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管理学(信息与信息化管理、决策与决策方法、计划与计划工作)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844435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管理学(信息与信息化管理、决策与决策方法、计划与计划工作)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管理学(信息与信息化管理、决策与决策方法、计划与计划工作)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管理学(信息与信息化管理、决策与决策方法、计划与计划工作)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管理学(信息与信息化管理、决策与决策方法、计划与计划工作)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管理学(信息与信息化管理、决策与决策方法、计划与计划工作)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管理学(信息与信息化管理、决策与决策方法、计划与计划工作)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1 社会中人们的处事态度、风俗习惯是影响企业的( )。(A)任务环境因素(B)社会环境因素(C)经济环境因素(D)技术环境因素2 人口、教育、风俗习惯等属于管理环境中的哪类因素( )。(A)政治法律环境(B)经济环境(C)社会文化环境(D)技术环境3 不确定型决策常用的决策方法是( )。(A)决策树法(B)期望值法(C)大中取小法(D)量本利分析法4 决策树适合下列哪种类型的决策?( )(A)确定型决策(B)非确定型决策(C)风险型决策(D)以上都可

2、以5 某公司的采购部在每个月的月初都要根据生产计划和原材料的库存,决定采购的品种和数量,这是一种( )。(A)风险型决策(B)不确定型决策(C)非程序化决策(D)程序化决策6 我国决定开发西部的决策属于( )。(A)战术决策(B)激进决策(C)目标决策(D)战略决策7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十分强大,既可以代替部分人的事务性工作,又可以代替部分人的创造性劳动。(A)正确(B)错误8 头脑风暴法是通过个人大脑的一系列联想,从而获得创新性设想。( )(A)正确(B)错误9 权力高度集中可提高决策效率,因而可确保决策质量。( )(A)正确(B)错误10 请从不同层面解释全球化的内涵。11 全球化经营的一

3、般环境和任务环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12 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是什么?13 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有哪些?14 试从适用条件、特点、优缺点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全球化经营的组织模式。15 霍夫斯泰德模型如何分析文化差异?16 组织中的信息管理工作通常包括哪些环节?17 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系统由哪些要素构成?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具有什么样的特征?18 何谓开环 MRP?其基本构成及逻辑关系是什么 ?19 何谓闭环 MRP?它与开环 MRP 有何区别?20 与物料需求计划相比,制造资源计划(MRP)有何改进?21 与 MRP相比,ERP 有何进步?22 MRP、删、ERP 有何

4、区别?23 你是如何理解决策及决策过程的?24 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各是什么?25 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26 比较书中三种集体决策方法的异同,举例说明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27 风险的含义是什么? 风险应该如何度量 ?考研管理学(信息与信息化管理、决策与决策方法、计划与计划工作)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全球化管理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全球化的一般环境和全球化的任务环境。全球化的一般环境包含三类要素:政治和法律环境,包括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的稳定性、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和法律环境;经济和技术

5、环境,包括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环境,文化因素是指企业所在的国家或地区中人们的处事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行为准则、教育程度、风俗习惯等构成的环境因素。全球化的任务环境包含五类要素:供应商;销售商;顾客;竞争对手;工会和劳动力市场。【知识模块】 全球化管理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全球化管理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未知的,对一些随机变量,连它们的概率分布也不知道,这类决策问题被称为不确定型决策。求解不确定型决策的方法,常用的有三种: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

6、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大中取小法) 。【知识模块】 决策与决策方法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风险型决策方法: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被称为风险型决策。求解风险型决策的方法有:最大期望收益准则、最大期望效用准则、决策树法。在面对多阶段的风险决策问题时,人们经常采用决策树方法,其目标可以是最大期望收益,也可以是最大期望效用。【知识模块】 决策与决策方法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程序化决策:西蒙把组织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例行活动,指一些重复出现的工作。对这类活动的决策是经常反复的,而且具有一定的结构,因此可以建立一

