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学概论(综合)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1 谈谈你对新时期党报发展的认识和思考。2 结合当下媒介生态环境,论述如何重树党报的权威。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复杂化,我国进入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期,诸如西藏 314 事件、新疆暴力事件、瓮安暴力事件、重庆出租车罢工等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试结合 12 个案例,分析传媒在群体性事件中应承担的职责及发挥的作用。4 试辨析:根据西方学者对新闻媒介传播效果的研究,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5 怎样理解新闻业的职业使命,在当下新闻业应如何履行自己的使命?6 试论述大众媒介与政治、经济
2、的关系。7 大众传媒在社会危机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结合事实加以分析。8 谈谈你对“ 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 ”的看法。9 简述“议程设置理论 ”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10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11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者应如何恪守新闻专业主义。12 公民新闻对新闻专业主义(特别是专业权威)的影响。13 如何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整合社会功能?14 简要说明为什么“ 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15 简述世界新闻传播的不平衡状态。16 简述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17 两级电视18 制播分离、编营分离19 魔弹论20 意见领袖21 新闻职业道德22 新闻专业主义23 新闻媒介的共性24 新闻媒介的双重
3、属性25 全党办报新闻学概论(综合)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战线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应看到党报等新闻媒体在主动推进社会进步的步伐上还比较缓慢,特别是在舆论引导上缺乏自觉的创新意识。其具体表现是:从宣传内容和形式上看,有些宣传还是内部文件的照本宣科,无法让广大干部和群众清晰明白地了解;在宣传方法上,呆板僵化,语言枯涩,沿袭惯性的东西较多;主动设置议题能力较弱。存在以上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我们的新闻媒体对新闻宣传规律没有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不深入,没有形成自己的新闻理念和新闻理论。因此,新时期发展党报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办好党报必须科学地
4、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涉及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其中包括:新闻是以事实为依据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意识形态属性是新闻的重要属性;新闻媒体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当前要办好党报,切实引导舆论,必须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识,明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是实事求是,而不是教条主义;不能曲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当成说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战斗精神” 和“科学态度”的结合。(2)加强党报建设,提高党报舆论引导能力,必须明确什么是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我国新闻事业的社会主
5、义性质,决定了党报必然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平台,是传达人民心声、体现人民意愿的重要渠道,是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的工具。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就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的团结,而不是制造混乱。(3)不断深化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提升党报宣传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深化认识新闻传播规律,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进行选择、加工制造和传播新闻。要求新闻媒体在有利于社会、国家、人类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公布重大新闻事件真相,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占据舆论制高点,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加强舆情分析,努力提高媒体主动议题设置的能力。新闻媒体要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增强议题
6、设置的科学性。面对国内广大群众,党报要通过议题设置,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面向国际时,要善于通过恰当的议题,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符号和方式传播声音,帮助世界了解中国,消除敌意和误解,同时要在国际议题设置中发挥积极作用,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实现党报宣传从内容、形式到方法、手段的创新,要求内容的新鲜和与公众心理的贴近,善于采用最新的传播方式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的信息互动。【知识模块】 中国的新闻改革2 【正确答案】 (1)舆论格局的变化党报一直是党、政府、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在媒介形态尚不丰富的年代,党报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宣传
