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 74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西周分封制2 轮台罪己诏3 斡脱钱4 一条鞭法5 护国运动6 五四运动7 遵义会议8 共同纲领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9 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影响。10 简述十字军东侵的原因和影响。11 简述赫鲁晓夫改革。三、论述题12 试论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主要历史特征。13 试分析隋唐至明清赋役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向。14 试述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15 略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军阀” 问题。历史学基础模拟试卷 74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
2、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西周时期分封诸侯的制度。西周大规模地分封诸侯是在周公当政和成康时期进行的。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共分三类:一为周王的同姓(姬姓) 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隶属于天子,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是君主,也实行分封制。封国内的层层分封制也是与宗法制度相结合的,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最重要的封国有:卫、齐、鲁、宋、燕、晋等。周初分封的目的在于用众多的诸侯国以藩屏周,监视被征服的各地民众,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2 【正确答案】 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汉武帝时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
3、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严重。于是,征和四年(公元前 89 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 政策。任田千秋为相,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3 【正确答案】 蒙元时期的高利贷。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在与西域各民族接触后,受其影响,出现了商业行为和高利贷。当时由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称为“ 斡脱“( 突厥语,意为 “同伙”)。他们在为蒙古统治者采购消费品的过程中也常替他们经营一些商业或代放高利贷,因而获
4、得其信任。斡脱们放出的高利贷叫作斡脱钱。斡脱钱当年本利相等,第二年把本利合起来生息,因此被称为“羊羔儿利”或“羊羔息”,负债者经常“破家散族,至以妻子为质”。为了管理、发放斡脱钱,元政府在 1272 年设置了斡脱所,1283 年扩展成斡脱总管府。4 【正确答案】 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张居正于 1581 年(万历九年)推广到全国。明史.食货志:“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法
5、。”将过去按地、户、丁分别征收的赋役制度,改为按土地、人丁征收货币与白银;将过去由纳税户轮流征收解运改为官府自行征收解运。一条鞭法将力役部分地摊入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赋役一概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5 【正确答案】 1915 年蔡锷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又称护国战争、反帝制战争。起因是袁世凯在 1915 年 12 月于北京宣布实行帝制。蔡锷、李烈钧、唐继尧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了护国军;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也通电反袁。袁世凯派军人川,镇压护国运动,遭到失败。北洋军阀冯国璋拥兵观望,西方列强也警告袁世凯暂缓称帝,袁世凯不得不于 1916 年 3 月被迫宣布放弃帝制。6月
6、,袁世凯忧郁而死。进步党乘机勾结西南各省实力派,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以拥立黎元洪为总统、恢复国会为条件,结束了护国战争。6 【正确答案】 1919 年的 5 月 4 日,北京发生的以青年学生为主、市民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事件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完结后举行的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当时北洋政府未能捍卫国家利益,在列强面前显得软弱,国人异常不满,因而上街游行。当时提出的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外争强权,内除国贼”。面对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6 月 28 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
7、四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等产生了深远影响。7 【正确答案】 1935 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报告,遭到参会多数人的反对。会议改变了原来的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领导,增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工作。遵义会议解决了红军当时最紧迫的军事问题,初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军事上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8 【正确答案】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宣告中
8、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组织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还确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应当实行的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共同纲领在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二、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9 【正确答案】 (一) 主要内容(1)废除王室和贵族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成为公地和公民。(2)实行“ 班田收授法”,国家对农民班给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
9、僚授予食封,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3)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4)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设国、郡、里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二)意义大化改新把广大部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改新确立了律令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把从前占有土地和部民、独立性很强的氏族豪强改造成为律令制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斗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10 【正确答案】 (一) 原因(1
10、)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西欧封建主对商品和货币的需求越来越高,仅靠固定的封建地租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世袭领地制的确立,为了防止领地的分割,西欧大多实行长子继承制,幼子不能继承领地,成为无地的骑士贵族,加上西欧人口的增长、封建战争和灾荒等原因,造成了西欧的社会危机。(2)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的怂恿。他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向往扩大西方教会的势力。企图把东方正教教会置于罗马的控制之下,同时梦想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失去的地盘。西欧商人,尤其是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垄断
