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figureissue185 文档编号:848631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0 及答案与解析1 论述维新派报刊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对我国新闻史的意义。(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2 论述 1911 年之前报刊思想上的发展。(中国传媒大学,2008 年)3 试评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中国传媒大学,2009 年)4 中国近代史上曾掀起过数次政论报刊发展的高潮,试论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及意义,并将其与西方政论报刊做一比较。(南京师范大学 2009 年)5 试述中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的特点。(南京大学,2009 年)6 谈谈新青年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中国传媒大学,2011 年;复旦大学,2011年 MJC 真题

2、)7 试论成舍我在不同阶段的办报经历及特点,并阐述其对今天中国报业的启示。(南京师范大学,2009 年)8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新闻法制的异同。(复旦大学,2008 年)9 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四川大学,2009 年)10 兴中会的革命报刊的评价。(山东大学,2008 年)11 辛亥革命后报业繁荣的状况及原因。(湖南大学,2009 年)12 简述五四时期,北京大学对报业的贡献。(北京大学,2009 年)13 简述我国广播事业初期的状况。(华中师范大学,2010 年)14 中华民国在国民党时期的新闻法制原则,简述之。(复旦大学,2008 年)15 邹韬奋主编的 7 大主要报刊,具

3、体时间地点。(复旦大学,2009 年)16 六合丛谈(华中师范大学,2010 年)17 万国公报(复旦大学,2011 年 MJC 真题;中国传媒大学,2012 年 MJC 真题)18 时务体(复旦大学,2009 年)19 王韬(山东大学,2008 年;中国传媒大学,2011 年 MJC 真题)20 苏报案(山东大学,2008 年)21 实际应用新闻学(北京大学,2009 年)22 张季鸾(四川大学,2008 年)23 每周评论(复旦大学,2009 年)24 白话文运动(清华大学,2009 年)25 史量才(中国人民大学,2009 年)26 湘江评论(中国传媒大学,2009 年)27 红色中华社

4、(南京师范大学,2009 年;南京大学 2009 年)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0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1)对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王韬、康有为、梁启超等作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陆续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通过他们所办的报刊介绍到中国来。(2)对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在传播新知识的同时,维新派报刊用大量篇幅向读者陈述了中华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谴责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从而唤醒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激发了他们的热情,促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爱

5、国运动中。(3)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在维新派报刊的大力宣传下,变法、维新成了不可抗拒的社会潮流。维新派报刊对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严禁。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和一些维新派大臣纷纷上书皇帝要求允许设立报馆,广开言路,终于促使光绪帝颁布了准许官绅士民办报的诏书,并要求政府给办报者以免税的奖励。这是维新派多年来争取报刊出版自由的重大胜利,也是他们对中国新闻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2)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维新变法的领袖,是思想敏锐、学识渊博、笔锋犀利的政治活动家,他们出来办报,一扫落魄文人的陈腐习气,开我国政治家办报的先

6、河,从而使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3)创造了报章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所谓“ 报章文体” ,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的运用,但没有形成气候。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 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2 【正确答案】 (1)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思想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和在部分具有资产阶缎观点的知识分子中开展起来的政治改良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报纸作用的认识(论述了报的多种功能,提出办报目的是“立言”,强调报纸对社会的变革作用,提出言论自由要求,要求国人自由办报),他们的办报思想和早

7、期的舆论活动。从 19 世纪 70 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早期的维新派的办报思想主要来自于王韬、郑观应、陈炽等人,他们的报刊思想包括:力荐西式报纸,盛赞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影响巨大;认为报纸可帮助统治者“ 博采舆情”,了解下情、通达帝命等;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中把报纸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 ,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庞载政治学艺要书。还将其比作人自的耳目、喉舌;谭嗣同提出报纸就是民史民口,更有民主民权和言论自由的色彩。谴责外国人在华报纸的抑中扬外、颠倒黑白、蛊惑人心;指出应自办报纸加强宣传;郑观应提出报纸的社会教育和社会公益作用,多办报有利于国家安全和社会团结等。(2)戊

