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847161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 7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宗法制(西周)2 谶纬之学3 士家制4 支移与折变5 万斯同6 筹办夷务始末7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8 古史辨9 张闻天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0 结合先秦史,如何理解诗.大雅.板所云“大邦维屏,大宗维翰”?11 简述中国古代史官到史馆修史制度的演变。12 试列举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关于晚清“新政” 研究的新观点。13 简评陈独秀。三、论述题14 试论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主要历史特征。15 试分析隋唐至明清赋役制度发展的历史趋

2、向。16 试述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17 略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军阀” 问题。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通史)历年真题试卷 7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姓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

3、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2 【正确答案】 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时的一种神学迷信学说。“谶” ,指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宗教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 ,指方士化的儒生编集的附会儒家经典的各种著作。该学说大体以易经中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根据,编造影射性的图谶符命,为巩固统治或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王莽利用图谶“改制” 。东汉光武帝用图谶为中兴汉朝做根据。东汉章帝集白虎观会议,写成白虎通义,使儒学神秘化,谶纬学也更为发展。东汉末年,这一学说逐渐衰落。3 【正

4、确答案】 三国曹魏推行的军事政策。为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规定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 。士家集中居住在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士家制保证了曹魏时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4 【正确答案】 宋代赋税制度的两种形式。为了防御辽和西夏,北宋在北部和西北的边境上屯驻有大量的军队,需要大量的粮饷,因此规定河北、河东和陕西等路的纳税户都要把秋税谷物送到沿边的城镇中去,人畜盘费全须自备,叫作支移。在没有支移任务的地区,农民也要按照田赋数量每斗加纳“道里脚费” 。折变是宋赋税从原征财物改征其他财物的措施。北宋政

5、府规定,夏税输钱,秋税输米。但官府有时借口需要以钱折麦,有时又将麦折钱;有时以钱折绢,有时又将绢折钱,称之为折变。一再折变的结果是,纳税户的负担被加重了几倍。5 【正确答案】 清代史学家。字季野,号石园。年少时师从黄宗羲。博通诸史,尤精于明史,为浙东史学代表人物。康熙十七年(1678 年)被荐博学鸿儒,力辞不就。次年到北京,参加修撰明史,不署衔,不受俸,前后 19 年,书稿多出其手,故明史质量较高,但几经删削,原有的反民族压迫的思想丧失殆尽。他熟悉汉以下制度沿革,主张撰史必“事信而言文” 。另有 历代史表等。6 【正确答案】 清末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汇编。该书收录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对外交

6、涉的重要文书,计有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八十卷、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八十卷、同治朝筹办夷务一百卷。内容包括上谕、奏议、中外照会、条约等。筹办夷务始末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中外关系史的重要资料。7 【正确答案】 19061945 年日本为经营从中国东北夺得的路权而成立的铁路运输公司。日俄战争后,中东铁路长春至旅顺段被转让给日本,改称为南满铁路。为管理铁道,1906 年 11 月 26 日在东京正式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07 年,会社总部从东京迁往大连,经营范围有铁道、水运、航空等交通运输业务,同时还经营矿业、冶金、电气、农林畜牧、文化、教育、旅游等业务。1942 年,满铁总部由大连迁往长春。1945

7、 年日本投降之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亦停止运作,其资产大多被苏联红军接收并拆运回国。8 【正确答案】 顾颉刚研究考辨中国古史的论文集。全书共 7 册,主要收录 20 世纪 2030 年代史学界关于古史研究的文章 350 篇,大约 325 万字。这套书的史料及思想价值都很高,集中体现了 20 世纪 20 年代初崛起的“古史辨派” 的疑古辨伪的精神。9 【正确答案】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上海市南汇县人。又名洛甫。1925 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35 年,在遵义会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代替博古负总责。抗日时期,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马列学院院长,中央政治局委员。1951 年任驻苏大使。