7、工具,是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也是社会公共舆论的主导者。随着媒体形态的丰富,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党报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不再是人们选择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人们不仅可以借助互联网在第一时间接收海量信息,而且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发表看法,自由地与他人交流,把自己视作意见领袖,传播自己的观点,更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参与新闻等信息的编辑与传播。就这个角度而言,党报在宣传和引导舆论方面的角色越来越弱。(2)新时期发展党报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办好党报必须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明确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明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坚持新闻的意
8、识形态属性,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切实引导舆论。加强党报建设,明确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的团结。我国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党报必然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平台,是传达人民心声、体现人民意愿的重要渠道,是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的工具。中国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就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的团结,而不是制造混乱。不断深化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提升党报宣传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a深化认识新闻传播规律,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而进行新闻选择、加工制造和传播,同时改变观念,适应“ 全媒体编辑部 ”。要求新闻媒体在有利于社会、国家、人类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公布重大新
9、闻事件真相,如果无法在第一时间刊登一些较为敏感的突发事件报道,也要考虑在子报、子刊和网站、手机报等外围媒体上即时发布有关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占据舆论制高点,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b加强舆情分析,努力提高媒体主动议题设置的能力。新闻媒体要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增强议题设置的科学性。面对国内广大群众,党报要通过议题设置,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人民群众可以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面向国外时,要善于通过恰当的议题,以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符号和方式传播声音,帮助世界了解中国,消除敌意和误解,同时要在国际议题设置中发挥积极作用,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c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实现党报宣
10、传从内容、形式到方法、手段的创新。要求内容的新鲜和与公众心理的贴近,在报道策划中优先选择那些既是国脉所系,同时又是民生热点的报道,通过对重大新闻的贴近性报道,善于采用最新的传播方式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的信息互动,“让主流的声音更贴近” 。d利用新媒体,线上线下引导舆论。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应该利用好新媒体,在新媒体中掌握话语权,例如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在微博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传统媒体、新媒体二者相互合作,分别以不同的报道方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构建和谐社会。e用深度报道优势,提高自身的权威性。新媒体出现后,舆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但新媒体传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谣言等
11、问题屡禁不止。党报应利用深度报道的优势,对一些谣言进行深度调查,还原事实原貌,不仅可以止住谣言,而且可以强化权威性,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知识模块】 中国的新闻改革3 【正确答案】 群体性事件是当代中国的特殊现象,是社会矛盾在当前国情和现行体制下的特殊表达方式,透过群体性事件这面镜子,当代中国社会矛盾和体制缺陷的纵深结构便可窥见一斑。大众传媒作为公众了解信息的通道、守望社会的窗口、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桥梁,以及社会舆论引导的力量,其在群体性事件处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使着重要职能。媒体作用发挥得当,会对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和处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此过程中,传媒应该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信
12、息公开的窗口,客观报道的渠道。大众媒介是信息公开的重要窗口,也是公众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群体性事件往往成因复杂,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方方面面,很大一部分群体性事件与政府部门及有关领导对政策宣传不够有关。因此,媒体应发挥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积极向群众宣传政策,对于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以及时事民生方面的信息,要充分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增加信息的公开性和政务公开的透明性,引导群众在法律框架内表达诉求,解决矛盾。媒体应站在社会和国家利益的高度,既坚持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又及时澄清事实、疏导热点,实现社会和国家利益与新闻真实的高度融合,切实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2)利益表达的通道,社