8、戌变法时期改良派报刊思想维新派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为开展变法运动而进行的舆论准备。创办了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1896)等一系列政论报刊。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报刊思想。梁启超在海外办报,新闻思想有所转变,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 ”,即“监督政府”“向导作用” 。报刊对于国家的积极作用,概括为“ 通”:第一,维新派极力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西情 ”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重视报刊传播信息和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作用。第二,强调并利用了报刊的开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终把开民智作为报纸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三,重视并自觉地运用了报刊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第四,开言路,注重报

9、纸在建设民主政治方面的作用。对报刊性质的认识超出了早期维新派人士的程度。维新派已经把办报视为民众的当然权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他们的办报主张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革命派报刊活动的轨迹与改良派的相反,他们是从外到内,他们的新闻思想与改良派的也有质的不同,他们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

10、 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革命党的纲领和主张。民报创刊时,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就强调要将“ 非常革新之学说,其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则去实行也近”。他在旧金山指导少年中国晨报的工作时还说:“ 革命党是体,报纸是用。有体有用,我们党的宗旨和作用才能发挥出来,两件事就是一件事”。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在民报与 新民丛报的辩论中,革命派大批改良,强调“ 民报 革命报也,以使人真知革命为目的” ,即使是在国内出版不便倡言革命的报刊,也巧妙地表达了它们为革命办报的宗旨。像民呼日报就一再强调“为民请命 ”“吊民伐罪”和“义师先声” 。把报纸视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革命派将西方新闻学著作中流行

11、的一家报馆比喻为一支军队、报纸的威力胜过四千毛瑟枪等观点加以引进,大肆宣扬。秋瑾把她所办的报纸称为革命队伍中的一个“师团” 。郑贯公则说: “报纸能宣布公理,激励人心,何异政令? 报纸能声罪致讨,以儆效尤,何异裁判定案? 报纸能密查侦察,何异侦探暗差? 报纸能布其证据,直斥其人,何异警察巡兵? 报纸能与人辩诬讼冤,何异律师?报纸能笔战舌战,何异军人?”基于这种认识,革命派报刊把揭露清政府的专制腐败、卖国虐民和激起人民的革命情绪作为其主要内容。记者应该先知先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认为民众有“ 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两种,前者人少,但应带领后者一起前进。记者应该是先知先觉者,应尽自己的天职,

12、民报的发刊词中说:“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这就是说记者对三民主义应先知先觉,并用它来教育人民群众、鞭策人民群众向前进。除上述几点外,革命派报人还发表了一些鼓吹言论自由、重视开发“民智” 。反映民意、指导舆论等方面的主张。但总的看来,革命派报人的办报主张都比较零碎,他们的“先知先觉 ”观点,还有唯心主义色彩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烙印。3 【正确答案】 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对于报刊的一些基本认识大体一致。但是革命派是当时民族资产阶级最先进的政治代表,他们的办报思想,更倾向于吸收

13、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内涵,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主要有:(1)高度评价报纸的政治斗争工具的作用,把报纸视为革命的锐利武器。郑贯公曾将报纸称为“ 笔枪” 。(2)承认报刊的党派性,主张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纲领、政见,公开承认其报纸为“党报”和“机关报”。(3)认为报纸是国民的代表,特别是平民的代表。坚信其报纸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4)重视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指出要革命就必须造革命之舆论,造革命之舆论必须靠报纸。孙中山更将报纸视为“舆论之母” 。(5)另外,鼓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重视报纸“开民智” 的作用;认为报刊宣传应与武装斗争紧密配合;主张以通俗的语言向“

14、下等社会” 宣传革命等。(6)评价:第一,积极性。总体上,他们重视报纸的舆论工具作用,在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的同时,做了大量的报刊宣传工作,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办报口号,做了富有斗争精神的解释和补充。第二,局限性。他们的办报思想始终打着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一定程度上忽视或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对于西方新闻学的吸收和理解较为肤浅,其办报思想内容较单薄。4 【正确答案】 (1)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意义原因: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展开,政论报刊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及海外华侨聚集的地方。从 1895 年到 1898 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

