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两战之间的世界)模拟试卷 1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导致苏联把工业化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的主要因素是( )。(A)苏联缺乏发展轻工业的原料(B)帝国主义对苏联实行包围封锁(C)斯大林的个人因素(D)苏联人民希望尽快摆脱落后2 对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违背了农民的意愿(B)与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C)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D)阻碍了工业化的进程3 苏俄实施的以下政策中,体现出社会主义革命本质特征的是( )。(A)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2、(B)将银行、铁路大工业等收归国有(C)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D)无条件地退出帝国主义战争4 在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成分的是( )。(A)农业领域(B)工业领域(C)流通领域(D)分配领域5 苏联在哪次会议上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并在此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 。(A)俄共布十三次代表大会(B)俄共布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C)俄共布十四次代表大会(D)俄共布十五次代表大会6 在俄共布十四次代表大会上谁提出了苏联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 )。(A)列宁(B)斯大林(C)托洛茨基(D)季诺维也夫7 联共(布) 十四大通过的经济方针是( ) 。(A)实行新经济
3、政策(B)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C)开展农业集体化(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8 联共(布) 十五大通过的经济方针是( ) 。(A)着手实施“ 一五” 计划(B)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C)开展农业集体化(D)实施新经济政策9 联共(布)“ 十五大”规定在农村的根本任务的实质是 ( )。(A)实行农业集体化(B)使小农走上集体化道路(C)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条件(D)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的所有制形式10 联共(布)“十五大”以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根本上是由于 ( )。(A)1928 年,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B)苏联走农业集体化道路(C)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认识不完全正确(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1
4、1 下列苏共领导人中因反对农业全盘集体化而遭到处分的是( )。(A)托洛茨基(B)布哈林(C)季诺维也夫(D)加米涅夫12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 )。(A)1928 年 10 月(B) 1927 年 10 月(C) 1929 年 10 月(D)1933 年 10 月13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C)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D)1936 年宪法的制定14 1936 年苏联宪法规定苏联的国体是( )。(A)工农社会主义国家(B)农业社会主义国家(C)工业社会主义国家(D)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15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
5、标志( )。(A)1936 年宪法的制定(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C)农业集体化的完成(D)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16 苏联制定 1936 年宪法的目的是( )。(A)为落实农业集体化的方针(B)为落实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C)为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D)为了实施三个五年计划17 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是( )。(A)领导终身制,不受群众监督(B)个人独裁制,缺乏民主(C)权力高度集中,集中于中央最高领导(D)用行政命令来管理工商企业18 下列不属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产生的条件的是( )。(A)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B)内部经济文化落后
6、(C)公有制对支配地位的确立(D)斯大林的个人因素19 斯大林体制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有(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否定价值规律忽视民主和法制(A)(B) (C) (D)20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最本质的特点是( )。(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权力高度集中,缺少群众监督(C)限制商品货币关系(D)否定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21 不合作运动22 孟太古蔡姆斯福方案23 罗拉特法24 阿姆利则惨案25 乔里乔拉事件三、论述题26 简述从十月革命胜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苏俄(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演变的基本情况。27 浅论共
7、产国际的功与过。28 试述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历史学基础(两战之间的世界)模拟试卷 1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
8、界9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9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0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