7、定的决策程序。每当出现这类工作或问题时,就利用既定的程序来解决,而不需要重新研究。这类决策叫做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另一类活动是非例行活动,这些活动不重复出现。处理这类问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程序,因为这类问题在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其性质和结构捉摸不定或极为复杂,再或者因为这类问题十分重要而需用个别方法加以处理。解决这类问题的决策叫做非程序化决策。【知识模块】 决策与决策方法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大致分别对应于组织中的高层管理者和中层管理者。西部大开发属于国家层面的决策,而非省市等地方层面的决策,所以属于战略决策。【知识模块】 决策与决策方法7 【正确答案】

8、B【试题解析】 人的创造性劳动是任何先进的管理技术都不可取代的。【知识模块】 信息与信息化管理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头脑风暴法是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倡导创新思维。时间 12小时,人数 56 人为宜。【知识模块】 决策与决策方法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集权可以相对缩短决策时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决策的效率;但是分权讨论后的决策质量往往比集权决策的质量更高。【知识模块】 决策与决策方法10 【正确答案】 全球化共有四层内涵:(1)在世界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国家之间日益增长的经济相互依赖性,反映在商品、服

9、务、资本和信息等方面不断增长的跨国流通上。(2)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全球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世界其他地域之间的联系程度。(3)在产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某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和活动,以及在全球或地区间相互依赖的程度。(4)在企业层面上,全球化是指公司在各国或地区的收入份额和资产扩展的程度,以及与各国或地区的商品、资本和信息的跨交流程度。【知识模块】 全球化管理11 【正确答案】 (1)一般环境包含三类要素:政治和法律环境。其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稳定性、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法律环境。经济和技术环境。其包括经济体制和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潜力、市场规模及准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基

10、础设施。文化环境。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环境指标包括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2)任务环境包含五类要素: 供应商;销售商; 顾客;竞争对手;工会和劳动力市场。【试题解析】 全球化管理的一般环境分为三个层面:宏观一般环境;中观任务环境(产业环境 );微观略。全球化管理的任务环境包括五类要素,考生需对其具体内容有大致了解,以便在作答时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解释。【知识模块】 全球化管理12 【正确答案】 (1)全球化管理者的关键能力包括:国际商务知识; 文化适应能力;视角转换能力; 创新能力。(2)上述四种关键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国际商务

11、知识是基础,其他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文化适应能力、视角转换能力是全球化管理活动中有效理解和沟通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是综合体现管理者的管理素质水平和应变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知识模块】 全球化管理13 【正确答案】 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如图 31 所示。全球化经营的进入方式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1)出口:出口是指企业将国内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输往海外目标市场的活动。根据该企业与目标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可以将其区分为间接出口进入与直接出口进入两种类型。 间接出口。间接出口是一种企业与目标市场联系较为松散的进入方式,一般也是国际化经营的最初阶段。在间接出口方式下,企业通过本国的中

12、间商向海外市场销售产品、服务,以达到市场进入与扩张的经营目的。这种进入方式比较适用于中小企业和刚刚介入对外贸易活动的企业。 直接出口。直接出口是一种企业与目标市场联系较为紧密的进入方式,也是出口阶段的高级形式。采用这种出口方式的大多是通过间接出口累积到一定经验的企业。在直接出口方式下,企业绕开国内中间商直接与海外需求者联系,以实现对海外目标市场的进入与扩张。 出口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首先,作为国际经营的初级方式,出口方式并不需要企业拥有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的知识和经验。 其次,出口方式的资源投入相对较少,风险也相对较小。 局限性: 首先,非生产性成本支出较大是出口进入方式面临的最大问题。

13、在出口进入方式下,企业往往会遇到东道国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此外还需要支付高额的运输和保险费用。 其次,出口方式的另一个缺点是控制程度低。在出口进入方式下,本企业难以对其行为进行直接干预,企业对营销渠道及其运行效率的控制必然会被削弱,于是国际经营计划的实施与发展所必需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2)非股权安排:非股权安排又被称为合同安排,非股权安排的主要特征是不以股权控制为目标,并且所涉及的财务风险较小。非股权安排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特许、合同制造、管理合同等。 特许。特许是当事人一方将其技术、商标或专利的使用权转让给另一方,由后者按合同规定使用的交易行为。 合同制造。合同制造是介于许可贸易与直接