15、112 种,其中 80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有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技的报刊、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报刊、有通俗报刊、有妇孺报,也有行业报。这众多国人自办的刊物,打破了近代史上由外报垄断中国新闻界的局面,这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此时的报刊有一些共同点,即报刊以政论为主,新闻反居次席;此外,报纸与杂志合一,同时,时人重杂志而轻日报。这次高潮的主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维新为主旋律的政论性报刊。意义:各地维新派新团体的报刊活动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获得了一大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仁人志士的支援和支持,对变法起到了很大帮助。其主要贡献有: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16、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2)1906 年 9 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发生原因:此时办报是革命和改良双重影响之下的产物。由于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中国资产阶级分为了两大派,即处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意义:与维新运动时期形成的第一次办报高潮相比较,“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有以下几个新特点:政党报刊占主导地位;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斗争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办报地

17、区、读者面大为扩大。(3)与西方政论报刊的比较时间上,中国的政论报刊周期较长,在整个近代史中占据了较长的时间;而西方政论报刊在建立起自由体制后,逐渐让位于商业报刊。中国的政论报刊起初是引入西方的政论,而随后却发展成政治家办报以及文人论证的模式,并且是在没有体制保证之下所做的尝试;而西方政论报刊的兴起则在资产阶级夺权并且建立起自由主义的新闻体制之后,因此能受到体制和法律的保护。中国政论报刊对政治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并且由于政治领导人的变动,报刊和报人受迫害的情况比比皆是,如大江报案,癸丑报灾等,西方则较少。5 【正确答案】 1906 年 9 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中

18、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与维新运动时期形成的第一次办报高潮相比较,“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有以下几个新特点:(1)办报的主角已由资产阶级改良派变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派;(2)各派报刊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发展壮大,报刊的斗争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3)办报地区、读者面大为扩大;(4)政党报刊占主导地位。6 【正确答案】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1)新青年 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

19、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后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 1919 年前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许多革命运动,追根溯源,也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端的;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精神文化都是在 1919 年前后发生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可以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2)新青年 杂志创刊的时代,正值辛亥革命失败之后,中国文化正由以封建专制为主体的旧文化向以

20、近代民主政治为主体的新文化转型。新青年杂志激励现代中国实现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现代科技、现代教育、现代文艺、现代传媒在内的现代文化的重大转型,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为其他方面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崇尚科学,提倡创新意识是新青年编辑群体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认为,“文明进化之社会,其学说之兴废,恒时时视其社会之生活状态为变迁”。(注:陈独秀: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第 2 卷第 4 号)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既不要被古代的先贤“所拘囚” ,也不要被近代的圣人“ 所支配 ”。要发扬新青年 倡导的民族创新精神,提倡的学术开放意识,“ 一勿尊圣,二勿尊古,三勿尊国

21、 ”。广采博纳,吸取其精华,营造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时代氛围。新青年推进了思想解放和人们观念现代转型的进程。李大钊认为,中国封建文化中那种安于现状,因循依赖,空想虚玄,寻求世外解脱的种种观念,愈来愈与社会的进步不相容,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中的创新竟智,崇尚科学,重视现实,讲求实效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新观念。陈独秀则认为,民主、科学是现代社会前进的两大机轴,应摈弃旧的落后的官太位文化观念,树立振兴实业的现代意识。新青年倡导的现代化意识激励着先进的中旧人通过以民主、科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实现了由封建思想统治到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现代思想的重大飞跃。新青年和五四精神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22、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更新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3)新青年 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到民族独立和现代民主的重大历史嬗变,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新青年倡导的进取意识、竞争意识和赶超精神,促进和加速了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陈独秀呼吁“当急起直追” 。(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 1 卷第 1 号)李大钊则指出,“正如人家已达壮年,我们尚在幼稚;人家已走远了几千万里,我们尚在初步。在这种形势之下,要想存立,适应这种共同