13、会矛盾的减压阀。矛盾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导致社会冲突的总根源。群体性事件剧增的背后,本质上是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民众对社会不公、官员腐败等的怨恨和不满。在信息不公开的情况下,这种压抑的诉求极易在极端情况下被引爆,从而形成迅速蔓延的群体性事件,产生巨大的社会危害。以贵州瓮安“6 28” 事件为例,从一起单纯的民事案件,最终酿成一场严重的打、砸、烧的群体性事件,就是因为矿难纠纷、移民纠纷、拆迁纠纷等多种纠纷相互交织、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因此,有必要构筑健全的利益表达制度和意见反映机制,在可控制范围内容忍冲突的发生,为社会主体设置相应的宣泄不满情绪的渠道。针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能够释放一部分与
14、现行秩序对立的社会力量,起到“疏导” 和“减压”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消除、分化对立情绪,缓解矛盾的尖锐性,疏通表达意志的渠道,从而避免引起社会动荡。(3)群众监督的利器,引导舆论的关键。新闻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报道,可以发挥监督功能,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助于各方形成对矛盾的正确认识与合理化解,更能促进整个社会认同程度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要关注事态,用议程设置典型报道等手段,既要保护公众的物质利益,更要保护他们的表达权利。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和评论,把公众舆论引导到理性和建设性的轨道上来,从而有利于群体性事件的圆满解决。新闻舆论监督是实现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社
15、会公平、党政廉明的助推器。如果没有媒体的舆论监督,孙志刚的死也许不会推进救助法的出台,毒奶粉还在残害儿童,无数矿难还在掩盖之中。大众传媒应该是真正的社会喉舌,它要体现社会利益,反映社会实情和民众呼声,正面的、负面的东西内容客观表达,这对党、对国家、对社会都有重要意义。(4)社会和谐的柱石,公民社会的推动器。构建公民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营造和谐繁荣的舆论环境,倡导和树立现代公民精神都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要准确把握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规律,深入科学地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趋势,使民意通过媒体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表现,反映百姓和受众的呼声,正确对待以现代化为取向、由传统社会向
16、现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出现的类似现象,这也有助于人们找到切实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之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媒体应有的贡献。媒体的力量与立法、行政、执法三大权力不同,它来源于社会的开放性,来源于民众自下而上的参与,来源于对民意客观准确的反映,它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政治权力,而是一种参与性、监督性的话语权力。正是这种不同,注定了媒体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一种制衡政府的天然责任。越是在政治权力所不能及的地方,越是在官民之间不能调和、立场有着难以弥合差距的事情上,媒体越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群体性事件正属于这种情形。如果政府有能力独立处理好矛盾,群体性事件就不会发生;正是因为政府力有未遂,才更需要
17、另外一种力量,居中协调,促使和帮助各方实现沟通与妥协,使事态朝着建设性方向发展。可以,群体性事件报道是在当代中国特殊社会矛盾和体制约束下,媒体所能发挥最大作用的舞台。但是要登上这个舞台并坚持下来,以一己之力推动社会前行,保存持续战斗的能力,这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还需要对中国国情和体制性约束边界的深刻洞察和智慧把握。【知识模块】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4 【正确答案】 题中描述的观点是新闻媒介传播效果研究中的“魔弹论” ,又称作“靶子论”“皮下注射理论”。该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的许多提法是不合理的。具体分析如下:(1)此观点属于西方早期新闻传播理论中的强效果论,流行于 20 世纪 20
18、 年代至 40年代。它的产生和流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些传播现象密切相关,也由此导致其片面性和局限性。(2)按照“魔弹论”的观点,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主动的,而受众则是被动的。传播者把“ 信息子弹”发射出去,受传者必被击中,应声倒下,传播效果直接而明显。而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表明,受众是复杂的、能动的、有自主性的行为主体,会出于自身需要对“ 信息子弹 ”进行选择和评价,并决定是否接纳。现代政治传播研究也表明,受众对于宣传信息必须先“人心人脑” ,才能发挥作用。总之,“魔弹论 ”的产生没有科学根据,它过分夸大了传播效果,忽略了影响大众传播的各种社会因素。另外,它完全否定了受众在大众传播中
19、的能动性,片面地认为受众是消极的、被动的,可以被传播任意影响和改变的。所以,这种理论只是特定社会阶段的产物,不是一种科学的理论。【知识模块】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5 【正确答案】 新闻传播业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它承担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授知识、影响道德的社会责任。新闻工作者有着“无冕之王” 的称号,这就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1)新闻职业道德的内涵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它借助于舆论力量促使新闻工作者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等 4 个基本方面。职业理念:主要涉及新闻工作的宗旨和“ 为什么”“ 为谁” 从事新闻工作。为人
20、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职业态度:新闻工作必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职业纪律:新闻工作者必须严守媒体内的各项规章制度。职业责任:新闻工作者需竭尽全力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2)当下新闻业应如何履行自己的使命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任务在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作为当代新闻人需做到以下几点: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舆论导向作用,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为当代新闻人,还应具有良好的新闻职业精神。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应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换的社
