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54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847447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5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5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5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5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54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5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清朝入关初期执行了一些错误的政策,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其中不包括( )。(A)逃人法(B)离主条例(C)圈地(D)剃发令2 明末民谣“ 金刀莫试割,长弓早上弦,求田买马(马士英)即为官” ,“职方贱如狗,都督满街走” 描述了哪一政权的腐败状况 ?( )(A)福王(B)鲁王(C)唐王(D)桂王3 下列不属于福王时期南明反清运动的是( )。(A)嘉定反剃发(B)江阴反剃发(C)李定国桂林大捷(D)史可法死守扬州4 以下南明

2、政权中并未称帝的是( )。(A)唐王(B)福王(C)桂王(D)鲁王5 以下抗清行动不属于明末农民起义军余部参加的是( )。(A)郑成功抗击清军(B)李过、高一功抗清(C)李定国衡州大捷(D)夔东十三家抗清6 清初,负责对俄交涉等外交事务的机构是( )。(A)外务部(B)总理衙门(C)礼部(D)理藩院7 清朝,皇帝通过军机处把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 )。(A)廷寄(B)奏折(C)圣旨(D)圣谕8 清朝,各地督抚将重大问题径寄军机处交皇帝审批,称为( )。(A)廷寄(B)奏折(C)弹劾(D)密信9 ( )是清代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机关,也掌管一部分外交事务。(A)宗务处(B)内务府

3、(C)理藩院(D)军机处10 以下不属于清代八旗的是( )。(A)满洲八旗(B)藏军八旗(C)蒙古八旗(D)汉军八旗11 以下文字狱发生于康熙年间的是( )。(A)吕留良案(B)胡中藻案(C)徐骏案(D)明史案12 下列不属于清初“ 三藩 ”的是( )。(A)平西王吴三桂(B)定南王孔有德(C)靖南王耿精忠(D)平南王尚可喜13 对清朝平定“ 三藩叛乱 ”的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避免了一次大的分裂(B)加强了中央对于西南边疆地区的控制(C)激化了满汉民族关系(D)有利于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14 吴三桂在云南可以自选官吏,被称为( )。(A)王选(B)

4、藩选(C)西选(D)吴选15 下列人物与康熙年间收复台湾无关的是( )。(A)赵良栋(B)郑克爽(C)姚启圣(D)施琅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6 三司17 内阁18 给事中制度19 锦衣卫20 大诰21 三途并用22 南北榜案23 八股文24 空印案25 靖难之役26 东厂、西厂27 三法司28 匠班银29 张居正30 考成法31 潘季驯32 土木之变三、论述题33 明初采取了哪些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如何评价这些措施?34 明朝在防御蒙古贵族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其代价和影响如何?35 试论述清朝前期是如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

5、)模拟试卷 5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8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1 【正确答

6、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6 【正确答案】 三司是明朝地方机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的合称。1376 年,朱元璋废除行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 13 个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或称都司,掌管地方军政。三者互不统属,分别归辖于中央相关的部门。【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7 【正确答案】

7、 官署名。明初为加强中央统治,废丞相,依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明成祖时,殿阁臣僚入职文渊阁当值,参与机务,称为内阁。仁宗之后,内阁的权位渐高,入阁者多为尚书、侍郎,但实际掌握宰相权力。清代相沿,内阁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的官署。但因国家实权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参与重要政务的人由皇帝委任,内阁的职权逐渐降低。尤其是在军机处成立之后,内阁逐步成为传达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8 【正确答案】 给事中制度是明朝独立于都察院之外的另一套监察制度。明初统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 年)始按六部的建制分设六科。洪武十年隶承敕监,十二年改隶通政司。十三

8、年置谏院,成为独立机构。后谏院虽罢,六科给事中仍独立存在,负责稽查各部。凡大臣章奏发下,分类抄出;如有违误,则予驳正。【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9 【正确答案】 官署名,明太祖时设立的特务机构,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依仗。太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监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的权力。下设镇抚司,有监狱和法庭。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之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 ,各地重罪逮至京师,往往由该司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明中叶后与东、西厂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0 【正确答案】 大诰是洪武中后期明太祖亲自撰写、刊布的刑事法规,分“大诰”、“大诰续编”、“ 大诰三

