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847885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以下每道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 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的主张的著作是( )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2 孔子提出得“ 因材施教”适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不平衡性要求(B)个性差异性要求(C)顺序性要求(D)互补性要求3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学者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主要通过的国家是( )。(A)美国(B)德国(C)法国(D)日本4 提出维护青少年儿童社会权力主体地位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 未成年人保护法(C) 义务教育法(D)儿童权利公约5

2、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是( )。(A)有远大的教育理想(B)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C)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D)在教学中体现教育实践智慧6 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即进程安排称为( )。(A)学习内容(B)教学内容(C)狭义课程(D)广义课程7 教学中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是( )。(A)集体学习和个体学习(B)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C)模仿学习和探索学习(D)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8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基本轮廓的是( )。(A)赫尔巴特(B)凯洛夫(C)夸美纽斯(D)杜威9 杜威主张( ) 。(A)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作为一个有机

3、整体来进行(B)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有巨大刺激作用(C)没有自由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D)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10 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 )。(A)发挥班干部领导作用的思想(B)班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C)师生合作的思想(D)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11 发展关键期12 劳动技术教育13 儿童中心论三、论述题每题 15 分。14 联系实际分析学校内部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四、案例分析题每题 15 分。15 某地有一所实验中学遵循“以人为本” 的原则,提出 “教育即服务,学生是上帝”的办学理念。在生活方面,学校为

4、每个班级设立了生活导师。生活导师与学生同吃住,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等一切事务,包括督促学生按时起床,按时睡眠,帮助学生整理床铺,熨烫校服等,甚至定期不定期地代替学生上街购物;在学习方面,学校提出“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要求教师认真上课,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进步,如果有三位学生或三位学生家长联名给某位老师提意见,该老师将被辞退;在师生交往方面,学校要求教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在学业评价方面,为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许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未经学生同意,不许把学生的分数告诉给除学生本人以外的任

5、何人。请你就该实验中学的教育观与教育目的观进行分析和评价。五、简答题16 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17 怎样才能既面向学生大多数,又能区别对待?18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以下每道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学记中提出“化民成俗,其必有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来说明教育的社会作用和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孔子在实际的教学中主张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状况来实施教育,使学生自身得到发展,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

6、性差异性。因此,答案选 B。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20 年代,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迫切学习西方的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的了解和引进主要从日本得到,到 40 年代时,才逐渐转到直接从西方引进,因此正确答案是日本。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989 年 11 月 20 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能否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真正标志。学校应该成为促进每个学生的特点、优势更加明显的场所,而不是把不同的人变成相同人的场所。

7、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广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还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教学中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接受学习强调以教师为主,向学生讲授系统的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主动运用自身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7 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当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其大教学论中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9 【正确答案】

8、A【试题解析】 杜威认为“德行之数目无穷”,进行不同分类教育是不可能和不必要的,因为品德的内容与意义也是不固定的,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作为一个有机体来进行。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开展起来的首要条件,班主任只有信任学生才会给学生提供机会,只有尊重学生,才会发现学生的积极面并加以指导,班主任的教育主要是围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展开的。因此,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11 【正确答案】 发展关键期又称发展最佳期,是指身

9、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量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它是由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发展关键期的特点是:在这个时期,人对某种行为、技能和知识的掌握速度最快,如果在此时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错过发展关键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12 【正确答案】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它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

10、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特点包括:实践性。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是其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技术性。通过劳动实践,陡学生掌握生产劳动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思想教育、知识教育、卫生教育围绕生产技术教育而进行。教育性。在生产物质产品过程中重视育人。劳动技术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巩固、发展和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普通教育更好的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创造物质财富,增加劳动收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13 【正确答案】 儿童中心论是与教师中心论相对立的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在教学

11、中,学生是中心,是太阳;教师要围着学生转,起帮助、辅导作用。儿童中心论的合理之处在于:它看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儿童的个体差异、原有经验,注重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使教育符合儿童的个性发展;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型,激发起学习兴趣等。但是它过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过分注重学生的经验,而忽视了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因而,学生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这种观点的出现使师生关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三、论述题每题 15 分。14 【正确答案】 学校内部环境是指与家庭、校外社会相对的环境,它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组织体系,是一种特殊的单位,是为达到一定的

12、社会目标,执行一定社会职能而构成的独立群体。学校内部环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教学内容、课外活动、校风等各方面,它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学校的每一处物质文化均蕴含有一定的道德追求、道德规范,能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培养青年辨别美丑、善恶、是非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艺术审美情趣。学校物质文化有助于学生不断提升人生境界,形成一种超功利的人生观。如,学生通过感性直觉把握物质文化景观的本质内涵,从而与物质文化建立一种非功利的精神呼应关系,从而得到一种精神满足和愉悦,使自身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

13、同时,学校物质文化还对马列理论课和思想教育课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可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光荣传统,增强其弘扬校园精神的使命感,使优良校园精神得到提倡,并使置身于这种环境氛围中的学生受到教育,产生精神上的升华,从而影响调节他们的品德行为。(2)各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生品德的影响教学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也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方面。各学科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坚持什么样的立场、观点去介绍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例如,文学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历史科学中的祖国灿烂文化,数理、化、生等学科中的自然辩证法、科学观、唯物观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各科教学环节的组织和教学艺术的运用,也可以起到激思、励志

