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847402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1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12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良渚文化】中国人民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宁波大学 2006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南京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 【三监】3 【春秋五霸】内蒙古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四川师范大学 2017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4 【平籴法】辽宁大学 2015 年历史学专业基础真题5 【韩非】北京师范大学 2012 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6 【黄老思想】上海大学 2015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湖南师范大学 2016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上海大学

2、 2017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中南民族大学 2017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7 【酎金夺爵】北京大学 1998 年秦汉史真题8 【光武帝刘秀】清华大学 2014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9 【白登之围】西北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10 【汜胜之书】厦门大学 1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11 【淝水之战】清华大学 2004 年中国通史真题;湖南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山西大学 2012 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12 【北齐律】内蒙古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13 【天可汗】中国人民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4 【政事堂】15 【南衙北司之争】苏州大学 2014 年中国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云

3、南大学 2016年中国史基础真题;苏州大学 2017 年中国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16 【羁縻府州】兰州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 2002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兰州大学 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7 【阿倍仲麻吕】18 【变文】浙江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9 【庆历新政】华东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中国人民大学 2014年历史学综合真题;上海大学 2015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清华大学 2015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华中师范大学 2016 年中国史基础真题;内蒙古大学 2016 年中国史真题;苏州科技大学 2017 年中国通史真题20 【猛安谋克制】吉

4、林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西北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湖南师范大学 2015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吉林大学 2015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中央民族大学 2016 年历史学科基础真题;山西大学 2017 年中国历史真题;厦门大学 2017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21 【怯薛军】安徽师范大学 2017 年中国史真题;西北师范大学 2017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2 【平章政事】南开大学 2013 年中国历史真题23 【斡脱钱】浙江大学 2000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西北大学 2006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黑龙江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24 【话本】25 【三法司】中国人民大学 2013

5、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湖南师范大学 2016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26 【隆庆和议】中国人民大学 2015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苏州大学 2016 年中国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27 【山海关之战】28 【奏折】首都师范大学 2015 年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29 【耗羡归公】南京师范大学 2011 年中国古代史复试真题;北京大学 2017 年历史学基础(中国史) 真题30 【心学】首都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基础(中国史)真题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12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我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 1936 年首次

6、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遗址而得名。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距今约为 5300 年至 4200 年。其主要文化特征是:陶器以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农业工具进步,已种植水稻、芝麻、蚕豆、毛桃等;手工业制品精巧,有玉琮、玉璧等象征权力的贵重礼器。房屋为干栏式建筑,贫富分化现象明显产生。【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 【正确答案】 周武王克商后为监视殷商遗民而设置的机构。周武王灭商后,将殷都封给纣子武庚,统率殷的遗民。同时以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由武王弟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由武王弟霍叔监之,总称三监。一说武王以邶封武庚,以鄘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知识模

7、块】 中国古代史3 【正确答案】 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五个诸侯。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作“春秋五霸” 。对于“五霸”,有两种说法: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则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阎闾和越王勾践。在周室衰微、无力控制天下的时候,霸主肩负着协调、平衡各国关系,保护属国利益的义务。这主要体现在以盟誓的形式,公开申明反对用战争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盟国一旦受到他国侵略,霸主要出面代为主持公道,直至出兵迫使侵略者退还所侵夺的领土。【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4 【正确答案】 战国时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之一。平籴法规定年成好时,政府

8、以平价购人粮食,灾年再以平价出售,用“取有余以补不足” 的办法来平衡粮食价格。目的是防止商人垄断粮价,造成“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的现象,以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5 【正确答案】 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韩非是韩国人,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法家的代表商鞅重“法” ,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从不同角度提出加强君权的主张。韩非认为,要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法、术、势缺一不可。“法” 指成文法令, “术”指国君操纵臣下的手段,“势”指国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势。他主张把法、术、势结合起来,以加强中央集权制。韩非的这些主张,为结束

9、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6 【正确答案】 秦汉之际兴起的道家学派。两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刘邦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采纳了士人陆贾的建议,用“无为而治” 的思想指导政治。汉初的无为而治方针不同于法家的严刑峻法,也不同于儒家的繁文缛节,主要是道家思想的体现。当时的道家思想称为“黄老之学” ,“老”即老子,“黄”指黄帝。因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假托黄帝之名撰写了黄帝四经等著作,故黄帝在一段时期内也被当作道家的代表人物。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初希望安宁、清静的普遍社会心理。【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7 【正确答案】 汉武帝采取的一项打击