8、1955 年回国,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大常委。1976 年在无锡逝世。出版有张闻天选集。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10 【正确答案】 (1)“大邦维屏”。西周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进行的。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 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初封时就是半独立状态,在封国内亦实行分封制。最重要的封国有: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都朝歌(在今河南汲县北);齐,太公姜尚的封

9、国,都营丘(今山东临淄);鲁,周公旦的封国,周公旦在周室辅政,子伯禽就国,都奄(今山东曲阜) ;宋,商纣异母兄弟微子启的封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燕,召公爽的封国,都蓟(今北京);晋,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都唐(在今山西翼城西)。周初分封的目的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诸侯对王室有按期纳贡朝觐、出兵助王征伐等义务,其内政基本是独立的。周初的分封对各地的开发和文化的传播、交融是有促进作用的。(2)“大宗维翰”。和分封制相辅相成的是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

10、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下有大宗与小宗之别,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对卿大夫而言又是大宗;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封地内对士而言又称为大宗。大宗与小宗的划分和区别,明确了下级贵族臣服上级贵族、全体贵族服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11 【正确答案】 (1)史官制度。

11、史官是掌管史料、记录史事、撰写史书的官员。周设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秦汉设太史令。三国魏置著作郎掌国史修撰,西晋起隶属秘书省。(2)史馆制度。629 年,唐太宗将史馆自秘书省著作局移于门下省北,并令宰相任监修,负责编撰前代和本朝国史,把纪传体正史的编修掌握在政府手中,自此迄清代,官修正史成为历代相沿的制度。宋代史馆分国史院及实录院两部分。辽、金沿置。元代以翰林院兼国史院。明代并于翰林院。清代设国史馆、实录馆。12 【正确答案】 (1)清末新政的性质。长期以来,对清末新政的定性基本上是负面的,近年也出现了更多的新认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否认清末新政的反动性质,转而给予较为正面和积极的评价。

12、如王守中认为,“是清政府所领导的一次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全面改革运动” 。虞和平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化“ 正式启动阶段前夕的准备阶段”。而萧功秦称清末新政“ 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和阶段 ”。(2)清末新政的历史地位。对清末新政的重新定位更多的是通过对清末新政与其前后其他历史运动和重大事件的关系进行比较和重新评估体现出来的。在清末新政与洋务运动的关系问题上,王守中认为,清末新政“实际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在清末新政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郭大松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致使民族危难进一步加深,增强了实行新政的力量,且清除了实行社会变革的最大阻力,从而为清末新政的推行开辟了道路”。(3

13、)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侯宜杰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是清廷“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刚愎自用,拒绝接受意见,措施保守而迂缓”;二是“ 缺乏将改革事业进行到底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是“ 政府腐败透顶 ”。(4)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李泽厚提出:“ 辛亥革命是搞糟了,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 认为“ 清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痛快地把它搞掉,反而糟了,必然军阀混战。”结果造成了“ 不断革命”的局面,而“革命在中国并不一定是好事”。马勇认为,辛亥革命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和矛盾,“正是

14、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不是不应该发生,而是因为志士的觉悟太早了些,人为的力量太大了些,如果按照革命党人所反对的天演的规律持续发展,次序推开”,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 辛亥革命式的社会变动肯定在中国迟早要发生” ,不过结局会“好得多”。朱英也认为,“ 清末新政的终止或日失败,从表面上看,确实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的分析到此为止,则未免失之简单和片面“,还应分析其他各种主客观原因。参考论文陈向阳:90 年代清末新政研究述评,近代史研究1998 年第 1 期。侯宜杰: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史学月刊1991 年第 4 期。李泽厚: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对话(上),东方19

15、94 年第 5 期。马勇:辛亥革命:现代化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近代史研究1995 年第1 期。朱英:清末新政与清朝统治的灭亡,近代史研究1995 年第 2 期。13 【正确答案】 (1)生平。陈独秀(1879 一 1942 年),原名乾生,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 )人。辛亥革命后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5 年 9 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次年改名新青年) 杂志。后长期主编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1917 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 年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 年参加领导五四运动。1920 年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和筹备成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