9、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21 【正确答案】 20 世纪上半期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在运动中,甘地倡导以和平的非暴力的手段进行斗争,主要由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 年 1922 年) 、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 年1934 年)、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1940 年 1941 年) 、退出印度运动(1942 年1944 年)等组成,四次非暴力运动对英国的殖民主义统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为印度的民族独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2 【正确答案】 英国殖民当局“怀柔政策” 的产物。 1918 年 7 月,由印度事务大臣孟太古
10、和英国驻印总督蔡姆斯福联合签署。方案允诺在印度“逐渐发展自治体制”,在大英帝国的范围内初步实现印度的责任政府。但事实上,该方案并未给印度人民带来真正的自治权利,仅仅照顾到穆斯林联盟中上层人士的利益,意在拉拢和利用他们,分裂、破坏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因此,该方案一公布,便遭到印度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对。【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3 【正确答案】 1919 年 3 月,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的旨在镇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法令。由以在印度供职的英国法官罗拉特为首的委员会起草。包括印度刑法修正案(1919 年第 1 号) 和刑法非常权力法(1919 年第 2 号),统称“平时戒严法”。该法令规定殖民当局有权
11、宣布戒严,设立特别法庭,任意搜查、逮捕和判决任何一个印度人。法令剥夺了印度人民最基本的宪法权利,被称为“黑色罗拉特法” ,激起了印度人民新的反英斗争风暴。【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4 【正确答案】 1919 年 4 月 13 日,在阿姆利则城发生的英印殖民政府军队屠杀印度人民的惨案。1919 年 4 月 6 日,国大党根据甘地的建议,决定举行全国总罢工,和平抵制“ 罗拉特法案 ”。4 月 13 日,两万群众在阿姆利则城的杰利安瓦拉培广场举行集会,庆祝本地节日。英殖民当局派兵向集会群众开枪,造成了流血惨案。惨案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英斗争,冲破了非暴力的限制。甘地认为在人民尚未学会非暴力抵抗时而
12、发动非暴力抵抗,使他“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大的错误” ,随之就宣布停止这次运动。阿姆利则惨案成为甘地于 19201922 年发动全国性非力不合作运动的直接原因之一。【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5 【正确答案】 1922 年 2 月 4 日,英国殖民当局残酷镇压印度乔里乔拉村农民示威游行的事件。由于警察枪击示威群众,村民袭击并烧毁了警察所,烧死 22 名警察,结果遭到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44 人被杀,数百人被流放。乔里乔拉事件发生后,甘地决定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本人也被逮捕,并被判了 6 年徒刑。印度第一次非力不合作运动宣告失败。【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三、论述题26 【正确答案】
13、十月革命以后,苏俄为尽快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的建设争取时间,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俄国付出了大量的赔款和领土作为赔偿,退出一战。而协约国的英、法、美、日等国则妄图以武力将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先后对苏俄进行了三次武装干涉,都以失败收场。在这一时期,苏俄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基本上是对立的。十月革命以后,苏俄为尽快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的建设争取时间,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俄国付出了大量的赔款和领土作为赔偿,退出一战。而协约国的英、法、美、日等国则妄图以武力将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先后对苏俄进行了三次武装干涉,都以失败收场。在这一时期,苏俄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基本上是对立
14、的。进入 20 年代,随着帝国主义对苏俄武装干涉的失败,苏俄同帝国主义进入了一种均势,开始了和平建交。1921 年苏俄同英国签订了英苏贸易协定,相互保证放弃任何反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和宣传、恢复贸易等。以此为契机,德国、挪威、奥地利、意大利、瑞典等国也先后与苏俄签订了类似的双边贸易协定。在 1922 年的热那亚会议期间,苏俄同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开辟了苏德长达 10 年的友好合作时代。到 19241925 年,资本主义各国纷纷从法律上承认了苏联,除美国以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同苏联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20 年代后期,英国中断同苏联的外交关系,但未能带动其他国家一起联合反苏。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
15、家仍旧保留了和苏联的友好关系。30 年代前期,建立了法西斯统治的德国积极反对布尔什维主义,苏联与德国的关系恶化。但苏联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加深。1933 年与美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并形成了第二个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1934 年加入国联,并于 1935 年同法国签订了互助条约,此后同其他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从而为集体安全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30 年代后期,英法对法西斯势力推行绥靖政策,不愿同苏联真正地合作,试图将法西斯势力引向苏联,苏联与英法的关系恶化,而与德日法西斯势力达成协定,在欧洲于 1939 年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退出了反法西斯联盟,退出了英法的阵营