23、生活,恐非取兼程并力社会共管的组织,不能有成”。(李大钊: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李大钊文集第 4 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7 页)李大钊、李达等主张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来缩短中国与西方先进工业国家的差距。(4)新青年 对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多方位、多层次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蒙受和正在继续蒙受新青年杂志的鼓舞和鼓励。新青年描述的“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注:新青年宣言,新青

24、年第 7 卷第 1 号)这样一个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的转型已经基本实现。在新的社会基础上觉醒,不断解放思想,深刻领悟五四时期先进中国人确立的救亡、启蒙、科学、民主、社会主义等时代主题的当今意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7 【正确答案】 (1)成舍我(1898 年 8 月 28 日1991 年 4 月 1 日),中国著名报人,在中国新闻史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与影响。原名成勋,后名成平,舍我为其笔名。湖南湘乡籍人,出生于南京。从 1913 年他为安庆民岩报撰稿,到 1988 年在台北创办台湾立报,直至 1991 年去世,从事新闻业近 77 年,一生参与创办媒体、刊物近 20 家

25、,直接创办 12 家,遭遇挫折无数,也是个人力量从事新闻教育事业最长、影响重大的新闻教育家。(2)办报经历世界晚报 :1924 年 4 月 16 日,由成舍我以 300 元微薄资金在北京创办。该报由成舍我自任社长。他和同仁一道,自己采访,自己写稿,自己编辑,用最少量的资金发挥最高的效益,同时他聘请擅长写小说的张恨水主编副刊。自创刊起发行量不断上升。世界日报 :1925 年 2 月 10 日由成舍我创办。该报为大型日报,以消息灵通见长,且反帝反军阀的态度鲜明。该报注重教育新闻,支持爱国学生运动,深得青年学生、知识分子的欢迎。由于成舍我富有办报经验且刻苦认真,短时间内便将日报办成了北京一流的报纸,

26、在北京各大报中,发行量占第一位。世界画报 :1925 年 10 月由成舍我创办。(3)启示成舍我以 “大报小型化 ”的方式来经办晚报,一反当时小报的色情与媚俗,以小的版面容纳精编的新闻,从而出奇制胜。晚报的成功又为日报开创了良好的局面。敢于用人和善于用人。两个副刊的成功。世界晚报的副刊夜光、世界日报的副刊之一明珠都由张恨水主编。明珠连载了金粉世家,轰动一时。此外,张恨水还特约一些擅长写文章的作者,给明珠写稿。另一个副刊世界日报副刊则聘刘半农为主编,致力于新文学和新思想的介绍。鲁迅常为该刊写稿。经过张恨水等人的努力,两个副刊办得颇有声色,为正刊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8 【正确答案】 (1)

27、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新闻法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用临时约法对新闻事业加以管理,并颁布出版法新闻电报章程著作权法管理新闻营业条例报纸法案等;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1914 年 12 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法律已十分苛刻,各地官府在执行过程中还层层加码。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一是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闻体;二是带有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三是滥用军法,惟军阀意志是从。(2)国民党统治时期,在新闻宣传方面,提出“ 党化新闻界”“以党治报”的指导方针。并颁布了出版

28、法修正出版法新闻记者法指导党报条例审查刊物条例新闻检查标准战时新闻禁载标准修正出版法新闻记者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法令、条例。形成了以“党治高于法治” 为特点,以“新闻统制”为核心的新闻法律制度。这些政策法规的共同点是,将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规定为非法,予以严厉取缔。其实质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剥削广大人民的言论自由与出版自由。在此期间新闻统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权利、新闻自由和新闻公正;新闻事业的创办及其条件;新闻出版的禁载事项;新闻出版的检查制度;广播事业的创建与管理。国民党统治时期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一是熔“民主” 与专制于一炉。国民党政府是保护地主与官僚买办资