9、编” 、“大诰武臣”四部分,共 236 条。其书并非抽象性的法律规定,而是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流亡隐匿等案例和凌迟、枭首等重刑案例,辅以明太祖本人的训导之辞,成为一部集重刑恫吓与宣传说教于一体的特种法典。大诰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明太祖用重典治乱世的施政思想。【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1 【正确答案】 三途并用是明代选官的几个途径。明太祖在兴办学校、开科举的同时,又通过荐举途径选官,时称“三途并用” 。科举停废期间,举荐尤为兴盛。其方法为订立人才名目,由各级官吏推举,具体名目有耄儒、秀才、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等十余种。被荐者人数众多,往往得到破格超擢。明

10、初三途用人,学校、荐举为盛,相比之下,科举的地位不算重要。以后,则科举独尊,荐举渐成虚文,学校在选官方面的地位也日益下降,主要成为为科举储人之所。【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2 【正确答案】 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发生的科举作弊案件,因是年会试录取者皆为南方人,明太祖疑期间有弊,杀主考官,重试结果全取北方人。后来明朝科举会试遂分为南、北北两榜分别录取。【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3 【正确答案】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

11、股、束股等组成部分,也称“ 时文 ”、“时艺”、“制艺” 、“ 制义”、“八比文” 、“四书文”。这种僵化的文体也是明代科举的局限之一。【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4 【正确答案】 “ 空印” 指预先盖好官印的空白帐册。空印案是一起明太祖严惩地方财政人员持空印帐册至户部结算钱谷的重大案件,发生在洪武八年(1382)至九年。明朝规定,每年,地方的省、府要派计吏到京师户部核算钱粮数目,他们担心数目不合,还要回去加盖印章,来往耽搁太多时间,于是将空白的钱粮文册预先钤印携来,若部驳即改,重新填写。这种做法经年相承,由来已久,无有异议。太祖朱元璋发觉后,猜疑其中有诈,便滥施淫威,下令将地方衙门主印长官一律

12、处死,佐贰以下杖一百,戍边。与此案有关者多不被免,被杀者达数百人,史称“空印案” 。 【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5 【正确答案】 靖难之役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中绝无仅有的一次地方藩王叛乱成功的案例。明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将自己的 24 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各地。1398 年,明太祖死,长孙朱允坟继位,即建文帝。时诸王势焰,建文帝采取齐泰、黄子澄的计策,开始实行削藩。1399 年,燕王朱棣援引皇明祖训,以“清君侧”,诛除朝中奸臣齐、黄等人为名,誓师北平,起名“靖难军”。双方军队相互征伐长达 4 年之久,史称“靖难之役” 。通过“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取了帝位,定次年为永乐元年,是为明成祖。

13、【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6 【正确答案】 东厂和西厂是明朝设立的特务机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重要体现。明成祖即位之后,委任宦官以军政大权,开宦官干政之端。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为清除建文帝余党,设立了东厂,由亲信太监掌管,专门“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 。东厂只对皇帝负责,毋需经司法机关批准即可随意缉拿官民。西厂设立于成化十三年(1477)正月,是皇帝的私人侦缉机构,设立之初由太监汪直提督厂事。西厂特务横行各地,陷害忠良。明中叶后与锦衣卫并列,成为厂卫并称的特务组织。【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7 【正确答案】 三法司是明清两代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的统称。遇有重大案件时,由三法司会审。【

14、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8 【正确答案】 匠班银是明代匠户以银代役的产物。匠班银实行之前,不论是轮班匠还是住坐匠,都必须向政府服劳役。他们因不满政府的奴役,纷纷用怠工、避班、隐冒和逃亡等方式反抗。在明代,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的繁多,政府改变了对工匠的直接剥削方式。成化年间,工部奏准,轮班匠不愿当班者,听其出银代役。南将每月出银九钱,北匠六钱。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政府又下令,班匠一律以银代役,每名每年纳银四钱五分,称为“匠班银” 。匠班银制度的实行,是政府对人身隶属关系的削弱,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9 【正确答案】 明政治家,字叔大,号太岳,

