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849020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3 及答案与解析1 社会分化(中财 2008 年研)2 阶层(华中农大 2010 年研)3 精英循环(帕累托)(人大 2007 年研)4 结构性流动(中山大学 2011 年研)5 迟发展效果(人大 2006 年研)6 “二元”社会结构(中山大学 2008 年研)7 城市化(中财 2012 年研)8 集体行为(华中农大 2011 年研;河北大学 2010 年研;南京理工大学 2010 年研;中财 2009 年研;人大 2006 年研)二、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9 社会变迁的方式可分为渐进社会变迁与_。(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8 年研)10

2、 吉登斯认为“ 现代性” 是指 17 世纪以来出现于欧洲,并且其影响随之向世界各地蔓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_方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年研)三、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备选答案。11 根据有关社会问题的社会解体理论,未达到社会解体程度而较常见的社会解组的状态,除文化冲突外,主要还有以下何种表现形式?(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年研)(A)文化滞后(B)失范(C)价值崩溃(D)社会解体12 测定组织目标实现程度及绩效的标准有_。(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9 年研)(A)有效性(B)效率(C)责权对等(D)分工协作(E)人文关怀13

3、简述弹性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07 年研)14 简述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中财 2010 年研)15 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中财 2007 年研)16 简述发展中国家“ 迟发展效果 ”的主要特点。(南京理工大学 2011 年研)17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二元社会结构?(中山大学 2011 年研)18 如何从冲突理论的视角出发理解经济全球化这一现象的实质?(中山大学 2008 年研)19 城市化的涵义和动力。(中财 2010 年研)20 请简要叙述城市化道路的几种主要观点。(北科大 2010 年研)21 简要阐述沃思“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

4、的主要见解。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 年研)22 试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人大 2007 年研)23 联系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的进程阐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0 年研)24 试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基本过程、特点及面临的挑战。(中财 2009 年研)25 以中国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例阐述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 年研)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3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

5、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角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知识模块】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2 【正确答案】 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知识模块】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3 【正确答案】 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

6、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不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知识模块】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4 【正确答案】 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从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知识模块】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5 【正确答案】 由于发展中国家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它们的现

7、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它们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知识模块】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6 【正确答案】 “ 二元” 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 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这种“二元” 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知识模块

8、】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7 【正确答案】 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知识模块】 城市化8 【正确答案】 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知识模块】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二、填空题

9、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9 【正确答案】 激进(革命)社会变迁。【知识模块】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0 【正确答案】 组织。【知识模块】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三、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备选答案。11 【正确答案】 B,C【知识模块】 社会问题12 【正确答案】 A,B,E【知识模块】 社会组织13 【正确答案】 弹性结构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空间的分布状态中各地位之间的相关性很弱,形象地说,社会成员在多元分层空间的分布呈现弥漫状态。一个弹性结构社会,其社会不平等被称为扩散性不平等。弹性社会分层结构具有不同于刚性结构的特点,主

10、要包括:(1)各个分层地位之间的低度相关,意味着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即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决定关系。因此弹性结构的社会通常不存在明显的分层中轴。(2)在弹性结构中,由于各分层属性处于不相关状态,因此用不同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分层,所得到的结果是各不相同的。(3)在弹性结构中,缺少某种社会资源的人可以通过获取其他资源而得到补偿,即社会成员在某种地位层面上所处的劣势可以由其他层面的优势加以弥补,因而只能算做相对劣势。(4)弹性结构对社会成员的层间交往起着促进作用。在弹性结构中,尽管人们倾向于同那些地位相同的人打交道,但是在某一社会地位上相同的交往群体,很可能在其他社会地位上分属不同层次,因此在一个分层层

11、面上的层次内部交往,在其他分层层面看又是一种层间交往,即弹性结构赋予各种社会交往以广泛的层间交往性质。(5)弹性结构社会具有高于刚性结构社会的整合度。【知识模块】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4 【正确答案】 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社会结构的性质社会结构的性质是指社会结构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就是说各个层次的成员与其地位问的关系是固化的还是松散的。如果一个社会在制度安排上不鼓励,甚至限制社会成员的流动,那么社会流动的频率和多样性就会受到限制;反之,一个社会中的社会流动就会活跃得多。(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一个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流动。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常常在

12、比较封闭的范围内生活,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社会中,新的机会不断出现,社会流动也频繁得多。(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是向上流动的推进器。现代社会是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为基础的社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几乎成为进入更高社会层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使受教育者获得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接受较好教育者向上流动的可能性更大。(4)家庭背景家庭背景对于人的社会流动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在传统社会,家庭的经济状况、父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会直接影响子代的地位获得,这是先赋因素在发挥作用。就是在现代社会里,家庭也是影响子代社会流动的重要作用。(5)社会网络资源人们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资源影响着他们的地位