10、王侯势力的措施。元鼎五年(公元前 112 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 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 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至此,王、侯虽然还存在,但只能“衣食税租” ,不得过问封国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8 【正确答案】 东汉的开国皇帝。即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西汉末年,与兄刘绩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王莽军队。更始元年(公元 23 年) 开始经营河北,击败邯郸王郎,收编铜马等起义军,力量逐渐强大。建武元年(公元 25 年) 称帝,正式建

11、立东汉政权。后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武装,统一全国。在位期间,下令释放奴婢,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吏,削弱地方军权,在中央加重尚书职权,强化中央集权。【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9 【正确答案】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的事件。又称“平城之围”。汉六年(公元前 201 年) ,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义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汉高祖闻讯,亲率 30 万大军迎战,被匈奴围网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达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队完全断绝联系。后来用陈平计,向单于阏氏行贿,才得脱险。此后刘邦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0

12、【正确答案】 西汉汜胜之所撰农学著作。因原书在北宋初年亡佚,现从齐民要术等书中摘集而成,内容有耕田法、区田法、穗选法以及禾、黍、麦、稻等13 种作物的栽培技术。其中区田法是把不平整土地挖成小方块的区,在区中施足基肥、盖土、浇水而后下种,从而抗旱保墒,成倍提高农产品产量。区田法至今仍在不断改进中得到沿用。汜胜之书反映了当时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状况和技术水平,是中国农史研究的宝贵史料。【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1 【正确答案】 383 年东晋与前秦间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前秦在基本统一北方的基础上,于 383 年由秦王苻坚亲率大军攻晋,东晋命谢安、谢玄率军迎战。双方在淮河对峙。结果晋军大获全胜,前秦数十

13、万大军溃散。此战虽巩固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但是东晋却无力收复中原,于是南北对峙的局面长期延续下来。【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2 【正确答案】 北齐法典总称。北齐建立后,文宣帝高洋命大臣封述、封隆、魏收等几十人修定律令。564 年,赵郡、王睿等人以汉魏律、北魏律诸律为准,制定律令 12 篇,共 949 条。该律的显著特点是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它首创重罪十条,并沿用前代八议制。该律在刑名、刑罚、量刑幅度上对隋唐及以后各朝法律都有重大影响。【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3 【正确答案】 唐代诸民族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称。唐太宗虽曾多次派兵反击突厥、吐谷浑的侵扰,并进而征服了突厥、吐谷浑等,但他主要还是采取

14、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以统辖本族。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也很信任,不少人被授以高级官职、册封爵位。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贞观四年(630 年) ,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 天可汗” 。【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4 【正确答案】 唐初三省长官办事机构。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改名为“ 中书门下 “,堂后设吏房、户房、兵房、枢机房、刑礼房。此时的“中书门下 “不仅有决策权,还对尚书六部进行对口领导,

15、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5 【正确答案】 唐后期中央政府内部朝官和宦官间的政治斗争。当时,宰相官署在宫廷以南,称南衙;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在宫廷北部,称北司,史称此斗争为南衙北司之争。其中最为激烈的是顺宗时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和文宗时的“甘露之变”。两次斗争的结果均以宦官胜利而结束,宦官势力进一步加强。唐末昭宗时,宰相崔胤利用节度使朱温消灭宦官势力。南衙北司之争进一步削弱了中央集权。【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6 【正确答案】 唐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州县,并设置都督府统辖所设的州县,任用少数民族头领为都督、刺史、县令

16、,并允许世袭其职;同时拥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羁縻府州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全国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促进了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7 【正确答案】 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开元五年(717 年),与吉备真备、玄防等同来中国。经太学深造,中进士,仕唐为官。历任门下省的左拾遗、左补阙、仪王友、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职,跻身于大臣行列。753 年,得唐玄宗恩准东归返日,但途遇风暴,漂至安南,又遭土人袭击,乃重返长安,再度出仕。历任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安南节度使等要职。工诗文,与诗人李白、王维等关系甚密。770

17、年卒于长安。阿倍仲麻吕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8 【正确答案】 唐代通俗文学形式之一。唐代佛教宣讲经文,以普通人为对象的是为俗讲。俗讲的话本,称为变文。由于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因此变文很快从最初只讲唱佛经故事,发展到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当代人物传记等,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变文对当时的传奇小说、后来的宋人话本以及民间的弹词说唱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流传下来的变文,是在敦煌石室遗书中发现的,已整理出版的辑本有敦煌变文汇录敦煌变文集和敦煌变文校注等多种。【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9 【正确答案】 宋仁宗庆历年间由范仲淹主持的政治改革。宋仁宗时,政治和社会危机日益

18、严重。庆历三年(1043 年),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主的十项改革方案。仁宗采纳了这一方案,并诏行全国。改革仅一年,范仲淹被贬,改革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0 【正确答案】 金朝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谋克即百夫长;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即千夫长。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

