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847155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西周分封制2 轮台罪己诏3 斡脱钱4 一条鞭法5 护国运动6 五四运动7 遵义会议8 共同纲领二、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9 史料分析(中国古代史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白居易长恨歌问题:长恨歌中的“ 渔阳鼙鼓 ”“千乘万骑西南行”“宛转蛾眉马前死”,分别指的是唐

2、代哪些事件? 在这些事件影响下,唐代政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9 史料分析(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关于此次日华冲突事件,帝国政府认为是由中国士兵破坏满铁线路所引起,其过错本应归咎于彼。但努力不扩大事态,乃我确定之方针。陆军大臣报告内阁决定的电报(陆一 O 四号电)军部希望在此时一举解决满蒙问题。倘政府万一不同意军部方案,政府因此而倒台亦毫不在意。陆军首脑就陆相政策草案的协商意见(以上材料见于日本学者关宽治、岛田俊彦满洲事变,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59260 页。)问题:10 文中“破坏满铁线路所引起” 的事件是什么事件 ?以这一事件为借口,日军发动了“一举解决满蒙问题 ”的什么事变 ?

3、11 这一事变对世界格局和中国现代历史进程有哪些影响?三、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2 简述秦统一的历史原因。13 简述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4 简述清末新政的内容及作用。15 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及其意义。四、论述题16 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历史意义。17 论述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18 论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后果。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进

4、行的。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共分三类: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 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隶属于天子,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也实行分封制。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齐、鲁、宋、燕、晋等。周初分封的目的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2 【正确答案】 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汉武帝时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严重。于是,征和四年(公元前 89 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

5、诏罪己。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 政策。任田千秋为相,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3 【正确答案】 蒙元时期的高利贷。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在与西域各民族接触后,受其影响,出现了商业行为和高利贷。当时由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称为“ 斡脱”( 突厥语,意为 “同伙”)。他们在为蒙古统治者采购消费品的过程中也常替他们经营一些商业或代放高利贷,因而获得其信任。斡脱们放出的高利贷叫作斡脱钱。斡脱钱当年本利相等,第二年把本利合起来生息,因此被称为“羊羔儿利“或“羊羔息“

6、 ,负债者经常“破家散族,至以妻子为质” 。为了管理、发放斡脱钱,元政府在 1272 年设置了斡脱所,1283 年扩展成斡脱总管府。4 【正确答案】 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张居正于 1581 年(万历九年)推广到全国。明史.食货志:“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将过去按地、户、丁分别征收的赋役制度,改为按土地、人丁征收货币与白银;将过去由纳税户轮流征收解运改为官府自行征

7、收解运。一条鞭法将力役部分地摊人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赋役一概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5 【正确答案】 1915 年蔡锷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又称护国战争、反帝制战争。起因是袁世凯在 1915 年 12 月于北京宣布实行帝制。蔡锷、李烈钧、唐继尧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了护国军;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也通电反袁。袁世凯派军人川,镇压护国运动,遭到失败。北洋军阀冯国璋拥兵观望,西方列强也警告袁世凯暂缓称帝,袁世凯不得不于 1916 年 3 月被迫宣布放弃帝制。6月,袁世凯忧郁而死。进步党乘机勾结西南各省实力派,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以拥立黎元洪为总统、恢复国会为条件,结束了护

8、国战争。6 【正确答案】 1919 年的 5 月 4 日,北京发生的以青年学生为主、市民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事件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当时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国人异常不满,因而上街游行。当时提出的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争强权,内除国贼”。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6 月 28 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等产生了深远影响。7 【正确答案】 1935 年中国共产党在

9、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报告,遭到参会多数人的反对。会议改变了原来的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领导,增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_T 作。遵义会议解决了红军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初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8 【正确答案】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组织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

10、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还确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应当实行的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共同纲领在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二、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9 【正确答案】 (1)“渔阳鼙鼓”:755 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 “千乘万骑西南行”:唐玄宗仓皇出逃四川;“ 宛转蛾眉马前死”:马嵬坡之变。(2)影响: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这以后,朝廷的权力日益削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在民族关系方面,唐朝日益失掉“天可汗” 的优势,吐蕃、南诏等民族政权不断侵犯唐朝;在经济方面,黄河

11、流域遭到严重破坏,而江南的经济未遭破坏,日益发展,经济超过北方。10 【正确答案】 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11 【正确答案】 影响:国内。一方面,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由这一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武力侵略,由占领我国东北进而逐步占领和控制内蒙和华北,再进而在1937 年扩大成为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使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是中国民族独立和民族生存的根本威胁,迫切要求改变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因而形成了抗日救亡运动。国际。打破了一战后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建立的华盛顿体系,美日矛盾更加尖锐。三、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2 【正确答案】 (1