13、升迁和成功。从中国的情况来看,社会关系网络对人们的社会地位的获得的影响是明显的,即一个人所拥有的支持性的社会关系越多、越有力,他在职业和地位方面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大。这种现象与中国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特征密切相关。布迪厄的社会资本理论也对人们在职业和地位上的成功做出一定的解释。【知识模块】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5 【正确答案】 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1)环境与社会变迁环境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环境可分为两类: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又称 “原始自然环境”;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又称“人化自然环境”。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14、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因而社会变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势必影响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现代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基本上是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2)人口与社会变迁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影响。(3)社会制度与社会变迁社会制度或设置作为社会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在各种社会制度中,除了经济制度外,人们特别重视政治制度对社会变迁的作用。(4)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社会变迁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人们的

15、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即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体系。因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方面,并且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生活方式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满足需要而在各种生活领域中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5)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科学技术是指在社会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变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6)经济与社会变迁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对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既包括社会物质财富量的增

16、加,又包括质的提高;既包括不同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的更替,又包括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结构、劳动方式的变化。【知识模块】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6 【正确答案】 发展中国家“迟发展效果” 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在同发达国家的强烈对比中,特别是在与发达国家的种种不平等关系以及屈辱的殖民地历史经历中,感到了自己的落后与贫穷,因而激发了社会现代化的决心和目标,试图使自己的国家也强大和发达起来。这种有目的的社会现代化过程,一般表现为借鉴甚至模仿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发展道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存在着借鉴和模仿的可能,因而它们都试图跨越发达国

17、家所经历的某些阶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赶超”因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的一个突出特征。为了实现“ 赶超”的目标,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某种程度上的“集中化” 和“计划化”,以促进社会现代化过程。(2)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与“ 早发”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有一个重要区别,即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般是由外部环境引发和带动的,或是受到外来的打击与刺激,或是由外来的殖民主义者引发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从外部输人种种现代化因素,包括经济模式、社会价值观念、发展战略、科学技术等。异质文化和外来模式的引入和接受,会带来许多特殊

18、的效应。a外来因素,包括现代化因素的输入,必然不可避免地要同本国社会原有的传统因素和社会结构发生对抗,引发多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民族矛盾和冲突。b这种基于外部因素引发的现代化过程,会造成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使原有社会结构关系解体或重组。因此,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比起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常常表现得更加不稳定,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中断” 的情况。c来自发达国家的 “示范效应 ”,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正常稳定发展。发达国家在物质生活、制度结构、价值观念和消费方面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一方面使这些国家人民产生过高的企望,形成超越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的急迫心理;另一方面,迫使国家和政府被

19、迫采取急功近利的策略。【知识模块】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7 【正确答案】 (1)二元社会结构的含义“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 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这种“二元” 社会结构的形成,与 “早发”国家和“ 迟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2)二元社会结构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原因在发展中国家中,它们的现代化或者是对外来工业化国家刺激的反应,或者是殖民化的产物,它们一般接受了大量异质模式,并且一般采取集中资源重点推进的发展战略,因此,现代化的进程往往集中在那些与发

20、达国家联系比较紧密的地区(城市)或经济部门。这些地区或部门由于发展的需要,更多地是与发达国家相联系,而不是与本国传统生产部门相联系。在发展中国家, “二元 ”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于一个正在进行重大社会转变的发展中国家来讲,“ 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在可以控制社会冲突的范围内,“二元” 社会结构也许是迅速推动现代化的一种选择,但值得重视的是,“二元” 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以及发展差距的拉大,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冲突。特别是处于相对落后的“一元” 中的社会成员,不仅仅有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和对抗情绪,而且会形成与整个社会现代化

21、目标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关键在于如何从本国的实际状况和发展战略出发,积极而慎重地协调“ 二元”社会结构的关系,使其与整个国家统一的社会现代化过程协调起来。“ 二元” 社会结构只有在一个社会走上稳定的现代化道路之后,才能逐渐消除。【知识模块】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8 【正确答案】 (1)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社会体系是一个各个部分都被矛盾联结在一起的整体。由于不可调和的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因而社会变迁是必然的。社会冲突的根源不在于社会经济关系,而在于社会中权力分配的状况以及人们对权力再分配的欲望。社会冲突和变迁是社会的常态,不应将之视为社会的病态,并且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的

