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847427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3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B)西汉(C)蜀汉建立以后(D)南朝2 战国时期,首先变法的是( )。(A)齐国(B)鲁国(C)魏国(D)秦国3 ( )任用吴起进行变法。(A)楚悼王(B)楚庄王(C)楚肃王(D)楚襄王4 春秋时期,楚相( ) 主持修建的“ 芍陂”是当时最著名的水库。(A)王景(B)马融(C)孙叔敖(D)子驷5 我国最早的人工大运河邗沟是由( )修建的。(A)齐国(B)郑国(C)吴国(D)魏国

2、6 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的进展都很顺利(D)都改变了社会性质7 ( )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思想,他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老子8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是对( ) 进行改革的评价。(A)管仲(B)李悝(C)吴起(D)商鞅9 韩昭侯时,任用( ) 为相进行改革。(A)吴起(B)申不害(C)韩非(D)李斯10 下列战国时期的城市中,既是诸侯国都城又是冶铁中心的是( )。(A)邯郸(B)大梁(C)曲阜(D)宛11 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

3、则天下治” 的先秦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12 下列不属于五经的是( )。(A)诗(B) 春秋(C) 礼(D)公羊传13 ( )思想在政治上消极,反对社会进步,主张“无为而治” 。(A)儒家(B)法家(C)道家(D)名家14 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15 下列( ) 的社会思想突出表现为“ 仁”。(A)老子(B)孔子(C)庄子(D)荀子16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二、名词

4、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7 管仲18 叁其国、伍其鄙19 葵丘之会20 城濮之战21 践土之盟22 殽之战23 楚庄王问鼎24 弭兵之会25 “隐民”、“私属徒”、“宾萌”26 “公作”、“分地”27 “相地而衰征 ”28 初税亩29 老子30 孔子31 孙子兵法32 战国七雄33 “尽地力之教 ”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34 下列此材料材料一: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厮,试诸壤土。国语.齐语材料二: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 “

5、美金”、“恶金”指什么? 材料二中的“宗庙之牺”和“ 畎亩之勤”指什么?(2)简要评述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状况。四、论述题35 怎样看待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36 春秋时期封建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的?37 试述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实质与意义。38 商鞅变法述评。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3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5

6、【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9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

7、17 【正确答案】 管仲,名夷吾,字仲,安徽颖上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齐襄公乱政时,管仲辅佐公子纠,纠失败后,管仲经挚交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尊称“ 仲父” 。管仲对齐国的内政、经济、军事进行了全面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著有管子一书,共 24 卷,86 篇,今存 76 篇,其中轻重等篇,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8 【正确答案】 “ 叁其国 ”,即将国都地区划分为 21 个乡,其中工商之乡六,不服兵役;士农之乡十五,服兵役,由桓公、高子、国子各管五个乡。“伍其鄙” ,即在鄙野地

8、区设立五大属区,由五大夫各属一区。五大夫在每年的正月向桓公汇报属内治绩,推举属内贤能。严格实行士、农、工、商分区定居制,使他们各有所务,以利老少传习,从而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叁其国而伍其鄙” 是管仲在政治体制上进行的一项改革。【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9 【正确答案】 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参加盟会者有鲁、宋、郑、卫等国的代表,周天子也派人前往。这次盟会规定,凡同盟之国,互不侵伐,必须共同对付外敌。葵丘之会标志着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霸主。【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0 【正确答案】 公元前 633 年,楚围宋,宋向晋告急。晋国在宋、齐、秦等国的声援下,于公元前

9、 632 年,出兵车七百乘,与楚大战于城濮(今河南范县)。晋文公采取诱敌深入、袭击敌军薄弱部分、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以少胜多,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城濮之战,是关系中原全局的战争,使中原小国摆脱了楚的控制,归附了晋国。【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1 【正确答案】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和齐、鲁、宋、卫等七国盟于践土(今河南原阳县境),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 晋文公还得到周襄王的策命,史称“践土之盟 “。“践土之盟”成就了晋文公“ 取威定霸“的业绩。【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2 【正确答案】 在晋称霸之时,秦也积极向东扩展自己的势力。公元前 627 年,秦穆公乘晋丧而派兵偷袭郑国,后因郑有

