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两战之间的世界)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为战胜国内外敌人的颠覆,集中有限的物力用于战争,在农村实施了( ) 。(A)新经济政策(B)余粮收集制(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2 下列对余粮收集制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农民按国家的规定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B)农民把自己的全部剩余粮食交售给国家(C)农民把自己的全部剩余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上缴给国家(D)农民把自己剩余粮食的一部分上缴给国家3 下列不是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原
2、因的是( )。(A)协约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B)捷克军团发生叛乱(C)暗藏的敌人不断进行颠覆活动(D)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4 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是( )。(A)所有工业企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C)取消自由贸易,国家统一配给粮食和日用品(D)实行土地改革,把土地无偿分给贫苦农民5 1920 年,苏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6 列宁说:“ 我们在 1
3、921年遭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这里的政治危机是指( ) 。(A)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包围与干涉(B)国内反动势力的破坏活动(C)水兵叛乱和各地的农民暴动(D)经济破坏,工厂停工和饥荒流行7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对后来的工农联盟最能构成威胁的是( )。(A)把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B)无代价征收农民粮食(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D)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8 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9 苏俄实施新经济政
4、策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苏维埃政权(B)加强工农联盟(C)解决财政危机(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10 “新经济政策 ”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这表明( ) 。(A)苏俄开始着眼于解决经济困难(B)苏俄充分利用外资发展民族企业(C)苏俄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以向社会主义过渡(D)苏俄决定实行改革开放11 1925 年,苏联农业总产量已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总产量的 87,工业总产量相当于战前总产量的 75。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农业集体化的开展(D)国家工业化的实现12
5、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13 列宁说:“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在新经济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 实质”的内容是( )。(A)废除实物配给制(B)允许自由贸易(C)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实行工资级别制14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能表明( )。(A)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暂时放弃了共产主义原则(B)苏维埃政府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C)新生政权缺乏经济
6、建设的经验(D)苏俄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历经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5 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点是( )。面临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强制干预经济最主要内容是调整和复兴工业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A)(B) (C) (D)16 在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的前提条件?( )。有巩固的工农联盟国家掌握了一切经济命脉国民经济已明显恢复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已被粉碎(A)(B) (C) (D)17 列宁说:“ 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 改良主义的办法 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所说的“ 改良主义 ”是指( )。(A)实施固定粮食税(
7、B)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C)允许资本家经营(D)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18 下面对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对市场和货币关系的认可和利用(B)标志着苏俄政府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与路线(C)说明苏俄领导人认识到了具体国情,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表明苏俄领导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可和采用19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 )。(A)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B)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造和利用(C)对社会主义原则的严重背离(D)对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自由原则的全面利用20 苏联
8、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是在( )。(A)“一五”计划完成后(B) “二五” 计划完成后(C)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D)赫鲁晓夫改革前21 导致苏联把工业化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的主要因素是( )。(A)苏联缺乏发展轻工业的原料(B)帝国主义对苏联实行包围封锁(C)斯大林的个人因素(D)苏联人民希望尽快摆脱落后22 对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违背了农民的意愿(B)与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C)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D)阻碍了工业化的进程23 苏俄实施的以下政策中,体现出社会主义革命本质特征的是( )。(A)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B)将银行、铁路大工业
9、等收归国有(C)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D)无条件地退出帝国主义战争24 在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成分的是( )。(A)农业领域(B)工业领域(C)流通领域(D)分配领域25 苏联在哪次会议上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并在此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A)俄共布十三次代表大会(B)俄共布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C)俄共布十四次代表大会(D)俄共布十五次代表大会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26 热那亚会议27 拉巴洛条约28 魏玛宪法29 圣雄甘地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30 材料一 193
