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秦汉)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847720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秦汉)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秦汉)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秦汉)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秦汉)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秦汉)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基础(秦汉)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汉代“中朝 ”的组成之中,不包括下列的 ( )(A)高级将领(B)侍中、常侍、给事中(C)尚书机构(D)御史大夫2 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B)黄巾大起义(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3 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下列哪一项?( )(A)确立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B)制订了律法(C)设立了三公九卿(D)在地方实行郡县制4 下列哪一项不是

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所带来的影响?( )(A)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B)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C)儒家思想开始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层面(D)西汉王朝的统治从思想上得到了巩固5 秦朝的“三公 ”是指( )(A)司马、司徒、司空(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丞相、大司马、大司空(D)太师、太傅、太保6 在秦始皇的“ 焚书坑儒”中,被保留下来的书是( )六国史书百家之说医药卜辞博士官的 诗书 (A)(B) (C) (D)7 后汉书载:“ 班超定西域 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 西海是指( )(A)地中海(B)红海(C)巴尔喀什湖(D)波斯湾8 西汉诸侯国的政权

3、机构和中央基本上相同,其中需要中央直接任命的有( )(A)太傅和丞相(B)太傅和司马(C)丞相和御史(D)司马和御史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汉高祖时期的抑商政策的是( )(A)加倍征收算赋(B)实行 “贵粟政策”(C)商人不得为官吏(D)商人没有私田10 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司隶校尉所掌纠的范围不包括( )(A)三公(B)三河(C)三辅(D)弘农七郡11 下列选项中,对编户齐民性质的描述中最确切的是( )(A)是一种行政管理制度(B)是一种赋税制度(C)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D)既是行政制度也是赋税制度12 西汉时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西域各国的交往(B)加强对西域各国的

4、控制(C)找寻月氏人夹击匈奴(D)开辟同西方交流的通道1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西汉农业发展状况的是( )(A)代田法的推广(B)白渠的开凿(C)王景治黄河(D)耧播技术的推广14 东汉时期,在宫廷朝见中所谓的“三独坐” ,其中不包括 ( )(A)太傅(B)尚书令(C)御史中丞(D)司隶校尉15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有什么样的新特点?( )(A)进行得有计划、有准备(B)利用宗教组织起义(C)调整了土地的占有关系(D)产生了地方割据势力16 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其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其中不包括( )(A)任用循吏(B)减省刑法(C)减免田赋(D)限制土地兼并二、名词解释21-

5、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7 谶纬之学18 张家山汉简19 晁错20 轮台诏21 尚书台22 “算缗”“告缗”23 汉宣帝24 四民月令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25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汉自孝武表章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新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光武帝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至其未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故范晔之论,以为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

6、,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所以倾而未颓、决而未溃,皆仁人君子心力之为。可谓知言者矣。使后代之主循而弗革,即流风至今,亦何不可,而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弛之士。日知录卷十三两汉风俗及汉祖杖敛,武夫勃兴,宪令宽赊,文礼简闰,绪余四豪之烈,人怀陵上之心,轻死重气,怨惠必仇,令行私庭,权移匹庶,任侠之方,成其俗矣。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至王莽专伪,终于篡国,忠义之流,耻见缨绋,遂乃荣华丘壑,甘足枯槁。虽中兴在运,汉德重开,而保身怀方,弥相慕袭,去就之节,重于时矣。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

7、寺,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嫜直之风,于斯行矣。夫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请对东汉的党锢之祸进行评价。四、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26 简述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以及它们之间的争论。27 谈谈王莽的“ 托古改制 ”以及效果。历史学基础(秦汉)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中朝”是相对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组成的“外朝”而言的,“

8、中朝”主要由皇帝身边亲近的人员所组成,所以不包括御史大夫。考生需注意“中朝”的概念,有可能放在名词解释中考查。【知识模块】 秦汉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由于东汉自光武帝刘秀之后的几代帝王都坚持了缓和的统治政策,减免赋税,实际受益的是大的豪强地主,东汉时期的土地兼并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所以豪强地主在保护自己财产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个内部有强大凝聚力的军事集团,最终造成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知识模块】 秦汉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秦朝的建立,强调了大一统的重要性,确立了皇帝的称号。秦朝的一系列制度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所有的制度都是围绕维护皇权统治而设