10、备而退回。但在回军至觳(河南渑池、洛宁一带)时,遭到晋伏兵的狙击,秦师全军覆灭,三帅都被晋俘获,史称“殽之战” 。【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3 【正确答案】 楚庄王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任用孙叔敖为令尹,整饬内政,兴修水利,国势逐渐强大。公元前 606 年,楚庄王伐陆浑(河南嵩县北)之戎,观兵于周郊,并派人去问象征王权的九鼎之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气势。【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4 【正确答案】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晋、楚两国本身也疲于征战,于是在两大霸国之间出现了“弭兵” 的活动。“弭兵”之会总共有两次,公元前 579 年,宋国执政华元约合晋楚,订立了停止

11、武力、互帮互助的盟约。但是盟约订立后三年,晋楚之间再次爆发战争。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双方都想停止战争,而一些小国也疲于奔命,希望和平,一时间“弭兵” 成为大势所趋。由宋大夫向戌倡议,公元前 546 年,晋、楚、齐、秦、鲁、宋、郑、卫、曹、许、陈、蔡、滕、邾等 14 国诸侯会于宋。会议规定,除齐、秦两大国和滕、邾等属国外,原来从属于晋、楚的国家要互朝晋、楚,对两国尽同样的义务。“弭兵之会” 以牺牲中小国利益的办法确立了晋、楚两国的霸权地位,但也赢得了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客观上为生产的发展和新兴势力的夺权创造了有利条件。【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5 【正确答案】 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滋长,受地主剥削

12、的农奴大量出现。春秋时代见于记载的有“ 隐民” 、 “私属徒”、“宾萌” 之类的称呼。“ 宾萌”系指外来的依附农民,与后来的隶农相类似;“隐民“和“私属徒”是隐匿托庇于贵族豪宗之家的隐庇户,即依附农民。这些依附户虽不自由,但身份不同于奴隶。他们是隐存在奴隶社会内部的封建依附关系,他们虽还受到超经济的剥削,但有权支配部分收获物,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6 【正确答案】 吕氏春秋.审分览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其迟也” 。所谓“ 公作 ”,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 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 公作 ”与“分地”之间的区别,反映了没落的奴隶

13、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说明春秋时代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孕育在奴隶制内部的封建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7 【正确答案】 即不管是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的优劣征收不等的赋税。如此一来,地尽其利,民尽其力,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齐国经济的振兴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对封建的生产关系起了催生的作用。【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8 【正确答案】 即“ 履亩而税 ”,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公元前 594 年(宣公十五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指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它是承认私有土

14、地合法化的开始。初税亩的实施,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9 【正确答案】 即老聃,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为楚国人。写成于战国时的老子是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老子哲学中具有自发的辩证法因素。他认为事物中总包含着大小、有无、长短等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彼此又是互有联系的,还可以相互转化。老子还认为“反者道之动” ,即认识到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国家不安定是统治者所造成的,统治者应该“ 损有余而补不足 ”,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就易于治理了。【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0 【正确

15、答案】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县)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建立了以“仁” 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作为整个儒家的理论基础;在法律方面,他继承和发展了周公的“ 礼治” 和“明德慎罚”思想,继续维护“亲亲”、“ 尊尊”的宗法等级原则;宣传“为政以德 ”的“德治”,重视道德感化作用和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相对轻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对周礼也进行了一些顺乎时代要求的修正,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提供了先决条件;他整理诗、书、礼、易、乐(已佚)、 春秋六经,成为儒家的基本经典。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后,孔子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

16、“ 圣人”。他的言行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成 论语,是研究孔丘思想最可靠的依据。【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1 【正确答案】 孙武,春秋末兵家的代表,字长卿,齐国人,著有孙子兵法13 篇。具体篇目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孙子对于了解敌我双方非常重视,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还提出“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即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而灵活掌握。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著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2 【正确答案】 由公元前 475

17、年到公元前 221 年,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国争雄的局面。七个诸侯国国势加强,兼并战争加剧,被称为战国七雄。【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3 【正确答案】 魏国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即农民要努力耕作,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和效力,以提高粮食产量,扩大收入,从而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34 【正确答案】 (1)“美金”是指青铜,“恶金”是指铁。 “宗庙之牺”和“畎亩之勤” 是指牛。(2)我国铸造和使用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美金以铸剑戟试

