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bowdiet140 文档编号:843024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1 试论述学记里的教育思想。2 论述隋唐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3 试从科举制度的演变分析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4 试以康有为为代表,分析维新派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贡献。5 六艺6 素丝说7 国子学8 书院9 中体西用10 学校西迁11 农民运动讲习所12 晓庄学校13 简述孟子的人格理想。14 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有什么历史影响?15 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16 试分析董仲舒的“ 性三品 ”学说及其教育作用。17 简述颜之推关于士大夫教育的思想。18 宋代书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9 简述宋元时期

2、私塾的发展与种类。20 简述批判理学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内容。21 简述福建船政学堂的创立、发展和意义。22 简述严复“ 体用一致” 的文化教育观。23 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思想是什么?它有什么重要意义?24 简述科学教育思潮。25 阐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体制的构成特点及作用。26 简谈陈鹤琴“ 活教育” 的目的及其现实意义。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其作者

3、一般认为是思孟学派,甚至具体到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其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几大部分。(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学记把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兴办学校,推行教育,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风俗)。学记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尽管说明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但人的发展问题是服从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的。因此,教育与人的关系只是一个中介。(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学制与学年。学记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共九年。七年为一段,完成之后谓之“小成” ;第九年毕为第二段,合格后谓之“大成” 。

4、视学与考试。其中,一、三、五、七、九学年,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 ”“视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力而不反”。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3)教育教学的原则。可归纳为:“ 预、时、逊、摩 ”“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禁于未发之谓预”预防性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及时施教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逊”循序渐进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观摩原则。“长善救失”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答” ,教师引导学生,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5、“藏息相辅”: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劳逸结合。【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 【正确答案】 (1)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采用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既不同于两汉以德取士的察举制,也不同于魏晋南北朝门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取代了以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2)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在科举制度产生以前,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科举制的产生将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科举制促进学

6、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科举制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又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培育人才来参加科举选拔。相互制约: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也相互制约彼此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当统治者偏重科举时,并用科举制来操纵学校教育发展,就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需要说明的是,决定封建学校教育发展的终极因素,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而科举制只是一个辅助因素,并非科举制的产生

7、导致学校教育衰落。相反,如果统治者将二者并重,则二者可相互促进,共同巩固封建统治。【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 【正确答案】 科举制是隋唐以来,封建社会用考试选择人才的一种育才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以后,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科举制度的演变。隋唐时期,创办科举,科举制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宋朝科举制基本沿袭了唐制,但是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改革,如科举地位提高,考试规模扩大,考试内容改革,王安石变法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专用三经新义,考试时间上改为三年一试,确定殿试为常制,设置“别头试” ,即回避制度等;元代的科举制: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开创了以“ 四书

8、”试士的先例;明代的科举制:明代科举制进入鼎盛时期,规定只有在官学中毕业的学生才有资格参与科举考试,还确立了八股取士制,八股文的诞生和流行,预示着科举制作为一种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开始走向僵化和没落,也标志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清代的科举制:与明代基本相同,沿用八股取士,科举制的弊病日益显现,徇私舞弊严重,科举考试日益僵化、衰落。(2)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它们可以相互促进:科举制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科举制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时,学校教育也促进了科举制的发展。学校教育培育

9、人才来参加科举选拔。它们也可以相互制约: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会相互制约彼此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当统治者偏重科举时,用科举制来操纵学校教育发展,就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需要说明的是,决定封建学校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而科举制只是一个次要因素,并非科举制的产生导致学校教育衰落。相反,如果统治者将二者并重,就会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巩固封建统治。(3)科举对学校的影响。早期积极作用为主:在隋唐时期,将选材育才相结合,促进学校教育发展,统一学校教

10、育内容。晚期消极作用为主:从宋代以后,随着统治者们过度重视科举,而忽视学校教育,导致科举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各朝代扩大招收名额,以儒学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到了明代,只考“四书” ,并以八股取士,还要求官学毕业者才能有资格考试,所有的这些内容,迫使知识分子学习内容狭窄,学校教育失去了独立性,紧紧围绕着科举制,为科举制服务,科举制怎么考,学校就怎么学,科举制考什么,学校就学什么。这样就使学校教育的目的直接变成了参加科考,同时考试内容固定在儒家经典中,学校教儒经,考试考儒经,日益僵化。这样,科举以学校为基础,学校以科考为目的,二者紧密结合。在科举制下,学生的目的就是通过科考获得做官资格,迫

11、使学校教育的目标转向为科举服务,导致学校教育失去了独立性,逐步沦为科举制的附庸。而且,科举限制了学校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发展,读书做官的教育模式严重腐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4 【正确答案】 甲午战争后,随着近代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早期改良主义思想迅速演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维新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希望在不触动封建统治阶级基础的前提下,进行自上而下和渐进式的改革,从而改变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教育,以抵抗外国侵略,发展资本主义。了解维新运动首先要了解康有为的思想,他是维新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康有为的教育贡献。他认为历史是变化发展的,根据他的“ 张三世”说