12、)战国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社会经济都发展较快,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可是这种发展趋势与当时的政治局面发生了严重的矛盾:诸侯割据,相互之间森严壁垒,关卡林立,交通受阻,货币不一;而且长期的战争给礼会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削除封建割据,结束混战状态,实现全围的大统一,既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秦的统一正是符合了这种历史发展趋势。(2)秦国的商鞅变法较六国更为彻底。政治方面,政权巩固,效率较高,社会稳定;经济方面,重农抑商,农业发展,国力增强;军事方面,军功授爵,军队战斗力较强。到秦昭王时,秦国的国土面积已超过了东方六国所剩领土的总和。相比之下,东方各国谁都不如秦

13、国强盛,这一点决定了由秦来实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秦始皇即位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了缪寡叛乱,接着整顿内政,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 的策略,重用人才,李斯、尉缭、蒙恬、王翦等人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13 【正确答案】 (一) 平定三藩之乱清初,利用明朝降将镇守南方:平西王吴三桂驻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驻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驻福建,称为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 年),清廷决定全部撤藩,吴三桂随即在云南动叛乱,响应吴三桂叛乱的还有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经过八年苦战,终于平定三藩之乱。这次平叛的胜利,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使

14、我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二)统一台湾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即用施琅为水师提督,进兵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闰六月,施琅统战船三百,水师二万,攻打澎湖。经过七天激战,收复澎湖,郑军守将刘国轩败回台湾,郑克壤遣使军乞降,清军遂进驻台湾。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即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于福建省。并在台湾设总兵一员,驻兵八千,在澎湖设副将一员,驻兵二千。康熙帝收复台湾,完成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政治统一,大大促进了以后台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三)平定准噶

15、尔部首领叛乱准噶尔部首领叛乱,始于康熙年间,继续于雍正年间,终结于乾隆年间,历时达七十余年之久。主要事件有:(1)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外蒙古。(2)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3)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木叛乱,统一新疆。清廷平定准噶尔叛乱,关系到国家对新疆、西藏、蒙古的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四)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雍正元年(1723 年) ,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反叛清朝。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余万人,进攻西宁。雍正帝命年羹尧为大将军、岳钟琪为奋威将军,统兵进讨。雍正二年(1724 年)二月,岳钟琪发动奇袭,罗卜藏丹津军大败,罗卜藏丹津逃到准噶尔部,清

16、朝加强了对青海的统治。(五)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雍正四年(1726 年) ,雍正帝任命鄂尔泰为云南巡抚兼云贵总督,推行改土归流,把四川的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府改隶云南,命他总督云南、贵州、广西三省,负责规划其事。从雍正四年至九年,改土归流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次第推行,许多土司被撤消,清廷在原土司地区设立府、厅、州、县,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制度,如清丈土地、编制户口、纳粮当差等。大大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西南边防。14 【正确答案】 从 1901 年 4 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 1905 年 12 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

17、旧布新的政令,逐步推出各项新政。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1901 年 7 月,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1903 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1905 年设立了巡警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 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此期间,先后裁撤了河东道总督,以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2)经济改革。1903 年 8 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商部在清政府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 年,商部扩

18、展为农工商部。商部成立后,陆续公布了商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会简明章程奖励公司章程以及矿务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1905 年,商部在北京设立劝工陈列所、高等实业学堂,开办户部银行。这一系列改革和法令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3)军事改革。1901 年 8 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科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1902 年底,清廷在京设立练兵处,袁世凯任会办练兵大臣。1902 年,直隶总督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 一镇,约125。0 人,1904 年 9

19、 月,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和陆军学堂办法等条规,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 36 镇。清廷为独揽军权,于 1905 年合兵部与练兵处为陆军部。(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 年,清廷下诏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者一律改设为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为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为小学堂,各地设蒙养学堂。1902年,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因此称为壬寅学制,但并未付诸实施。1904 年,清政府颁布张之洞和张百熙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 癸卯学制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堂类型比较齐全、体制比较完备的学校体系初

20、步建立起来。同时,清政府还提倡、奖励出洋留学。1902 年 12 月,清政府批准外务部制定的留学生章程,规定凡学成归国者,分别奖以翰林、进士、举人出身并按等录用。此后,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清末新政的启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人。资产阶级立宪思想迅速兴起,立宪运动逐步开展,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15 【正确答案】 1936 年 12 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七七事变爆发后,迫切需要建立国共两党的合作,从而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 7 月 15 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递送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并约定由