11、地中海贸易。因而积极支持十字军向东扩张。(3)11 世纪,近东各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为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客观条件。1071 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基督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109 1 年,一支突厥人准备进攻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危在旦夕。走投无路的皇帝阿历克塞一世(108 11 l l 8年)不得不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求援。拜占庭帝国的困境,终于成为西欧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1095 年,教皇乌尔班二世(10881099 年)在法国的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号召组织十字军。(二)影响(1)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一场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洗劫了许多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
12、宝贵生命,严重地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2)十字军东征,打破了拜占庭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西欧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西部地中海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马赛、巴塞罗那等),取得了地中海的商业霸权。(3)十字军东征,对西欧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东征战争中由于死亡或失败而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进而为西欧各国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4)十字军东征的失败,
13、大大降低了教会威信,教皇的权力走向衰落。十字军东征以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拜占庭已失去昔日的繁荣,而西欧人却从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那里获得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11 【正确答案】 (一) 批判个人崇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这一时期苏联政治生活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开始了反对个人崇拜的斗争。在深入批判个人崇拜的基础上,苏联还进行了加强集体领导、改进苏维埃制度、建立干部更新制度等一系列政治体制的改革。(二)调整农业政策和改进农业管理体制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改革收购制度;减轻私人副业税收,有限制地鼓励发展私人副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给农庄、农场以较大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种植玉米;取消拖拉机站
14、;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投资;等等。这些措施对苏联农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些措施缺乏科学论证,急功近利,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三)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赫鲁晓夫执政后,针对旧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进行改革。(1)在计划方面,逐渐将权力从中央下放到各部和各加盟共和国,扩大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预算权。(2)对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进行大改组。改组的基本原则是把工业和建筑业的领导中心从中央移到地方,由按部门管理改为按地区管理。(3)开展“利别尔曼建议”讨论,强调发挥经济核算和利润的刺激作用。1 962 年 9 月 9 日,哈尔科夫工程经济学院教授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认为促进生产的基
15、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他把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克服国家和企业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利别尔曼建议” 讨论的意义在于明确指出了国家与企业之间客观存在的矛盾,为以后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做了理论上的准备。三、论述题12 【正确答案】 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可分为夏商周、秦汉至明清两个大的阶段,在两个大的阶段中,国家的特征截然不同。(一)夏商周三代 (包括春秋战国) 为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时长约 1900 多年,为前期国家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国王(天子)为首的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主要表现在:(1)宗法制与王位世袭制。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保嫡长子继承王位。(2)地方行政制度
16、实行分封制,特点是宗法贵族世袭分封制。(3)土地制度为国有制,诗经? 小雅“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即是对此制的记载。(二)自秦汉至明清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时长约 2000 余年,为后期国家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皇帝为首的地主官僚中央集权制。主要表现在:(1)皇帝与家天下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帝位世袭。(2)官僚制度。与西周的世卿世禄制不同,此阶段实行官僚制度,官员通过选拔,唯才是举,任免权操于皇帝之手。从秦汉到明清,中央官制主要是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3)地方上,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郡县制后来演变为州县制,至元代创设行省制。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免,实行薪俸制
17、。(4)土地制度是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 13 【正确答案】 隋唐至明清的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线索是唐中期的两税法、明中后期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摊丁入亩。(一)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是为两税法。杨炎建议推行的两税法,实质上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 (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2)不分主户(当地土著户) 、客户( 外来户) ,一律以当时居住地为准登入户籍,
18、交纳赋税。(3)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折合成实物交纳;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 年)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4)没有固定住处的行商也要纳税。税额初为其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 (5)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要在 6 月交完,秋税要在 11 月交完。(6)“量出制人” 。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需要先做预算,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全国没有统一的税率。两税法是一种比较适应当时情况及历史发展趋势的制度。它与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大多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以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相适
