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843049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6 及答案与解析1 认知方式差异2 探究性学习3 长时记忆4 自我效能感5 同化6 学习策略7 思维定势8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9 概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10 简述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11 简述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的主要特点。12 说明发现式教学法的优缺点。13 加涅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把学习过程分为哪些基本阶段?14 简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及其意义。15 教师在实施奖励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6 简要介绍迁移的几种类型。17 简述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18 学生常常需要鼓励自己不断努力

2、,对此你有什么好的建议?19 什么是传统智力理论?其一般特征是什么? 试举一两个例子。20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21 述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以及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22 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说其对实际教育有怎样的指导作用。23 论述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24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25 论述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以及各阶段的影响因素。26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哪些?考研教育硕士(Ed.M)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模拟试卷 6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认知方式是心理层面上的学习风格成分,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即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

3、定的认知风格,是个体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于是就形成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差异,如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 【正确答案】 探究性学习是认知建构主义者们认为的最典型的一种教学应用,是指学习者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研究表明,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和推理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3 【正确答案】 长时记忆是指永久性的信息存贮,一般能保持多年甚至终身。它的信息主要来自短时记忆阶段加以复述的内容,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形成的。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它的信息是

4、以有组织的状态被贮存起来的。有词语和表象两种信息组织方式,即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依照所贮存的信息类型还可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4 【正确答案】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自我效能感主要受到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1)直接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之,会降低自我效能感;(2)替代性经验。学习者通过观察别人的成败,会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3)言语说服。这种方法效果不持久;(4)情绪的唤起。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高度的情绪唤起、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

5、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5 【正确答案】 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生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学生对新信息的理解即使来源于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他们也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在新信息和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这种通过将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原有认知结构而引起认知结构发生量变的过程,叫作知识的同化。【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6 【正确答案】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它是学习过程中信息加工的方式方法和调控技能的综合。麦基奇把学习策略分为

6、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7 【正确答案】 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8 【正确答案】 (1)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方面,向纵深发展。(2)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元趋势。(3)在学科体系上,由庞杂零散逐渐走向系统和完善。(4)在研究视角上,向综合化和跨学科发展。(5)在学习

7、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突出学习过程中主动加工、高级思维和探究性活动,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互动。(6)强调研究的国际化和本土化。【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9 【正确答案】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据此,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主要特点是: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

8、体并非不存在了。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便是不存在了。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2)前运算阶段(27 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这一阶段儿童的特点是: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他们认为其他的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现为不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此时他们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他们不知道物体事物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总量是恒定不变的。(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这一阶段儿

9、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守恒的概念。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4)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0 【正确答案】 在心理学上,人格指的是构成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括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

10、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1)人格发展具有以下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从人的一生来看,个体人格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但是,具体到某个阶段,又有其各自的规定性,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发展具有定向性和顺序性。在正常的发展条件下,个体人格的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而且这种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人格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在发展的速度、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以及最终达到的高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发展的共同性和个别性差异。一般来说,个体的人格发展总要经历一定的共同发展基本阶段,但又没有任何两个个体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2)关于人格

11、发展的教育: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格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既受先天的影响,也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巨大作用。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成型,就很难改变,尤其要注意家庭及早期经验对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更改儿童的不良习惯,为个体提供良好的榜样以及健康的成长环境,是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1 【正确答案】 罗杰斯将他的“以人为中心” 的治疗方法移植到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 ”的“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 “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要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信任、安全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我实现潜能,自动自

12、发地进行学习,教师要遵守以下原则:(1)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并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2)学习的决策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学生单独或协同制定学习方案,并对其后果分担责任。(3)学习班集体的着眼点应放在促进学习过程的发展上,学习内容退居第二位。(4)课程安排是无结构的,主要从事自由讨论。(5)教师是一个非强制的知识资源,在学生提问时要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并鼓励学生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纳入这种资源中,形成“滚雪球效应” 。(6)自律是学习达到目的的必备条件,学生必须把自律看作自己的责任。(7)学习评估主要由学生自己做。(8)促使学习以一种更快的速度更加深刻地进行

13、,并渗透到学生广泛的生活和行为中去。【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2 【正确答案】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 ,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发现法就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寻找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该让学生自己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独立研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优点:发现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回旋的余地,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局限性: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特点