14、投资之间的一种市场进入方式。它是指企业利用目标市场国厂商现有的设备和条件生产规定产品的经营方式。它与许可贸易的区别在于:该企业仍保有合同制造产品的营销权和售后服务权。这种市场进入方式主要适用于目标市场规模较小、有进口限制和经营成本较高的情况。 管理合同。管理合同是通过向目标市场国的某一企业提供管理技术,或负责该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借以进入海外市场的一种方式。以这种方式进入海外市场的企业所取得的管理权限可能是某一方面的,也可能是全面的,但是,不论管理权限的大小,该企业一般都不享有被管理企业的所有权,它得到的只是合同规定的报酬。 非股权安排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首先,非股权安排的主要特征是不以股

15、权控制为目标,并且所涉及的财务风险较小。 其次,从事非股权安排的企业在进入东道国时,可以绕开贸易壁垒,节省关税支出;还可以通过技术渗透实施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由于不涉及股权,因此在大部分的非股权安排方式下,企业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是相当有限的。 局限性: 首先,相对于出口进入,非股权安排的资源投入增大,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大。 其次,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技术泄密,从而使企业丧失所有权优势。例如,东道国企业在特许的情况下可以接触并使用许可技术、品牌或专利,很可能会掌握其中的诀窍。 (3)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以控制权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流动,控制权的获得是通过股权的占有来实现的。国际直接投资进入主要

16、包括合资进人和独资进入,新建进入和购并进入等多种方式。 合资进人。合资进入方式是指企业通过与东道国投资者共同投资,依照东道国法律在其境内设立实体的经营方式。合资进入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共同投资,合资企业的股权是由投资各方共同拥有的,股权拥有的比例可以不同;二是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参与投资的各方均拥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并依据各自的出资比例获得利益。 合资进入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首先,采用合资经营往往能够享受到比较好的优惠待遇。 其次,与东道国投资者共同投资经营企业,也可以减小由于东道国政治环境因素变化而带来的政治风险。 再次,借助于东道国投资方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有利于

17、提高企业对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 局限性: 首先,由于合资企业是由投资各方共同管理,而投资者各方的投资动机不尽相同,因而会造成合资企业在经营目标、经营战略和策略等方面难以协调统一,从而影响合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其次,由于不能独立地掌握对企业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因此国际企业在整体经营战略的制定、调整和实现等方面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再次,合资经营经常会受到跨文化冲突的困扰。 独资进入。独资进入方式是指企业依据东道国的法律,在东道国境内建立全部资本为投资者所有的企业。独资企业的投资者拥有企业的全部股权,因此可以享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和经营权,并独立承担企业经营的全部责任和风险。

18、独资进入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首先,不存在与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冲突和调整问题,可以享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 其次,有利于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整体战略的制定、调整和实现,有利于在资源和生产配置、利益实现方面进行最佳的调整。 再次,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使母子公司之间协调统一,保证子公司的经营活动符合母公司全球战略利益的要求。 最后,可以保证母公司转移给子公司的技术资产不易扩散。 局限性:首先,采用独资进入的方式难度较大。一方面,许多国家常常对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采取区别待遇,给予独资企业的优惠措施往往会少于合资企业;另一方面,投资者在投资所在地独立经营,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适应能

19、力差,经营活动的开展有较大的难度。 其次,企业独立承担全部投资费用,资本投入大,风险也大。 新建进入。新建是指国际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通过建立一个新的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行为。 新建进入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首先,有利于与跨国企业整体战略更紧密地协调配合。 其次,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和管理。 局限性: 首先,形成生产能力所需的投入大、周期长。不利于企业迅速进入市场。 其次,通过新建方式增加的生产能力意味着对原有市场格局的重新整合,这在市场竞争较激烈的行业中更容易导致竞争对手的剧烈反应,从而加大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 购并进入。购并是指国际企业通过收购投资所在国的企业的股份或购买

20、企业产权以达到控制被收购企业、进入东道国市场的目的。 购并进入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首先,有利于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市场,购并方式可以省掉建厂的时间,从而可以迅速建立起国外的产销体系。 其次,有利于节省企业的资金投入。在大多数情况下,购并投入要大大低于新建的投入。 再次,有利于充分利用被购并企业的现有资源,如迅速获得现有的管理人员、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分销渠道等。 最后,有利于降低行业进入障碍。通过购并形式,一方面可以获得被购并企业在原行业内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购并也直接起到了减少竞争对手的作用。 局限性: 首先,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难度往往较大。实施购并的前提是对被购并企业资产价值的评估