15、湖北江陵人。隆庆元年入内阁,隆庆六年升任内阁首辅。万历初年,神宗年幼,国事都由他主持,前后当国十年。当时,军政败坏,财政入不敷出,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危机严重。于是,他实行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包括:丈量土地,政治改革,军事改革,水利整治,实施一条鞭法等。他的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但是因触动了大地主、官僚的利益,其死后改革措施大部分被废除。著有张文忠公集传世。【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0 【正确答案】 考成法是张居正改革中整顿吏治方面实行的主要措施,正式推行于万历元年(1573) 。考成法的精神是“ 立限考事”、 “以事责人”。具体办法是,对中央部、院到地方州县各级衙门所处理的公事,根据道里

16、远近,事情缓急,而立定“程限“,并置立“文簿” 存照,做到“ 月有考,岁有稽” 、“误者抵罪”,使每件公文都落实到实处。为此,张居正又健全六科的职权,建立起以内阁控制六科,以六科督察六部,再以六部都察地方藩、臬等司及抚案官,再以两司督察府、州、县官,这样层层督察,以提高上下各级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从而形成一个从内阁到地方官逐级督察的严密的考核考绩制度。考成法的实施整顿了吏治,提高了办事效率。【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1 【正确答案】 明朝水利专家。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 举进士。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自嘉靖末至万历间,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二十七

17、年。他治黄的办法是: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河行旧道,反对改流,讲究修防,借黄通运。他治河的办法对以后数百年的河工都具有深刻影响。但他极力反对以改进航运为目的的开洳河、开胶莱河、通海运等建议,反映出了他的保守态度。张居正改革中曾起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此次治黄有效地抑制了黄河泛滥,使漕运畅通,同时,使多年的弃地变为良田。他的著作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四库全书著录改名两河经略河防一览)等。【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2 【正确答案】 土木之变是蒙古瓦剌部大败明朝的一次战役,因发生于土木堡,故称“土木之变 ”。瓦剌与明朝有朝贡贸易关系,但是经常假借朝贡的名义大肆讹诈明

18、朝物品。1449 年,也先遣使 2000 人到北京贡马,而诈称 3000 人,要求按虚报名额给予赏品。王振一定要按实际人数给赏,而且大减马价。也先大怒,于该年七月分兵四路大举南下,进攻大同。王振不顾群臣反对,未做充分准备,就挟英宗领兵 50 万亲征。一路上,王振横断专行,致使人心涣散。八月初,大军抵达大同,听到前线各军屡败后,因惧怕而退兵。回师到土木堡(河北怀来境),被瓦刺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英宗突围不出,王振被护卫将军用锤打死,此即“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后,明朝对北方蒙古不再具有压倒性优势,而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三、论述题33 【正确答案】 (1)中央政治改革:裁

19、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明朝初年,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承袭元朝。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不久,朱元璋发现中书省和丞相权力过大,决心改革。朱元璋以“谋不轨 ”罪名诛杀左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并规定以后嗣君不许议设丞相。秦汉以来实行了一千余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了。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阁臣可参与机务,但不置僚属,不得专制百官;宣德初年,内阁有了票拟权;至正统初年,内阁票拟制度化,其地位已经全面超过了六部,不再是翰林院的“内署”,而是一个位高权重的行政中心了。内阁制度的形成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

20、新阶段的标志。监察制度的建立。明初监察机关为御史台,后改为都察院,长官左、右都御史,专职弹劾百官。都察院下设 13 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员。监察御史官阶低但威权重,代皇帝巡查各地。给事中制度是独立于督察员之外的另一套监察体系。按六科建制分设六科,负责稽察各部。整顿吏治。明太祖在整顿官僚机构的同时,对各级官吏加强了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选用贤才,整顿吏治。首先,破格用人,不限门第。其次,奖励循吏和清官。再者严惩贪污。这些措施对于改良吏治,起了一定作用。为了更直接地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朱元璋还设立了锦衣卫,作为皇帝的亲信,兼管侦察、逮捕和刑训。后来,明统治者又设立了东厂、西厂,由宦官统领,专门

21、搜捕谋反和对皇帝不忠诚的人。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是明代专制主义统治加强的一个重要表现。(2)地方上:废除行省,在全国设置了 13 个承宣布政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地方军政。三者合称“三司” ,互不统属,分别归辖于中央相关部门,布政使司之下又设府、县二级地方政权。明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将自己的 24 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在各地。建文帝即位后,诸王势力过大,建文帝采取齐泰、黄子澄的计策,开始实行削藩。明成祖朱棣称帝后,继续实行削藩的政策,将各地的军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从而大大地加强了对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控制。(3