21、会环境和媒体环境。作为新闻人要有极高的自律意识,能做到主动的反思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地进行改正。【知识模块】 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6 【正确答案】 (1)大众传媒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大众媒介的宏观影响集中体现于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例如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中,媒介大多实行私有制,媒介相对独立于政府,并通过市场为公众服务;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中,媒介大多实行国有制。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微观影响,主要表现在大众媒介是政治活动最重要的宣传工具。大众媒介用于发布政治信息、宣传政治主张、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形象、进行舆论导向,以利于推行政府的施政纲领,稳定政局与社会。此外,一
22、些非制度化的、非常规性的政治活动也可能对媒介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政府官员个人与媒介的交往,历届美国总统对媒介的个人态度也大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媒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新闻媒介在现代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新闻媒介已成为重要的中介机构,其主要体现在:a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主要手段是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统一人们的观念。b参与政治决策,一是通过提供政治报道和信息,影响公民对所参与的政治决策相关问题的了解程度甚至判断,也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功能使得某些信息凸显出来,影响公民的政治决策;二是通过影响舆论来影响政治决策,比如利益集团往往会借助媒介不断宣传政治主张,唤起公众的关注与认同,为他
23、们的主张进入政治程序做舆论准备,进而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c塑造政治文化,主要是大众传媒不断阐述了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合理性,澄清一个国家的政治目标,鼓励大众参政议政,唤起大众意识和政治热情。d进行舆论监督。大众媒介将公众的监督传达给政府,同时也将政府的所作所为呈现给公众,以使政府接受公众的监督。此外,大众媒介还能影响、引导甚至制造舆论。(2)大众传媒与经济的关系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具有决定性影响。表现在:a经济体制制约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比如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大众传媒基本只发挥单一的宣传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决策主体多元化使社会对信息的有益需求大大增强,传播信息成为大众传媒的第一功能
24、。b经济体制决定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大众传播走向市场,为争取受众、争取广告,新闻媒介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新闻媒介已经从以传者为中心逐步向以受者为中心过渡。c经济发展推动大众传媒快速扩张,一方面提供大量的广告,使得大众传媒得以维持日常运转和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为大众传媒提供大量消费者。d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力量。通信的发达为媒介快速传送信息提供了便利;交通的四通八达极大地方便了记者采访新闻和报刊的发送;科技发明以及制造业发达为大众传媒提供了最先进的采访、编辑、传送设备。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a收集与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b监督市场秩序
25、、反映社会舆论、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他偏差。c刊登商业广告、激活或满足消费需求。d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本国创造大量利税,提供大批的就业机会。【知识模块】 大众传媒与社会7 【正确答案】 社会危机主要是指某项自然或社会问题的忽然出现,打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对民众的基本生存状态造成或即将造成不利影响,阻碍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这类问题包括大型自然灾害、突发公共破坏事件、社会利益结构失衡、社会群体间矛盾激化等。近年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危机多次发生,如 512 汶川大地震、天津港爆炸事件等。社会依靠传媒传递信息,传媒是政府对民众发言的重要渠道
26、,又是民众实现知情权的主要途径,社会危机事件中,民众对信息和真相的获知欲望更加迫切,传媒的作用及表现在社会危机处理中至关重要。(1)确立信息公开制度,提供充分信息,满足受众信息需求,调控公众心理危机发生后,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发生变化,心理上也会产生一定压力,对各种信息十分敏感,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相对降低,流言、谣言也会相对增多。危机爆发使得原有的组织传播减弱,因而媒体成为社会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新闻媒体应及时大量地发布真实信息,发布权威信息,满足受众知情权以及求知心理的需要,也可以制止流言,消除恐慌心理,调控公众的心理情绪。(2)引导公众舆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众获得信息的渠道增多,在
27、社会危机发生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完全造成的谣言十分普遍。媒体理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力争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向公众报道新闻事实,同时,随着事态的进展,在分析整合信息的基础上向公众及时报道业内对事态发展趋势的估计,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3)弘扬正能量,传递人文价值观与关怀经历危机,公众的生命财产遭到威胁和损失,心理充满恐慌和焦躁不安的负面情绪。但往往危机可以激发了全民互帮互助、万众一心、勇于奉献的人文精神,媒体应正面弘扬这种精神,竖立社会正能量。(4)塑造和维护国家形象国内媒体在社会危机发生时的表现也会影响到外界对于中国形象的判断。国内媒体应做到信息发布的及时准