14、,歪曲了接受学习的本意;同时对发现学习的界定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而且发现学习比较浪费时间,不能保证学习的水平。因此,发现学习应该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来灵活安排。【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3 【正确答案】 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学习阶段与教学事件的匹配。加涅将教学分为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有效的学习必须要有学习动机,这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教学要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产生学习的期望。(2)领会阶段:学习者的主要心理活动是注意、选择性的知觉。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刺激上。(

15、3)习得阶段:习得阶段是对新获得的刺激进行直接编码后贮存在短时记忆里,然后对它们再进一步编码加工后转入到长时记忆中。(4)保持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后,以语义编码的形式进入长时记忆的贮存阶段。(5)回忆阶段:学生习得的信息要通过作业表现出来,信息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环。(6)概括阶段:教师希望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各种类似的情境中,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7)作业阶段:即反应生成阶段。这一阶段教师的任务是提供各种形式的作业,使学习者有机会表现他们的操作活动。(8)反馈阶段:学生通过作业的完成可以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这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学习的结

16、果,这样可以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4 【正确答案】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的。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天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对强化的看法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强化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因此,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们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还指出,自我效能感具有下述功能:决定人们对活动

17、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但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框架。【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5 【正确答案】 (1)确立正确的奖励标准。考试分数的高低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教师不能只依据分数的高低对学生进行奖励。(2)注意奖励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各种奖励,这些奖励有些是有效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些可能是无效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注意奖励的方式。

18、运用奖励重要的不是奖励的数量,而是奖励的方式。不同的学生要使用不同的奖励方式。【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6 【正确答案】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根据不同的维度可以把迁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正迁移与负迁移。从迁移的影响效果方面看,迁移的发生并非总是积极的影响,它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通常被称为正迁移,消极的影响通常被称为负迁移。(2)水平(横向)迁移与垂直迁移。加涅把正迁移又分为横向迁移和垂直迁移两种。横向迁移是指个体把已学到的经验推广应用到其他在内容和难度上类似的情境中。而垂直的迁移,是不同难度的

19、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一种是已有的较容易的学习对难度较高的学习的影响,往往是对已有的学习进行概括和总结并形成更一般性的方法或原理的结果;另一种是较高层次的学习原则对较低层次的学习的影响,原则的迁移就是由较高层次的学习产生的原则对该原则适合的具体学习情境的迁移。(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迁移既可以是顺向的,即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也可以是逆向的,即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4)自迁移、近迁移与远迁移。根据迁移的范围不同所进行的划分,如果个体所学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景中的任务操作,则属于自迁移;近迁移即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来的学习情景比较相似的情境中(如不

20、同学科间的迁移);如果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用到与原来情境极不相似的情境中,便产生了远迁移(如把课堂知识用到社会实践中)。【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7 【正确答案】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指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语言,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1)原型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就是儿童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使儿童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阶段。(2)原型操作阶段。在该阶段,以外部语言、外

21、显的动作,按照活动模式一步步展开执行。动作的对象是具有一定形式的客体,动作本身是通过一定的机体运动来实现的,对象在动作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也是以外显的形式来实现的。学员尚不能摆脱实践模式,而是依赖实践模式进行活动。(3)原型内化阶段。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对于揭示心智技能的实质及其形成规律是非常有益的,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有效地培养心智技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8 【正确答案】 学生可以用资源管理策略中的努力管理策略来鼓励自己。系统性的学习

22、大都是需要意志努力的。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可以尝试一下这些方法:激发内在动机;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19 【正确答案】 传统智力理论,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认为智力由因素构成,通过因素分析可以探索这些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德三维结构的多因素理论、卡特尔的三层智力理论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这些智力理论,虽然在构成智力的因素数目以及层次上存在分歧,但都有一个特征,即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

23、智力。以下以“ 单因素论” 和 “二因素论”两个理论为代表:(1)单因素论。主张智力单因素论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智力上有高低之分,但智力只是一种总的能力。例如,高尔顿、比奈、推孟等人都主张智力是单因素的,他们编制的量表只提供单一分数(智商),只测一种智力。(2)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二因素说,他将人类智力分为两个因素:一个是普遍因素,又称 G 因素,是在不同智力活动中所共有的因素;另一个是特殊因素,又称 S 因素,是在某种特殊的智力活动中所必备的因素。二者相互联系,完成任何作业都需要 G 因素和 S 因素的结合。例如,完成一个算术推理测验需要 G+S1,完成一个语言推理测