12、,认为中国应该由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度转化,转化的关键是变法,变法的第一步在于教育。他强调教育在国富民强中的重要作用。在人才培养上,他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善恶,这是继承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的思想。他主张变革科举,废除八股。他认为当时的科举制度立法过严,束缚了士子的头脑,闭塞了民众的心智。他主张文试要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替章法古训,武试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为打破以科举、八股为中心的旧教育体制,他还提倡派留学生、译西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强调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他认为只有遍设各学,才能才艺足用,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他曾介绍欧、美、日兴

13、学的情况,指出具体办法是请皇帝下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他还主张设立海、陆、医、律、师范各专门学科。撰写了 大同书。抨击了社会不公平现象,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他还在书中论述了他设想的理想学制,并强调这一教育制度是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的,并且皆为公费。(2)维新派的基本主张和贡献。维新派要求打破封建地主阶级的专政,要参与政权、实现君主立宪。为此,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努力输入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以西方某些民主观点,来反对封建专制思想。特别是君权思想。维新派主张学习西学,包括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他们批评“宋学义理 ”“汉学考据”和“

14、词章” 之学,认为这些被封建统治者提倡的“ 中学”无实无用,只能培养俗儒、鄙夫。维新派认为欲救中国,必须先开民智、培养人才,这就必须废除八股,改变科举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的教育体系。维新派按照资本主义教育制度,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学校体系的主张,对于改革封建官学、私学、书院等也都提出了具体建议。【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5 【正确答案】 “ 六艺” ,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

15、;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六艺”教育的特征: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6 【正确答案】 墨子的贡献是“素丝说” ,他以染丝为例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人性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墨子认为,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的颜色,来比喻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墨子的素丝说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较孔子的人性观有明显进步。【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

16、史7 【正确答案】 西晋晋武帝创立国子学,旨在培养贵族子弟。国子学与太学传授内容相同,官品五第以上的弟子方能入学。另设一所传授相同内容的中央官学,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国子学的创立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受教育特权的愿望,严格士庶之别,也标志着中央官学多样化、等级化更明显。国子学的创办,使传统教育体制由单一格局发展成为太学和国子学并行的双轨制,使传统教育走向多元化格局。【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8 【正确答案】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自唐末以后的一种重要的高级私学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南宋时

17、期,白鹿洞书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制定标志着书院发展逐渐制度化。各朝各代都有典型的书院,如明代东林书院、清代诂精经舍和学海堂等。书院最大的特点是学术自由。【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9 【正确答案】 “ 中体西用 ”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指导思想,提倡“中体西用 ”的也并不都是洋务派人物,但在洋务派运动时期多附从洋务派,为洋务派提供思想理论。“中体西用” 是洋务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后来也指导了新政时期的改革。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教育观点,主张中学之体对西学之用的主导和导向作用,学西学以补中学之不足。“中体西用” 思想最大的

18、作用在于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而最大的缺陷在于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沿海地区不少著名大学西迁,使高等教育的根基不仅得以保存,还获得了一定发展。一些原有著名大学经过合并,使各自的优良传统和学科优势得以发扬和互补,形成新的特色,如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

19、并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和国立北洋工学院迁往陕西汉中,成立西北联合大学。还有其他大学迁往西南。所有这些措施,保障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学校和学生数比战前有较大的增长。【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国共合作时期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也是全国农民运动研究中心,主要由彭湃、毛泽东主持。广州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培养了一千多名农运干部,为此后十年的土地革命播下了火种。【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教育家陶行知以培养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老师为总目标,他提出了“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 的口号。1927

20、 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确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亲自试验,希望从乡村教育人手改造中国教育的出路。1930 年晓庄学校被查封。【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1)孟子认为理想的人格特点是:“大丈夫” 的理想人格。他对“大丈夫”理想人格的描绘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首先,“大丈夫 ”有高尚的气节,他们绝不向权势低头,决不无原则的顺从;其次,“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可以理解为受信念指导的情感和意志相混合的一种心理状态或精神境界,具有高度自觉性。(2)要实现

21、这一教育目标,培养“ 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主要靠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持志养气。孟子所说的,“ 持志”就是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 气” 精神状态,志、气是互为因果的。动心忍性。就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炼。存心养性。孟子指出,虽然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来自人的耳目之欲,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要发挥理性的作用。反求诸己。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从平民中

22、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被概括为“ 学而优则仕 ”,这句话是子夏所说,也代表了孔子的教育观点。“学而优则仕 ”包含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 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知识分子学习的动力,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直到现在在我国还有重要影响。【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德育有相当深刻的论证。“仁”与“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仁”被孔