16、产党主要创建人之一。l921 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1927 年中共八七会议后,被撤销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1929 年因反对共产国际,被中共中央开除出党。后成为中国托派的领袖。1932 年在上海被国民政府逮捕。抗日战争爆发后出狱,主张抗战。1942 年在四川病逝。主要著作编为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2)评价观点。有专家指出:陈独秀“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作为共产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和党的早期领袖,是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指导时代前进的,他的历史功绩是十分光辉的。他的关于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论著,是他留给中国人民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总观陈独秀的一生,他的历史

17、功绩是主要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也有学者这样评价陈独秀:“陈独秀的一生,如果从他 1900 年参加反清运动算起,到 1927 年大革命的失败,他已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了整整 27 个春秋,做出了比他的前辈、同辈都多得多的贡献。就是在生命最后 15 年里,在旧中国的泥潭里,陈独秀依然趔趄向前,尽管步履蹒跚,但他毕竟没有当叛徒,没有做汉奸,没有做出丝毫有损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国格和伟大人格的事来。“(3)研究。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史学界对陈独秀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对陈独秀的评价、关于“二次革命论“思想、陈独秀的爱国思想和抗战主张、陈独秀在大革

18、命时期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陈独秀与托派的关系问题、在党内实行家长制统治问题、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的研究、陈独秀与胡适和梁漱溟思想比较等。参考论文徐继良、邱远猷:九十年代以来陈独秀研究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1 期。周艳娜:近 10 年来陈独秀研究综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3 期。三、论述题14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可分为夏商周、秦汉至明清两个大的阶段,在两个大的阶段中,国家的特征截然不同。(一)夏商周三代 (包括春秋战国) 为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时长约 1900 多年,为前期国家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国王(天子)为首的宗法贵族世袭

19、分封制。主要表现在:(1)宗法制与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保嫡长子继承王位。(2)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分封制,特点是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3)土地制度为国有制,诗经.小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是对此制的记载。(二)自秦汉至明清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时长约 2000 余年,为后期国家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皇帝为首的地主官僚中央集权制。主要表现在:(1)皇帝与家天下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帝位世袭。(2)官僚制度。与西周的世卿世禄制不同,此阶段实行官僚制度,官员通过选拔,唯才是举,任免权操于皇帝之手。从秦汉到明清,中央官制主要是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3)地

20、方上,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郡县制后来演变为州县制,至元代创设行省制。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免,实行薪俸制。(4)土地制度是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参考论文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上),文史知识2007 年第 1 期。张传玺:中国古代国家的历史特征(下),文史知识2007 年第 3 期。15 【正确答案】 隋唐至明清的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线索是唐中期的两税法、明中后期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摊丁人亩。(一)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 ,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

21、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2)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 、客户(外来户) ,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交纳赋税。(3)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折合成实物交纳;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 年)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4)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5)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 6 月交完,秋税要在 11

22、 月交完。(6)“量出制人” 。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两税法的进步意义有:(1)此法把租庸调和各种杂徭、杂税合并,建立了统一的税制,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2)此法规定官僚、贵族、客户、不定居的商人都要纳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又此法规定

23、按土地、资产的多少征税,比租庸调不管居民有多少土地、资产一律按丁征税合理。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3)此法关于定税计钱、折钱纳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两税法存在的弊病有:实行两税法后,土地兼并由于不再受任何限制而发展得越发严重。两税法规定量出制人,致使税额不断增加,而且后来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布帛交纳。后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 的现象,即货币增值,物价下跌,致使纳税者的实际负担增加。(二)一条鞭法明中叶以后的社会经济情况有所变化,一是土地兼并猛烈发展,一是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24、旧的赋役制度不能不改变,于是一条鞭法便应运而生。万历九年(1581 年) ,张居正把一条鞭法作为全国通行的制度,大力推广。主要内容是:(1)一概征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这样就取消了力役,由政府雇人充役。(2)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把过去按户按丁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只是部分地摊人田赋。(3)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编派。把过去对各州县征收的夏税、秋粮、里甲、均徭、杂役以及加派的贡纳等项统统折成银两,合并为一个总数,一部分按丁摊派,一部分按田赋摊派。(4)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即由里甲办理),改为官收官解(即由地方政府办理)。由

