
21、一次性考试,把中等教育分为两部分,即文法学校和现代中学,反映了英国教育传统对改革的影响。1938 年斯宾斯报告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的教育方案扩展为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1963 年罗宾斯高等教育报告建议应为所有在能力和成绩方面合格的,并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高等教育课程,他的这个建议被称为“罗宾斯原则”,成为60 年代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政策依据。雷沃休姆报告是英国高等教育研究会于19811983 年发表的调查报告,内容涉及扩大高等院校的入学途径,加快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等。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
22、资产阶级各派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计划,这些教育计划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各派的共同愿望,其教育主张主要包括: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倡导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要求实现教育内容的世俗化、科学化等。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为寻找一条继续日本传统文化、抵御西方文化影响的途径,1890 年日本制定了教育敕语,其主要内容是重申忠孝为日本国体之精华,日本教育之渊源。教育敕语的颁布表明日本的教育开始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日本的民族意识培养结合起来,从此,日本教育的发展转向民族主义和加强国家对各类教育的控制。日本民族实体的基本原则于 1937 年印制。该书的主要目
23、的是追溯日本民族和帝国的本源,证明其绝对的优越性,并为体现日本精神的道德和军国主义行为提供权威的规范。臣民之道是文部省于 1941 年发布的,主要目的是强凋为国家效力是首要的道德原则。人学令于 1918 年颁布,主要内容包括火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大学可以由几个学部组成,也可设立单科大学等。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2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为从根本上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9211925 年苏联公布了国家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通称综合教学大纲或单元教学大纲,该大纲完全取消学科界限,将学生学习的全部知识按自然、劳动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来排列,以劳动为中心。同时,相应地
24、改变了教学方法,开始采用所谓“劳动教学法”,即在自然环境中,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进行教学。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2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活动可以划分为注意、期待、要求和行动四个阶段,而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会经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夏、商、周都有序、校、庠这些教育机构,而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2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夏商西周时期,“学在官府”,私学还没有产生。春秋时期,“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私学开始产生。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25 【正
25、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孟子从其性善论出发,提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2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2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教育的篇章。乐记是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专著。中庸主要论述先秦儒家人生哲学和修养问题。学记对教育的诸多问题均有论述,是教育史上最早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28 【正确答案】 B【
26、试题解析】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此确立了儒家学说作为治国主导思想的地位。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B。 2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明经重经术,孝廉重德行,贤良方正重视德与才,秀才重视特殊才能。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3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学和教师教的心理学规律,探究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相瓦作用,学生心理健康不是教育心理学关注的主题,它属于学校心理学关注的主题。3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皮亚杰强调教学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此形成对比的观点是教学促进发展,维果茨基持有此种观点。3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斯腾伯格用
27、成分亚理论解释分析能力,用经验亚理论解释创造能力,用情境亚理论解释实践能力。3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桑代克提出学习的联结主义观点。斯金纳提出的是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巴甫洛夫提出并详细研究了条件反射。华生是明确提出行为主义的心理学家。3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程序教学是斯金纳强化原理在教学中的系统运用。注意不要将“程序学习”中的“程序”与“程序性知识”中的“程序”混淆。3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学生开始学习 0 和正整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数的概念,后来又学习负数,负数虽然是数的下位概念,但是它却改变了学生对于数的看法,这种学习是相关类属学习。36 【正确答案】
28、A【试题解析】 宋钦宗以此诗激励天下读书人刻苦读书、博取功名。读书之目的不是当下的快乐,而是未来的生活富足、社会地位,因此涉及远景动机、外部动机和成就动机。3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命题及命题网络。3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技能形成需要讲解、观察、示范等教学方法,但练习是其基本途径。其他条件可以缺失,但练习这一条件是必要条件。3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教育研究的分类有很多种方法,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是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及其任务不同来区分的。事实研究是一种“实然”的研究,主要揭示“是什么”的问题。价值研究是一种“应然”的研究,主要揭示“为
29、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A。4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实验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观察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4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从教育整个历史发展看,两千多年来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无论是裴斯泰洛奇还是赫尔巴特,都是企图寻找心理根源来发现通过自然法则本身决定人类发展的形式。故本题的正
30、确答案为 B。4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总体有明显层次,不适宜用系统抽样。 B 项样容量很小,适宜用随机。D 项总体容量很小,适宜用抽签法。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4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最开始进行文献检索有一些不利的因素。最大的问题就是进行彻底的文献检索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尤其是当你想就某个紧迫的问题寻找直接的答案,就更麻烦了。如果一份已发表的二次文献的作者对该所研究的领域非常熟悉,并且经验丰富,这样的专门知识会让你获益匪浅。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C。4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教育观察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是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与日常