23、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 仁” 的实行最重要的两项是 “孝”与“忠”。孔子特提出了德育的原则,主要有:(1)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的确立和坚持,取决于个人的信仰和自觉努力,孔子教育学生要有志向,并坚持自己的志向。(2)克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即“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3)力行:“言必行,行必果”,孔子提倡言行一致,孔子重视行,就是重视道德实践。“力行近乎仁 ”,他认为努力按道德规范实践的人接近于仁德,行动表明人的道德水平。(4)中庸:孔子认为待人处事都要中庸,防止发生偏向,一切行为

24、都要中道而行,做得恰到好处。正如孔子日:“过犹不及。”(5)内省:内省是道德修养方法之一,就是将日常所做的事,依靠自觉进行反思。(6)改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认为重要的是人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改正错误是需要得到别人指点的,别人的忠告和批评,是能够帮助自己提高修养的。【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人的善德,即所谓“性非教化不成” 。可见,董仲舒认为

25、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同时,董仲舒认为,教育的任务应由“承天意” 的帝王来承担。可见,他把教育看成是王者的权力,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为此,他还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 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 ”,是无“善质”的,生来就 “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而“中民之性” ,也就是万民之性,是 “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 善”。董仲舒关于人性以及教育作用的思想,立足于以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为对象,主要是为其“任德教而不任刑罚” 的政治主张

26、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又留有推崇圣贤和镇压所谓恶人的余地,反映了他的思想的时代局限性。【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颜之推对南北朝时期士族地主教育的没落深为忧虑,如何改良已经衰微的士大夫教育,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内涵。他的教育思想以如何加强士大夫的教育为中心。(1)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级虽垄断教育,但又轻视教育。他们的子弟庸碌无能,不学无术,他们的教育程度和精神面貌十分糟糕,为此,颜之推要求整个士族阶层应该注重教育。首先,他认为人性分为三品,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直接关系,这成为他强调士大夫受教育的理论依据;其次,他从接受教育与否同个人前途的利害关系出发,强调了士大夫受特

27、殊知识教育的必要性。他认为受教育是士大夫保持其原有社会地位的途径;再次,他从“ 利” 的角度,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2)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治国人才。抓好士大夫教育,培养对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人才,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各种专门人才的教育,使其专精一职才能实现。(3)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德”方面,他认为树立仁义的信念是德育的重要任务,而实践仁义则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在“ 艺” 方面,颜之推主张以广博知识为教育内容,以读书为主要教育途径。“艺”的内容除了经史百家等书本知识外,还应包括处身士大夫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杂艺”,即琴、棋

28、、书、画、数、医、射等,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实用意义。道德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并为道德教育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颜之推提出士大夫应重视农业生产知识,仅限于重视这一知识,不是要求去亲自耕作。【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形成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第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第四,印刷术的应

29、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富的藏书,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场所。【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1)私塾的发展:私塾为民间私人所办的蒙学的统称,是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教育组织,主要承担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封建道德教育。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组织形式。蒙学在西周时为官办,称为“小学”,春秋以后,蒙学为私人办理,汉代称 “书馆”,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在数量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教育内容、方法和教材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30、私塾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国家基础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整个封建社会中,也有官办的蒙学,但数量少,面向贵族,而民间蒙学就成了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社会总和规模最大的一个门类,中国古代的蒙学基本上由民间自由办理。(2)私塾的种类:蒙学有各种各样的称呼,如“ 小学”“私塾”“乡校”“ 家塾”“蒙馆” 等。主要分为:第一,家塾,宦官和殷实人家聘教师在家中教子弟,如红楼梦里的家塾;第二,学馆,也叫散馆,是生员(秀才)或其他有文化的人在自家中办的私塾,如三味书屋;第三,义塾,私人或社会团体所办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学校,也叫义学,是私塾中规模最大的学校;第四,专馆,由一家或数家、一村或几个村子单独或联合聘教师教子

31、弟的村学,也叫村塾、族塾,专馆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也叫经馆。【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中国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思想启蒙有一般特征:第一,批评理学,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空谈义理、呆板的教学方法;第二,主张个性自由发展,教育要顺应人的本能要求;第三,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提出“实德实才” 的人格理想和教育目标;第四,批评传统的政治和专制主义把学校作为宣传其思想的工具,指出科举束缚人性;第五,教育内容上主张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艺;第六,学习方法上,提倡积极实践,反对理学家主张静坐、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32、】 福建船政学堂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由洋务运动的重臣左宗棠奏请创办。福建船政局是近代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1)福建船政学堂的创立与发展:学堂的宗旨是“习学洋技” ,主要培养造船和驾驶人才。学堂有前学堂和后学堂之分,前学堂学习制造技术,又称造船学堂,目标是培养能够设计制造各种船用零件并能进行整船设计的人才;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1868 年前学堂内添设“绘事院” 和“艺圃”。 “绘事院”的目标是培养用图纸生产的制作人才,“ 艺圃” 实际上是在职培训学校,通过工读结合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开创了我国近代职工在职教育的先声。总之,学堂既培养军事人才,