9、立的,因为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就是皇权的至高无上。【知识模块】 秦汉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实际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的确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但是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自秦朝统一开始,就受到了严重的挫败,所以并非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带来这方面的影响,但考生需重点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在理论题中可能会出现。【知识模块】 秦汉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中央机构中采取“三公九卿制”来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政务,“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种称呼一直沿用至汉武帝时期,后改为丞相、大司马、大司空;东汉初仍设三公,改大司马为

10、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考生应注意对官职名称沿革的掌握。【知识模块】 秦汉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秦汉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甘英于汉和帝永元九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他率领使团一行从龟兹出发,经条支、安息等国,到达了安息西界的西海(今波斯湾)沿岸,但未能到达他的目的地大秦。甘英是史书所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他的这一行程丰富了当时汉朝对中亚的认识,是中西方交流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页。【知识模块】 秦汉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秦汉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汉高祖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农抑商的

11、政策,目的是打击不法商贩,稳定社会秩序,但“贵粟政策”是在汉文帝时期由晁错提出的,目的是弥补高祖的政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也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知识模块】 秦汉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司隶校尉于汉武帝征和四年设立,置于首都所在地,他掌纠除三公之外的百官,包括京兆、冯翊、扶风在内的三辅,包括河东、河内、河南在内的三河,还有弘农七郡。考生应对汉朝设互的职官有所了解。【知识模块】 秦汉1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秦汉1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秦汉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王景治理黄河是在东汉初年,考生应对汉代农业发展的突出人

12、物和技术有所掌握,尤其是区分东西汉时期不同的特点。【知识模块】 秦汉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东汉时期,尚书台是中枢决策机构,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御史中丞的权力仅次于尚书令,所以在公卿朝见皇帝的过程中,尚书令、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会同并专席而坐,即所谓的“三独坐”,本题可能在名词解释中出现。【知识模块】 秦汉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最重要的新特点是善于利用宗教,像黄巾起义中的太平道就是道教的一支,在汉中、巴郡建立了政权的张鲁,也是政教合一的代表。考生应对东汉末年的起义和新特点有大致的了解。【知识模块】 秦汉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限制土地兼并是

13、东汉没有解决的问题,其他三项,还包括释放和禁止虐杀奴隶,是东汉初期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考生应对此重点掌握,可能在简答题中出现。【知识模块】 秦汉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7 【正确答案】 谶纬之学是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谶” ,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 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知识模块】 秦汉18 【正确答案】 1983 年底到 1984 年初,在湖

14、北江陵张家山发掘三座西汉初年古墓时,出土了一批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随葬品及大量竹简。经整理后发现其中凡五百多枚是汉律竹简,涉及广泛,与睡虎地秦简存在大量相似之处。其他简的内容还包括脉书算术书等。张家山汉简的内容涉及西汉早期的律令、司法诉讼、医学、导引、数学、军事理论等方面。【试题解析】 由于汉代存世文献十分有限,所以汉简的出土对研究汉代历史有着极大的补充作用,甚至是颠覆性的,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考生应对重要的出土文献有大致的了解,张家山汉简的主要贡献还是在研究西汉早期的律令制度层面上。【知识模块】 秦汉19 【正确答案】 汉代文景时期著名的政论家。他向汉文帝提出了削夺诸侯王、修改法令等主

15、张,这都是当时急需解决的国家大事。在汉景帝即位之后,晁错升为内史,不久任御史大夫,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重臣,很受汉景帝器重。他依旧主张削夺同姓诸侯王的封地,达到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汉景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要削夺吴王刘濞的封地。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 为借口,一起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的吴楚七国之乱。【试题解析】 晁错是西汉早期的重要人物,对文景之治时期的多项政策产生过重要影响,许多建议得到皇帝的采纳,尤为重要的是他的削藩政策影响甚大,导致了“七国之乱”的发生。考生还需要注意他的削藩策也可能在名词解释中涉及。【知识模块】 秦汉20 【正确答案】 汉武帝时,连年征战,耗费了