29、产阶级反动统治、镇压与束缚广大人民群众的工具,但是却打着孙中山的“ 三民主义 ”的旗帜。在新闻立法方面,大量抄袭资本主义法律中的“民主”“自由”等空泛的词句,将资产阶级的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同封建专制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混合在一起;明明是钳制性的措施,但又要贴上自由的标签;刚刚发布一项保护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但紧接着的往往是一项统制新闻事业的条例。二是将对新闻事业的“ 法治 ”建筑在“党治”的基础上。国民党为了确立其对全国独裁统治的法律地位,假托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 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宪政时期)的学说,“国民大会 ”于 1946 年 12 月 25 日通过的 中华民国宪法,虽然载有不少“

30、民主”“自由”的浮言虚语,但其本质是把独裁统治 “合法”化,距宪法公布仅四个多月,国民党政府又颁布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等法令,把宪法承诺的形式上的“ 民主”“自由”统统收了回去。三是非常法具有特殊的法律效力。在国民党的法律制度与体系中,非常法的法律效力往往高于普通法律,甚至可以把宪法弃之一边。(3)两者的异同相同:在形式上,都宣称建立新闻出版自由体制,承认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然而实际上,依然是专制法制体系。这一方面表现在制定和颁布行政法令,另一面表现在迫害反对专制提倡自由的报人和报纸,尤其以袁世凯统治期间的癸丑报灾为盛。在内容上,都较为全面,主要是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对于新闻事业的创办条件

31、、新闻出版的禁载事项,以及广播事业的建立等做出了规定。与西方资产阶级不同的是,民国时期的新闻出版进行审查和检查制度,这一制度延续到现在。在法律执行和实践上,两者都依赖军阀、非法手段实行。在这两个时期,军阀混战、暗杀报人、自由人士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同:在法律体系上,国民政府统治旺期的新闻统治体系更加完善,几乎涵盖了涉及新闻法律的所有方面,这些尝试是十分有意义的。新闻统治规定了新闻出版的一系列事宜,尤其在广播相关的法律上,详细规定了广播业的建立、审批等制度,有利于广播事业的发展,比北洋政府走得更远。在法制形式上,国民政府依赖党治,而北洋政府依赖军阀。从这点可以看出,国民政府新闻法制相对“ 民主 ”

32、和间接化,自由民主的思想也深入人心,虽然党治依然具有法西斯和专制的特点,但是在形式上,则较为宽松。对于记者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保护上,北洋军阀尤其是袁世凯统治时期,记者多半受到钳制和迫害,新闻从业者得不到保护。而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专门的法律出炉,颁布了新闻记者法实施细则,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一种进步。9 【正确答案】 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早期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为我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我国新闻思想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一是提出报纸的“ 两大天职 ”:一曰对于致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二是提出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

33、确而速;三是提倡健全舆论的主张;四是提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10 【正确答案】 三大贡献:(1)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理论上的准备。(2)对当时盛行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作了初步批判,使一些原来支持保皇派的人转而支持革命派。(3)宣传了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观念,批判了“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三个缺点:(1)缺乏统一指挥,各唱各的调。(2) 过分强调了汉满民族间的矛盾,不利于民族团结。(3)宣传内容没有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因而脱离了劳动群众。11 【正确答案】 辛亥革命后,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

34、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 报界的黄金时代 ”。具体表现有: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 100 多家猛增至 500 家,总销量达到 4200 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历史最高纪录。北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 50 家,其次是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报纸的急剧增加,反映了在社会大变动期间人们对新闻的渴求。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多发稿,还增出午刊、晚刊,有的接电报后立即印发号外。原因: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是新闻事业繁荣发展的极大推动力。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以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一是

35、将言论出版自由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中;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三是废除清政府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制在中国的建成,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繁荣发展。12 【正确答案】 (1)北京大学的教授参与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2)1918 年 10 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3)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的新闻周刊,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4)北京大学出版社以新闻学研究

36、会名义出版了徐宝璜的新闻学,它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5)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教育团体,是中国新闻教育事业起步的标志。13 【正确答案】 中国在 1923 年出现第一座广播电台。1923 年,美国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作,办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这是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4 年,美商开洛公司在上海法租界办起开洛公司广播电台。这座广播电台是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其播音一直持续到1929 年 10 月止。北洋政府交通部于 1924 年 8 月公布了装用广播无线电接收机暂行规则,这是中