28、确、信息报道的深度透明和信息的全方位公开。(5)科学总结危机,理性反思应对公共危机的最终目的是要消除危机对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恢复社会稳定。因此,当危机即将过去,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公众对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理性总结,避免重蹈覆辙。通过现场报道、专题、专家解说、政策解读、宣传和组织学习抗灾救灾知识等多种形式,加深人们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提高公众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技能,激励人们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团结协作、奋勇拼搏的精神。让经历过危机的社会公众,能够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可能发生的危机中将损失降到最小的程度。【知识模块】 大众传媒与社会8 【正确答案】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体制
29、的转轨和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独特的经济力量迅速崛起,使新闻学研究面临许多崭新的问题。新闻学通过借鉴大众传播学实现补充与发展的要求日益紧迫。尽管新闻学和传播学两门学科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思维模式和文化积累,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新闻媒介的改革,这两门学科的转化整合也是大势所趋。(1)新闻学转向大众传播学,存在相对成熟的学科背景,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新闻学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是探索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大众传播学以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为支点,研究重点是大众传播工具与社会,以及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等的关系。新闻学以新闻
30、和新闻传播为核心,大众传播学则把信息当作核心研究对象,新闻与信息相互交叉,同胞式的研究内容成为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整合的必要前提。研究对象存在重叠,大众传播学中主要以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报纸、广播、电视与新闻学研究对象重叠。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都注重传播对象的角色,新闻学强调“ 读者需要”理论,大众传播学强调受众理论,这就使两者存在天然联系,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新闻学侧重以媒介为本位的读者理论,而大众传播学则把受众理论置于整个学说的核心位置。(2)新闻改革要求新闻学吸取传播学的理论养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以及新媒体技术变迁,新闻学研究对象的媒介呈
31、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媒介结构发生变化,过去以报业为主,辅以广播、电视的格局,被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共存竞争的局面代替,且媒介分化趋势明显,媒介品种急速增长。媒介功能发生变化,从过去单一的宣传功能转变为提供信息、进行宣传、传播知识、提供娱乐等多元化的功能。媒介功能的变化体现出媒介把视角转向了传播。媒介经营方式的变化,即媒介产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媒介已从事业型转向产业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成为市场经济中重要的经济力量。报业的集约化印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理论、受众理论、竞争理论的实际意义。新的媒体环境下,新闻学传统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无法应付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也不能为媒介发展引路,因此
32、需要吸取大众传播学的养分,转化为自身的机能,开辟新的研究领域。(3)转化的途径。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的核心内容受众理论。新闻学一向以宣传为本,读者理论是以媒介为本位,而非以受众为中心,只强调自上而下的灌输,没有把宣传和受众需要结合起来,这种理念不利于新情况下的媒介发展。受众观念的引进,促使新闻实践日益重视受众地位,受众从被动的角色成为主动参与媒介运作的积极角色,注重受众与媒介发展这种关系,积极根据受众需求提供信息产品。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的效果理论。传播效果是大众传播活动的中心,内容丰富。例如效果研究中的说服性传播、“议程设置”假说、 “使用与满足 ”、大众传播的强效果理论等对新闻学有
33、着直接的借鉴作用,有助于理顺新闻学中有关宣传、舆论导向、受众兴趣等相互关联而又异质的概念关系,便于新闻学基础性研究的深入,同时有助于借鉴效果研究中常用的定量方法,扩大研究领域和展现新的研究风貌。新闻学需要吸收大众传播学中有关媒介经营的理论。大众传播学涉及的经济内容主要包括两点:首先,信息是大众传播学中的基本概念,媒介发展有赖于信息的传播;其次,广告是大众传播业的支撑点,受众市场、发行市场、媒介的内部管理、媒介的内容选择等都是为了吸引广告,以获得生存条件。当然,新闻学在吸收这些理论时,要符合中国的国情,社会主义的媒介发展要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轨
34、,社会处于大幅度的转型期,媒介发展对新闻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众传播学针对市场经济下的媒介发展,有它独特的引导方式和解题方式,因此,借鉴大众传播学的优秀成果是新闻学的当务之急。【知识模块】 中国的新闻改革9 【正确答案】 1968 年,麦库姆斯和肖对总统大选进行了调查,以研究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并于 1972 年正式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1)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主
35、要观点为: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媒介不仅提供议程,还针对复杂化议题为受众做解释说明。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媒体接触频率决定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的匹配程度,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2)“议程设置”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通过议程设置引导公众
