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847880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模拟试卷6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模拟试卷 6 及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以下每道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 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顶叶(B)额叶(C)颞叶(D)枕叶2 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 )知觉。(A)运动(B)空间(C)方位(D)时间3 工作记忆的 3 个组成成分是( )。(A)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B)感觉登记、适时记忆和长时记忆(C)感觉登记、复述系统和中央执行系统(D)感觉登记、视空间画板和中央执行系统4 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 )。(A)需要(B)期望(C)驱力(D)诱因5 人类学习语言就像小鸟

2、学习飞行,这种观点与( )的观点一致。(A)斯金纳(B)乔姆斯基(C)卡特尔(D)弗洛姆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6 感应性7 聚合式思维8 习惯9 消退抑制三、简答题每小题 5 分。10 简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主要方法。11 简述注意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12 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四、论述题每题 15 分。13 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14 根据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分析“高分低能” 现象。在职教育硕士(心理学)模拟试卷 6 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以下每道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初级感觉区

3、包括视觉区、听觉区和机体感觉区。它们分别接受来自眼睛的光刺激,来自耳朵的声音刺激,以及来自皮肤表面和内脏的各种刺激等。它们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其中,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属布鲁德曼的第 17 区。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时间知觉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必须依赖一些媒介,即人总是通过某种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这种媒介包括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和其他客观的自然现象和计时工具,如太阳升落、月亮盈亏、季节轮换以及人类发明的时钟、日历等。机体的生理状态,如人自身的呼吸、心跳、消化等生理活动的节律性变化也可以作为媒介。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工

4、作记忆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存储,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它有 3 个组成成分:中央执行系统、视空间画板和语音回路。一般认为,中央执行系统是工作记忆的核心成分,完成对存储信息的各种执行性加-T;视空间画板主要负责暂时存储视觉空间信息;语音回路负责以声音为基础的信息的存储和控制。大量研究表明,工作记忆能力与许多复杂的认知技能,如阅读理解、言语理解、词汇学习、写作、逻辑推理和复杂学习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活动的作用。凡是人们希望得到的、有吸引

5、力的刺激都可以成为诱囚。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斯金纳根据他在特制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中的一系列动物实验结果,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该理论包括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和强化理论。把人类学习语言比作小鸟学习飞行,强调尝试和强化的作用,这是行为主义的观点,四个选项中,只有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6 【正确答案】 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做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由于有了感应性,生物体才能得以和周围环境保持平衡,使个体得以生存和种系的发展。在生命物质发展的不同阶段,感应性的表现形

6、式和水平也各不相同。随着生物进化水平的发展,感应性逐步提高。感应性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所做的反应,而这些刺激又和生物体的基本生活机能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感应性是一种生理反应而不是心理活动。7 【正确答案】 聚合式思维也称集中思维或求同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问题本身必须存在着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但人在开始思维时,并不知道这个答案或解决方案。聚合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相对,它们是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划分的。8 【正确答案】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

7、特殊倾向。例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洗手的习惯后,只要一遇到这几种情景出现,完成洗手动作就成为了他们的需要。习惯形成后不去进行这种动作往往会使人感到不安。习惯有好坏之分,对习惯的评价涉及道德问题。习惯鲜明地体现着一个人的性格。积极的、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对人的学习和劳动活动,以及对集体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习惯并非一成不变,人能在一定条件下有意识地养成某种良好的习惯,而改变某种不良的习惯。9 【正确答案】 消退抑制是指条件反射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消退抑制是条件性抑制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使原有的暂时神经联系抑制,从而造成条件反射的减弱或消失。但条件反射的消退在此只

8、是一种抑制,并不是完全消失。在消退抑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间歇,条件反射可以不同程度地恢复。如果得不到强化,会很快地又一次消退,直到最后消失。消退的速度取决于条件反射建立的牢固程度,同神经类型也有一定的关系。例如,灯光和食物多次结合后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可在灯光出现时就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不再用食物来强化灯光这个条件刺激物,那么就会使灯光的食物性条件反射逐渐消失,它是兴奋向抑制的变化。三、简答题每小题 5 分。10 【正确答案】 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主要方法如下:(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加强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将有助

9、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应教育学生把崇高的理想同眼前的学习、工作、生活结合起来,用理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只有把崇高的理想融化于学生的行动中,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科学的世界观教育才对学生具有真正的意义。(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应当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两方面: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力所能及的。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而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学生在意志品质上存在着差