37、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无线电广播的规则。规则中明确规定,允许民间装设收音机,从而改变了原来严加禁止的办法。这个规则的颁布,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1926 年 10 月 1 日,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这是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7 年,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是民营广播电台中最早的一座。初创时期的广播事业,设备简陋、规模很小,收听范围只限于广播电台所在的附近地区。外国人早期在华的广播事业,未经中国政府允许,损害了中国的主权。14 【正确答案】 (1)国民党统治时期,在新闻宣传方面,提出“党化新闻界”“以党治报”的指导方针。并颁布了出版法修正出版法新闻记者法指导党报条例审查刊物条例

38、新闻检查标准战时新闻禁载标准修正出版法新闻记者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法令、条例。形成了以“党治高于法治”为特点,以 “新闻统制 ”为核心的新闻法律制度。这些政策法规的共同点是将共产主义和共产党规定为非法,予以严厉取缔。其实质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剥削广大人民的言论与出版自由。(2)在此期间新闻统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权利、新闻自由和新闻公正;新闻事业的创办及其条件;新闻出版的禁载事项;新闻出版的检查制度;广播事业的创建与管理。(3)国民党统治时期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一是熔“民主” 与专制于一炉。国民党政府是保护地主与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反动统治、镇压与束缚广大人民群众的

39、工具,但是却打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旗帜。在新闻立法方面,大量抄袭资本主义法律中的“民主”“自由”等空泛的词句,将资产阶级的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同封建专制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混合在一起;明明是钳制性的措施,但又往往要贴上自由的标签;刚刚发布一项保护言论出版自由的规定,但紧接着的往往是一顷统制新闻事业的条例。二是将对新闻事业的“法治” 建筑在“党治”的基础上。国民党为了确立其对全国独裁统治的法律地位,假托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 军政时期、训攻时期、宪政时期)的学说, “国民大会” 于 1946 年 12 月 25 日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虽然载有不少“民主”“自由”的浮言虚语,但其本质是把独裁统治

40、 “合法”化,距宪法公布仅四个多月,国民党政府又颁布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等法令,把宪法承诺的形式上的“ 民主”“自由”统统收了回去。三是非常法具有特殊的法律效力。在国民党的法律制度与体系中,非常法的法律效力往往高于普通法律,甚至可以把宪法弃之一边。15 【正确答案】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江西余江人,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他一生主办过六刊一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他创办的“生活书店 ”在全国拥有 56 处总分支店,对中国进步新闻文化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1926 年 10 月,韬奋接手主编中华职业教育社刊物生活周刊,正式开始了他少年时就向往的新闻记者生

41、涯。生活创刊于 1925 年,它的宗旨是进行“职业指导”“职业教育”。邹韬奋他不断改进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增设了读者信箱和小言论等专栏,注重短小精悍的评论和“有趣味,有价值” 的材料,讨论读者提出的种种问题,再加上注意编排形式的新颖和照片插图的配制,使生活愈来愈受读者的欢迎。接办三四年后,生活发行量就由初时的每期 2000 余份增至8 万份。在此期间,生活曾揭露痛斥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长之类贪官污吏剥削挥霍民脂民膏的丑行,愤怒抗议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 ,占我国土、杀我同胞的暴行。这样,生活渐渐转变成“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 ,以讨论社会政治时事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刊物。1931 年 10 月,邹韬

42、奋依靠读者集资筹办的生活日报,由于环境的险恶而被扼死腹中。1933 年初,邹韬奋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这年 6月,民权保障同盟执委兼总干事杨杏佛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邹韬奋亦被列入黑名单,被迫于 7 月“ 出国暂避” 。同年底,国民党政府终于以“言论反动,思想过激,毁谤党国”的罪名,下令封闭 生活。最后一期生活发表了早在一年多前邹韬奋就写好的与读者诸君告别一文,坚定宣告:“宁为保全人格报格而绝不为不义屈,愿与读者从实际方面努力,共谋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生活出至 8 卷50 期停刊,共出版 417 期。邹韬奋流亡国外两年中,考察了英、法、德、苏联和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他撰写海