21、,但由于国家间的会计准则不同,国外市场信息收集的难度大,一些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的价值难以准确估价。 其次,国际企业对被购并企业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通常是一个缓慢而充满风险的过程。被购并企业固有的管理模式与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一般会有较大差异,国际企业与被购并企业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磨合。【知识模块】 全球化管理14 【正确答案】 企业要在全球化和当地化之间进行权衡,选择恰当的组织模式。共有四种可供选择的全球化组织模式(见图 32)。(1)全球组织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高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低时适用这种模式。全球组织模式的特点是由母公司集中决策,通常将标准化的产品向全球市场销售,认为不同国家的消费者的品位和

22、喜好没有实质性的差别。采取该模式的公司能以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 (2)国际组织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都比较低时适用这种模式。这是一种由母公司开发现有的核心能力并传递到子公司的战略模式。在国际组织模式下,母公司向世界各地的子公司转移技术和知识。突出的缺点是它不能为子公司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以使它们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反应。此外,它通常不能以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 (3)跨国组织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都比较高时适用这种模式。其特点是,将某些职能集中在最能节约成本的地方,把其他一些职能交给子公司以便更多地适应当地的情况,促进子公司之间的交流以及技术的转移。跨国组织

23、模式需要子公司之间的大量和广泛的沟通。子公司之间为了互利,相互转让技术和知识,同时集中化的加工厂与各地的组装厂相互协调,以便高效率地运行全球集成的生产体系。 (4)多国组织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低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高时适用这种模式。与国际组织模式相比,多国组织模式中母公司赋予子公司很大的自主权,以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在多国组织模式下,每个子公司是一个自治的单位,具备在当地市场运作所需要的所有职能。多国组织模式的优点是允许子公司根据当地国家的情况作出反应,很少需要公司总部来进行协调和指导;主要缺点是较高的制造成本和重复工作,不能实现规模经济。【试题解析】 (1)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四

24、类组织模式,抓住其本质,我们可以根据总公司对子公司的集权和分权程度,对此四类组织模式进行排序。按照总公司对子公司的集权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全球组织模式、国际组织模式、跨国组织模式、多国组织模式。(2)不同组织模式的特点总结。全球组织模式和国际组织模式:以母公司为中心,进行对外扩张;跨国组织模式和多国组织模式:采用复杂协调机制或分权独立的方式来管理母子公司的关系。【知识模块】 全球化管理15 【正确答案】 霍夫斯泰德模型,即霍夫斯泰德提出的衡量文化环境的五个指标。主要包括:(1)权力距离。高权力距离的国家:对权力等级的接受程度高的国家,如中国、俄罗斯、印度等。低权力距离的国家:对权力等级的接受

25、程度低的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2)不确定性的避免。强烈追求防止不确定性的社会:一般来说会产生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会激发人们努力工作的动机,如俄罗斯、日本、韩国等。非强烈追求防止不确定性的社会,如中国、美国、英国等。(3)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只关心和依靠个人的努力来谋取个人利益,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集体主义:群体给予成员以照顾,成员对群体保持忠诚来作为回报,如韩国、中国、俄罗斯等。(4)男性化或女性化。男性化的价值观:自信武断、进取好胜、喜欢冒险,如日本、中国、美国等。女性化的价值观:知足低调、追求稳定、安分守己,如俄罗斯、韩国等。(5)长期导向或短期导向。长期导向型价

26、值观:崇尚节俭,对目标执着追求,如中国、日本、韩国等。短期导向型价值观:注重个人的稳定和幸福,只为眼前的生活着想,如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等。【知识模块】 全球化管理16 【正确答案】 组织中的信息管理工作通常包括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信息利用、信息反馈等六个环节。(1)信息的采集。信息采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搜寻并占有各类信息的过程。管理者必须做好以下各项工作:明确采集的目的;界定采集的范围; 选择信息源。(2)信息的加工。信息加工是指对采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别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信息的加工一般由以下步骤组