22、)经济上: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赋役黄册即户口册,是官府征派赋役的依据。鱼鳞图册即田亩清册,为了确切掌握土地占有状况,按“随粮定区” 的原则,以税粮一万石为一个编制单位,称一区。每区土地经丈量后绘制成图册,册上载明各户田亩方圆、四周界至、土地肥瘠和田主姓名。政府按册向田亩征收赋税。黄册以户口为主,鱼鳞图册以土地为纲,两册相互印证,互为补充。编制两册是明初调整赋役和加强对地方统治有力的措施,对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社会经济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抑制豪强。明太祖称帝后,为了稳定社会秩序,采取了抑制豪强的政策,经常大量地将豪强迁徙出本土,使这些豪强失去原有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实力。(4)思想文化方面

23、:明代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强化主要表现在学校和科举制度的改革上。明代的学校大体上有三类:国子学、府县学和村镇的民间社学。国家对各级学校教育都制定严苛的学规禁例,对学生的思想言行严加控制。明代十分注重科举,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明代科举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依据,丝毫不能发挥己意。明代的学校和科举,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束缚在程、朱理学的范围之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也是中国自然科学不够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明太祖对归附的文人特别不信任,因此,从臣下、文人的奏章、书札、著作中,摘录只字片语,罗织罪名,大兴“文字狱” ,许多无辜的知识分子惨

24、遭杀害。(5)军事上:为了分散兵权,明太祖改大都督府为中、前、后、左、右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只管军籍和军政,军队的调遣权和最高指挥权在皇帝手中。打仗时,兵部奉旨调兵、任命总兵将官,发给印信,战事结束后,统兵官交还印信,士兵散归原来卫所。卫所制度的建立。明初对军队编制进行改革,明太祖下令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一郡设所,连郡设卫。自京师至地方皆立卫、所。一般说来,每卫 5600 人,置卫指挥使统领。卫以下依次设立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京都以外的各卫所由各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指挥使司又分别统属于五军都督府。京师卫军有两部分:五军府分统的 48 卫军(后增至 72 卫)和皇帝亲军共 12 卫(后增

25、至 22 卫)。(6)法律上:洪武十三年(1397) 正式颁布大明律,大明律维护君主尊严和权力,维护贵贱尊卑的封建等级制度,但是也有一些保护小生产者的条文,对保护小生产者的人身和财产、稳定社会秩序起了一定的作用。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先后颁布了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三篇大诰集中了一些主要案例,是和大明律并行的司法依据。【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4 【正确答案】 元朝灭亡之后,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因地域不同分成三部,自东向西分别是:兀良哈部、鞑靼部和瓦剌部。明朝在防御蒙古贵族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1)征战:1409 年,明成祖派遣的使者被蒙古鞑靼部专权擅政的阿鲁

26、台杀死,明朝派大军北征,全军覆没。次年,明成祖亲率 50 万大军,在斡难河大败鞑靼可汗牙失里,鞑靼势衰。1414 年,明成祖因瓦刺马哈木准备进攻明朝,亲征瓦剌,大败瓦刺三部。瓦刺也先称王之后,极力向周边扩张,寻机进军中原,借向明朝贡马之机,称明朝赐赏减少为借口,分兵四路内犯。1449 年,太监王振挟英宗亲征,英宗被俘,明军死伤过半,史称“土木之变” 。为了防止蒙古统治者,明朝统治者对蒙古的征战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蒙古的进攻,但是也浪费了明政府很大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土木之变” ,英宗被俘,暴露了明朝军事力量的空虚。双方交战,边境地区不得安宁,影响了边境地区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27、。(2)册封与贸易:瓦剌部在元朝灭亡后归元故臣猛可帖木儿管辖。猛可帖木儿死后,瓦刺分裂为三部,分别归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统领。1409 年,明朝分别册封三人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明隆庆时,由于明朝军事力量较为强大,蒙古土默特部领主俺答汗愿与明朝修好,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俺答汗死后,明朝册封其妻三娘子为忠顺夫人。俺答汗受封,约束各部不来犯边,西部安宁,20 多年没有战争。明政府在册封俺答汗之后陆续在张家口、大同等地开设茶马互市,与蒙古进行贸易。册封与贸易的措施,有利于笼络蒙古统治者,更主要的是给边境创造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册封和贸易必须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一旦