24、验需要 G+S2;完成第三种测验则需要G+S3。由于每种作业都包含各不相同的 s 因素,而 G 因素则始终不变,因此 G 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基础和关键,各种智力测验就是通过广泛取样而求出 G 因素的。【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0 【正确答案】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能否得到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它与道德认知一起,是推动人们产生道德行为或抑制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1)丰富学生的有关道德观念,并使这种道德观念与各种情绪体验结合起来。(2)利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引起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3)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概念、道德理论,使学生的道德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

25、。(4)在道德情感的培养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要注意在培养品德时出现的情绪障碍,并设法加以消除。(5)重视教师情感的感化作用。(6)教师应创造一种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可以真诚而坦率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和决策,真诚地进行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此外,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教师必须自己具有这种情感,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1 【正确答案】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首次注意到了社会以及文化对人类心理的影响,提出了“文化历史发

26、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正是高级心理机能,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因此,人的心理与动物比较不仅是量的增加,而且首先是结构的变化,形成新的、质的意识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与其他人以语言等符号系统的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包括教学,对发展起形成性的作用。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

27、围人们的帮助,儿童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儿童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他们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互作用。(2)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的本质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的发展有四个主要的表现: 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随意机能是指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有意性,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发的。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越强,心理水平越高;抽象一概括机能的提高。儿童随着词、语言的发展,随着知识经验的增长,

28、各种心理机能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得到发展,最后形成了最高级的意识系统;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儿童的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越简缩,心理水平越高;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意识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其个性的发展,整个意识的增长与发展。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3)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维果斯基强调了三点:首先,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其次,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

29、种新质的心理机能。再次,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4)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教学的含义。他提出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心理的发展。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如果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不仅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教学要走在

30、发展的前面。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 创造”学生的发展。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学习存在最佳期。儿童学习任何内容时,都存在最佳年龄。认知发展的 “内化”学说。内化是外部实际动作向内部心智动作的转化。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从外部动作开始的,然后才内化为内部智力活动,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还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和劳动来实现。在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化过程中,儿童的语言直接促进了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随着儿童的成熟,由开始的喃喃自语发展为耳语、口唇动作、内部言语和思维,从而完成内化过程。总之,维果斯基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问题,可以归纳为一

31、句话:教育不等于发展,但不受限于发展,在一定范围内教育可以促进发展。【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2 【正确答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1)知识观:该理论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认为科学只是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而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的正确的解释,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对个体来说毫无权威可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只能靠他们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

32、,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2)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避免将教学仅仅看成知识的传递,而要将其视为知识处理和转换的过程。【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3 【正确

33、答案】 一般所说的知识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中心环节。总体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感性材料。知识的理解在丰富的、典型的、正确的感性材料和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理解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学习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学习材料的意义、内容的具体程度等都会影响到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学习材料表达形式的直观性。如采用实物、模型等一般来说会影响到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以旧知识、旧经验为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去认识和理

34、解新事物。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变式和比较。通过同类事物的比较,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各种变式中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和特点。通过不同类事物的比较,则有助于帮助学生区别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本质差异。知识的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就是理解知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它有利于用完整的知识去理解知识。(2)主观因素。学习者的相关经验。一般来说,学习者经验的丰富程度,以及经验与知识的关系会影响到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学习者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及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这是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毫无疑问,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会对知识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征,如认知结构中

35、有没有适当的、起固着作用的观念,以及起固着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4 【正确答案】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的知识经验。有关的知识经验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如果个体有与问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则可以促进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智能:个体的智力水平是影响问题解决的极重要的因素。因为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能力等成分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也影响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动机:动机是促使人去解决问题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动机的性

36、质和动机的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进程。(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第一,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第二,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第三,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实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表征方式。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一个中心环节,它说明问题在头脑中是如何表现的。问题表征反映着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涉及在问题情境中如何抽取有关信息,包括目标是什么、目标和当前状态的关系等。问题表征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解决方案,它直接影响问题解决。如果不能恰当地进行问题

