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隋唐五代)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 开皇之治2 瓦岗军3 玄武门之变4 贞观之治5 天可汗6 武周政治7 姓氏录8 殿试、式举9 北庭都护府10 开元盛世11 长征健儿12 节度使13 州县制14 租调力役制15 输籍定样16 公廨田17 大运河18 政事堂19 租庸调制20 永业田与口分田21 折冲府22 常举23 制举24 律令格式25 氏族志26 曲辕犁27 庸三彩28 河朔三镇29 泾原兵变30 翰林院31 枢密使32 黄巢起义历史学基础(隋唐五代)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2、 10 分,共 80 分。1 【正确答案】 隋文帝开皇年间出现的繁荣安定局面。隋统一中国后,消除了南北长期对立的局面,为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隋文帝采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的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安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都较快。因此,他所统治的开皇年间,史称“开皇之治” 。【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 【正确答案】 隋末三大农民起义军之一。由翟让领导起义,以瓦岗寨为根据地,故名。大业十二年(61 6 年)李密参加瓦岗军,势力大振。翌年攻下兴洛仓和回洛仓,开仓赈粮,受到农民的拥护,队伍扩大到数十万人,李密取得了领导权,称魏公,年号永平。不久,李密杀翟让,导致瓦岗
3、军的内部分裂。武德元年(618 年)被王世充打败。李密率部降唐,瓦岗军不复存在。【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3 【正确答案】 唐初李世民为争夺皇位继承权而发动的政变。高祖李渊称帝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但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李世民立下了巨大军功。李建成为巩固地位,与四弟李元吉结盟共同对付秦王。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在皇宫北门玄武门射杀李建成与李元吉,取得了太子地位。之后,高祖让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开启了唐朝的贞观之治。【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4 【正确答案】 唐太宗贞观年问出现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627649 年),政治比较清明,
4、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秩序稳定,国势强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民族关系融洽,边境也较安宁,史称“贞观之治” 。【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5 【正确答案】 唐代诸民族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称。唐太宗虽曾多次派兵反击突厥、吐谷浑的侵扰,并进而征服了突厥、吐谷浑等,但他主要还是采取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任命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以统辖本族。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也很信任,不少人被授以高级官职、册封爵位。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贞观四年(630 年) ,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 天可汗” 。【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6 【正确答案】 武则
5、天建立的周朝统治。690 年九月,武则天改唐为周,改元天授,以洛阳为神都,加尊号“ 圣神皇帝 ”,登上了皇帝宝座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从身为皇后开始参与朝政,到因政变退位,共当政五十余年。在她统治时期,基本延续唐太宗时的各项政策,使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 开元之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7 【正确答案】 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的官修谱牒。武则天打击削弱士族势力,于显庆四年(659 年) 通过高宗诏令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官员“皆升谱限 ”,进入士族之列。其余 “各以品位高下”为标准,共分九等,其中皇后之武姓被定为第一等。这就进
6、一步打破了士族与庶族的界限,提高了出身低微的庶族官员的政治与社会地位。【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8 【正确答案】 武则天创制的科举考试制度。为进一步打击关陇士族。拉拢和培植新的官僚势力,武则天改进科举制度,大量吸收庶族地主做官,天授元年(690年)创立殿试制度,由皇帝面试和主考考生。长安二年(702 年)又设置武举,由兵部主持选拔军事人才,并将其纳入科举之列。通过以上措施,武则天选拔了大批封建官吏和优秀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庶族地主,从而扩大了武周政权的统治基础。【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9 【正确答案】 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之一。长安二年(702 年),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府治庭州城,管辖
7、天山北路,统突厥十姓、突骑施、葛逻禄等部。辖境东起今阿尔泰山、巴里坤湖,西至咸海,北至巴尔喀什湖和额尔齐斯河上游,南至天山。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北庭都护府都护以节度使兼领。德宗贞元六年(790 年 ),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陷。【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0 【正确答案】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治世。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 年),先后任用姚崇、宋璟为相,革除积弊,改善吏治,发展生产,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1 【正确答案】 唐代开元以后长期戍守边疆的雇佣兵。随着均田制度的破坏。府兵制已难以维持。为弥补兵源的不足,边镇戍兵自开