33、也培养军工技术人才。(2)福建船政学堂的意义:福建船政学堂从开办到改组,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它在我国近代海军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批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也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2 【正确答案】 严复的“体用一致” 的文化教育观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1)倡导对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要一体学习,此时他的“体用一致” 思想表现为“全盘西化 ”和西学自成体用的倾向。(2)对西学的整体性和发展性的认识。他把近代科学按从基础到应用的层次划分为三类,认为这三类学科连成一体,相

34、资相用,交叉发明。他还认为西学是一个发展的体系,运用考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创造新知和验证学理,不断更新、改进和发展西学体系。(3)后来严复改变了以前“ 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要构建一种融会中西、兼备体用的新文化体系的设想。【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1)蔡元培的教育方针思想。在教育方针方面,蔡元培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蔡元培在哲学思想上受康德二元论的影响,把世界分割成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从这种世界观出发,他把教育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现象世界,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另一部分属于实体世界,包括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之后,他又指出普通教

35、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分为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这四育一样重要,都不可放松。他认为完成普通教育,需要四育全面发展。其中军国民教育就是体育;实利主义教育就是智育,包括学科学文化知识和锻炼思维;公民道德教育指德育,蔡元培希望能以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美育是他特别提倡的,他认为进行美育教育的课程很多,音乐、手工、美术等都属于美育,其他课程如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等也含有美育的因素。(2)蔡元培教育方针思想的重要意义。德、智、体、美四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在教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宗旨的否定。从人才培养上看,这几方面的教育

36、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只是不同的阶级在各方面的要求不一致而已。但是蔡元培提倡的教育方针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具体解释各种教育如德育、美育时就不免掺杂某些唯心主义的色彩。【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4 【正确答案】 科学教育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极盛一时,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倡导科学教育,主张将科学内容、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渗透到各项社会事业中。科学教育思想的内涵:五四运动以后科学教育运动在西方学者和科学成果的推动下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科学的教育化,提倡学校中的科学教育,即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教育的

37、科学化。提倡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包括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各种心理和教育统计与测量的试验及量表的编制应用。科学教育思潮的主要流派有: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通过文化反思倡导科学启蒙,主张以理性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教育;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将科学的方法理解成“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科学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各种量化研究和测验在当时的中国十分流行。中国还开展了各种新教学方法的试验,如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等。高校中也开始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学科和专业课程的设置。【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革命根据地教育分为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

38、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培训革命领导干部及各类专门人才,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三类教育还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整个教育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后继干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结构和重心是由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其出发点是速见成效。【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6 【正确答案】 陈鹤琴是中国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他的“活教育” 理论是其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而“ 活教育 ”的目的对当今教育工作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把“ 活教育

39、” 的目的规定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甚至提出“要做世界人 ”。陈鹤琴这一思想的出发点在于:旧教育只重视读书,“活教育”则重视做人。特别是当代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机时期,应当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一个符合现代中国的现代中国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要具备健全的身体。陈鹤琴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对于他的道德、学问及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影响。要有建设的能力。当时中国百业俱废,急切需要的是各种建设,而过去的教育培养的人不重视建设的能力,所以“活教育” 重视建设的能力,以便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要有创造的能力。陈鹤琴认为中国人本来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是近百年因循守旧不知创造。

40、时至今日,非常需要培养儿童的这种创造能力。他认为儿童本来就有很强的创造力,只要善于启发诱导、教育和训练,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起来的。要有合作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人个性强,喜欢各自为政,不善于合作。所以应当从小训练孩子的合作团结能力,才能使他们成为合格的新中国的主人翁。要有服务的精神。陈鹤琴指出,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悉各种事实和技能,可是不知道怎么去服务,不知怎么帮助别人,那么这种教育可以说是全无意义的。他认为“活教育 ”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2)“活教育”的现实意义。抗战期间,陈鹤琴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的教育目的,体现了他热爱祖

41、国的精神。抗战胜利后,他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 ,体现了他具有“世界的眼光 ”。他提出做世界人,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他的“活教育”目的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世界眼光的胸襟,对后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目的的制定要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陈鹤琴在构建中国化的幼儿教育体系中,一直是根据中国国情吸收国外的东西。教育活动要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陈鹤琴的“活教育”是针对当时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他的“ 活教育 ”重视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儿童各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活动要重视教育实践的地位。陈鹤琴一贯重视教育实验,他通过在鼓楼幼稚园的一系列实验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及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中国化幼儿园的发展途径。因此,学习陈鹤琴的重要经验,把陈鹤琴关于幼儿园教育的理论付诸实践并加以发展完善,对当今的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