31、生活中的观察相比,教育研究中的观察具有较系统的记录。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4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正式访谈即访谈的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初步接触、进行提问、注意记录和结束访谈。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 D。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46 【正确答案】 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主导作用,教师决定了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学生作为培养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试题解
32、析】 本题出自“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第(三)条“教学过程”之第 2 点“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几种关系”。本题旨在考查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重点考查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地位与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教师是教育者,受社会委托,代表社会的利益,执行社会对教学的要求。教师受过专门训练,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学生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
33、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47 【正确答案】 错误。“战时须作平时看” 这一政策与国民政府 “抗战建国”的基本国策是一致的,是一项具有远大战略意义的政策。【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国民政府“战时须作平时看”教育政策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它不是一项短视的政策。它既顾及教育为抗战服务的近期任务,也顾及抗战胜利后国家建设的长期目标,使教育事业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不仅能苦苦支撑,还有所发展。48 【正确答案】 错误。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1977 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当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达到所
34、希望达到的目标或取得某一水平的行为结果时,就表明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能够产生如下的影响:第一,影响活动的选择。第二,影响努力的程度、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第三,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第四,影响任务的完成。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确信自己能够很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从而集中注意力,适当运用有关学习策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但是自我效能感水平只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调节作用,个体成就的高低除了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受到认知因素、行为因素的影响,因此自我效能感水平并不能决定个体成就的高低。【试题解析】 本题涉及“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和第四章涉及班杜拉社会
35、学习理论的内容。班杜拉不是一位激进的行为主义者,他提出心理、行为和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交互作崩论,强调心理因素对于行为的影响,行为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是无限扩大的。三、简答题49 【正确答案】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主要有两个:首先是社会依据,即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政治、经济的性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其次是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一)条“教育目的”之第 3 点“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本题主要考查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教育目的的确立可以从社会和人两个方面来考查。从社会层面来看,主要包括生产关系、政治
36、经济性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目的的社会性质直接决定于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工作利益。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人类已有的发展程度,又对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和提出要求。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从而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从人的依据来看,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程度。教育目的的制定还要符合人的身心发展变化规律。教育目的的制定,尤其是具体培养目的的确立也要符合人的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需要。50 【正确答案】 教师是
37、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认识教师的劳动特点是认识教师的起点。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教育学原理”第十章“教师与学生”第(一)条“教师”之第 4点“教师劳动的特点”。本题旨在考查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和长期性等特点。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人,人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不是简单的劳动。教育的对象既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没有意识的动物或植物,而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成员,这就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教育工
38、作中没有一套可供教师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教育对象都有效的现有模式。由于青少年学生在知识、智力、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等方面还处于不成熟时期。独立性不强,具有依赖性和模仿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成长周期长的规律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51 【正确答案】 1912 年年初,蔡元培发表对于新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这成为制定民国初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的掌握情况。蔡元培认为“五育”作用各不相同,不可偏废,但都在“养成共和国民健令之人格”。民初教育方钊规定
39、“注重道德教育,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就是以蔡元培的“五育并举”为基础制定的。52 【正确答案】 人文主义教育的一般特征在于:(1)人本主义。注重个性发展,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2)古典主义。吸收了古人见解,课程设置具有古典性质。(3)世俗性。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4)宗教性。希冀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5)贵族性。教育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一般特征的掌握程度
40、。人文主义教育的一般特征体现在:(1)人本主义。注重个性发展。(2)占典主义。课程设置具有古典性质。(3)世俗性。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4)宗教性。希冀造就更富世俗和人性色彩的宗教。(5)贵族性。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可见,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即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它有不足之处,但它开启了近代教育的先河,为近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3 【正确答案】 (1)贾德通过水下击靶实验证明其提出的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1908 年贾德进行了一个著名的“水下击靶” 实验。该实验以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为被试,根据教师的评定把他们分为能力相
