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848644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考研类试卷]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题1 提问(中国传媒大学,2012 年 MJC 真题)2 广播通讯(中国传媒大学,2008 年)3 录音新闻(中国传媒大学,2011 年 MJC 真题)4 新闻的五要素(中国传媒大学,2011 年 MJC 真题)5 导语(中国传媒大学 2012 年 MJC 真题)6 新闻特写(南京师范大学,2008 年)二、简答题7 采写经验性新闻的要领?(中国传媒大学,2008 年 )8 什么是新闻体裁? 广播新闻体裁包括哪些 ?(中国传媒大学,2008 年)9 新闻导语的任务。(暨南大学,2008 年)10 简述平面媒体

2、编辑在版面中使用新闻照片时应注意的专业要则。(中国传媒大学,2009 年)11 简述网络新闻编辑的一般原则。(四川大学,2009 年)12 确定广播电视节目编排方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南京大学,2010 年)13 简述新闻评论的基本类型。(中国传媒大学,2009 年)14 简述为什么新闻评论具有沟通情况,提供信息的作用。(南京师范大学, 2008年)15 电视评论与报纸评论的联系和区别。(上海大学,2010 年)16 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任务。(暨南大学,2008 年)17 电视评论的特点和作用。(中国传媒大学,2011 年 MJC 真题)18 当前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暨南大学,2008 年

3、)19 媒介素养。(中国人民大学,2008 年)三、论述题20 什么是选题? 什么是选题策划 ?二者有什么不同 ?(四川大学,2009 年)21 谈谈人物通讯报道对象的若干类型。(试结合实例)(中国传媒大学,2009 年)22 事件通讯的写作要求。(复旦大学,2009 年)23 解释性新闻的写作要求。(复旦大学,2009 年)24 简述组稿需遵循的原则。(四川大学,2009 年)25 记者述评的写作要求。(复旦大学,2009 年)26 请结合“抢盐风波 ”谈谈谣言控制策略。 (中国传媒大学,2011 年埘 C 真题)27 举例分析媒体报道与司法公正的案例。(中国传媒大学,2006 年)28 论

4、述文化软实力。(清华大学,2009 年)29 论媒介融合的趋势。(清华大学,2009 年;北京大学,2011 年 MJC 真题)30 结合实例试述“ 融合媒体时代 ”如何实现新闻传播的把关功能。 (四川大学,2009年)31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北京大学, 2011 年真题 MJC 真题)32 论述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难点及解决之道。(中国传媒大学,2009 年)33 结合新闻传播实践,试述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0 年)34 试用“使用与满足理论” 分析自媒体时代的微博传播。 (北京大学,2012 年 MJG真题)四、案例分析题35 结合犀利哥走红

5、,利用所学的新闻传播学知识进行分析。(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 MJC 真题)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题1 【正确答案】 提问是记者运用对话与采访对象进行沟通的主要方式,提问质量的优劣,水准的高下,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与写作整体活动的成败。【知识模块】 新闻采访2 【正确答案】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广播通讯则是指以广播报道的方式进行口播的一种新闻文体。【知识模块】 新闻写作3 【正确答案】 这是一种

6、比较简短,时间性很强,利用现场音响进行报道的广播形式,是由语言文字和现场录音结合起来报道有关事件的一类新闻体裁。它具备广播新闻所具备的一切要求。报道的事实必须具有新闻性,必须具有音响场面。录音新闻由文字新闻演变而来,它要求简短、精悍、迅速、及时。结构上同文字新闻差不多,一般也有导语、主题、结尾,背景材料可有可无。这种形式宜于报道各种重要会议的开幕、闭幕,或重要工程开始和完成的消息;工农业生产和其它各条占线的新成就;国家或民族问的外交活动等等。录音新闻是由音响和文字两部分共同来表现主题的。因而,除了一般新闻稿件写作的基本要求之外,还必须注意文字和音响之间的配合。【知识模块】 新闻写作4 【正确答

7、案】 新闻五要素即新闻的 5 个 W,指一则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因素,分别为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由于它概括了新闻事件本身存在的客观联系,对指导新闻采访和写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说在西方最早出现于 19 世纪 60 年代。1913 年,广学会翻译出版实用新闻学 (美.休曼原著),把此说介绍到我国。随着调查性报道的兴起,西方有些学者提出了 “ 六要素” 说,认为除五个 “w”之外,还有一个新闻要素“H”,即如何(How)。【知识模块】 新闻写作5 【正确答案】 导语是