27、成:鉴别,确认信息的可靠性; 筛选,对信息进行取舍; 排序,对筛选后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初步激活,对排序后的信息进行开发、分析和转换,以便使用;编写,对信息进行编写以便于人们认识。(3)信息的存储。信息存储是指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记录、存放、保管以便使用的过程。信息存储具有三层含义: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将加工后的信息记录在相应的载体上;对这些载体进行归类,形成方便人们检索的数据库; 对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使信息及时得到更新。(4)信息的传播。信息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主体之间的传递。它具有与大众传播不同的特点:目的更加具体; 控制更加严密; 时效更加显著。(5)信息的利用。信息利用是指有意识地运

28、用存储的信息去解决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的过程。它是信息采集、加工、存储和传播的最终目的。(6)信息的反馈。信息反馈是指对信息利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信息的利用符合预期的过程。信息反馈包括反馈信息的获取、传递和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三个环节。信息反馈需要满足:反馈信息真实、准确; 信息传递迅速、及时; 控制措施适当、有效。【试题解析】 信息管理工作包含的环节如下: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利用反馈。另外,考生还需注意两个小概念:信息孤岛、信息过载。信息孤岛指由于部门利益或技术原因造成组织中的信息有时不能被共享,从而形成信息孤岛现象。信息过载指在信息爆炸

29、的时代,一些管理者可能被大量的信息所困扰,感到无所适从的现象。【知识模块】 信息与信息化管理17 【正确答案】 (1)五个基本要素:输人、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其中输入是系统所要处理的原始数据;处理是把原始数据加工或转换成有意义和有用的信息的过程;输出是系统处理后的结果,即有意义和有用的信息;反馈是指当管理者对输出的结果不太满意或希望得到更好的结果时,对输入进行调整;控制是对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等过程进行监视,使这些过程保持正常。(2)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除了以上五个要素外,还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库。其中硬件是信息系统的有形部分,如主机、终端、显示器和打印机等,存储设备(如硬盘、软盘

30、驱动器和光盘驱动器等)也属于硬件部分。软件是各种程序,这些程序用来指示硬件的运行。数据怎样处理就是由软件控制的。数据库是组织保存下来的各种数据和信息。【试题解析】 信息系统包含的五要素:输入、处理、输出、控制和反馈。如图 41 所示。【知识模块】 信息与信息化管理18 【正确答案】 (1)按需求的来源不同,将企业内部的物料分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两种类型。独立需求是指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由企业外部的需求来决定;相关需求是指根据物料之间的结构组成关系由独立需求的物料所产生的需求。 (2)MRP 的基本任务是: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 (独立需求) 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相关需

31、求); 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 的时间。 (3)MRP 的基本内容是编制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首先必须落实最终产品的生产进度计划,即主生产计划。其次需要知道物料清单,把主生产计划展开成零件计划;同时需要知道库存数量才能准确计算出零件的采购数量。因此,基本 MRP 的依据是: 生产计划; 物料清单;库存信息。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 42 所示。【知识模块】 信息与信息化管理19 【正确答案】 (1)闭环 MRP 是 20 世纪 70 年代发展起来的。MRP 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有一个现实可行的主生产计划。它除了要反映市场需求和合同订单外,还必须满足企业生

32、产能力的约束条件。在 MRP 系统的基础上,把能力需求计划和执行及控制计划的功能形成一个环形回路,称为闭环 MRP。闭环 MRP 成为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2)闭环 MRP 与开环 MRP 的区别:开环 MRP 与闭环 MRP 的主要区别在于闭环MRP 系统除了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 MRP,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开环 MRP 没有考虑到生产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和采购能力的有关约束条件,因此,物料需求的数量和日期有可能因设备和工时的不足而无法满足,或者因原料不足而无法满足。而且它也缺乏计划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对计划进行调整的功能。为解决以上问题

33、,MRP 系统在 70 年代发展为闭环 MRP 系统。【试题解析】 考生需重点掌握的内容:开环 MRP 没有考虑到生产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和采购能力的有关约束条件。同时也缺乏计划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并对计划进行调整的功能。为解决以上问题,MRP 系统在 70 年代发展为闭环 MRP 系统。闭环 MRlP 系统除了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 MRP,具有执行及控制计划的功能,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因此,闭环 MRP 成为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知识模块】 信息与信息化管理20 【正确答案】 20 世纪 80 年代,人们把销售、采购、生产、财务、工程技