41、等的甲、乙两组,训练他们射击水中的靶子。其中甲组在练习射击之前学习了光学折射原理,乙组则不学习该原理。在射击潜于水下 305 厘米的靶子时,这两组的成绩基本相同,这说明理论并不能代替实地的练习;但当情景改变,把靶子置于水下 1016 厘米时,学习过折光原理的甲组同学不论在速度上还是在准确度上,都大大超过了没有学过光学折射原理的乙组同学。贾德认为这是由于甲组被试在第一次射击中将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了。(2)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概括化的知识是迁移的本质,知识的概括化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越大。(3)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
42、论的教育意义。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迁移,应教给学生适应某此情境的原理和原则。【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第五章中学习迁移理论的内容。所有迁移的理论都在讨论的问题是两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发生迁移,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学习迁移概括化理论强化两种学习可以用同一原理解释。必答题54 【正确答案】 2001 年 6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揭开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本次课程改革是在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背景下进行的。课程改革一般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政治因素。首先,政治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统治阶
43、级根据自己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制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对课程目标的政治选择和规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政治性实际上也体现着课程目标的政治制约性。其次,政治制约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课程渗透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最后,政治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都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否则统治阶级就不能顺应潮流,不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经济因素。首先,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客观要求制约着课程目标。其次,经济的地区差异制约着课程变革。课程变革既要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总体相适应,也要考虑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因地制宜,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最后,市场经济
44、对课程有着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和课程结构的优化等多个方面。(3)文化因素。首先,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民族文化的基本模式要求学校变革课程时,要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设置与不同民族文化相适应的课程,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也要考虑和体现民族特色。其次,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学校课程作为传递、传播和创造文化的载体,应随着文化的变迁作相应的调整。在科技突飞猛进、文化变迁较为激烈的时期,学校课程应进行较大的变革,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都要调整,如大量增减科目。最后,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现代社会的文化日益呈现多元的趋
45、势。学校课程如何体现文化问的差异,在尊重各少数民族、各社会阶层文化的同时,将不同文化整合起来,成为课程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4)科技革新。首先,科技革新制约着课程变革的目标。其次,科技革新推动着课程结构的变革。最后,科技革新影响课程变革的速度。(5)学生发展。首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性与课程变革。课程变革的目标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性。各门课程要互相协调,注重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其次,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课程变革必须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需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试题解析】 本题出自“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第(四)条“课程改革”之第 3 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题旨在考查影响
46、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重在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并考查学生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关注程度。对于此问题首先要回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常识,主要包括课程改革的时间、文件名称、改革的背景、改革的主要内容。其次,回答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关于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可以结合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这一部分来理解。这样就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别给予回答。55 【正确答案】 在教学中,孔子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他能准确地概括出学生的能力、性格和智力特点。如他评价“由也果” ,“赐也达”,“ 求也艺”,“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在对学生个性有了深切了解的基础上,他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
47、“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在教学中,通过因材施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孔门弟子在后来发展各异,在一定程度上要归于孔子的因材施教。它对后世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宋明时期,理学家十分重视这一教学原则的自觉运用,“因材施教” 经理学家的概括正式成为教学原则。【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掌握情况。孔子并没有明确指出“因材施教”,但是他在教学中却在自觉地运用这一原则。这里的要点有三:一是他对学生的深切了解;二是他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二是他的这种教学所产牛的效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选答题56 【正确答案】 (1)一般迁移的概念。一般迁移也叫普遍迁移、非特
48、殊迁移,是指原理、原则或态度的迁移,即一种学习可迁移到多种情境中。(2)特殊迁移的概念。特殊迁移也叫具体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具体的学习中去。(3)形式训练说:强调一般迁移的学习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是古老的迁移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官能就是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这一观点认为,通过训练,官能得到发展了,学习者在各种任务中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提高了。因此这一理论阐释的是一般迁移。(4)共同要素说:强调特殊迁移的学习迁移理论。桑代克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两种训练机能之间有相同要素时,才可能发生迁移。当两种学习情境中相同的刺激一情境反
49、应的连结越多,迁移就越多。因此这一理论强调的迁移是特殊迁移。【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心理学”第五章中学习迁移中的内容。这一部分涉及学习迁移的类型和学习迁移理论的内容。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需要将学习迁移的类型与各种学习迁移的实例以及学习迁移的理论联系起来,考虑这些学习迁移理论能够解释何种类型的学习迁移。57 【正确答案】 这段话可以用来说明“目的性抽样” 的原则及其研究目的在抽样中的重要地位。“ 目的性抽样 ”指的是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 目的性抽样 ”和概率抽样具有十分不同的逻辑。在 “目的性抽样”逻辑中,研究结果的效度不在于样本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该样本是否可以比较完整地、相对准确地回答研究者的研究问题。【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目的性抽样和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