8、消息的开头部分,由导语、主体和结尾组成,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是导语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二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知识模块】 新闻写作6 【正确答案】 新闻特写(feature story)一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二、简答题7 【正确答案】 (1)经

9、验性新闻是非事件性新闻的一种,它指的是用新闻的视角和手段来对某地区、某部门的典型事迹和成就进行报道,它不是由一个独立的事件组成,而是对多个新闻事件进行综合、归纳和整理之后而形成的。通常来说,经验性新闻具有相当强的政策性和指导性,有利于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和实践操作的改进和创新,因此是当前我国新闻报道中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的新闻报道形式。(2)采写要领:经验型报道的功能在于推广典型经验,用以推动全局、指导工作。写好经验性的消息,要求稿件中既要有概括的观点,又要有具体的做法。同时,结构上要注意交代背景情况(开展工作的缘由),介绍工作做法(工作中是怎么做的),反映前后变化(此项工作带来了哪些变化

10、),最后不能忘归纳总结(得出了哪些经验)。这类消息的篇幅一般比其他体裁要长,但切忌不宜贪大求全,应注意其针对性。通讯员采写这类消息的素材,通常是职能部门报送的工作总结。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部门的工作总结中,会有一些程式化的表述,如“领导重视” 、“部门协作”、“措施到位”等格式。而在地方质检工作的典型宣传中,应把重点放在“措施到位”的具体内容上,抓住本地系统工作的特点。这样,才能强化地方工作的鲜明特色,不会使人看起来是套话、官话,从中受到工作启迪。有的作者直接把工作总结“搬” 进消息中,文中按照总结稿的表述,随处可见 “我局”、“我单位”等字样。除非是署名文章,一般情况下,新闻稿件要求客观

11、报道,多第三人称。所以,在消息报道中,要注意用具体单位替换那些第一人称。【知识模块】 新闻写作8 【正确答案】 (1)新闻作品的表现形式。近代报纸出现后,随着报道范围不断扩大,新闻内容逐渐丰富,新闻的体裁也日益多样化。中国新闻传播工具常用的新闻体裁有:消息、通讯、新闻特写、调查报告、答记者问、新闻公报、采访札记和报告文学。广播、电视除以上新闻体裁外,还发挥音响、图像的优势,创造出多种广播、电视新闻体裁。(2)广播新闻是指运用音响和口语传播新闻的形式。广播新闻的体裁有:口播新闻。由播音员播送的新闻。比文字新闻更简洁明了。录音报道。采用现场音响报道新闻事件。比文字报道更真切、具体、生动,有立体感和

12、感染力。录音报道可以分为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广播特写等。录音新闻用简洁的语言和现场音响反映新闻事件,多用于报道重要的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事件性新闻。录音通讯采用描述性语言和现场音响形象地反映实际情况。同录音新闻相比,它篇幅长时间、空间跨度大。录音访问采用第一人称反映现场见闻或与被访问者相互交谈。广播特写又称录音特写,采用现场音响和记者的白描,报道新闻事件的特定场面或故事片断。现场报道。记者在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接向听众报道新闻。可以先录音后剪辑广播,也可以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直接广播。广播讲话。由某个人物通过广播直接向听众发表讲话。讲话者通常是具有权威性或代表性的人物。实况转播。又称实

13、况广播。以广播现场实况为主,广播员只做必要的背景说明或描述。通常用于重要的集会或体育、文艺活动。录音剪辑。将实况录音压缩、剪辑后播出的报道。配乐广播。配以音乐和音响效果的报道。音乐和音响起烘托、渲染的作用,主体是报道新闻事件。【知识模块】 新闻写作9 【正确答案】 导语的任务主要有几项:(1)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 ;(2)吸引读者,使人 “一见钟情”;(3)为全篇定音,决定消息的基调。【知识模块】 新闻写作10 【正确答案】 (1)新闻照片选择的标准是:照片反映的内容是真实的、自然的,不是拍摄者摆布或者假造出来的;新闻照片报道的题材具有新闻价值;照片的画

14、面形象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照片画面上的景物层次丰富、对比清晰、制作精良,有利于制版印刷;照片反映的内容具有正面的社会效果;照片的内容和形式符合报纸的特点;如果是选择系列照片编辑专题新闻报道或者图片专栏、专版,还要综合考虑照片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其组合后的整体效果大于每幅照片机械相加的总和。(2)新闻照片在报纸上最常见的采用方式有:独立编发的新闻照片;配合文字稿件的照片;专题新闻摄影的系列照片;照片专栏;照片专版。(3)新闻照片的编辑方法主要有:找照片裁剪、编写照片的文字说明、制作照片的标题。【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11 【正确答案】 首先,网络新闻编辑应当遵从的一般原则是时效性原则,这与传统新