34、术、信息等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并称该集成系统为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MRP最大的成就在于把企业经营的主要信息进行集成。主要表现在:其一,在物料需求计划的基础上,实施对物料的采购管理,包括采购计划、进货计划、供应商账务和档案管理、库存账务管理等;其二,由于系统已经记录了大量的制造信息,包括物料消耗、加工工时等,可在此基础上扩展到产品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其三,主要生产计划和生产计划大纲的依据是客户订单,因此又可以向前扩展到销售管理业务。【试题解析】 生产管理只是一个方面,涉及的仅仅是物流,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和信息流。将采购、生产、工程技术、销售、财务、信息等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后的

35、集成系统称为制造资源计划系统,即 MRP(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最大的成就在于把企业经营的主要信息进行集成。【知识模块】 信息与信息化管理21 【正确答案】 20 世纪 80 年代 MRP主要由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计划管理的思想逐步发展为 20 世纪 90 年代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在:MRP的基础上发展出 ERP 系统。ERP 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即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它的功能模块不同于以往的MRP 或 MRP的模块,它不仅可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而且在许多其他类型的企业中

36、,如一些非生产、公益事业的企业也可导入 ERP 系统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管理系统三个层次理解 ERP:ERP 是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 MRP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ERP 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网络通信等信息产业成果,是以管理企业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ERP 是集整合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试题解析】 企业资源计划的改进主要有:MRP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全面计划管理,ERP 面向有效利用整体资

37、源的全面管理。ERP 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即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等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它的功能模块不同于以往的 MRP 或 MRP的模块,它不仅可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而且在许多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如一些非生产、公益事业的企业也可导入 ERP 系统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 另外,考生可根据图 43中的内容对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进行总结性理解和记忆。【知识模块】 信息与信息化管理22 【正确答案】 MRP、 MRP、ERP 之间的区别包括发展阶段时间上的区别、内容上的区别。(1)发展阶段时间上的区别: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开环 MRP 产生于 20 世纪 60

38、年代。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闭环 MRP 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制造资源计划: MRP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企业资源计划: ERP 产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2)内容上的区别:闭环 MRP 与开环 MRP 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闭环 MRP 系统除了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 MRP,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开环 MRP 没有考虑到生产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和采购能力的有关约束条件,也缺乏计划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对计划进行调整的功能。为解决以上问题,MRP 系统在 70 年代发展为闭环 MRP 系统。MRP 与 MRP的区别:MRP 涉及

39、的仅仅是物流,而与物流密切相关的还有资金流和信息流。将销售、采购、生产、财务、工程技术、信息等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后的集成系统称为制造资源计划系统,即 M RP(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与 ERP 的区别:MRP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全面计划管理,ERP 面向有效利用整体资源的全面管理。ERP 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即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等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它的功能模块不同于以往的 MRP 或 MRP的模块,它不仅可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而且在许多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如一些非生产、公益事业的企业也可导入ER

40、P 系统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试题解析】 为方便考生理解和记忆,本书通过等式的形式对该知识点进行了总结。考生需注意:在严格意义上,这里使用的等号是不够准确的。开环 MRP=生产计划+采购计划+信息电子化闭环 MRP=开环 MRP+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 +采购作业计划MRP=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包括销售、采购、生产、财务、工程技术、信息等ERP=MRP+人力资源等+企业外部资源(包括供应商、顾客、其他类型的企业等)+开放性模块=包括企业内外整体资源的全面整合集成管理【知识模块】 信息与信息化管理23 【正确答案】 (1)决策的定义: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

41、会的过程。具体理解如下: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既可以单独作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共同作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群体决策。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2)决策的制定过程包含六个环节:诊断问题 (识别机会)。管理者需要密切关注处在其责任范围内的相关数据与信息。实际状况与所预期状况的差异提醒管理者潜在机会或问题的存在。管理者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并仔细地解释它,能够提高其作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明确目标。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所想要获得的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下来,