16、。在亚洲于 1935 年同日本达成协定,承认伪满洲国。但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对日本的挑衅坚决回击。【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7 【正确答案】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是在列宁领导下于 1919 年 3 月在莫斯科创建的,旨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各国无产阶级,联合无产阶级以对抗帝国主义,1943 年为了适应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而结束。共产国际在其存在的 24 年中,共召开了 7 次代表大会,它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最高权力机关是代表大会,各国共产党是它的支部。(1)共产国际的建立,宣告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统治的破产,世界无产阶级有了团结的核心和革命的战斗司令部。共产国际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新
17、的革命原则和任务,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共产国际的高度集中的组织制度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国际共运当时的发展水平,保证了共产国际的世界共产党的性质和自身的巩固,协调了各国无产阶级的统一行动;它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帮助各国先进工人建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协助他们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加速了各国共产党的成长。第三国际在其存在的 24 年中共召开过 7 次代表大会,领导过 65 个共产主义政党和组织,在捍卫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促进国际共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共产国际在工作中也有许多失误。它对革命形势的过于乐观的估计,没有考
18、虑到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能力,严重脱离了实际,导致了共产国际指导思想的“左”倾和行动中的盲目冒进,使共产国际出现了不少失误;高度集中的组织制度存在着很多弊端,它要求各国党执行统一的路线、方针、政策,使一些党脱离了本国的实际,各国党独立自主的权利被削弱,压抑了国际内部民主讨论、平等协商的气氛,妨碍了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多样化发展;苏联以老大党自居,共产国际成了为其利益服务的工具。【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8 【正确答案】 (1)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战期间,由于英国放松了对印度的控制,印度的民族资本有了长足的进步,战后,英国资本卷土重来恢复了对印度经济的全面控制。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民
19、族意识普遍觉醒,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英国统治者软硬兼施来对付日益高涨的印度民族主义浪潮。1918 年 7 月,抛出盂太古蔡姆斯福方案,挑拨离间印度各宗教教派及种姓间的矛盾,破坏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在怀柔政策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又于 1919 年 3 月颁布罗拉特法,规定殖民当局有权宣布戒严,设立特别法庭,任意搜查、逮捕和判决任何一个印度人。法令剥夺了印度人民最基本的宪法权利,激起了印度人民的抗议怒潮。1919 年 4 月 6 日,国大党根据甘地的提议,决定举行全国总罢业,和平抵制罗拉特法。各地纷纷响应。英殖民当局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 ,使群众的革命行动冲破了非暴力抵抗的范围。4 月中旬,甘地匆忙
20、要求中止运动。为将斗争拉入非暴力的轨道,1920 年 12 月,国大党那格普尔年会正式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计划” 。规定运动采取渐进的方式,分为三步:一、放弃英国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二、罢课、离职、抵制法院和司法机关,并辅以“家家户户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三、逐步走上抗税阶段。“非暴力不合作计划 ”得到了各阶层人民的广泛响应。1921 年国大党领导的不合作运动同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交织在一起,形成民族斗争的高潮。1922 年 2 月 4日,乔里乔拉村农民为了抗议警察镇压他们的游行示威,包围了当地的警察所,焚烧警察所,21 名警察在火中丧生。12 日,根据甘地的提议,国大党在巴多利召开
21、会议,决定停止不合作运动。甘地被捕。在英殖民当局血腥镇压和国大党妥协投降方针下,19201922 年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宣告失败。(2)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9 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印度的经济,加剧了印度社会的各种矛盾,而英国为转嫁危机却强化了对印度的剥削。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再次激化,民族解放运动重新高涨。在工农运动推动下,1929 年 12 月,国大党拉合尔代表大会通过了“争取印度完全独立” 的决议。 1930 年 1 月底,甘地向印度总督提出的 11 项要求被拒绝后,宣布开展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 年甘地发动的“ 食盐进军 ”标志着第二次非暴
22、力不合作运动正式开始。 “食盐进军”点燃了全国抗英运动的烈火,示威游行、罢工和农民抗税斗争风起云涌。运动很快在一些地方冲破了甘地所限定的非暴力框框,开始转化为武装斗争,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向了高潮。英国统治者一方面血腥镇压反英斗争,另一方面对印度人民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1931 年 3 月 5 日,甘地与英印政府总督欧文签订德里协定(又称甘地一欧文协定)。规定国大党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和抵制英货,并派代表参加圆桌会议;英国承认国大党的合法地位,废除一切戒严令,释放政治犯,实行保护关税。协定受到尼赫鲁等部分国大党领袖和其他爱国人士的反对。在甘地的影响下,国大党在1931 年 12 月举行的卡拉奇年会上通过承认德里协定的决议。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转入低潮。同年 9 月,甘地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第二次圆桌会议,在会议上,国大党提出给予印度自治领地位的要求,被英国政府拒绝。在圆桌会议结束后不久,1932 年 1月,殖民当局颁布了一系列紧急法令,进行大搜捕;国大党再次被宣布为非法,甘地等主要领袖又一次被捕。国大党再次恢复全国性的不合作运动,但已不可能具有1930 年那样的规模和声势了。1934 年 5 月,国大党正式宣布无条件停止不合作运动。【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