37、表征,就会导致问题解决的失败。(4)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思维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5)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

38、效应。【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5 【正确答案】 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其过程是:(1)社会规范的遵从。社会规范的遵从一般指行为主体在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的认识和情绪时,既不违背也不反抗,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现象。遵从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也是进一步内化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影响社会规范遵从的因素有:群体特征的影响。导致社会规范遵从的群体特征主要包括群体的规范、群体舆论和群体

39、凝聚力等。一个群体的规范越标准、越集中、越明确,群体成员的认同感就越强。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就会感到强大的群体压力而产生社会遵从。外界压力的影响。外界压力是诱发个体社会规范遵从的主要外因。外界压力有直接的外部压力,也有间接的外部压力。直接的外部压力指团体或个人为了使别人服从期望中的行为而直接施加的一种外在压力,即一般的奖励与惩罚。间接的外部压力指情境压力,是指当个体处于一个井然有序、循规蹈矩的情境中时所产生的不得不服从的潜在压力。个性特征的影响。由于个性的差异,不同个体在相同的群体中,面对相同情境会有不同的表现。一般说来,缺乏主见、独立性差、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人更容易

40、表现出遵从。另外,不同国籍和种族的人,其文化背景不同,遵从性也不同。(2)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认同作为社会规范的一种接受水平,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与规范趋于一致,从而自愿接受社会规范的现象。影响社会规范认同的因素有:榜样的特点。榜样是主体认同的对象,是主体心中的范例,是主体认为值得学习的好人或好事。只有能够引起主体注意,激起主体认同需求和趋同情感的人或事,才能成为榜样。规范本身的特性。主体产生价值认同的前提是能认识到规范本身的含义和价值,所以,规范本身的特性同样会影响到主体对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抽象性程度、社会规范的实践意义和社会规范的使用频率是影响主体价值认同的主要

41、因素。强化方式。强化对社会规范认同产生的影响。如果认同行为受到奖励,可以促进社会规范认同;如果认同行为受到惩罚,则会降低社会规范认同。另外,其他主体类似的社会规范认同行为带来的结果同样影响观察主体的认同。(3)社会规范的内化。社会规范内化是规范的一种高级接受水平或高度遵从态度,是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社会规范的内化表现为主体的规范行为的动机是以规范本身的价值信念为基础,其规范行为是由社会规范的价值信念所驱动的。影响社会规范内化的因素:对规范价值的认知。规范价值的认知是在对规范的实践后果进行伦理学判断的基础上产生的关于规范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个体的认知能力、社会实践机会、社会阅历、立

42、场、态度以及所处的历史条件或情境都会直接影响到其规范价值的认知。对规范价值的情感体验。对规范价值的情感体验是主体对规范价值的社会意义和作用的一种唤醒或激活状态的反馈感受,这种感受是主体规范学习的内部动力。对规范价值的情感体验既在自我强化着自身的规范行为,也在间接强化着他人的规范学习。【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26 【正确答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素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

43、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之间的紧密配合。(1)专题训练。专题训练过程一般由“ 判断鉴别一训练策略一反思体验” 三个彼此衔接的基本环节构成。判断鉴别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心理检测和评估,让学生了解自己某方面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以此引起学生的认同感或缺失感,唤起情感共鸣或震撼,激活心理能量,思考问题根源,进而体会、感受该种心理素质对自己学习、生活、交往及成长的意义,激发接受训练的积极动机。训练策略就是针对该课主题和在判断鉴别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若干解决该问题的具体而有效的方法和技巧,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操作活动来感受、理解,进而选择。反思体验就是对训练中

44、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行为变化、活动过程及效果等进行反思、强化和内化,强化训练效果,促进自我认知与评价。反思环节一定要强调“三自” ,即自觉、自发、自控。(2)咨询与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为了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心理辅导是一种心理上的助人活动,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合乎需要的心理上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处理他所面临的问题,发展其未能充分利用的潜能与机遇,进而使其获得自助的意愿与能力,克服成长中的障碍,维持与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以便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作出良好适应。心理辅导的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者自助” 。(3)学科渗透。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及其他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知识模块】 教育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