8、元二十五年(737 年)起,正式实行招募制,因为要长期服役,招募的戍兵被称为长征健儿。他们由边地将帅长期统率,逐步形成了将帅专兵的局面。长征健儿代替了原来轮番戍防的府兵,是唐代兵制变革中的重要内容。这种变革使招募制的雇佣兵、职业兵代替了征兵制的义务兵。【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2 【正确答案】 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使设于睿宗景云二年(711 年),起初职掌只限于军事。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先后在沿边设立了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九个节度使和岭南经略使。为加强作战力量,节度使的权力不断被扩大,以至于军、民、财权集于一身。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成为唐
9、中央统治的离心力量。【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3 【正确答案】 隋唐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开皇三年(583 年),文帝撤销了郡一级建制,改地方行政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又合并一些州县,裁汰冗员。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吏都由吏部任免,每年进行考核;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而且不许用本地人,必须用外地人。这改变了秦汉以来地方官自聘僚属的惯例,防止了本地豪强地主垄断地方政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4 【正确答案】 隋朝的赋税制度,包括租、调、力役三部分。开皇二年(582 年)规定:十八岁以上为丁,要负担租调力役;六十岁为老,免除租调力役。租为田租,调为户
10、涮,力役即劳役。一夫一妻为一床,每年交租粟三石;受桑田者输调绢一匹、绵三两,受麻田者交调布一端、麻三斤;丁男每年服力役一个月。开皇三年(583年)规定,成丁年龄由十八岁提高到二十一岁,受田年龄仍为十八岁,减轻租调力役。开皇十年(590 年) 义规定,五十岁以上者,可免役输庸,即纳布帛以代替力役。此制贯彻了轻徭薄赋的原则。租调力役制和输庸代役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5 【正确答案】 隋朝推行的划分户等和纳税标准的措施。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采纳宰相高颍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即由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标
11、准),各州县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依据。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此制度使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力役来源,豪强地主的势力遭到极大削弱。【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6 【正确答案】 隋唐均田制下的官署占有田地。开皇二年(582 年),隋文帝下令实行均田制。其中规定,地方官授予一定数量的公廨田,公廨田的收入则为官署的办公费用,在新旧官员交接时,要随之交换,不得出卖。唐沿此制。【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7 【正确答案】 隋代开凿的水利工程。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为三大段。中段
12、包括通济渠与邗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邗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达江都( 今扬州)人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南岸之京口(今镇江),南通余杭(今浙江杭州) 。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大运河分段开凿,前后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公里。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从南方漕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8 【正确答案】 唐初三省长官办事机构。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
13、中书省。开元十一年,改名为“ 中书门下 ”,堂后设吏房、户房、兵房、枢机房、刑礼房。此时的“中书门下 ”不仅有决策权,还对尚书六部进行对口领导,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19 【正确答案】 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赋税制度。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也叫“输庸代役” 。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
14、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0 【正确答案】 唐代均田制下的两种田地类型。唐代均田令规定:丁男(二十一岁)和十八岁以上中男授田一顷,即一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要还官。工商业者的永业田和口分田减半授予。若在狭乡则不授。这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1 【正确答案】 唐朝府兵制编制的基本单位。折冲府分三等,上府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折冲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六率,十二卫各设大将军一人,听命于皇帝。六率听命于太子。折冲府分布以内重外轻为原则,征兵标准是