36、对议题的关注以吸引更多的政策宣传对象。强调某项议程内容,提高公众对重要议题的重视程度。通过议程设置,整合媒介议程和公众议程。通过议程设置,注重议题的表达和影响。(3)传播效果研究长期占据传播学研究主流位置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传播研究的主流是美国的经验主义实证研究,经验研究的目的在于维持现有的传播制度,促进传播系统更好运转,维持社会功能。这种背景下传播研究自然而然就注重效果研究。经验研究把效果研究放在研究首位,力图发掘达成积极效果的影响因素,提高传播效率,实现传播者的预期目的。随着批判研究的深入发展,其他视角的研究逐步受到重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效果研究占据主流地位的状况,促进了传播研究整体的多
37、元化和进步。【知识模块】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10 【正确答案】 “ 沉默的螺旋 ”理论最早见于诺依曼 1974 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1980,诺依曼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此进行了全面的概括。(1)“沉默的螺旋”假说命题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 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 “沉默”或附和。意见的表明和“ 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即
38、一方的“沉默” 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 优势 ”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 沉默” 。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大众传播通过营造“ 意见环境 ”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在诺依曼看来,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的“ 理性讨论” 的结果,而是 “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民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 优势” 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2)“沉默的螺旋”的特点舆论观: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效果观:强调了大众传播的强大社会效果和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 认知判断行动” 的全过程,因而媒介
39、具有 “创造社会现实 ”的巨大力量。(3)“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在诺依曼看来,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 :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 皮肤”;同时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 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4)评价“沉默的螺旋 ”假说在理论和实证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它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极力强调“ 多数” 或 “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 “少数派”的作用,但它在下述两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查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
40、个过程中的作用,这正是传统的舆论学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 ”的巨大能力。假说中对传播媒介的“地位赋予”功能,大众传播的公开性和普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性和累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 的困难所作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知识模块】 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11 【正确答案】 所谓新闻专业主义是指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
41、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它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媒体技术带来了新型的传播结构,对新闻的专业性提出了很大的考验,新技术的运用为公众参与新闻的制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公众可以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平台制作和发布信息。新媒体诸如网络等所提供的信息对新闻的客观性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此同时,新媒体也带来了诸如新闻理性和媒介素养培育的难题。新媒体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带来了冲击,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已经不再适用新媒体环境。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专业化、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媒介的独立性地位、媒介的社会责任、公民的媒介素养培育以及媒介的监管力度
42、等问题都摆在了新闻工作者面前。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工作者恪守新闻专业主义应做到以下几点。(1)加强媒介的专业化管理传统媒体环境下,媒体具有专业性,也有着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但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借助自身的传播优势,其社会影响力迅速增强。作为引导舆论的新势力,对新媒体的监管也显得尤其重要。主要的监管方法有三,其一是新媒体的立法;其二是对于媒体从业人员的管理,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专业的业务素养;其三是对公众新媒体使用知识的管理。以上几点是实现媒体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条件,其实践程度直接影响着新闻的专业化。(2)新闻从业者的专业化这里所说的新闻从业者包括两类,一类就是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另一个是
