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843037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1 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并阐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2 论述当前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大讨论。3 试述德育过程所包含的规律及其对德育工作的要求。4 简述教育学的研究任务。5 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6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7 简述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8 简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系。9 如何处理课程的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关系问题?10 简述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类型、特点及其适用性。11 简述教学过程的性质。12 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各

2、有何联系和区别?13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14 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培养一个优良的班集体?15 简述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16 教育学17 广义的教育18 外铄论19 科教兴国20 教育目的21 义务教育22 课程23 隐性课程24 教学环节25 班级授课制26 德育27 道德情感28 教师角色丛29 班级目标管理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1)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等部分组成。德育:即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培养其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

3、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等方面教育的总称。智育:是指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一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指在教师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活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的教育。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同样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德

4、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培养人的经验的抽象概括。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均有相对独立性,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或领域的特点实施合乎规律的教育,有重点地完成整体教育目标。同时五育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有所分工,但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兼有完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诸方面的任务,都应是德育兼智育、体育、美育以及美育、综合实

5、践活动的教育者。【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 【正确答案】 (1)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即从各门学科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教学期限的课程。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各学科课程,有各自明确的研究对象,有属于自身的研究方法,彼此界限清楚,自成一体;二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来编排课程;三是重视学习的理论知识(间接经验) 。其指导思想是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课程是为生活的准备而服务的。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简约

6、性等特点。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同时也便于设计和管理。其缺点也是明显的。一则,由于分科课程的“分科” 是人为的,因而缺乏内在整合性,忽视知识的联系性,从而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二则,忽视学生的动机和已有经验,容易脱离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其优缺点具体展开阐述如下。第一,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学科课程是按学科知识来组织,以学科作为教学活动的单位,这给教材编订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内容的选择、结构、顺序就是学科知识的选择、结构、顺序,一切从学科知识体系来考虑。课程目标以学科知识的掌握为目标,教材的编写与审订也相应地分学科进行;第二,从教学的角度看,以科学文

7、化知识为主体的学科课程便于教学。一个学科教师,只有掌握了本学科的系统知识,才可胜任教学;第三,从学习的角度看,学科课程便于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既是教学的内容也是学习的内容,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相对简单的过程。此外,学科课程还有便于管理、便于评价等优点。正是学科课程的这些优点,使这种传统的课程设计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学科课程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学科各自独立,割断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课程只重视系统学科和学科知识,不注意发挥教育的社会职能与人的发展职能;学科课程注重于学科知识,而置能力培养于不顾,将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脱离。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其危害日益突出,人们

8、深感重知识、轻能力,重学科的区别、轻学科的联系,难以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2)活动课程,也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即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这种理论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获得经验,从中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其特点有:一是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动机、需要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课程的组织不是多学科的分科并进,而是综合性的单一课程;二是课程顺序不考虑逻辑结构,只强调心理结构;三是课程进度无严格规定,以学生的态度和兴趣的发展变化随意删定。活动课程论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注意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强调经验。局限:违背了教学认识规

9、律,活动课程的局限主要表现为过分地夸大了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了人类积累的间接知识的系统学习,暴露了它致命的弱点,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这容易导致“功利主义” ,忽视儿童思维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往往把儿童日常生活中个别经验的作用绝对化而不顾及这些经验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学生只能学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系统知识水平,另外,对于习惯了学科课程的讲授方式的教师而言,活动课程的组织较为困难。(3)目前两者之间的讨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补充说,认为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在我国课程结构中,应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为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育人功能;对立说,认为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有着

10、本质的不同,是根本对立的两种课程形态,如果简单地把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成“补充” ,容易导致“活动课程学科化 ”,活动课程成为学科课程的延伸,根本上违背了活动课程的本义,是不足取的;“ 发展说”,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超越,活动课程实质上包含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整合形态,活动课程就是以活动作为特殊形式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3 【正确答案】 德育过程所包含的规律主要体现在:(1)德育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第一,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和交往中能动实现的。学生不仅是被影响的对象,也是能动的吸收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外界的

11、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理解、选择和吸取;第二,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外界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选择,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单纯的说教很难使这种内化实现,教师必须设计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实现这样的品德内化;第三,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和交往。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内化道德修养,才能引起学生品德能动的发展。(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的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组成,所以德育过程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第一,道德认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同时也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基

12、础。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加深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和巩固道德行为习惯的催化剂。道德意志既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又是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动力条件,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思想面貌和道德品质的外在标志。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第二,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全面培养,还要有针对性。品德发展中的知、情、意、行往往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因素间不协调或者严重脱节,如“言行不一” ,所以教师要有的放矢,抓薄弱环节,有效地调节品德的结构;第三,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个学生品德发展的

13、具体情况都存在个别差异,表现出来的品德面貌或品德问题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第一,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突出。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的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道德主体;第二,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要从自我期望能力、自