15、“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义均,先取多丁” ,其任务是番上或戍守。唐代的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在均田制破坏的过程中,此制亦随之破坏,后为募兵制取代。【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2 【正确答案】 唐代科举制度的一种。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由礼部主持。常举考中以后。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必须再经
16、吏部考试合格,方能授官。【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3 【正确答案】 唐代科举制度的一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4 【正确答案】 唐代法典的四种形式。唐代的法律体系由律、令、格、式四种形式构成。律是刑法典。令是关于国家各种制度的规定,如户令、田令等。式是各项行政法规、办事细则,如水部式等。格是对律、令、式所做的补充和修改。律、令、格、式互为补充,以律为主,同时并行。【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5 【正确答案】 唐太宗时排定士族地
17、位高低的典籍。唐太宗执政不久,即下令高士廉等修氏族志。高士廉本人是山东士族,编写时将崔氏列为第一。贞观十二年(638 年) 奏上 氏族志一百三十卷,太宗下令重修。新修订的氏族志把姓氏定出九个等级,改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氏改列第三。氏族志的修订使唐太宗达到了扶植庶族地主、压抑门阀士族,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6 【正确答案】 唐代出现的一种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结构完备,装有犁壁,便于深耕;配有犁评,可调节犁铧入土的深浅度,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提高了耕作速度和质量。唐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使用。为中国古代耕用铁农具成熟定型的重要标志。【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7 【
18、正确答案】 唐代烧制的一种低温多彩的铅釉陶器。唐代陶器以三彩陶俑即“唐三彩”最为著名,以青、绿、黄三色为主,以人、马、骆驼为主要造型,唐三彩的施釉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唐三彩始创于高宗时,开元时极盛,天宝以后渐衰落。盛期产品曾传至中东、东南亚各地。【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8 【正确答案】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无力彻底消灭“安史” 余部,只得任命“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其中: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治恒州;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治魏州;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治幽州,史称“ 河朔三镇”。河朔三镇后来发展成为最强大的割据势力。【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29 【正确答案】
19、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 年)泾原兵在长安发动的兵变。783 年,唐德宗李适为解救被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围困的襄城,征发泾原及诸道兵驰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长安。泾原兵因不满犒赏太少,拥立朱泚为主帅,发动兵变,攻人长安。至兴元元年(784 年)平定。泾原兵变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唐德宗成为第三个逃离长安的皇帝,从此不再信任宰相,对将领猜忌,并开始重用宦官。【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30 【正确答案】 唐代草拟机密诏制以备咨询的重要机构。原为各种艺能之士待诏之所。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玄宗以中书省不能及时完成众多的诏令起草任务,成立了翰林学士院,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工作。永贞元年
20、(805 年)唐宪宗继位后,在诸学士之上置翰林学士承旨,时称“院长” 、“翰长”,为翰林院首脑。由于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都有草诏权,分工不明,宪宗乃分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为两制,各置六员。朝廷的制诰、诏令、赦文等都由翰林学士执笔,中书舍人只能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文书。这样,翰林学士的草诏权就被固定下来。翰林院成为设置于内廷的正式决策机构。【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31 【正确答案】 唐代始置的掌管机要的中央官员。宪宗时,设立执掌机要的枢密使。规定由宦官担任,于是宦官由此开始正式参与国家政事。其后握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名义干预朝政,以至操纵君主的废立。至唐末昭宗时,宦官权力更大,至直接指挥公事,侵夺宰相权力。唐末,朱温尽诛宦官。始改用士人为枢密使。【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32 【正确答案】 唐末爆发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巢原为王仙芝部下,乾符五年(878 年) ,王仙芝战死,黄巢成为农民起义领袖。广明元年(880 年)黄巢率领起义军进入长安,黄巢在长安称帝,国号“大齐” ,年号 “金统”,建立农民革命政权。中和三年(883 年) ,唐朝引沙陀贵族李克用前来进攻起义军。起义军退出长安,转向河南。又遭朱全忠(温) 和李克用等部的追击。黄巢在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自杀。起义失败。【知识模块】 隋唐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