25、于赋、徭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征收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三)摊丁人亩清朝建立后沿用明代的一条鞭法。长期的战乱,再加上官吏和地主相互勾结,营私舞弊,将贵族、官吏和地主负担的赋税徭役转嫁到贫困劳动者身上,政府面临“丁额无定,丁银难收” 的尴尬境地。康熙为了巩固统治、缓和社会危机、减轻劳动人民的沉重负担,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宣布实行新的赋税制度,将康熙五十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赋。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入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

26、,称为地丁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推行,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全国除奉天省外基本上都实行了摊丁入亩。这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从此人丁税彻底被废除。摊丁入亩是唐代“ 两税法”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明清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映了其局限性。16 【正确答案】 (1)一战与巴黎和会。1917 年,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之前签订的与德奥两国有关的条约一律废止。战后,中国与德国及奥国分别订立了中德协约和中奥通商条约,从双边法上确认了中国

27、在战时的举措。中德、中奥新约完全取消了德奥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所获得的特权,是中国与曾经侵略过自己的西方大国订立的第一批平等条约。1919 年 1 月,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包括取消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如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内容,但未能实现。(2)华盛顿会议。19211922 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九国公约明确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对于中国向会议提出的关于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势力范围、废除外国在华租借地、撤退外国在华军警,以及恢复关税自主等收回主权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

28、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上均未得到解决。(3)改订新约运动。1928 年 6 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 的对外宣言,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谈判,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至此中国终于实现了关税自主。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英、法、美、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一直未表示同意,1931 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最后并未实行。(4)二战时期。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即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条约。1943 年 1 月 11 日,国民政府与美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新约,据此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

29、华治外法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等项特权,废除了辛丑条约,并将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和天津、广州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交还中国。以美英废约为先导,中国陆续与其他国家也签署了相关条约,基本废止了这些国家在华享有的各种特权。(5)共和国时期。1950 年 2 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 1952 年末之前,苏联将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苏联军队自旅顺口撤退,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17 【正确答案】 (1)阶级分析

30、理论。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胡绳、来新夏。他们认为,军阀在中国近代政治中承担着双重角色:军阀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中的政治代理人;同时,在国内军阀则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对于这种军阀政治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的经济基础和国际环境决定的。胡绳认为,军阀政治所导致的混乱、战争是帝国主义矛盾在中国的反映。来新夏先生是中国北洋军阀史研究的佼佼者。他在北洋军阀史中认为,北洋军阀集团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的社会基础。它的某些部分在一定时期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这就是北洋军阀集团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它与旧的封建性军阀的主要分界点。阶级分析理论是国内研究中国军阀政治的主导框架,它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矛盾的观点

31、来解释军阀政治的产生、冲突和终结。从中国政治的宏观层面上看,阶级分析理论具有说服力。但是,在微观层面上看,阶级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无法解释统治集团内部、统治集团与外国势力之间的冲突问题。(2)现代化理论。运用现代化理论来研究军阀的代表人物有费正清、派伊。费正清认为,军阀政治的产生是中国现代化不均衡发展的产物。派伊也是运用现代化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军阀政治。派伊认为,军阀政治在中国的发生是因为社会价值变迁与权力组织变迁之间的脱臼,以及现代化所带来的权威危机。现代化理论从传统一现代的二元分析出发来解释军阀政治问题。这种理论的优缺点和阶级分析法大致相同。它也是一种宏观的分析模式。现代化理论所