16、巨额钱财,其他财政支出也相当惊人,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农民破产流亡乃至沦为奴婢的日益增多,农民起义相继发生。晚年的汉武帝,深感统治政策有改弦易辙的必要。公元前 89 年,他下诏“陈既往之悔”,罢轮台之戍。此后减少了边事,减轻徭赋,重视农业,命赵过推行代田法,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以发展生产。这些转变果然收到一定实效,社会逐步安定,封建秩序逐渐恢复。【试题解析】 轮台诏的颁布代表了汉武帝晚年政策的转向,是评价汉武帝,或者汉武帝时期政策的考点之一,是学术研究热点,考生需对此着重记忆。另外,对诏书的内容也应有一定的了解,有可能在材料分析题中出现。【知识模块】 秦汉21 【正确答案】 东汉中枢机关。秦代于

17、少府内设尚书,有令、丞。汉成帝时,初置“尚书”员 5 人,开始分曹办事。东汉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末年大权旁落于贵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权力集中于君主,凡机密之事全部交给尚书,以此制约三公,因而加重了尚书的职权。因尚书的官署在宫禁内而称为台阁,故有尚书台之称。尚书台权力重,但台官职位卑微,长官尚书令不过千石,尚在九卿之下,这样位卑权重,皆由皇帝亲任干练之士充任,便于控制,发挥效率。【试题解析】 尚书台的设置在东汉政府机构设置中的变革,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而且是后世的政府机构演变的雏形,这个考点在机构沿革史中有可能考到,但是它在东汉后期的政治史中所产生的作用并不大。【知识模块】 秦汉22 【正确答案】 “

18、 算缗”“告缗”都是汉武帝时期出台的打击商人的经济政策。其中“算缗”开始推行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内容是商人、手工业者和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资产。如果商人瞒报或者是虚报自己的财产,那么不仅要没收所有财产还要罚戍边一年。“ 告缗” 在“算缗”实行的五年后开始推行,即汉武帝元鼎四年。内容是鼓励百姓相互告发身边没有按照“算缗” 制度缴纳税钱、隐瞒财产的人,并按照规定将没收财产一半奖励告发者。自此绝大多数的商人宣告破产,政府则收获了大量的财产、奴婢和私田。【试题解析】 作为汉武帝时期一项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政策,“算缗”“告缗”可能在评价汉武帝的大题中出现,也可能在细节题中出现,需要考生熟悉其中的具体内容,

19、并掌握这项政策对西汉政治、经济的影响。【知识模块】 秦汉23 【正确答案】 宣帝名刘询,汉武帝刘彻曾孙,出生数月即逢刘据巫蛊事件。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霍光死后他开始亲政,他大力整顿吏治,强化皇帝权威。刘询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试题解析】 汉宣帝是西汉武帝后比较杰出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的政策,但是由于西汉自武帝后的弊端积重难返,所以汉宣帝的统治,没有使西汉王朝再次辉煌。考生应注意宣帝时期的政策变化。【知识模块】 秦汉24 【正确答案】 四民是指士、农、工、商,此概念早于春

20、秋时已出现;月令是一种文章体裁,四民月令,是后汉大尚书崔寔模仿古时月令所著的农业著作,成书于 2 世纪中期,叙述田庄从正月直到十二月中的农业活动,对古时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和栽种方法有所详述,亦有篇章介绍当时的纺绩、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自西汉汜胜之书到后魏齐民要术的出现,中间相隔 500 多年,期间只有四民月令一部农业生产书籍,能反映当时的农业发展。【试题解析】 四民月令是研究汉代农业的重要史料,而且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包括很多手工业中的行业,考生对此应有大致的了解。【知识模块】 秦汉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25 【正确答案】 (1)东汉末年党人反对

21、宦官的斗争是一次企图改良的行动。面临宦官擅权的黑暗统治,一些比较正直的官僚、儒生为了挽救社会危机,缓和阶级矛盾,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在政治上,坚决要把宦官赶出政治舞台,选拔清贤奉公之人。在经济上也提出一些改革主张。尽管收效甚微,但党人的作为在当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应给予肯定。(2)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广大人民深受宦官之苦,因此,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也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同情。在党人遭受迫害时,张俭逃亡,许多人为了保护他的安全而全家被害,“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基本反映出人们对宦官的愤怒和对党人的同情。(3)党人不畏强暴的精神激励着后人

22、,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东汉末年宦官的暴政下,道德沦丧,士风败坏的现象特别严重。党人陈藩、李膺、李云等都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敢于冒死直谏、怒斥奸邪、翦除阉党的精神是可嘉的。所以,他们那种“杀身以求仁 ”的气节为历代人们所推崇。明末东林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就是受东汉党人斗争精神的鼓舞和影响的。【知识模块】 秦汉四、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26 【正确答案】 今文经学:西汉初期,五经本子“复见” ,但尚无系统完整的定本。汉初今文经学主要在地方上传授,按其性质而言,属于儒家私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置五经博士,其所立博士均属于今文经学,标志着今文经学由民