14、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着手;第三,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就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便能在德育过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培养自身品德中的主体作用。(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第一,德育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第二,还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与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因此,协调和统一各方面的品德要求

15、,使之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4 【正确答案】 教育学是教育实践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抽象,是在人类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它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实践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1)所谓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人们需要对它进行研究,以便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2)所谓教育价值观念,就是人们在建构和参与教育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态度和对人生意义、社会理想的选择与追求作为出发点,

16、形成教育价值观念,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3)所谓教育艺术,是指教育者有自己的经历、经验、人生体验、教育风格,受教育者也是社会的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有自己的现实基础和主观意愿、当下心态,而且他们的成长还要经过自身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努力。这样,教育活动就可能是而且也应该是充满灵性、情感、自由创造的活动。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教育是一种艺术。综上所述,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有多种选择,可以分别是教育规律或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艺术,也可以兼及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及其统一。【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5 【正确答案】 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二,

17、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第四,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6 【正确答案】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在:(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 揠苗助长”“陵节而施”,否则,欲速则不达。(2)

18、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这一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水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是由生物个体的成熟规律造成的。(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者把学生看作是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和谐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5)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首先面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发挥优势,长善救失,通过自己精神力量的发展达到身心的协调。【知

19、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7 【正确答案】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方式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格,尤其是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规格。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有了更为迅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要求也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当考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时,必须深刻把握当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教育结构。第一,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保证,办多少学校,

20、招多少学生,只能根据客观物质基础所提供的条件来确定,即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也决定着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进而决定着对教育事业的需求水平。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三,现代社会里,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延长、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教育结构的变化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任何时代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对该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由于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各个时代使用的生产工具也各不

21、相同,生产力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不同,学校的课程门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各不相同。教学内容的历史发展证明,学校的课程,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是直接受制于生产力发展的。(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沿革。学校的物资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手段,都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地得到改善和提高。古代学校的教学形式是个别面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及大工业对劳动者的需求,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如多媒体、电视等被引入教学领域,从而使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向多元化发展,

22、而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教学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加速了人们的认识过程。【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8 【正确答案】 教育目的规定我国教育要培养的“劳动者” 和“建设人才”是全面发展的,并且具有独立个性,二者并不排斥。(1)所谓“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德、智、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2)所谓“独立个体”,说的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平均发展是不可取的。(3)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发展是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个体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

23、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对于损害社会利益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极端自私自利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9 【正确答案】 课程的一元化主要是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它有助于各民族的融合,全国人民的凝聚,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的统一、强盛与进步。课程的多样化主要是指课程也应当广泛反映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不同民族、阶级、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与需求;反映不同

24、学生个人的个性发展的选择与诉求。简言之,要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它有助于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尊重不同地区、群体与个人的差异、特色及其对教育与课程的追求,有助于肯定各方面的独特价值,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增进社会的民主、公平,促使社会与个人都能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但是,我们今天也不能一味地只讲课程的一元化,而否定或排斥课程的多样化,认识到课程的多样化也至关重要。当然,也不能盲目追求多样化,一味照顾各方面的局部利益,那样不仅会造成课程的繁杂,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会削弱教育的正确政治方向,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在我国,坚持基础教育课程的一元化方向,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要求,

25、是贯彻教育目的与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保障。此外,注重课程的多样化发展,要求一纲多本,增加选修课程、民族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此来确保课程的多样化。【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0 【正确答案】 (1)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是指以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分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分科课程重视每门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安排。有助于教学科目的设计与管理,也易于教师的教学,同时更有利于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因此,分科课程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发展中一直居于重要位置。(2)综合课程,即统整、课程,是指突破了学科界

26、限,体现某类知识体系之间内在联系的课程。综合课程体现了这样一种课程取向: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查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综合课程克服了由于学科细分所导致的知识零散,可以解决学校课程拥挤的现象,可以使课程中分裂了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1 【正确答案】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为教学过程是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在相关的认识与交往活动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师生为传承知识而相互作用的认识活动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最突出、最基本的特点。教学过程作为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

27、点:间接性,即学生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有目的地进行的教学必须以交往为背景,以交往、沟通、交流为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思想情趣的坦诚沟通,以便激起师生在认识与情感上的共鸣、智慧与志趣的共享,从而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进行认识及交往的活动是教学的基本与

28、基础的活动;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价值目标实现则是在这个认识及交往活动过程中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学过程应有积极的价值追寻,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深受启示、熏陶与教益。【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2 【正确答案】 联系:它们都属于广义的方法范畴。区别:(1)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广义的教学方式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甚至涉及教学内容的组合与安排。可见广义的教学方式包括教学方法。狭义的教学方式是指构成教学方法运用的细节或形式。所以教学方法是由狭义的教学方式构成的,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狭义的教学方式只能被运用在教学方法中。(2)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