32、能解释的也只是军阀政治所处的历史背景。它的缺陷在于没有深入军阀组织的内部来解释军阀政治的特征。(3)军绅关系。军绅关系分析模式是由加拿大学者陈志让提出的。军绅关系中的军是指 1895 年以后渐渐发展的军队,绅(缙绅、士绅)是受传统教育、有功名的人。他认为,1860 年至 1895 年是绅军政权,1895 年至 1949 年是军绅政权。军绅政权就是军阀政治的核心本质。陈志让认为,军绅政权有五个特征:军人领导绅士;近代民族主义觉醒时代;不保卫国家主权的完整;权力分散;财政自立。陈志让认为,新兴的军绅政权之所以不能统一中国,一方面是派系的分裂,另一方面是地区的分裂。以现代化作为评判标准,陈志让对军绅政权的评价基本上是消极的。他指出,“它造成中国政局的不安定,破坏和阻挠交通运输,摧残中国的教育,搅乱中国的货币制度。在它统治期间,中国新式工业的进步跟军绅政权毫无正面的关系”。参考论文与著作加陈志让: 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三联书店 1980 年版。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 1952 年版。孔凡义:近代中国军阀政治研究综述,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 年第 5 期。新夏:北洋军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GOST R 41 55-2005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mechanical coupling components of combinations of vehicles《关于审核车辆组合用机械耦合部件的统一规定》.pdf GOST R 41 55-2005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mechanical coupling components of combinations of vehicles《关于审核车辆组合用机械耦合部件的统一规定》.pdf
  • GOST R 41 56-1999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headlamps for mopeds and vehicles treated as such《关于审核机动脚踏两用车和同类车辆前照灯的统一规定》.pdf GOST R 41 56-1999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headlamps for mopeds and vehicles treated as such《关于审核机动脚踏两用车和同类车辆前照灯的统一规定》.pdf
  • GOST R 41 57-1999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headlamps for motor cycles and vehicles treated as such《关于审核摩托车和同类车辆前照灯的统一规定》.pdf GOST R 41 57-1999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headlamps for motor cycles and vehicles treated as such《关于审核摩托车和同类车辆前照灯的统一规定》.pdf
  • GOST R 41 58-2001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type approval of I Rear underrun protective devices (RUPDs) II Vehicles with regard to the installation of a RUPD of an approvedu.pdf GOST R 41 58-2001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type approval of I Rear underrun protective devices (RUPDs) II Vehicles with regard to the installation of a RUPD of an approvedu.pdf
  • GOST R 41 59-2001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remplacement silencing systems《关于审核消音系统更换的统一规定》.pdf GOST R 41 59-2001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remplacement silencing systems《关于审核消音系统更换的统一规定》.pdf
  • GOST R 41 6-1999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direction indicators for motor vehicles and their trailers《关于审核机动车辆和挂车方向指示灯的统一规定》.pdf GOST R 41 6-1999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direction indicators for motor vehicles and their trailers《关于审核机动车辆和挂车方向指示灯的统一规定》.pdf
  • GOST R 41 60-2001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type approval of two-wheeled motor cycles and mopeds with regard to driver-operated controls includ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n.pdf GOST R 41 60-2001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type approval of two-wheeled motor cycles and mopeds with regard to driver-operated controls includ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n.pdf
  • GOST R 41 61-2001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type approval of commercial vehicles with regard to their external projections forward of the cabins rear panel《关于审核商用车辆驾驶舱后板前方的.pdf GOST R 41 61-2001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type approval of commercial vehicles with regard to their external projections forward of the cabins rear panel《关于审核商用车辆驾驶舱后板前方的.pdf
  • GOST R 41 62-2001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type approval of power-driven vehicles with handlebars with regard to their protection against unauthorized use《关于审核带有把手的机动车辆所安装.pdf GOST R 41 62-2001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type approval of power-driven vehicles with handlebars with regard to their protection against unauthorized use《关于审核带有把手的机动车辆所安装.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