23、间私学转变为朝廷官学。此后,在两汉时期,今文经学基本上也就是博士经学或太学经学。这是今文经学的极盛时期,今文经学作为两汉时期的官学,主要就是依附于博士制度而发展的。博士定员的日益扩大,人数日益增多,他们秉承师法,演绎家法,推动了今文经学的繁荣。与此同时,太学也随之大大发展,太学的学生从武帝初置弟子员五十人起,以后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西汉最多时达三千人。王莽时代,人数亦很可观。自东汉光武帝以后,太学教育继续发展,到质帝时太学生竞多至三万人左右。东汉后期,今文经学开始走向衰微,一直到清代中后期才开始恢复。古文经学:秦始皇“ 焚书 ”,作为战国时期经籍的古文经书遭到了大浩劫,但还是有一小部分被藏匿而

24、保存了下来。其中最重要的是古文尚书礼经周官三种。自西汉晚期开始,古文经学的振兴是与刘歆的积极倡导分不开的。汉成帝时期,命光禄大夫刘向校“ 中秘书 ”。刘欲也受诏协助校理图书。王莽篡汉建立 “新”朝后,刘歆为国师、号“ 嘉新公 ”,古文经学得立于学官。但随着新朝的崩溃,王莽和刘歆所设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及周官经等古文经学博士被废弃。东汉一代,古文经学以“私学” 的形态发展,涌现出一批卓然有成的学者,如郑兴、郑众父子、杖子春、陈元、马融、卢植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郑、贾之学”及马融的经学成就。马融的杰出弟子郑玄,继承师业,独创名家,成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

25、别。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制作的,今文经学家重视经籍中的所谓“微言大义” ,主张 “通经致用”,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古文经学家多认为六经是古代史籍,周公是“先圣” 。古文经学家注重经籍的整理、考订、训释,与现实政治关系相对要疏远一点。由于两派之间的分歧严重,从西汉末期起两派展开了多次激烈的争论。刘向、刘歆父子在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独尊的汉代,积极从事旧籍的整理,古文也得到了清理,尤其是刘歆研究左传,并引左传解释春秋,使人们对文字简单隐晦的春秋有了很好的理解。【知识模块】 秦汉27 【正确答案】 王莽对西汉长时间以来的积弊有很深的认识,明白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进行改革来解决,所以他附

26、会周礼来进行所谓的“托古改制” 。具体的内容包括:(1)土地奴隶制度。天下的土地,一律改称王田;天下的奴婢,一律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男口不足 8 人而土地超过一井(900 亩)的人家,把多出的土地分给九族、邻里、乡党。无田者按一夫百亩的制度受田。(2)五均六篼制。五均是在长安以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大都市设立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六篼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事业,不许私人经营;同时控制名山大泽,而对在名山大泽中采取众物的人课税。此项措施旨在节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并使封建国家获得经济效益。(3)币制改革。王莽时期共进行了五次币制改革,前后使用

27、几十种货币。包括大钱、刀币、二十八品等。(4)中央机构改革。把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名和行政区划都加以改变,附会西周时期的官职制,在中央设立四辅、四将等职位。此外还对少数民族的族名和首领封号做了更改。尽管王莽意识到了社会危机的严重性,而且也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他的土地和奴隶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又遭到地主阶级和商人的抵制和反对。他屡次改变币制,禁止使用五铢钱,另制各种各样的货币,名目既十分繁杂,换算比值又极不合理,造成社会经济的极大混乱,农商失业,食货俱废。任意改变中央和地方的官名、郡县名和行政区划,颁行五等爵,滥加封赏,却把受封的人留在长安食禄,有的人因为俸禄无着不得不佣作为生。更多的官吏则竟为奸利,受贿赂以自给。王莽派遣使者四出,强迫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更换原先汉朝封赠的印绶。他贬各族的王为侯,因而引起各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王莽的改制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赤眉、绿林为主的农民起义。西汉的官僚贵族和地主豪强也纷纷打出反莽旗帜。【知识模块】 秦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