29、方法而采用的器具、资料与设施。可见,教学方法的完成,有时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才能进行。(3)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教学模式不同于单一因素的某种方法,它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的多种方法的特定组合。教学模式有明确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教学方法是构成教学模式的基础和要素。(4)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教学策略的提出,必须依据教学任务和内容、完成任务的主客观条件、对全局的把握等,才能确定一个教学策略。要实施所采取的教学策略,还需做许多具体的工作,如调整教学内容、安排具体的途径,其中,还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知

30、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3 【正确答案】 (1)备课。基本要求有: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 )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2)上课。基本要求有: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有效;体验积极;表达清晰。(3)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基本要求有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及时批改作业。(4)课外辅导。基本要求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使学生有问题可问;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5)教

31、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基本作用是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基本要求有:按时检查;认真批改;仔细评定;及时反馈;重点指导。【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4 【正确答案】 班主任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入手。第一,确定集体的目标。目标是集体的发展方向和动力。培养集体首先要使集体明确奋斗的目标。班主任则应果断地、不容置疑地提出要求作为集体必须实现的目标。实现一个目标后,立即又提出一个要求更高的目标,以推动集体不断向前发展。第二,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培养集体必须注意健全集体的组织与功能,使它能正常开展工作,发挥

32、应有的作用。这里的关键是要做好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工作。第三,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班主任在确定班的奋斗目标后,应制定集体活动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引导集体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因为只有在活动中,全班学生才能充分交往、互相了解、建立友谊,为形成集体奠定情感基础,才能逐渐形成集体的核心,激发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第四,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只有在集体中形成了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集体才能识别是非、善恶、美丑,扶正抑邪,发扬集体的优点,抵制不良思想作风的侵蚀,才能使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成为教育的主体。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时机,通过积极的思想

33、斗争,分清是非,以推动正确舆论的形成。【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5 【正确答案】 由于个人在社会不同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往往需要同时扮演若干角色。当这些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取得一致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教师职业常见的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四种。社会“楷模”与“普通人”角色的冲突;“令人羡慕”的职业与教师地位低下实际情况的冲突;教育者与研究者角色的冲突;教师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为调适这些冲突,使教师保持心理平衡与协调,应从主客观两个方面着手。客观上,必须进一步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应努力创造条件,给教师提供进修、提高与发展的

34、机会,并给予教师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价,认可并肯定教师的劳动,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增强其责任感与使命感等。主观上,教师的自身努力是关键因素。首先,教师要树立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的自我意识;其次,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从“ 许多角色中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到那些对其更有价值的角色上” ,做到有主有辅,有急有缓,协调控制,统筹兼顾;此外,教师应学会处理冲突的艺术,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做到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师角色的任务。【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6 【正确答案】 教育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教育”的学问,即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

35、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都能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7 【正确答案】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

36、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每个人的发展普遍受到广义的教育的影响。【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8 【正确答案】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如墨子。由于外铄论强调外部因素对身心发展的作用,一般都强调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心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即学习什么以及如何有效地学习。【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19 【正确答案】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

37、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0 【正确答案】 教育目的就是指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指教育要到达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一般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包含“为谁培养人” 和 “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功能的确定性指向,含有不同层次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之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

38、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1 【正确答案】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其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特点。对个人而言,义务教育是人一生发展的基础;对国家而言,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地位。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2 【正确答案】 学界对课程没有统一的定论,说法较多,有人认为课程即教学科目;有人认为,课程即学习经验;有人认为课

39、程即文化再生产;还有人认为,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总的来讲,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讲,课程是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讲,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途径。【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3 【正确答案】 隐性课程(又称潜在课程)是以内隐、间接的方式呈现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的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潜在课程的表现形式有:观念性隐性课程,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心理性隐性课程。隐性课程

40、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主要诱因,是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是学生主体成长发展的重要精神食粮。【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4 【正确答案】 从教学的主要方面教师教的方面分析,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考评构成了教学的基本环节。备好课是教学环节的基本环节、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学业考评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达成程度的必要手段。【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5 【正确答案】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同一班级的学生学习内容和进度必须一致。班级授课制的特点是

41、学生固定、教师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内容固定。班级授课制虽然不易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但是它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保证了教学质量,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6 【正确答案】 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育过程,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

42、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信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7 【正确答案】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就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积极的道德情感促进品德的形成,而消极的道德情感则阻碍品德的形成。【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8 【正确答案】 教师角色丛是指与教师特定的社会职业和地位相关的所有角色的集合。仅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而言,教师就要扮演丰富多彩的多重角色。如:“家长代理人”和“朋友、知己者”的角色;“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心理调节者”的角色;“研究者”的角色。【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29 【正确答案】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知识模块】 教育学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