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847815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东汉末年著名的官渡之战所争夺的地区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B)黄河中下游地区(C)关中地区(D)山东地区2 下列选项中,对曹魏的选官政策描述不正确的是( )(A)把才能和道德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B)选用了不少平民庶族出身的有才之士(C)曹丕继位后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D)打破了东汉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3 今天的海南岛在三国时期被称为( )(A)琼州(B)夷洲(C)朱崖洲(D)儋耳4 下列选项中,属于东晋设侨置后带来的

2、负面影响的是( )引起了版籍的混乱造成吴姓士族的不满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南渡的民众反对北伐(A)(B) (C) (D)5 同曹魏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最接近的是( )(A)西晋(B)东晋(C)刘宋(D)南齐6 下列事件中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 )法显赴印度取经纸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一年养八辈蚕海外贸易远至阿拉伯地区(A)(B) (C) (D)7 “瓜步之战 ”发生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 ?( )(A)北魏同刘宋(B)西魏同萧梁(C)北齐同陈(D)前秦同东晋8 下列政权中统一了北方的是( )北魏前秦北周北齐(A)(B) (C) (D)9 南北朝寺院经济的共同点不包括( )(A)都形成了相

3、对独立的寺院庄园经济(B)都拥有佃农(C)都经营高利贷(D)都拥有国家拨予的犯罪者充当寺户10 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环境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环境状况急剧恶化(B)环境状况良好(C)对环境的破坏加剧(D)对环境的破坏得到缓解11 灭亡西晋的胡族是( )(A)匈奴(B)鲜卑(C)氐族(D)羌族12 下列我国的石窟艺术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的有( )大足石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A)(B) (C) (D)13 下列政权中,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是( )(A)前秦(B)北魏(C)北周(D)北齐14 完成于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作品不包括( )(A)后汉书(B) 三国志(C) 宋书(D)南齐书二

4、、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5 土断16 破六韩拔陵17 洛阳伽蓝记18 “元嘉之治 ”19 水经注20 “封锢山泽 ”21 广陵之役22 占山格23 冯太后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24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粱习字子虞,陈郡柘人也,为郡纲纪。太祖为司空,辟召为漳长,累转乘氏、海西、下邳令,所在有治名。还为西曹令史,迁为属。并土新附,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时承高干荒乱之馀,胡狄在界,张雄跋扈,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釭踌。习到官,诱谕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幕府;豪右已尽,乃

5、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邺,凡数万口;其不从命者,兴兵致讨,斩首千数,降附者万计。单于恭顺,名王稽颡,部曲服事供职,同于编户。边境肃清,百姓布野,勤劝农桑,令行禁止。贡达名士,咸显于世,语在常林传。太祖嘉之,赐爵关内侯,更拜为真。长老称咏,以为自所闻识,刺史未有及习者。建安十八年,州并属冀州,更拜议郎、西部都督从事,统属冀州,总故部曲。又使于上党取大材供邺宫室。习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于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后单于入侍,西北无虞,习之绩也。”三国志魏书卷一十五请简述曹魏的屯田制的背景及实行过程。四、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

6、题 30 分,共 120 分。25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过程?26 简述淝水之战后南北方的政治发展状况。27 北魏孝文帝是怎样对鲜卑族进行汉化的?历史学基础(魏晋南北朝)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董卓西逃以后,逐渐形成了几个较大的割据势力,其中袁绍占据了冀州、青州和并州地区,而曹操的势力范围大概在兖州和豫州地区,所以官渡之战双方争夺的地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本题考查考生对东汉末年割据势力基本方位的掌握。【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

7、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曹魏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唯才是举,反对东汉时期把“门第”、“道德”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所以 A 项不正确。【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海南岛在西汉武帝时期设立了珠崖、儋耳两郡;三国时期为孙吴管辖,称朱崖洲;梁代建立崖州;隋朝为珠崖郡;元代为琼州路;明为琼州府;清代改称琼州道。考生对历史地理应有大致了解,尤其是台湾、海南的历史沿革。【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由于许多的侨人散居在不同的州县之内,而且经常流动,所以侨州郡县经常性的变更,就引起了版籍的混乱。又因为侨州郡县和侨人是不征租税徭役的,所以士族地主们乘

8、机占田,大量地隐瞒户口,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徭役征发。【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刘裕掌权后,决定改变东晋时期依据门第选拔官吏的标准,要求按照九品中正制初设时的精神来选拔人才,重用有学识的寒门人士。这是刘裕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内容之一,考生应对刘宋进行的改革有一定的了解。【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远的海外贸易只抵达天竺和波斯,并未到达阿拉伯地区。另外由于造纸技术的发展,纸的成本降低了,质量提高了,所以代替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瓜步之战”是在北魏和刘宋

9、之间展开的,北魏拓跋焘率大军南下同要进行北伐的刘宋军队进行作战,经过这一战,刘宋军队再也无力北伐,从而在军事上确立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双方的防线不断地南移。考生应对这场战争的意义有所了解。【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D 项为北魏时期所形成的,考生应注意对南北朝寺院经济的掌握,是这个时期经济发展最独特的一点,注意南北之间的比较和不同时代佛教发展的比较。【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这个时期由于大量的农民南迁,北方从事农业的人口下降,垦荒的步伐放缓,所以对环境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知识模