14、、娱目、动情的作用。(3)学校课外活动对学生品德的影响课外活动是指校内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一切活动,包括组织的和自发的、集体的和个人的各项活动。学校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涉及面广,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也很复杂,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例如,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能够真正懂得谦让,懂得与人合作、团结的重要性等。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对其品德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郊游,学生在户外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欣赏自然美等感情,同时郊游中,增进同学间彼此的情谊,相互关心、帮助、爱护的情感油然而生。当然,课外活动也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消极的影响,这就需要学校给以积极的引导

15、,抵制和消除那些不利于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因素。(4)学校风气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学生置身于学校环境中,必然会受到学校风气的感染,这里主要指学校的校风和学生具体所在班级的班风。校风一旦形成,就会对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师生发生感染、熏陶作用。班风是指在一个班级中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风气,它体现班集体成员的共同精神面貌,并不断指导和调节个人行动方向;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因而班风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也最具体。一所学校重视礼貌用语、着装整洁、爱护环境等,学生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必然会受到影响,不再说脏话,爱护公共环境,相互之间团结友爱等,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品德水平。总之,学校内部环境的各个方面都

16、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要加强对学校环境的建设,创建良好的物质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班风等,充分发挥学校环境对学生品德的积极影响,克服其消极影响。四、案例分析题每题 15 分。15 【正确答案】 对该实验中学的教育观与教育目的观如下:(1)该校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与提出的一些理念,如“以人为本”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 ”、“保护学生积极性”等是正确的,反映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精神与价值追求,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些特征。(2)该校提出的办学理念“ 教育即服务、学生即上帝” ,前半句是正确的,后半句则是错误的。“ 教育即服务 ”意指教育要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并不意味着把学生

17、当成“上帝 ”。因为学生不仅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也是为这种服务所要求、所制约、所改造的对象;在教学中,教育者需要把学生当作完整的人来看待,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不能把其当作上帝来看待,更不能仅靠三位学生或家长的联名就辞退教师,这也会助长学生的不良风气,使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有的权威丧失。(3)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强调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德与文化修养的统一,强调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该校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床铺,熨烫校服等,甚至定期不定期地代替学生上街购物”的做法有所偏颇,虽然为学生节省了一定的时间,但对培养其自立、自强等能

18、力却起到了阻碍作用;甚至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自己的事自己不做的坏习惯,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同时,“为保护学生积极性,不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做法也是不恰当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总之,上述事例表明,该校没有能够真正理解现代教育观念,在实际运用中出现了偏差。五、简答题16 【正确答案】 课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课程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要求对课程发展的制约课程要反映一定社会的要求。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是制约课程编制、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要求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人口等多方面。社会对课程的制约关系表现为:社会政治、经

19、济、文化、道德、宗教、人口等要求决定着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决定着学校教育课程。现代的学校课程必须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2)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发展的制约课程应反映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是制约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制约主要反映在三方面:一是课程内容应反映各门科学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概念。二是课程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三是课程应力求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课程发展的制约课程还受到受教育者

20、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的第二个主要因素。学生对课程的制约主要反映在对课程内容的制约涉及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即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学生对课程的制约关系主要是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此外,对课程产生结构性影响的因素还包括建立在不同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和一个国家的课程历史传统。17 【正确答案】 教学要想既面向学生大多数,又能区别对待,就需要贯彻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

21、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贯彻这一原则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1)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多方面、整体地和用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和研究学生,把握同龄学生存在的共性与个性,从而为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提供基础。学生具有自我的个性,每个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身心特征,教师只有深刻去了解和领会每个学生的特点,掌握其发展的特征,才能在具体的教学中把握整体的发展趋势,使大多数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2)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采用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性,让学生

22、在合作中学习,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使大家得到进步。同时,教师的个别辅导使学生和老师之间面对面,更加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教师更进一步了解学生。(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从个体学生出发,在学生整体进步的基础上,针对单个的学生进行教学,发扬他的长处,改正短处,对优生和差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使他们的潜力发挥到最大,舒展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总之,将学生的整体性和个别差异性相互结合,做到集体教学和因材施教的结合,发挥学生的最大功能和效用,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18 【正确答案】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教育目的

23、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目的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实际上是现阶段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表现,但是我们不能将“ 全而发展 ”理解为只有德、智、体三个方面。人的精神结构中除了品德和智力两个方面,至少还应包括审美等能力的培养,还应当包括健全的心理素质这一维度。全面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个性的自由发展,使学生主动地发展自身是我国教育长期和根本的任务。当然,全面发展也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我们只能实现在一定历史阶段最大可能的全面发展。(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强调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是符合无产阶