15、闻媒体并无二致。甚至可以说网络新闻的时效性要求更强。其次,网络新闻编辑也要遵循贴近原则。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新闻才能得到有效传播。最后,网络新闻编辑的一般原则还应该包括拒绝不良信息。【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12 【正确答案】 广播电视节目编排方式的基本原则是:(1)突出重点;(2)优化组合;(3)巧妙安排结构;(4)使节目起承转合流畅自然;(5)保持风格的统一。【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13 【正确答案】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新闻评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性质上分,可以分为全局部署性、政治宣传性、说理启迪性、业务指导性;从内容上分,可以分为政治评论、法制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科技评

16、论、教育评论、体育评论、文艺评论、军事评论、国际评论,等等;从编辑部角度分,可以分为社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等。对于不同的评论类型有不同的定位与写作要求,社论,大型,是权威性言论;本报评论员文章,中型,在某个侧重点或某个方面上评论;短评,小型,一事一议,体现一个观点或思想;编者按,微型,提纲挈领。【知识模块】 新闻评论14 【正确答案】 (1)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2)新闻评论的作用:传播信息,传播意见。(3)新闻评论具有沟通情

17、况,提供信息的作用:新闻评论本身是一种新闻体裁,新闻文本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新闻评论是认识与意见表达的文本。新闻评论是新闻体裁中重要的一类,它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对由新闻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的思考。新闻评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于新闻报道。它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因为人们不仅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本身,也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方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评论表达作者特定的认识对具体新闻事件的认识。这种认识作为一种意见性认识,本身也具有沟通情况,提供信息的作用。【知识模块】 新闻评论15 【正确答案】 电视评论和报纸评论相比,电视评论是一种视听结合

18、的评论。在电视评论中,画面与屏幕文字直接诉诸受众的视觉器官,音响和解说、论述性语言直接诉诸受众的听觉器官,使受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 的感觉,也使电视评论具有其他评论形式所无法与之相比的现场感、真实性和说服力。电视评论与报纸评论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在于,电视评论是真正意义上的“形象化的政论”。它将抽象的论述性语言与形象的画面语言相结合,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说理,并强化说理的内容、烘托评论的感情色彩,使其具有在道理上说服人、在画面上感染人、在感情上打动人的综合特征。【知识模块】 新闻评论16 【正确答案】 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功能。新闻评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19、对当前的形势、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重要的新闻事实做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从而帮助群众弄清客观事物的发展方向,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明确应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解惑功能。新闻评论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分析,对群众最关心、最焦虑而又议论纷纷的问题,做出明确、实事求是的回答,为他们解释疑惑。表态功能。新闻评论作为一种直截了当的发言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代表编辑部对当前的重要事件或问题表明态度。对于国内外的重大问题或对外关系中的问题,全国性的新闻媒介还可以通过发表评论的方式,表明党和政府的立场和态度。深化功能。新闻评论总是要尽可能从思想、理论、政策的高度提出问题、解决

20、问题,而不限于就事论事。对于新闻报道来说,评论可以深化报道的主题。【知识模块】 新闻评论17 【正确答案】 (1)电视评论不是电视与新闻评论的简单相加,它是新闻评论与电视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电视新闻体载。我国的电视评论兴起于 1980 年代初期,开始基本套用报纸模式,20 世纪 90 年代后电视人开始积极探索符合电视特点的“电视体”评论性节目。(2)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与报纸、广播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制作要求。随着网络新闻评论的迅速崛起并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下,要求电视新闻评论必须强化“电视特征” ,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特殊优势和话语权,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应对挑战,保持和强化自身的独特魅力。强化贴近性、可

21、视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要选题广泛,涉及热点问题,不能泛泛而谈,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电视新闻评论的内容贴近群众、重视群众,服务群众。(3)电视新闻评论群体节目具有参与性,形象性和说理性。这就需要组织各方人士参与评论新闻事件,并围绕其发表各自看法、观点;同时由于电视具有声像兼备的优越性,特别是屏幕形象是动态的、具体的、形象的,使观众有如身临其境,从而构成了电视新闻评论在展开事件方面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电视新闻评论除具备参与性、可视性,说理性还必须与典型性相结合,要从领导重视、观众关心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三方面综合考虑,坚持以大局为重决定选题的取舍和时机把握。(4)注意叙事和报道技巧,电视新闻评