10、块】 魏晋南北朝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匈奴贵族刘渊在汾河流域起兵,自称汉王,随后称帝,其子刘聪继位后,攻破洛阳和长安,最终灭亡了西晋。【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佛教石窟艺术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其中莫高窟开凿于前秦时代,而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均开凿于北魏时期。考生应对此有大致了解,可能在细节题中出现。【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1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官家、私家都注重修史,其中后汉书为刘宋时的范晔所做;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的陈寿;宋书作者是南朝梁人沈约;南

11、齐书为南朝梁人萧子显所撰。【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5 【正确答案】 土断是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目的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故称土断。土断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以便政府统一对编户齐民的剥削。土断结果使政府增加了收入和兵源。侨人则加入了负担调役的行列。从此由北人变成了南人,客观上加速了南北人民的融合。【试题解析】 东晋时期南来的人口增多,以及设置侨州郡县,难以掌握实际的人口情况是实行土断的原因,考生需要将土断的政策与东晋实行

12、的其他相关的政策放在一起来掌握,尤其是土断的实行效果和影响。【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16 【正确答案】 破六韩拔陵是北魏末六镇起义首领。破六韩又作破六汗或破落汗,匈奴单于之后裔,原居沃野镇为镇民。北魏都洛阳后,镇将兵士受鲜卑族和汉族大地主的排抑,身份低落。破六韩拔陵所领导的六镇起义,是沦落的鲜卑人及被征服的各族人民,联合反对鲜卑贵族及汉世族大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的斗争,有其进步的意义。【试题解析】 北魏末期,作为统治阶层的鲜卑贵族,日益腐化堕落,政治黑暗,经济动荡,社会矛盾逐渐升级,最后酿成了北魏末期的民族大起义,其中破六韩拔陵就是代表人物,考生需要注意对北魏末期民族大起义的掌握,可能在简答题中出

13、现。【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17 【正确答案】 魏抚军府司马杨衙之撰,是一部记载城市佛教寺院的书,本书以记洛阳伽蓝为题,另及地理、政治、人物、风俗各个领域。除了部分的内容是取材于前人撰述外,余皆作者亲见亲闻之洛阳佛寺的景色及其有关掌故,真实、亲切、传神。洛阳伽蓝记和水经注、齐民要术是传世的北魏三大名著,是研究 6 世纪北朝城市经济地理罕有的史料。【试题解析】 洛阳伽蓝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考生需要对北魏时期的重要著作重点掌握,可能在名词解释中出现。【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18 【正确答案】 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两年后,大臣徐羡之等杀刘义符,立刘裕三子刘义隆

14、,史称宋文帝。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 ,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试题解析】 元嘉之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有的治世,考生应着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实行的政策,注意同北朝统治的横向比较。【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19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的地理学有很大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郦道元为水经作注,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支流小水一千多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详记其所经地区、山脉、城

15、邑、关津的地理、历史状况以及名胜古迹,是我国古代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试题解析】 水经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史上地理学的重要代表作。考生需对其历史地位有一定的认识,并大致了解其内容。【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20 【正确答案】 “ 封锢山泽 ”在字面上指的是将山林川泽禁锢起来,外人不得进入。山林川泽在东汉之前,都是归国家所有的,普通人民都可以进入其中,从事樵采捕捞,作为农业之外的副业,补助生活。到了东汉末年,已经开始有大的地主及官僚将这些山林川泽归为私有,但是数量上并不多。而在东晋和南朝时期,这种现象逐渐普遍化,大片的山林川泽归为私人所有,不许劳动人民进

16、入,造成了他们生活上的贫困,使社会矛盾开始尖锐。【试题解析】 “封锢山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和南朝时期世家大族庄园经济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考生应能从这一方面进行分析。【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21 【正确答案】 公元 219 年曹操去世,在他统治之下的青州和徐州势力,想乘机发动政变。当时针对青、徐二州变乱的情况,有两种声音,一种主张不发丧,以曹操的名义攻打二州,平息叛乱。而另一个意见是主张安抚,反对进兵。最后曾丕采纳了后者。曾丕政权稳定以后,逐渐将二州的兵权收回。后来曹丕两次发动广陵战役,名义上是针对东昊的军队,但是两次都没有同吴军的主力交锋,实际上曹丕是借攻打东吴为名,整肃青、徐二州的豪强势力

17、,达到消除叛乱的目的。【试题解析】 广陵之役名为攻打东吴,实际上是消除地方叛乱,是曹魏政权得以建立,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所以考生需要掌握这件事情的影响和意义,容易在选择或者名词解释中出现。【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22 【正确答案】 占山格为南朝刘宋政府准许私人有限占据山泽的规定。“格” 特指法律条文。东晋以来,士族豪门兼并土地,占山护林,屡禁无效。刘宋大明七年,朝廷从羊希之议,废除壬辰之科,颁布此法,官僚贵族及百姓可按品秩高低占有山泽。占山格是政府首次在法律上承认山泽为私家占有,表明南朝政府对大土地所有者的妥协。事实上,士族豪强多逾限占据山泽,占山格往往流为虚文。【试题解析】 占山格的颁