24、级根本利益或社会主义方向的人。这在不同时期表述上有所不同,如:“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又红又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以及“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等。社会主义的教育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并为受教育者提供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的可能空间。(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社会主义社会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现代社会也需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成员,从而促进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必须具有以前各社会阶段所未有的高度的民主特征。除了教育机会均等方面的进展之外,这一民主特征的重要内涵就是尊重个体的存在价值、促进个性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领域需要具有不同风格与特长的建设者,需要“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的建设者。所以,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在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般要求的同时,也必然重视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的充分发挥,从而寓一般于特殊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目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ITU-T F 111-1991 Principles of Service for Mobile Systems (Study Group I) 5 pp《用于移动系统的业务原则(研究1组)5pp》.pdf ITU-T F 111-1991 Principles of Service for Mobile Systems (Study Group I) 5 pp《用于移动系统的业务原则(研究1组)5pp》.pdf
  • ITU-T F 112 FRENCH-1993 QUALITY OBJECTIVES FOR 50-BAUD START-STOP TELEGRAPH TRANSMISSION IN THE MARITIME MOBILE-SATELLITE SERVICE《海上移动卫星业务中50波特起止式电报传输的质量目标》.pdf ITU-T F 112 FRENCH-1993 QUALITY OBJECTIVES FOR 50-BAUD START-STOP TELEGRAPH TRANSMISSION IN THE MARITIME MOBILE-SATELLITE SERVICE《海上移动卫星业务中50波特起止式电报传输的质量目标》.pdf
  • ITU-T F 112 SPANISH-1993 QUALITY OBJECTIVES FOR 50-BAUD START-STOP TELEGRAPH TRANSMISSION IN THE MARITIME MOBILE-SATELLITE SERVICE《海上移动卫星业务中50波特起止式电报传输的质量目标》.pdf ITU-T F 112 SPANISH-1993 QUALITY OBJECTIVES FOR 50-BAUD START-STOP TELEGRAPH TRANSMISSION IN THE MARITIME MOBILE-SATELLITE SERVICE《海上移动卫星业务中50波特起止式电报传输的质量目标》.pdf
  • ITU-T F 112-1993 QUALITY OBJECTIVES FOR 50-BAUD START-STOP TELEGRAPH TRANSMISSION IN THE MARITIME MOBILE-SATELLITE SERVICE《海事卫星移动业务中50baud起止式电报传输的质量目标》.pdf ITU-T F 112-1993 QUALITY OBJECTIVES FOR 50-BAUD START-STOP TELEGRAPH TRANSMISSION IN THE MARITIME MOBILE-SATELLITE SERVICE《海事卫星移动业务中50baud起止式电报传输的质量目标》.pdf
  • ITU-T F 113 FRENCH-1992 SERVICE PROVISIONS FOR AERONAUTICAL PASSENGER COMMUNICATIONS SUPPORTED BY MOBILE-SATELLITE SYSTEMS《移动卫星系统支持的航空旅客通信的业务规定(2号研究组)》.pdf ITU-T F 113 FRENCH-1992 SERVICE PROVISIONS FOR AERONAUTICAL PASSENGER COMMUNICATIONS SUPPORTED BY MOBILE-SATELLITE SYSTEMS《移动卫星系统支持的航空旅客通信的业务规定(2号研究组)》.pdf
  • ITU-T F 113 SPANISH-1992 SERVICE PROVISIONS FOR AERONAUTICAL PASSENGER COMMUNICATIONS SUPPORTED BY MOBILE-SATELLITE SYSTEMS《移动卫星系统支持的航空旅客通信的业务规定(2号研究组)》.pdf ITU-T F 113 SPANISH-1992 SERVICE PROVISIONS FOR AERONAUTICAL PASSENGER COMMUNICATIONS SUPPORTED BY MOBILE-SATELLITE SYSTEMS《移动卫星系统支持的航空旅客通信的业务规定(2号研究组)》.pdf
  • ITU-T F 113-1992 SERVICE PROVISIONS FOR AERONAUTICAL PASSENGER COMMUNICATIONS SUPPORTED BY MOBILE-SATELLITE SYSTEMS《由移动卫星系统支持的航空旅客通信的业务规定(研究1组)5pp》.pdf ITU-T F 113-1992 SERVICE PROVISIONS FOR AERONAUTICAL PASSENGER COMMUNICATIONS SUPPORTED BY MOBILE-SATELLITE SYSTEMS《由移动卫星系统支持的航空旅客通信的业务规定(研究1组)5pp》.pdf
  • ITU-T F 115 FRENCH-1995 SERVICE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FOR FUTURE PUBLIC L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未来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目标和原则 操作和业务质量 移动业务(1号研究组)13pp》.pdf ITU-T F 115 FRENCH-1995 SERVICE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FOR FUTURE PUBLIC L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未来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目标和原则 操作和业务质量 移动业务(1号研究组)13pp》.pdf
  • ITU-T F 115 SPANISH-1995 SERVICE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FOR FUTURE PUBLIC L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未来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目标和原则 操作和业务质量 移动业务(1号研究组)13pp》.pdf ITU-T F 115 SPANISH-1995 SERVICE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FOR FUTURE PUBLIC L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未来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目标和原则 操作和业务质量 移动业务(1号研究组)13pp》.pdf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