19、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1 【正确答案】 成吉思汗组建的一支禁卫军。成吉思汗称汗后,挑选一万精壮组成怯薛军,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他的殿帐周围,分为四班,由四个亲信的那可儿任怯薛长,每三日轮流值班。怯薛军是蒙古军的精锐,也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2 【正确答案】 唐至明初的官名。唐贞观年间始设。辽南面官中书省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有同政事门下平章事。金尚书省置二员,与左、右丞相同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万机。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 年)中书省、尚书省置,为丞相副贰,后由一员增至六员,至顺元年(1330 年)定为四员;诸行中书省亦置二员,丞相

20、缺则为长官。明初中书省置,1376 年废除。【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3 【正确答案】 蒙元时期的高利贷。早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在与西域各民族接触后,受其影响,出现了商业行为和高利贷。当时由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称为“ 斡脱”( 突厥语,意为 “同伙”)。他们在为蒙古统治者采购消费品的过程中也常替他们经营一些商业或代放高利贷,因而获得其信任。斡脱们放出的高利贷叫作斡脱钱。斡脱钱当年本利相等,第二年把本利合起来生息,因此被称为“羊羔儿利”或“羊羔息”,负债者经常“破家散族,至以妻子为质“。为了管理发放斡脱钱,元政府在 1272 年设置了斡脱所,1283 年扩展成斡脱总管府。【知识模

21、块】 中国古代史24 【正确答案】 宋、元时代说话艺人讲说故事所用的底本。宋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更趋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娱乐生活需求的“说话”( 讲故事)成为当时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以“ 说话”为生的艺人,使用的“说话底本,一般称作“话本” ,话本经过流传加工,便演变为“话本小说” ,这就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都是用当时的白话口语写成。宋代话本流传至今的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及京本通俗小说等。【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5 【正确答案】 明清司法机构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合称。其制起源于唐代的三司推事。唐代对于大案、要案,由大理寺卿会同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明清

22、两代遂以刑部、都察院与大理寺为三法司,其职权划分是:遇有大狱发生,由刑部负责审理,都察院负责纠察,大理寺驳正,称为三司会审,由皇帝最后裁夺。三法司的设立,意味着完备的司法体系的建立。1906 年,被清政府废除。【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6 【正确答案】 隆庆年间蒙古与明朝达成的和议。隆庆年间,明朝边防经过整饬,军事力量有所增强,使俺答汗的扩张野心有所收敛,愿与明朝修好。隆庆五年(1 5 7 1 年),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其子侄也都授予了都督同知、指挥同知等官职。隆庆和议结束了明蒙之间二百多年的战争状态,开启了明朝与蒙古和平互市的局面。【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7 【正确答案】 1644 年大

23、顺军与吴三桂及清军在山海关进行的战役。1644 年 4月,李自成在攻占北京后,率领大顺军进攻山海关。由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降清,大顺军被吴三桂与多尔衮的联合军击败。战后李白成撤离北京,多尔衮带领清军人关。山海关之战为清军建立全国性政权奠定了基础。【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8 【正确答案】 清代高级官员向皇帝奏报公私事宜时使用的上行文书。又称奏帖。康熙中期,康熙帝为加强对各级官员的控制和及时了解地方情况,特许亲信官员用密折奏报。雍正嗣位后,扩大奏折的使用范围,奏折遂成为官员向皇帝奏事的主要文书之一。由于奏折文书所独有的撰写、呈递、运转、拟办等严格的制度,使其始终被作为最机密的文书使用。至今尚存有清

24、代朱批奏折七十余万件,录副奏折八九十万件,是研究清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史料。【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9 【正确答案】 清雍正年间推行的财政措施。雍正二年(1724 年),施行“耗羡归公”,规定火耗每两不过二钱,将原属官吏自行处理的耗羡银收归政府控制,一部分弥补官库亏空和补助地方经费,大部分配给各级官吏用作养廉银。火耗遂变为朝廷的一项收入。这一改革措施集中了征税权力,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外官的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有积极作用。但州县官于额征火耗之外,又暗中加派,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吏治。【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0 【正确答案】 与程朱理学相对立的学术派别。南宋陆九渊创立,明王守仁集其大成。王守仁,字伯安,人称阳明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人。他曾在贵州、江西、浙江等地聚徒讲学,后来其门徒将他的著述编纂成王文成公全书,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他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明便是天理”。提倡“ 致良知“ 与“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学说在明后期广为流行,几乎有取代程朱理学的趋势。王守仁学说被称为王学,其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或姚江学派。【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