18、布主要是针对“封锢山泽”,由于私人对山川湖泊的侵占,使普通农民无法进入,从而生活贫困,社会矛盾尖锐,是东晋的一大弊病,所以刘宋政府认识到这一点,对其进行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23 【正确答案】 冯太后是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北魏太和元年至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谥文明。和平六年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皇兴五年献文帝禅位于五岁的太子拓跋宏,自己仍过问大政。承明元年冯太后毒死献文帝,再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她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她在位的时期,主持了一系列的改革。冯太后主持制定的三长制、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三者配合实行,为孝文帝迁洛以后的

19、繁荣富庶打下了基础。【试题解析】 冯太后是北魏时期重要的决策人物,北魏多项政治制度改革是在她的主持下进行的,并通过努力让其得以贯彻。为后来的孝文帝改革和汉化的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考生应注意对局面形成的基础,所以考生需要掌握这件事情的影响和意义,容易在选择或者名词解释中出现。【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24 【正确答案】 东汉末年,由于农民起义多发,战乱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这给各地的军事割据集团带来极大的威胁,面临解体的危险。所以在曹操统一北方后,最紧要的任务就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以巩固其统治,进而

20、在鼎立的情况下,为统一奠定基础。当曹操推广屯田制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而屯田制的产生,一方面,是曹操迫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所作出的改革,另一方面,也是他想一统天下,要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所致。就这样屯田制发展起来了,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之分。屯田制的实行,不仅使魏的粮食得到了积累,社会生产力也大步地发展了,使魏的经济走在其他各国的前头。正是这种物质和经济的双重保障,为后来魏一统天下作出了贡献。【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四、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25 【正确答案】 中国自先秦以来,就存在着对周边少数民族的防范心

21、理,认为华夏族与周边民族存在着从血统、语言到思想文化上的差异,并崇尚华夏文化的正统地位,只能同化少数民族,而不能被其同化,对来自少数民族的威胁,坚决地用武力进行抵抗。这种观念经过汉代儒家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成为了深入人心的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汉人主张将已经内迁的少数民族迁回原来的居住地,而恢复汉人对中原地区的支配,后来,少数民族建立了政权,许多没有南迁的汉人,强化自己的宗族概念,建立比较独立的豪强势力,以抵抗少数民族的统治,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汉族同少数民族之间的激烈冲突,各民族的生存环境极端地恶化。而原来属于部落联盟统治阶段的各个少数民族,在统治方式上有很鲜明

22、的原始色彩,固守了一些本民族的特点,并不为中原的汉人所接受,一旦强加给汉人,便容易引起民族间的紧张情绪,所以在十六国时期,一直到北魏的前期,少数民族政权多采用胡汉分治的方法来进行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观念开始出现变化,汉族人士开始承认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并且随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加深,少数民族汉化程度的提高,和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的笼络加强,原有的敌视态度逐渐改变。同时,少数民族随着在中原地区的生产生活,逐渐意识到汉族文化的先进,积极地向汉文化学习,以改变自己的落后状况。少数民族同汉族的逐渐趋同,并相互接受,为日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后世更大范围内的民族融合提供了可以借鉴的

23、经验。【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26 【正确答案】 前秦政权,本身就是一个建立在多民族体系上的一个极为不稳定的军事联盟。淝水一败,迅速走上了瓦解的道路。苻坚政权中原有的各民族的贵族阶层,纷纷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北方再次陷入分裂的格局。鲜卑的慕容氏率先起兵反对前秦,建立了后燕政权,羌族的姚苌及其部族一直是一支重要的武装,淝水之战过后,由姚苌捕杀了苻坚,并建立了后秦政权。其他政权还包括西燕、大夏、西秦等。鲜卑的另一支拓跋部则建立了魏政权,并征服了北方的一些游牧部落,使自身力量迅速强大起来,为再次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东晋在淝水之战胜利后,由于皇帝和大族势力们更愿意偏安江南,所以没有北伐的想法,谢安随后

24、去世,接替他掌握朝廷大权的是司马道子,很快东晋又陷入内部的争权夺利之中,而积弊已久的社会矛盾也随之进发出来,东晋末年爆发了孙恩、卢循等人领导的多次农民起义,将已经腐朽的东晋王朝进一步推向覆灭。另一方面,由于世家大族在东晋末年逐渐失去了对政权的垄断,出身低微的寒人开始兴起,并迅速登上历史舞台,刘裕便是在这个时候,实力得到了增长,并入主朝廷,独揽大权,最终代晋自立。【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27 【正确答案】 (1)迁都洛阳。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所以在旧都平

25、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又无水陆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再次,在军事上,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2)易服装。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3)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 正音”。称鲜卑语为 “北语”要求朝臣“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 30 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 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4)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5)通婚姻。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6)改籍贯。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知识模块】 魏晋南北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