22、论的主持人代表媒体,在镜头前现场讲述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采访后对事件的剖析,必须具有把握,驾驭和调控能力,力争得到主管部门或权威部门人士的表态或得到他们的配合,主持人不能轻易下结论,最后评论要有结果或争取有结果。总之,主持人要注意引用方式和报道方式还有语气掌握,使观众能欣然接受,从而达到良好社会效果。综上所述,电视新闻评论要具有选题的贴近性,论点的交流性,论据的形象性,论证的参与性,从而满足社会各界对新闻的需要和大众的新闻消费心理。【知识模块】 新闻评论18 【正确答案】 (1)节日内容重复,过于强调民众的话语权。近年来,传统媒体的新闻理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换,记者的角色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转变:从

23、地方政府的代言人、先进经验、先进典型的总结和宣传者,变成了普通百姓的民意民声的代言人、生存状态的记录者、情感诉求的倾听者和传播者、服务信息的提供者。也就是让新闻从政治话语回归到民众话语,这自然是迎合了民众的需求,一时间,民生新闻风声水起,如火如荼。但与此同时,由于媒体人的观念、素质等方面的参差不齐,在与市场经济的博弈中,民生新闻中大量充斥着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它们在反映城乡现实生活的同时,由于有意向民众的日常意识和新闻的世俗化靠拢,报道中大量充斥着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市民小事、奇闻怪事。栏目同质化现象也十分严重:在同一城市不同的民生新闻栏目里不仅内容有很多重复,而且同一事件由于采编水平、素质的不

24、同竟在同一时间里竞相演绎,让人不置可否。由于过于强调民众话语权,加之民生新闻采编者的观念与价值趋向,在画面、声音、文字的选取与表现上,因有意向着所谓的“民众” ,都是有选择性的、有限制的,受镜框制约的、单意性的(只有一个视点)是机械性加工润饰的结果,它代表媒体所展现给观众的信息远非是整个情景或背景,而只是包含了全体中非常有限的部分。民意的通畅表达,是疏解社会中一些抱怨情绪的前提。而促进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有序表达,更是防范和化解社会平安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作为党的喉舌的传统媒体,在关心弱势群体,强化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同时,必须要把握好一个“度” ,媒体决不能偏听偏信。著名学者于丹这样解释“话语权

25、” :话语权掌握在谁手里,决定了社会舆论的走向。(2)民生新闻普遍存在着新闻娱乐化倾向。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一些民生新闻对色情、暴力、凶杀内容趋之若鹜,在制作手段上存在娱乐化倾向。为追求视觉刺激,常常采用过程实拍、细节展现的报道手法,从而使低级下流、污浊不堪的东西充斥荧屏。更有甚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惜歪曲事实真相,曲解新闻事件,甚至将新闻事件庸俗化,而置媒体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于不顾,过度炒作,一味追求轰动效应。民生新闻的娱乐化倾向,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新闻事件叙述的娱乐化,另一方面是对画面的渲染。在镜头的展现上过分强调视觉冲击力,过度渲染;在写法上文字刻意煽情,将记录变为演绎;在编辑与

26、制作上刻意将事件神秘化、悬念化、故事化,甚至不惜误导受众,对受害者不合时宜、不负责任地调侃,对事件的参与者缺乏人文关怀。 (3)强调新闻本土化,追求原生态。民生新闻强调本土化,追求原生态具体表现在:不去探求事件的社会原因和背景因素,而是一味地强调本色表达,自然主义地展示社会现象,让观众看所谓的客观真实。这类新闻最突出的表现是流水账化,大量地运用所谓的原生态话语、画面,广泛运用同期声,采访拖沓冗长,镜头拍摄很随意,把原始的镜头也就是素材堆砌在一起,最关键的是后期制作与编辑也比较随意。导致民生新闻采访弱化与编制粗糙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民生新闻的本土化、原生态,主观上认为民生新闻面对的群体是低端观众

27、群,没有必要做得精练简洁;另一方面是民生新闻栏目的长度偏长,大多数市级台与地方台,民生新闻栏目都在半个小时以上,而每天有价值的本土化新闻事件在相对的时间与空间内又十分有限,也只能流水账似的采访凑满栏目时间。19 【正确答案】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拥有的听、说、读、写诸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