43、“公民记者”。“公民记者”只是普通公众,他们不具备系统的新闻知识和专业的业务素养。但是,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他们却在新闻界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突发事件前,往往是第一手资料的采集者。可以说,“公民记者” 的专业化是新媒体环境下,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的关键。【知识模块】 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12 【正确答案】 (1)公民新闻的产生、定义及特点公民新闻产生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2004 年,美国知名博客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其著作We The Media中首次使用了公民新闻的概念。公民新闻是指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 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
44、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公民新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传播主体的自发性和平民化;第二,传播内容的多元化;第三,传播方式的互动性。(2)新闻专业主义的定义新闻专业主义是指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它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3)公民新闻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新闻专业主义基于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而公民新闻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新闻专业主义的土
45、壤受到了破坏,其核心理念受到了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一直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则。专业新闻媒介的制作流程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把关机制。传统新闻正是诞生于层层的把关和筛选过滤的过程中。从新闻来源到采访内容的选择,再到最终的出版,整个过程都是在严格的把关控制之下完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而公民新闻是由非专业记者所采写的,这些非专业记者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在采写新闻时或仅凭一时兴趣,或只观察到事态发展中的一个瞬间,往往看到的只是片面的真实。传统媒体真实第一,速度第二,而对于公民记者来说速度比真实更重要。因此,公民新闻解构了新闻专业理念中的真实性
46、。客观性。新闻专业主义作为“ 新闻从业人员关于客观性的想象”的观念深入人心。传统媒介机构向从业人员不断教授、传递、灌输、要求着新闻的客观性。传统媒介机构从制度上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相比而言,公民新闻虽然在客观性方面作出努力,但情绪化和主观性让公民很难客观地报道外在的世界。因此,公民新闻撼动了新闻专业理念中的客观性。自律。新闻专业主义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新闻从业者要自律。公民新闻的产生带来了传播者“ 失律” 。其根本原因在于传播者 “自律”的缺失。新媒体时代,公民记者在没有被限制的信息发布过程中责任心降低,网络言论杂芜不堪、无从甄别。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公信力,“ 失律 ”现象增加。除了新闻
47、事实失真以外,公民新闻的失律还表现在新闻低俗化、娱乐化。【知识模块】 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和修养13 【正确答案】 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整合机制的关键,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现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使得社会需要一种在全社会范围之内交流与沟通的整合工具。大众媒介传播的大众化特征,使得它成为社会整合的最佳工具之一。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整合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大众传媒的优势在于传播的广泛性和无所不在的渗透力。大众媒介不仅可以传播主流观念,使之达到全社会的共享,还可以利用媒介运作,构建出某些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并将其纳入主流价值观
48、念的范畴。(2)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以求平衡。各个利益集团都有权使用媒介为自身利益服务,例如大众媒介有效地进行政府与民众以及民众之间的沟通。一方面,政府可利用媒介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制造有利于自身的舆论,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公民也可以利用大众媒介间接地参与国家事务与政府决策。【知识模块】 大众传媒与社会14 【正确答案】 (1)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对象完全一致,都是基本无阶层差别的大众。大文化的对象是基本失去了阶层差别的大众,它所要求的、适合自身的新型载体,必须有能真正为大众所享用的特点。而大众传媒完全冲破传播领域内垄断局面,废除传播活动中长期存在的等级制度,能让大众在毫无外在
49、限制的条件下,自由地享用大众传媒,为传播大众文化准备了最充分的条件。(2)大众传媒的特性契合了大众文化的内容要求。大众文化的内容要求通俗易懂,不断变换花样,求新求变,不要求经典性,供给人们及时短暂消费。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期望为大众所接受,偏好适合大众口味,能为最多的人理解、接受、欣赏。(3)大众文化的形式多追求感官刺激。大众传媒集合了历史上所有传媒的传播手段。以影像刺激为主要手段,辅之以声音、文字、色彩等诸种手段的现代大众传媒,对人类感官形成的刺激,是历史上任何一种传播都无与伦比的。【知识模块】 大众传媒与社会15 【正确答案】 (1)概况:少数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强大的经济、技术、资本实力,掌握着世界上绝大部分的信息传播资源,控制着当今世界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导致信息流向和传播内容的不平衡。一方面,从信息流向来看,基本上都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国际新闻传播的内容存在着不客观,不公正的现象。西方新闻机构往往按照西方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来筛选、采制、播发新闻,报道往往带有严重的主观偏见,信息中带有特定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对他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控制性影响,使它们在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