43、外见闻通讯,先后在生活、新生、世界知识上发表,后来集印成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共 57 万多字。1935 年 8 月邹韬奋回上海,11 月创办大众生活周刊。他写的创刊词我们的灯塔标出了该刊的三大目标:“力求民族解放的实现,封建残余的铲除,个人主义的克服。”“一二.九”运动爆发,大众生活全力报道,成为这个青年爱国运动的有力宣传者和组织者,每期发行量高达 20 万份。1936 年 2 月,大众生活出至第 16 期,被国民党查封。同年 3 月,邹韬奋被迫再次流亡香港。6 月,在香港创办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生活日报。该报以“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为目标。 生活日报 是一张中型报

44、,邹韬奋创造性地从形式到内容使它办出了特色:言论鲜明、短小精悍;新闻广泛、选材精审;注重编排的简明化和统一性;文字大众化。读者称赞它能紧密联系当前民族救亡的现实问题,“很有精彩”,“活泼明晰”。香港一般大报日销最多五六千份,生活日报竟达 2 万多份。考虑到香港办报距离内地较远,不便联系广大读者,7 月 31 日生活日报出版55 天后自动停刊。8 月迁往上海,在复刊日报受阻情况下,邹韬奋只好将日报的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出版,为实现生活日报的目标继续奋斗。这年 11 月,国民党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七君子事件” ,逮捕了邹韬奋和沈钧儒、沙千里、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史良等 7 位“救国会” 的负责人。

45、16 【正确答案】 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属月刊。英国伦敦传教士亚历山大.伟列亚力 1857 年创刊于中国上海,不同于此时之前的其他刊物,本刊物并非纯粹的宣传基督教义的宗教性刊物,而是综合性期刊。亚历山大本意是想将其办成新闻性刊物,但是又想使所有的人都成为自己刊物的读者,遂将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融于一起,于是成为一个大杂烩。发行区域大,但是实际发行量很小,一年后停刊。17 【正确答案】 万国公报是 1868 年 9 月 5 日在上海由林乐知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之一。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也创办了一份报纸名为 万国公报 。

46、万国公报自1895 年 8 月 17 日开始正式刊行,为双日刊,每册有编号,无出版年月。由 46 期开始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18 【正确答案】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又称“新文体”“报章体”,是一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这种文体特征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19 【正确答案】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1849 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士之邀,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862

47、 年因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被发现,清廷下令逮捕,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应邀协助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将十三经译为英文。1867年冬至 1868 年春漫游法、英等国,对西方现代文明了解更深。1874 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对政,提倡维新变法,影响很大。1879 年,王韬应日本文人邀请,前往日本进行为期四个月的考察。王韬考察了东京、大阪、神户、磺滨等城市,写成扶桑记游。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韬园文录外编韬园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20 【正确答案】 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

48、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 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序介绍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 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当年 12 月 24 日,判决章太炎、邹容永远监禁。由于受当事人和时人的坚决反对,1904 年 5 月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苏报永远停刊。至此,这场以清廷为原告的诉讼方告结束,史称“苏报案” 。“苏报案”的发生,打击和削弱了清政府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力量,革命派报刊声望大增。21 【正确答案】 它是由邵振青(飘萍)著,京报馆 1923 年 9 月出版。本书为中国人自撰的第一部论述新闻采访学的专著,又名新闻材料采集法,是作者总结其十余年记者生涯的实践经验,参考美、日有关新闻学专著,并根据其教授新闻学的讲稿,综合编写而成。书中有很多作者采访实例分析,在当时的新闻界影响较大。22 【正确答案】 张季鸾(1888-1942),名炽章,中国新闻家、政论家。1908 年回国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辛亥革命后,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