42、这两个方面都将最终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拟订方案。在机会或问题被正确识别以后,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拟订方案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筛选方案。确定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并确定最满意的方案。管理者要具备评价每种方案的价值或相对优势、劣势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如预期的质量)并仔细考虑每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执行方案。执行方案时,管理者要明白: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资源作保障;方案的执行将会对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方案的实施需要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需要调动

43、员工的积极性。评估结果 (评价和反馈 )。对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估是指将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出现偏差。如果存在偏差,则要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知识模块】 决策与决策方法24 【正确答案】 (1)决策的定义: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具体理解如下: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既可以单独作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共同作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群体决策。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2)决策的

44、原则: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决策最优的原则是:a 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b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c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最优决策条件不能满足的原因:a 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一切情况的信息b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c 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未来是不确定的。(3)决策的依据: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应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作为决策依据。管理者在收集信息时,要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只有在收集的信息所带来的

45、收益(因决策水平提高而给组织带来的利益)超过为此而付出的成本时,才应该收集该信息。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量过大固然有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但对组织而言可能是不经济的,而信息量过少则使管理者无从决策或导致决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试题解析】 (1)决策理论的提出者:西蒙。他认为:一、管理就是决策;二、决策就是选择。(2)决策的原则和依据:决策的原则决策应遵循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决策的依据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的因素包括信息的数量、质量、获取成本,信息量过少或过大。【知识模块】 决策与决策方法25 【正确答案】 (1)环境因素:环境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在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组织过去针对同类问题

46、所做的决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这种情况下的决策一般由组织的中低层管理者进行。在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组织要作的决策是紧迫的,这时一般由高层管理者决策。市场结构。垄断程度高容易使组织形成以生产为导向的经营思想,激烈的竞争容易使组织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作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组织自身的生产条件与生产能力;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作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市场的需求情况,市场或用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2)组织自身的因素:组织文化。受保守型文化影响的人们倾向于维持现状,害怕变化,更害怕失败。他们在选择方案时,旨在维持现状的行动方案被最终选出并付诸实施。

47、在进取型组织文化中决策者选定的是给组织带来变革的行动方案。组织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对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决策效率的影响上。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组织决策者通常掌握着较先进的决策手段。高质量的信息与先进的决策手段便于决策者作出高质量的决策。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对一个组织而言,对环境的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方式趋于稳定,形成组织对环境特有的应变模式。(3)决策问题的性质:问题的紧迫性。 a时间敏感型决策: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非常紧迫,急需处理。这样的决策对决策速度的要求高于对决策质量的要求。b知识敏感型决策: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不紧迫,组织有足够的时间从容

48、应对。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对决策质量的要求必然提高。问题的重要性。重要的问题可能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越重要的问题越可能由群体决策,越需要决策者慎重决策。(4)决策主体的因素: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有三种类型: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爱好型。决策者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会影响行动方案的选择。个人能力。决策者个人能力对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决策者对问题的认识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上。个人价值观。组织中的任何决策既有事实成分,也有价值成分。个人价值观通过影响决策中的价值成分来影响决策。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决策是由群体作出的,群体的特征也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在关系融洽的

49、情况下,较好的方案容易获得通过。【试题解析】 决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组织自身的因素;决策问题的性质;决策主体的因素。【知识模块】 决策与决策方法26 【正确答案】 三种集体决策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法、德尔菲法。(1)三种方法的相同之处:在操作上,三者都尽量避免决策成员之间的直接冲突。头脑风暴法要求开始时不评论别人的建议;名义小组技术采用投票而不是口头的方式选择方案;德尔菲技术中专家根本没有见面的机会。在效率上,三种决策方法都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特别是德尔菲法。所以该三种集体决策方法的决策效率相对于个人决策来讲比较低。在效果上,三者都能发挥群体决策质量高的优点,都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群体成员的意见,集思广益。(2)三种集体决策方法的不同之处:成员数量有差别。头脑风暴法以 56 人为宜,而德尔菲法和名义小组法并没有限定人数。决策时间长短上有差别。头脑风暴法几个小时就能作出决策,而德尔菲法和名义小组法可能要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在具体的操作上差别大。头脑风暴法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