10、异,意志品质教育应针对意志品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措施。如,对于容易盲从的学生,教师应多启发其自觉性,培养其对社会、集体和劳动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于怯懦的学生,则应多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以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激发其坚韧精神。(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要防止好高骛远的思想,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在学习自觉性、坚持性方面的自我锻炼通常采用下列方法:经常用榜样、名言、格言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督促自己;经常与周围学习好的同学作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奋力追赶上;坚持定好学习计划,遇到什么情况都坚持去完成;每

11、天坚持写日记,检查自己当天的活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等。11 【正确答案】 (1)注意稳定性的含义注意的稳定性也是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性。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注意稳定性的标志是在一般时间内保持注意的高度集中,它是和意识的积极活动状态和意志力相联系的。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对一定活动的总的指向上。(2)注恿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注意稳定性有显著影响。提高刺激的强度和延长刺激的作用时间有助于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取决于事物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刺

12、激物的复杂性和活动对注意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内容丰富的对象比内容单调的对象,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容易保持人的注意稳定性。在一定范围内,注意的稳定性程度是随注意对象的复杂性的增加而提高。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目的。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理解得越深刻,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抱着积极的态度,并且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心情愉快时,注意容易保持稳定。意志坚强,又善于自制且能和干扰作斗争的人,注意就容易保持稳定。12 【正确答案】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如下:(1)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是指某语言集团所共有的抽象的语言材料和规则;而言语是指个体根据其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产生和理解言语的行为。语言是社会现象,语言的语

13、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是从全体社会成员的言语交际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别性和多变性。不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语风格,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其言语表达方式也不同。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如果说语言是交际的手段,那么言语则是指交际过程本身。(2)语言和言语的联系语言只是客观地存在于言语之中,一切语言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只体现在人们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之中,并且从言语中吸取新的要素而不断得到发展。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它的交际具工的作用。如果某种语言不再被人们用来进行交际,它将从社会中消失。因此,语言离不

14、开言语,离开人的言语活动,语言就不能发挥任何功用。人们的言语活动及其产物,是语言客观存在的基础。言语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的。个体只有借助于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借助于语言这一全民性的交际工具,人们才能说出或写出别人能理解的话语,才能理解别人所说、所写的东西。因此,言语不能离开语言而进行,离开了语言,人就不能通过言语进行交际或思维。四、论述题每题 15 分。13 【正确答案】 帮助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如下:(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用词语、理智来控制自己情绪发生的强度。譬如,有人会用“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15、” 这句话来督促自己不能感情用事,这样可以防止或缓和情绪的过度表现。当学生沮丧的时候,鼓励他们想一想愉快的事,也可以缓解一下消极的情绪。转移注意可以改变情绪、情感发生的方向。一个人长期进行脑力活动后,从事一下体力劳动,情绪就能稳定下来。对于不良情绪,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发泄,并且引导学生以争取合理的方式宣泄情绪,使其身心健康发展。(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学生的焦虑等情绪大多由于太过重视考试成绩或者经验不丰富,应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多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学生在一些重要考试的考前,在做公开演讲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情绪的波动,这些都是因为临场经验不足而造成的。

16、所以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种过渡的情景,即从不紧张到稍微有些紧张,最后再到很紧张,使学生积累了各种情景下的情绪体验,这样就能做到“ 临场不乱”。(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由于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不完善,对一个问题往往只从一个角度解释,所以容易遭受挫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以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从而产生健康的情绪。老师还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远大理想,才能纵观大局,不斤斤计较,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更加成熟和深沉。例如,对年幼的学生更需要加以指导。因为年幼的学生,在情绪发生时比较容易移情,导致不良心理的产生。小学生往往因为讨厌某一门课的任课教师而逐渐

17、发展为讨厌这门课,这样必然会使得成绩下降,无心学习,甚至辍学,用逃避的态度应付环境刺激,最终导致不好的结果。所以,教师有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责任。14 【正确答案】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都不断地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与知识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1)能力与知识的区别所属的范畴不同。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能力则是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生理机制不同。知识赖以获得的神经机制,是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和动力定型;而能力的神经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和巩固过程

18、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性。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知识是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中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化结果;而能力则是调节行为、活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迁移的范围不同。知识的迁移范围都比较狭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能力则有相当广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发生作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较之能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更快一些,能力也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展。(2)能力与知识的联系能力与知识又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3)对“高分低能”现象的解释由上可知,能力和知识是有区别的,因此能力和知识不能划等号。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分数一般代表他们所掌握的课本知识含量。但是很多时候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是重视知识的记忆,就产生了“高分低能” 的现象。“高分低能”的人,一般具有比较高的知识,但在生活实践中不能把知识灵活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在发展知识的同时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不仅要传授学生必要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掌握的知识向能力迁移,同时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使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