21、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宣言提出了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政治主张,作为国共合作的纲领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 1937 年 8 月 22 日就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发布命令,中共中央军委也于 8 月 25 号发出改编命令,将在陕甘宁边区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 月 11 日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称第 18 集团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9 月 11 日改称正、副司令),八路军下辖三个师。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 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指出

22、团结御侮的必要,并在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的政治地位。中共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毛泽东指出:“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历史的车轮将经过这个统一战线,把中国革命带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上去。”四、论述题16 【正确答案】 (一) 改革的背景北魏自建国以后,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对北方的统治逐渐巩固,但是仍有许多严重的问题影响着它的发展。当时北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如继续使用原有的制度和办法进

23、行统治是很困难的。于是北魏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必须改弦更张,设法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而大量荒地的存在和皇权的增强,也为改革提供了条件。(二)改革的内容改革大体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在 484486 年问,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期在 494 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1)整顿吏治。太和八年(484 年) ,改革首先从吏治开始。改革法令规定: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户调外每户增收帛三匹、粟二石九斗),定期按官品发放,不许官吏白筹。为了杜绝贪赃枉法,又制

24、定了惩治贪污的办法。(2)三长制。太和十年(486 年) ,北魏又下令废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三长要求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其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徭役。(3)均田制。其主要内容是: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露田不得买卖,桑田亦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5)迁都洛阳。太和十八年(494 年) ,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6)汉化改革。太和十九年(495

25、 年) ,下令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凡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即以洛阳为籍贯,不得归葬平城。次年,又下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义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孝文帝还积极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三)改革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它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余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2)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

26、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3)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17 【正确答案】 (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1)分割相权。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充当,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常称为“执政” ,与宰相合称 “宰执”。宰执的办公地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 ),仅负责行政。最高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 二府” ,共掌文武大权;另外,又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 ,其长官为三司使,亦称 “计相”。于是,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这样,

27、原来集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的宰相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宰执、枢密使、三司使互相牵制,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2)实行地方行政制度。北宋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宋太宗至道三年(997 年) ,又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以后路的数目有所增加),并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长官为转运使,主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简称“漕臣”) 、提点刑狱司(长官为提点刑狱,主

28、管司法兼监察,简称“宪臣”) 、安抚司(长官为安抚使,主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简称“帅臣”) 、提举常平司(长官为提举常平,熙宁初置,主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简称“仓臣”) 四司。因其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兼有监督地方官吏之责,所以此四司亦合称“监司” 。它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不是一级地方政府。北宋通过监司控制地方上的行政、军政、财政、司法,督责地方官吏;又通过通判限制、分割知州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对地方上的控制。(3)实行官职差遣制度。官、职、差遣制度是北宋实行的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官即官名,如尚书、侍郎之类,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

29、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属于此类。一般官员则在所担任的职务之前,冠以“判、知、权、管勾、提举” 等字眼,如判寺事、知州、提举常平等,以示差遣。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4)改革科举制度。北宋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糊名、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从开宝六年(973 年)起,举人经礼部试(省试)之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雍熙二年(985

30、 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这样,被录取的人就成了“天子门生 ”,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5)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建隆二年(961 年) 三月,宋太祖取消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统率禁军职位。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和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而总领禁军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但是,三帅有握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宋朝在中央专设枢密院,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及其他官员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调兵遣将,却又不能直接统兵。这样,就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防止了武官将领权力过大。(6)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而将

31、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防止将领与兵士相结合、军队与地方势力相结合。北宋统治者按照“ 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宋初军队分为四种,即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禁军是中央正规军,是北宋军队的主力。厢军是诸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乡兵是按户籍抽调的壮丁或招募的地方兵,其任务是在本地防守。蕃兵由边区少数民族组成,驻于边地。禁军选择身强力壮和武艺高强的壮丁担任,较其他军队待遇优厚,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而且全部二十二万禁军中,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这样,就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这种军事部署,直到与辽和西夏的战事吃紧以后,才有所变化。(7)在财政与法律方面,收回财权,加

32、强法制。北宋初年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地方上的财赋收入,除一小部分留作“诸州度支经费” 外,全部送至京师。中央还派京官去地方上监收。宋朝除在各路由提点刑狱掌司法,严格法制以外,还规定:凡死刑必须申报中央复审核准。司法制度有所恢复,大权基本收归中央。(二)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

33、行政效率低;财权过分集中,造成地方上财政拮据,物质基础薄弱。凡此种种,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18 【正确答案】 1895 年 4 月 17 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中闫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条约中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规定的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这使得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它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