28、机、录像机等广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我国的受众,由于性别、文化、民族、职业等差异,媒介素养的程度不一,低下者居多,他们上网的唯一目的就是娱乐、游戏,这使得网络呈现出一种泛娱乐化倾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作为“ 第二媒介时代 ”的公众,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因此,作为现代社会的媒介公民,也应从两方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三、论述题20 【正确答案】 在新闻报道领域,选题指的是媒体工作人员,包括记者和编

29、辑计划在下一期的报纸、电视栏目等媒体上呈现的东西。例如,很多媒体都会定期召开编辑会,由记者和编辑报自己的选题。选题策划指的是编辑部根据已经确定好的选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报道方式、报道规模、采访对象等具体的选题执行规划。选题是比较宏观的、粗糙的想法;而选题策划更为详细,是针对选题所作的进一步的规划和设计。选题和选题策划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好的选题需要详细、细致的选题策划,需要编辑部各个成员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此,才能将一个好的选题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在电视节目中。选题策划的精细与否直接影响到选题的执行效果。【知识模块】 新闻采访21 【正确答案】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

30、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其报道对象大致上有这样几种类型:(1)先进模范人物 典型人它是指新闻媒体报道的在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区,其事迹或思想观念能够代表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闻人物或人物集体,一般称为典型人物。如吴满有、焦裕禄等人物通讯。(2)新闻人物新闻人物包括与事件有关的新闻人物、精英人物。如华罗庚等人物通讯。(3)凡人奇事,奇事凡人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大量平凡的劳动者,他们不属于哪级树立的典型,亦无轰轰烈烈的业绩,但他们的一事、一语、一情、一思,他们的所作所为符合我们报道的主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的精神。如解放军报报道的小铁锤传奇,报道了一个壮实的志愿兵孙铁锤。(4

31、)“冰点”人物这类人物似乎没有值得特别提起的先进思想和传奇事迹,他们并非因事迹而进入人物通讯,而是因为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生存状态值得社会关注,具有一定的社会认识价值,才被作为报道对象。如广州日报人物通讯下辈子,我们还当母子,是一个痛失爱子的母亲讲述失去生命的儿子。(5)批评或揭露性报道中的反面人物 这类人物主要是各类反腐败案件中的党政干部。如关于成克杰的人物通讯。【知识模块】 新闻写作22 【正确答案】 (1)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画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

32、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2)事件通讯的写作要求: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

33、、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知识模块】 新闻写作23 【正确答案】 (1)解释性新闻起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新闻界,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与纯新闻(即以报道动态为主的消息)并驾齐驱的新闻体裁。据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介绍,在美国一些著名的大报,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解释性报道占了 70以上的版面。(2)解释性新闻的写作要求:深入地占有背景性材料,科学地安排背景性材料。解释性新闻说到

34、底是一种背景性新闻,主要依靠背景性事实材料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因此,掌握和运用好背景性材料,是写好解释性新闻的关键所在。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时,注意适当补充以下有关事实:历史性的、环境性的、简历性的、数据性的、反映性的事实。这样写,可以使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更为明白易懂。把写作重点放在揭示新闻事件背后的新闻上。解释性新闻的写作重点不在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过程上,而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和影响、意义等方面。具体说来,其写作侧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b新闻事件对各方面的影响;c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向;d新闻事件的含义及本质。记者应围绕着上述几方面的问题收集资料

35、、采访新闻事实。当然,每一条解释性新闻都会有一个主题和重点,记者应根据报道需要,突出某一个方面,围绕一个中心,把它写深写透。注意用事实说话,慎用议论。灵活地安排新闻性事实材料和背景性事实材料,力求使上述两种材料巧妙穿插,使报道富有色彩。注意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和解释,增强报道的说服力。【知识模块】 新闻写作24 【正确答案】 组稿即稿件配置,有助于充分挖掘新闻信息资源,全面反映报道客体,深化主题;有助于灵活多样地运用表现手法,加强传播效果;稿件配置有助于优化媒介的新闻产品,表现风格特色。组稿需遵循的方法和原则:(1)同题组合。即将若干条稿件放置在同一个标题之下,作为一个整体发表