10、1 年这一年因一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 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前几年。1931 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J.汤因比 大萧条的影响和意义因苏联的几个五年计划而增大。在西方的经济确实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五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13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地位。与资本主义各国在 1929 年生产规模比较。 (选自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 显
11、著特征”是指什么?为什么人们在 1931 年对西方的社会制度表示怀疑? (2)如何理解“实质上是成功的 ”?为什么苏联几乎没有受到大萧条的影响? (3)简述 1931 年大萧条发生的根源(原因)和特点。四、论述题31 试分析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 1919 年革命的异同点。32 苏俄是怎样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的?33 试评苏联1936 年宪法。34 简述从十月革命胜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苏俄(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系演变的基本情况。历史学基础(两战之间的世界)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
12、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2 【正确答案】
13、 A【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4 【正确答案】
14、 B【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26 【正确答案】 1922 年 4 月 10 日5 月 19 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城召开的欧洲各国经济财政会议,又称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英、法、德、意、日、苏俄等 29 国代表,美国派观察员列席会议。热那亚会议是苏俄诞生后参加的第一次国际性的会议,会上,苏联代表团代团长契切林宣布了苏俄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表示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承认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但由于协约国借外债问题极力向苏俄施加压力,会议未能解决任何实质问题。同时热那亚会议的激烈斗
15、争使苏俄与德国更加接近。【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7 【正确答案】 1922 年 4 月 16 日,热那亚会议期间,苏德在拉巴洛签订的双边协定。条约规定两国立即恢复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两国经贸关系;双方放弃赔偿战争损失的要求等。拉巴洛条约第一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肯定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打破了帝国主义建立的反苏统一战线,使苏联摆脱了战后以来在外交上的孤立地位,也改变了德国在凡尔赛和约后的国际地位。条约为两国广泛、互利的商务联系奠定了基础,开始了长达 10 年之久的友好合作时代,史称“ 拉巴洛时代 ”。【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8 【正确答案】 1919 年 7
16、月 31 日,德国在魏玛召开的国民会议中通过的新宪法。宪法规定德国为共和国,实行联邦制,各邦权力受到很大限制;立法机关由两院组成,联邦代表组成参议院,起咨询作用,年满 20 岁的公民选举产生国会,负责立法和决定预算,有宣战和媾和的权力;总统由全体公民直接选举产生,有任免总理、解散国会的权力;宪法规定德国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该宪法是德国历史的一大进步。在宪法存续期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又称魏玛共和国。【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29 【正确答案】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国大党领袖。19201944 年间,先后领导了印度的
17、四次非暴力运动,对英国的殖民主义统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为印度的民族独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国大党的领导人,他将国大党改组成为一个由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并由城乡人民参加的群众性政党,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组织保证。他的思想体系称为“甘地主义”,甘地主义的理论属于“ 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包括: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和政治哲学;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舍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 ”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 ,以及和爱国主
18、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甘地主义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因此,它在推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非暴力的思想严重限制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运动的不彻底性。甘地被授予了“圣雄”和“泰戈尔”的称号,表明了他被印度人民尊重的程度。【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30 【正确答案】 (1)“显著特征”指 1931 年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普遍出现大萧条 (大危机)。经济大危机使工农业生产萎缩,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增
19、,人民生活困苦。而面对大危机,资本主义各国都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制止其蔓延态势,有些国家甚至进一步引起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混乱不堪。所以,人们开始对资本主义制度失去信心。(2)“实质上成功的”是指苏联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根本改变了苏联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工业生产水平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原因:苏联自 20 年代开始在一国内建设社会主义,几乎没有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贸易关系,因此,外国资本对苏联经济的影响也极其微弱,苏联没有像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发生连带反应,没有发生经济大危机。(3)根源:根本原因,生产社会
20、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生产相对过剩与购买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国际经济不平衡导致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工业品增多;地产与股票投机的狂热(美国)欧洲各国对美国资本的依赖性。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四、论述题31 【正确答案】 相同点:(1)都是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了反动统治;(2)背景相同,都带有封建农奴制残余,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而且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战争激化了内部矛盾;(3)都建立了或者局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4)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体,都成立了无产阶级政党,或者无产阶级政党与社会民主党等结盟组成了起义的领导者。不同点:(1