18、诸壤土”是春秋中期前已有铁器的证明。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发展水利交通,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广泛使用于农业生产,有利于大量荒地的开垦和耕作效率的提高。在铁器用于农业生产的同时,还使用了牛耕。春秋时期,牛耕已经使用则是毫无疑问的,人们的名字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足证春秋时期,牛耕已为人所熟知,牛耕在战国更加普遍,铁农具和畜力的结合,为深耕细作提供了条件。随着农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四、论述题35 【正确答案】 经济变革:春秋时期,铁农具使用渐多和牛耕逐

19、步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同时,水利灌溉事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公田以外出现了许多私田,“田里不鬻 ”制度被破坏,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产生了封建地主和依附农民这两大对立阶级。政治变革:春秋时期,王室无力统驭天下,大诸侯国相继而起,充当诸侯之长,以“尊王攘夷 “的名义控制中小诸侯,西周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变成了“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内部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卿大夫与公室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以下克上的事件层出不穷。斗争的结果,

20、使各国的公室不同程度地衰落下去,卿大夫逐渐掌握了政权,有的甚至灭亡了公室。春秋后期大夫执政是一种历史潮流,一定程度上得到人民的支持。总之,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使新兴力量崛起,权力下移,社会更趋活跃,奴隶改变身份、获得自由的可能性增大,新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正在形成中。最大的意义在于社会关系、社会组织进一步冲破“血缘” 的锁链,民意也依托 “天意”得到充分的肯定。【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6 【正确答案】 (1)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弱,诸侯们的权力日益增加,加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的使用价值提高,诸侯或贵族之间的有关土地的赠送、赔偿、交换乃至抵押、典当关系进一步发展,并不再报告天

21、子。诸侯们已把他们疆域内的土地看做是私产,这种土地观念的出现,说明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开始瓦解,“田里不鬻” 制度破坏,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加之农奴们的消极怠工或逃亡他乡,对贵族领主们是一个打击,这是加速井田制瓦解、促进土地私有制产生的重要因素。(2)赋税制度的改革: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私田,各诸侯国为了扩大税源,先后进行了赋税制度的改革。最早改革的是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晋国的“作爰田 ”。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即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初税亩的实施,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

22、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加速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3)阶级关系的变化: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那些占有大量私田的人放弃了井田制的剥削方式,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租给逃亡奴隶和破产农民耕种,收取实物地租,出租土地者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者转化为依附农民。从此,封建地主与农民两个新兴的阶级便孕育成长起来,封建依附关系开始产生发展起来。【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7 【正确答案】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急剧膨胀,西周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变成了“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著名的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宋襄

23、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是旧制度接近衰亡的反映。诸侯霸主们发动战争的目的,无一不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富。因此,有“春秋无义战”之说。尽管春秋时代争霸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灾难和痛苦,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争霸战争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这种集权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第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春秋时代是一个新旧制度交替变

24、革的过渡阶段,社会上存在着开始产生的封建制与日趋没落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大国争霸战争,程度不同地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 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总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的分野,逐渐泯灭了各族的界限,形成了南方

25、以楚国,东方以齐国,北方以晋国、燕国,西方以秦国几个融合的中心。随着民族交往联系的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各族先后走上了封建制的轨道。【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8 【正确答案】 公元前 356 年和前 350 年,秦孝公先后两次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两次新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1)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规定宗室贵族凡没有军功的人,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一般百姓,立有军功,也可授爵。军功爵共分二十级,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军功爵制的推行,提高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加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培植了大批军功地主。(2)废井田,开

26、阡陌。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由国家按土地亩数向士地的所有者征收土地税。(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努力从事耕作、纺织者,给予奖励,从事工商业者或懒惰者,没人官府为奴。(4)椎行县制,行“ 连坐之法”。将全国划分为三十个县,县设令、丞,由国君直接任兔。把农民编入户籍,五家一伍,十家一什,相互监督,奖励告密,从而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5)迁都咸阳。将国都由栎阳(今陕西富平) 迁至咸阳,以适应向东发展的需要。(6)统一度量衡。制造标准的度量衡,要求全国实行。(7)制定秦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和各国法律,制定了秦国的法律,由政府公布,在全国施行。(8)焚诗书,禁游学,实行愚民政策。评价:由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措施正确得当,得到国君秦孝公的支持,因此,它成为战国时期最典型、最深刻、最彻底的政治改革。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政治上,基本上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又实行奖励耕战的措施。商鞅变法使封建制在秦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变法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消极影响。商鞅变法还触犯了一些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公元前 338 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处死。但新法深入人心,不可动摇。【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