28、蒙古实力增强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摆脱明政府的控制,战争又处于一触即发的边缘,所以,发展生产,增强自己的实力乃是维持明政府对蒙古册封和贸易的重中之重。(3)防御:设重镇、修长城。为了防止蒙古地方统治者袭扰,明政府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一线设置九个重镇,派驻重兵,同时,又修缮沿镇长城,提高防卫能力。设置重镇、修缮长城,有效地阻止了蒙古统治者的进攻,但是,明政府也消耗了人力、物力,人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加重。【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5 【正确答案】 清朝入关后,历绎十余年战争,基本卜统一了全国。但是,清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却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其中主要有以下重要事件:(1)平定三藩。三藩是指镇守

29、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他们割据一方,形成割据势力。清朝廷对于三藩势力的日益膨胀,怀有戒心。康熙帝亲政后,将三藩视为心腹大患,逐步采取限制政策。吴三桂因此发动叛乱,尚可喜、耿精忠随后响应,形势非常危急。面对叛军逐步紧逼,康熙帝坚决平叛,他积极调度,任用汉人将领,最终畋平叛乱。这次平叛的胜利,使中国避免了一次大分裂,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于西南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2)统一台湾。康熙时期,割据台湾的郑氏势力,内乱不断,郑成功之子郑经曾参与三藩叛乱。随着三藩叛乱的平定,统一台湾提上议程。康熙帝任务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与总督姚启圣合力收复台湾。施琅谙熟水战,

30、在与郑氏作战中,大败台湾水师。台湾统治者郑克填被迫遣使投诚。康熙帝收复台湾后,设立一府三县,以加强管理。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台湾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时期。(3)平定准噶尔上层分子的叛乱。康熙年间,漠西准噶尔部强大起来,噶尔丹不断侵扰周边部族,康熙帝责令噶尔丹退兵,归还侵吞土地,噶尔丹置若罔闻,并在沙俄支持下,向内蒙古进攻。康熙帝两次率军亲征,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战役中,对噶尔丹给予致命打击。然后,清政府设立了将军和参赞大臣,派兵驻守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重镇,加强了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此后,雍正、乾隆年间,朝廷又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之乱,逐渐稳定了

31、新疆、西藏、青海地区的统治。(4)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明朝末年,土尔扈特部因与准噶尔部不合,被迫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受尽沙俄欺辱,他们不忘祖国,不断派人奉表入贡。准噶尔叛乱的彻底平定,为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创造了条件。乾隆三十六年一月,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众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沙俄追兵,返回祖国,受到了乾隆帝的接见。土尔扈特部的回归,对新疆地区的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祖国统一的加强,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5)对西藏管理的加强。早在清入关前,西藏的达赖喇嘛就与太宗皇太极互派使节,书信往还。后来,达赖与班禅均接受了中央政府的册封。康熙后期,西藏陷入内乱,准噶尔蒙古势力趁机介入。中央政府派兵干预,并设立驻

32、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6)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在少数民族聚居的云、贵、广西等西南地区,土司对属下民众任意科派,夺人子女,生杀任情,还常常互相进攻,与政府对抗。基于这种现实,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雍正帝决心改变现状,命云贵总督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后来,乾隆年间,改土归流进一步发展。改土归流的措施,消除了土司的割据状态,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7)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天山南路的回疆原来依附于准噶尔部,18 世纪五六十年代,天山北路的准噶尔部贵族发动叛乱被平定后,被准部囚禁的维族首领大小和卓,先后逃回。后来,他们发动叛乱,清政府派兵镇压,大小和卓兵败被杀。此后,清朝廷在喀什地区设立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领队大臣,率兵驻扎,统属于伊犁将军,加强了对天山南北的控制。(8)抗击沙俄。明清之际,清军大举入关,沙皇俄国趁机战领了东北大片土地。清政府多次向他们提出抗议,要求撤回,但都遭到拒绝。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后,决定进行反击。在作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清军展开反击,两次击败俄军。后来,双方签证尼布楚条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双方的边界争端。总体而言,清朝统治前期,统治者通过对内定平叛乱,对外抗击外侮,逐渐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