21、)革命的对象和手段不尽相同: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匈牙利 1919 年革命面对的敌人是国内的资产阶级,俄国通过的是武装革命的方法夺取政权,而匈牙利通过的是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推翻的是封建的霍亨索伦王朝统治,采取的是武装起义的方法,但只局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2)结果不同: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匈牙利 1919 年革命都受到了外国的干涉和内部反动势力的反扑。俄国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度过了危机,巩固了政权。而匈牙利的苏维埃政权则被扼杀,德国也被国内的资产阶级艾伯伦政权所扼杀。(3)领导层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俄国之前经历了二月革命,无产阶级经受了锻炼,布尔什维克成为坚强的领导阶级;而德国和匈牙
22、利虽然无产阶级力量很大但是其领导层没有斗争经验,与资产阶级的结盟并不稳固,而且在关键时刻资产阶级叛变革命。【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32 【正确答案】 苏俄在建国后不久,陷入了国内反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干涉,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用于革命的需要,苏维埃政权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按国家规定的数量收集粮食和农产品。在城市,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严格集中领导。实行国内外贸易的国家垄断、严格的配给制和义务劳动制。虽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在战争时期取得了成功,但是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与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
23、引起了严重政治经济危机。1921 年 3 月俄共布“ 十大 ”召开,提出并通过了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随后又通过了一系列的法令,统称“新经济政策”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归还或出租私人或者合作经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商业流通上允许自由贸易,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分配上实行按劳分配,管理体制上给予地方企业自治权。苏俄开始放弃了通过行政命令手段直接过渡的方式而探索利用经济货币手段过渡的途径。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苏俄具体情况制定的,通过发挥小生产的作用,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来发展生产,加强工农联盟建设;以经济手段为主,逐
24、步对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是一种间接过渡的办法,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直接过渡的根本否定。至此,苏俄完成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33 【正确答案】 1936 年 12 月 5 日全苏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根本法),简称1936 年宪法。包括 13 章 146 条。宪法以法律形式确定苏联是消灭了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基础是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城乡劳动者,由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行使;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
25、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两种形式;首次明确提出,实行普遍、平等、之间、秘密选举;苏联是由各平等的加盟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联盟国家。除此之外,宪法对苏联的国徽、国旗、首都和宪法修改程序等,也分别做了规定。经过社会主义工业和农业集体化,30 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全面反映苏联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从法律上巩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成果,有必要制定新的宪法。1936 年宪法适应了这一需要,从而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此外,新宪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34 【正确
26、答案】 十月革命以后,苏俄为尽快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的建设争取时间,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俄国付出了大量的赔款和领土作为赔偿,退出一战。而协约国的英、法、美、日等国则妄图以武力将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先后对苏俄进行了三次武装干涉,都以失败收场。在这一时期,苏俄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基本上是对立的。十月革命以后,苏俄为尽快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的建设争取时间,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俄国付出了大量的赔款和领土作为赔偿,退出一战。而协约国的英、法、美、日等国则妄图以武力将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先后对苏俄进行了三次武装干涉,都以失败收场。在这一时期,苏俄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基本
27、上是对立的。进入 20 年代,随着帝国主义对苏俄武装干涉的失败,苏俄同帝国主义进入了一种均势,开始了和平建交。1921 年苏俄同英国签订了英苏贸易协定,相互保证放弃任何反对另一方的敌对行动和宣传、恢复贸易等。以此为契机,德国、挪威、奥地利、意大利、瑞典等国也先后与苏俄签订了类似的双边贸易协定。在 1922 年的热那亚会议期间,苏俄同德国签订了拉巴洛条约,开辟了苏德长达 10 年的友好合作时代。到 19241925 年,资本主义各国纷纷从法律上承认了苏联,除美国以外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同苏联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20 年代后期,英国中断同苏联的外交关系,但未能带动其他国家一起联合反苏。其他主要资
28、本主义国家仍旧保留了和苏联的友好关系。30 年代前期,建立了法西斯统治的德国积极反对布尔什维主义,苏联与德国的关系恶化。但苏联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加深。1933 年与美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并形成了第二个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高潮。1934 年加入国联,并于 1935 年同法国签订了互助条约,此后同其他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从而为集体安全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30 年代后期,英法对法西斯势力推行绥靖政策,不愿同苏联真正地合作,试图将法西斯势力引向苏联,苏联与英法的关系恶化,而与德日法西斯势力达成协定,在欧洲于 1939 年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退出了反法西斯联盟,退出了英法的阵营。在亚洲于 1935 年同日本达成协定,承认伪满洲国。但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对日本的挑衅坚决回击。【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