19、应。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两税法的进步意义有:(1)此法把租庸调和各种杂徭、杂税合并,建立了统一的税制,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使人民的负担有所减轻。 (2)此法规定官僚、贵族、客户、不定居的商人都要纳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又此法规定按土地、资产的多少征税,比租庸调不管居民有多少土地、资产一律按丁征税合理。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税集中在贫苦农民身上的不合理状况。 (3)此法关于定税计钱、折钱纳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两税法存在的弊病有:实行
20、两税法后,土地兼并由于不再受任何限制而发展得越发严重。两税法规定量出制人,致使税额不断增加,而且后来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布帛交纳。后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 的现象,即货币增值,物价下跌,致使纳税者的实际负担增加。(二)一条鞭法明中叶以后的社会经济情况有所变化,一是土地兼并猛烈发展,一是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旧的赋役制度不能不改变,于是一条鞭法便应运而生。万历九年(1581 年) ,张居正把一条鞭法作为全国通行的制度,大力推广。主要内容是: (1)一概征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这样就取消了力役,由政府雇人充役。(2)把一部分力役摊人田赋征
21、收。把过去按户按丁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人田赋,只是部分地摊入田赋。(3)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编派。把过去对各州县征收的夏税、秋粮、里甲、均徭、杂役以及加派的贡纳等项统统折成银两,合并为一个总数,一部分按丁摊派,一部分按田赋摊派。(4)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即由里甲办理),改为官收官解(即由地方政府办理)。由于赋、徭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征收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三)摊丁人亩清朝建立后沿用明代的一条鞭法。长期的战乱,再加上官吏和地主相互勾结
22、,营私舞弊,将贵族、官吏和地主负担的赋税徭役转嫁到贫困劳动者身上,政府面临“丁额无定,丁银难收 ”的尴尬境地。康熙为了巩固统治、缓和社会危机、减轻劳动人民的沉重负担,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宣布实行新的赋税制度,将康熙五十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赋。雍正朝实行摊丁人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入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称为地丁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推行,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全国除奉天省外基本上都实行了摊丁人亩。这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从此人丁税彻底被废除。摊丁入亩是唐代“ 两税法 ”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一定程度上平均
23、了赋役负担,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明清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映了其局限性。 14 【正确答案】 (1)一战与巴黎和会。191 7 年,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之前签订的与德奥两国有关的条约一律废止。战后,中国与德国及奥国分别订立了中德协约和中奥通商条约,从双边法上确认了中国在战时的举措。中德、中奥新约完全取消了德奥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所获得的特权,是中国与曾经侵略过自己的西方大国订立的第一批平等条约。1 919 年 1 月,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包括取消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如领事裁判权
24、、协定关税等内容,但未能实现。(2)华盛顿会议。 1 9211922 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九国公约明确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对于中国向会议提出的关于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势力范围、废除外国在华租借地、撤退外国在华军警,以及恢复关税自主等收回主权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上均未得到解决。(3)改订新约运动。 1928 年 6 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 的对外宣言,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谈判,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至此中国终于实现了关
25、税自主。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英、法、美、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一直未表示同意,1 931 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最后并未实行。(4)二战时期。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即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条约。1943 年 1 月 11 日,国民政府与美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新约,据此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等项特权,废除了辛丑条约,并将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和天津、广州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交还中国。以美英废约为先导,中国陆
26、续与其他国家也签署了相关条约,基本废止了这些国家在华享有的各种特权。(5)共和国时期。 1 950 年 2 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 1 952 年末之前,苏联将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苏联军队自旅顺口撤退,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15 【正确答案】 (1)阶级分析理论。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胡绳、来新夏。他们认为,军阀在中国近代政治中承担着双重角色:军阀是帝国主义在中国政治中的政治代理人;同时,在国内军阀则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对于这种军阀政治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的
27、经济基础和国际环境决定的。胡绳认为,军阀政治所导致的混乱、战争是帝国主义矛盾在中国的反映。来新夏先生是中国北洋军阀史研究的佼佼者。他在北洋军阀史中认为,北洋军阀集团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要的社会基础。它的某些部分在一定时期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这就是北洋军阀集团最根本的特点,也是它与旧的封建性军阀的主要分界点。阶级分析理论是国内研究中国军阀政治的主导框架,它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阶级矛盾的观点来解释军阀政治的产生、冲突和终结。从中国政治的宏观层面上看,阶级分析理论具有说服力。但是,在微观层面上看,阶级分析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无法解释统治集团内部、统治集团与外国势力之间的冲突问题。(2)现代化
28、理论。运用现代化理论来研究军阀的代表人物有费正清、派伊。费正清认为,军阀政治的产生是中国现代化不均衡发展的产物。派伊也是运用现代化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军阀政治。派伊认为,军阀政治在中国的发生是因为社会价值变迁与权力组织变迁之间的脱臼,以及现代化所带来的权威危机。现代化理论从传统一现代的二元分析出发来解释军阀政治问题。这种理论的优缺点和阶级分析法大致相同。它也是一种宏观的分析模式。现代化理论所能解释的也只是军阀政治所处的历史背景。它的缺陷在于没有深入军阀组织的内部来解释军阀政治的特征。(3)军绅关系。军绅关系分析模式是由加拿大学者陈志让提出的。军绅关系中的军是指 1895 年以后渐渐发展的军队,绅(缙绅、士绅)是受传统教育、有功名的人。他认为,1860 年至 1895 年是绅军政权,1895 年至 1949 年是军绅政权。军绅政权就是军阀政治的核心本质。陈志让认为,军绅政权有五个特征:军人领导绅士;近代民族主义觉醒时代;不保卫国家主权的完整;权力分散;财政自立。陈志让认为,新兴的军绅政权之所以不能统一中国,一方面是派系的分裂,另一方面是地区的分裂。以现代化作为评判标准,陈志让对军绅政权的评价基本上是消极的。他指出,“它造成中国政局的不安定,破坏和阻挠交通运输,摧残中国的教育,搅乱中国的货币制度。在它统治期间,中国新式工业的进步跟军绅政权毫无正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