36、。可以组合内容相同的稿件;也可以组合内容性质对立的稿件;或者组合内容互为补充的稿件。(2)专栏组合。即以集纳性的专栏集中与主题相关联的稿件。(3)集中编排。就是将若干条内容相关的稿件集中在一处刊登,即集纳。与同题组合不同,集纳要保留各自的标题,而不是用同一条标题来统率他们。组稿体现着编辑部的态度和立场。【知识模块】 新闻编辑25 【正确答案】 (1)记者述评,又称新闻述评或述评新闻,简称述评,顾名思义,是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评论,以评论为核心的新闻。它主要由报刊记者采写,一般都是抓住当前形势和工作发展中某一重要的或转折的时刻,或针对某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用有述

37、有评、评述结合的方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及时分析形势,揭示事物本质,指明前进方向,给读者以启迪和引导,现实性和指导性都很强。(2)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写好由头,巧用背景述评在一般情况下,应以“述” 为由,以“述”为主,以评 “点睛”。因此,开头总是交代依托,即一个地区、一个方面的某种形势,再以类似的典型事例作“衬” ,引申发挥,阐明主题;或从某件具体的事情谈起,然后引出启示,逐步阐明观点,当然,也有从直接提出某个问题入笔的。夹叙夹议,虚实结合常用的表现手法有:a 就事论理,就实论虚;b总括论点,以虚带实;c 逻辑论证,丝丝入扣。【知识模块】 新闻评论26 【正确答案】 当谣言和网络结合起来形成

38、网络谣言时,其舆论影响力和社会危害性将大大增强。如果处理不当,容易损害健康的舆论氛围和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针对网络谣言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社会透明度。谣言本身并不可怕,任何谣言都止于公开。要想控制谣言“走遍天下” ,真相必须传播得更加迅速,政府部门应该及时、迅速公开权威信息,消除人们的疑虑和恐慌。权威部门的说法不能只是简单的辟谣,而应有详尽的数据和资料。在处理受日本核辐射影响的一系列事件时,我们的政府部门考虑得更加全面,并不是单纯地说“不受核辐射影响”“海水未受污染”等,而是列出环保部门的每日监测数据,加上一些卫生和水产

39、等专家的详尽解释,让老百姓彻底消除疑虑,及时粉碎谣言。针对谣言,权威部门不应只是“灭火者” ,信息公开机制要贯穿于平时,而不只是针对突发事件,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各级部门的权威,从而取得公众的长期信任。(2)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完善网络谣言预警机制。网络空间的自由也不是无限度的。网络不应该成为各种虚假信息的天堂。针对网络谣言,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予以足够重视,加强监控力度,建立有效的网络谣言等负面信息预警机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应,及时处理,发挥网站在网络谣言管理中的作用。传统媒体在面对网络上的信息时,要充分发挥信息过滤的职能,将网络谣言拒于大众传播平台之外。网络媒体也要提高社会责任感,对没有信息来

40、源的信息批判性地审视,以免在机械的复制、粘贴中沦为信息垃圾场。值得欣慰的是,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网络在谣言传播中的负面作用,开始在网络上做文章,以期切断谣言的网络传播路径。2010 年下半年,新浪微博就开始启动辟谣工作。同年 11 月份成立了辟谣小组,挑选有经验的编辑专职参与。他们不但自己核实信息真实性,还开放私信,提供举报邮箱,让网友举报,然后再通过查证媒体、电话连线、网络源头搜索、实地探访这些方式来核实信息,一般都要查到百分之百的证据才能确认。(3)建立网络违法违规处罚体系,及时打击不法行为。我国刑法第 105 条第2 款、第 181 条、第 221 条、第 291 条,分别对以造谣等方式煽动

41、颠覆国家政权、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交易的虚假信息、捏造并散布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虚伪事实、编造恐怖信息等行为做出有罪规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2005 年 9 月 25 日联合发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中不得含有“ 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 的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对于“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将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这些年,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在不断升级。然而,作为新闻传播平台,同时也是犯罪场所

42、和犯罪手段的互联网所面临的法律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专门的网络法。我国的网络监管法律规范分散于民法、行政法、刑法等不同的法律中,一般都由传统法律加上网络专门法规、规章组成,不仅不成体系,而且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可操作性。执行部门要么重叠,要么不明确,责任分散。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网络管理的法律体系迫在眉睫。它将有利于打击恶意制造、传播网络谣言、破坏社会稳定的不法分子,从源头上有效地遏制恶意网络谣言的产生。(4)呼吁推行网络实名制。随着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不能再用虚拟世界这个概念来虚构世界了。很多以发布正规消息的方式去发布虚假消息的,这时候可能就越

43、过底线了。这个时候全社会都应该去思考互联网的边界在哪里,我们每一个人在互联网上发布微博也好,发布消息也好,发布博客也好,网民在自由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当然也有义务尊重他人和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有必要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实行网络实名制的目的并不是限制人说真话,而是限制人不负责任地乱说话。从技术层面来说,网络实名制应该是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网民作为读者,也就是在网上获取信息时不需要实名;作为作者,也就是在网上上传信息时则需要实名注册。(5)提高网民媒介素养,疏导社会公众负面情绪。谣言止于智者。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公众的辨别能力成反比。网络谣言的扩散往往与一些网民以感性的姿态,对谣言缺少理性思考的跟风紧

44、密相关。加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民对网络信息的思考判断能力,对于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另外,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网络谣言体现的种种社会负面情绪,对于群众的不满情绪应及时疏导。对于公众意见比较大的问题和领域,应切实纠正自身工作的不足,努力提高工作效果,从源头上疏导、消除公众负面情绪,进而削弱网络谣言传播和危害社会稳定的社会基础。应对网络造谣者和“恶搞” 人,应该坚持“理制君子,法制小人”的原则,一味地讲求和善、只满足于一般的理性呼吁和道德谴责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呼吁,对于恶意的网络造谣者和“ 恶搞 ”人,执法部门更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予以经济上的处罚和刑事责任的追究。唯有如此,网

45、络造谣者才能有所收敛,网络谣言才能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27 【正确答案】 司法活动应当在公众的监督之下,而媒体监督则是公众实现监督的主要方式。较之一般的公众监督,媒体监督拥有强大的优势,如强大的信息收集与汇总能力、信息传播与影响能力等。尤其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传媒在社会监督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诸如刘涌案、许霆案、赵作海案等无不体现了媒体对司法的影响。但是,也应看到,媒体监督是把双刃剑,其在实现司法公正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媒体的公益性与私益性并存同司法公正的关系。利益是每个社会主体存在与追求的目标。媒体也不例外。从社会公益的角度来讲,媒体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职责,其在维护社会群体利益

46、、实现社会整体公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三鹿奶粉事件正是媒体人的曝光才使公众认识到了问题的根源。正因为如此,有人把新闻媒体称为社会公器。但从社会私益的角度来看,媒体毕竟不同于法院这样的司法机关,其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会生活参与者,有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利益需求。随着媒体转企改制,市场化运作,其社会私益性以及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商业利益的特性将更为突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或市场份额,部分媒体将个体私益放到了更为偏重的地位,失实报道也就自然发生了,社会公益让步于私益的基本需求。如 2007 年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关于纸做的包子的报道就纯属虚假报道。因此,作为社会舆论或公众的表达工具,新闻媒体既具有私益性,

47、也有公益性,而从其与公众的关系来看,其公益性应为其根本特征或属性,维护公益应是媒体报道价值选择的第一位。由此可见,新闻媒体的私益性与公益性决定了其在对司法案件报道时的两面性。疏导媒体与司法关系建立理性、互动的良性关系。媒体与司法的天然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司法公开来弥补。最高人民法院两个规定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媒体与司法的关系,媒体可以从立案、庭审、执行、文书、听证、审务五个层次实现对司法程序的监督,可以说媒体对司法的监督更加具体化、明确化。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司法审理程序的公开,尤其是对媒体的监督更趋于透明化,说明在司法与媒体的关系上,司法选择了媒体监督的积极意义,正如规定中明确的,

48、“为进一步落实公开审判的宪法原则,规范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工作,妥善处理法院与媒体的关系,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司法公信,制定本规定”。这是现行法律在司法程序上第一次正式打开了媒体监督之门。可以说,这也是人民法院期望正确处理司法与媒体的关系,发挥媒体对公众的正确引导作用所做的改革。从媒体报道内容上进行规范。第一,媒体对个案的报道只能局限于对事实、当事人的描述,对案件的性质等实质性内容不能进行非专业性判断和单方面的预测,以免误导社会舆论。第二,媒体对司法案件的报道在坚持新闻性的前提下,一定要注意报道的全面性、客观性。对于争议性强的案件,如要提及所谓的民意,也要尽量

49、体现社会各个方面的意见。例如,在大学副教授聚众淫乱案件的报道问题上,不能只体现或过多体现私权自由、换妻无罪的观点,而较少体现涉及法律的明文规定、社会的公序良俗等方面的观点。又如,在陕西邱兴华案中,媒体对被告人邱兴华的家庭状况以及家人等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而对众多被害人的家庭情况却较少涉及,最后在媒体的引导下,被告人的家属得到了大量的社会捐助,而众多被害人的家庭却被忽略了,这样的结果不免使人迷茫。从媒体人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上进行规范。媒体人作为新闻工作者不仅仅具有新闻的敏锐力与洞察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危机感,既要敢于揭露司法不公的各种现象,也要具备依法报道的基本素质。当然,这有待于新闻法以及相关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台与细化。总之,媒体监督与司法公正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现代社会司法公正的实现有赖于媒体的监督,而客观的媒体报道可以引导公众意识更趋于理性,以实现媒体与司法的共同责任即维护社会公益与司法公正。虽然由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社会角色,媒体与司法的互动关系可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偏差,但它们在存在的社会价值方面是完全一致的。在司法活动逐渐公开透明、更趋规范与完善的情况下,媒体报道也应该逐步规范与完善。28 【正确答案】 我国拥有丰厚的文化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ITU-T K 75-2008 Classification of interface for application of standards on resistibility and safety of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Study Group 5)《通信设备的耐受性和安全的标准应用接口的分类 5号研究组》.pdf ITU-T K 75-2008 Classification of interface for application of standards on resistibility and safety of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Study Group 5)《通信设备的耐受性和安全的标准应用接口的分类 5号研究组》.pdf
  • ITU-T K 75-2016 Classification of interface for application of standards on resistibility and safety of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Study Group 5)《对电信设备的安全性和可抵抗性的标准的应用程序接口的分类(研究组5.pdf ITU-T K 75-2016 Classification of interface for application of standards on resistibility and safety of telecommunication equipment (Study Group 5)《对电信设备的安全性和可抵抗性的标准的应用程序接口的分类(研究组5.pdf
  • ITU-T K 76-2008 EMC requirements for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equipment (9 kHz-150 kHz) (Study Group 5)《(预刊)电信网络设备(9 kHz -150 kHz)的电磁兼容性要求》.pdf ITU-T K 76-2008 EMC requirements for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equipment (9 kHz-150 kHz) (Study Group 5)《(预刊)电信网络设备(9 kHz -150 kHz)的电磁兼容性要求》.pdf
  • ITU-T K 77 AMD 1-2013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oxide varistor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installations Amendment 1 New Appendix III C Characterizing thermally protectGro.pdf ITU-T K 77 AMD 1-2013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oxide varistor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installations Amendment 1 New Appendix III C Characterizing thermally protectGro.pdf
  • ITU-T K 77 CORR 1-2011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oxide varistor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installations Corrigendum 1 (Study Group 5)《通信设备保护用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的特性 勘误表1 5号研究组》.pdf ITU-T K 77 CORR 1-2011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oxide varistor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installations Corrigendum 1 (Study Group 5)《通信设备保护用金属氧化物压敏电阻的特性 勘误表1 5号研究组》.pdf
  • ITU-T K 77-2009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oxide varistor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installations (Study Group 5)《用于电信装置保护的金属氧化物电阻片的特性 5号研究组》.pdf ITU-T K 77-2009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oxide varistor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installations (Study Group 5)《用于电信装置保护的金属氧化物电阻片的特性 5号研究组》.pdf
  • ITU-T K 78-2009 High altitude electromagnetic pulse immunity guide for telecommunication centres (Study Group 5)《通信中心的高空电磁脉冲免疫力指南 5号研究组》.pdf ITU-T K 78-2009 High altitude electromagnetic pulse immunity guide for telecommunication centres (Study Group 5)《通信中心的高空电磁脉冲免疫力指南 5号研究组》.pdf
  • ITU-T K 78-2016 High altitude electromagnetic pulse immunity guide for telecommunication centres (Study Group 5).pdf ITU-T K 78-2016 High altitude electromagnetic pulse immunity guide for telecommunication centres (Study Group 5).pdf
  • ITU-T K 8 FRENCH-1988 SEPARATION IN THE SOIL BETWEEN TELECOMMUNICATION CABLES AND EARTHING SYSTEM OF POWER FACILITIES《土壤中通信电缆和电力设施接地网络间的间隔》.pdf ITU-T K 8 FRENCH-1988 SEPARATION IN THE SOIL BETWEEN TELECOMMUNICATION CABLES AND EARTHING SYSTEM OF POWER FACILITIES《土壤中通信电缆和电力设施接地网络间的间隔》.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