22、巩固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2)全球化的实质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实现最优配置,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经济竞争也日益激烈。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促进了等级制的全球经济体系的形成。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通过不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冲击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系,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接连发生债务危机、金融危机,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受到威胁。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以及经济快速变革的中心力量,这些变革正在重新塑造着现代世界和世界秩序。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受到严峻挑战,全球化正在重组民族国家的权力、功能和权威。但是,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23、国家主权或民族国家也一直在调整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现实。【知识模块】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9 【正确答案】 (1)城市化的涵义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2)城市化的动力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导致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时,由于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农业生产工业化的

24、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方式,缩小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距。而在全面机械化基础上的农业自动化的实现,将使农业生产几乎完全可以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采用类似工厂的生产方法来进行。这种目前尚只存在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工厂化的趋势,预示着作为典型农村的基础的传统农业,必将否定自身而接近或变成类似于工业的活动,而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必将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现代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地,不仅吸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文明又通过各种

25、途径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与扩散。散播到农村的新技术、新工具、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用品等,又必然引起农村地区发生变化。从物质方面看,它会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农村社会分化和分工创造物质前提;从精神方面看,推动农村居民向往、学习并接受现代城市文明。所有这些,都促进着农村的城市化。【知识模块】 城市化20 【正确答案】 (1)城市化道路的含义城市化道路,在中国有特定的含义,主要是指以什么类型城市为主实现城市化。我国官方对城市类型的划分是:5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 万50 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20 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镇)。(2)中国城市化道路主要观点小城镇重点

26、论该观点认为,我国应当主要依托小城镇来实现城市化。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在中国要将多数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依靠现有的城市根本不可能,新建城市也存在许多现实困难。因此,应通过发展面广、量大的小城镇来加速城市化的实现。中等城市重点论主张选择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道路。走西方发展大城市的道路,客观条件不允许,也容易出现现代城市病;而在农村就地实现城市化,由于传统农业社会惰性力太强,阻力太大,同时自然条件也不允许。只有采取“中间突破、带动两头”的办法,即直接有计划地建设和发展中等城市,才能解决我国的城市化问题。大城市重点论根据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我国城市化的现阶段

27、,必须选择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模式。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具有突破人为控制的自然冲动,以人口向大城市的聚集为基本模式;而在工业化基本实现后,城市化则表现为集中度相对分散化。中国目前尚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第一阶段,不具备分散发展小城镇的条件。并举论进入 90 年代以后,上述观点在继续交锋的同时,也出现了相互取长补短的趋势。“并举论”,即我国的城市化应当走大、中、小城市(镇)并举的道路的观点,便是在分析以上各种观点利弊基础上提出来的。(3)以上观点各有道理,又都存在一定缺陷。比较而言,“并举论” 似更具合理性,更符合城市化的国际惯例,但鉴于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城乡分割政策,旧体制与政策的

28、滞后效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改革只能循序渐进,这就必然对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产生影响。【知识模块】 城市化21 【正确答案】 1938 年,“芝加哥学派” 的著名学者路易斯 .沃思发表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的著名论文。沃思认为,城市具有三种基本的人文(社会)生态学上的特质,即众多人口、高人口密度与高人口异质性。这些特征的每一方面都进一步决定了城市生活的其他一系列特点:(1)就人口数量而言大量的人口会在城市的文化和职业上产生异质性;文化差异的存在形成了城市生活中正规控制结构的需要;千差万别的众多人口成为专业化急剧扩大的基础;城市是以次属关系而不是以首属关系为特征的;大量人口造成了分散与

29、混乱的可能性。(2)人口稠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它促使城市居民丧失了对他人“ 比较有人情意味的方面的感受能力”。异质的个性和生活方式的结合,会使城市人产生比较强烈的“ 容忍差异”的意识。与此相伴随,人们尽管在身体方面相距很近,但相互之间的社会距离往往很大。被迫在身体方面接近的城市人彼此之间总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密度过高会引起反社会行为增加。在人多拥挤的地方,摩擦与冲突往往不可避免。(3)人口异质性的后果在城市环境中,各种不同个性特征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将打破顽固不化的等级界限,阶级结构将变得更加复杂化。而当门第这类稳定因素在个人奋斗的巨大成就面前黯然失色时,城市中势必出现高度的社会

30、流动。社会流动可能会伴以人们身体的移动。千差万别的人口的集中,必然导致进一步的非个性化。【知识模块】 城市化22 【正确答案】 (1)贫富差距扩大现象我国现阶段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越来越多的人富起来了。但贫富差距依然很大。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字显示,目前我国 20的高收入者拥有相当于 425的财富,东西部地区年人均收入差距已超万元。(2)贫富分化的影响包括:贫富分化会影响社会公正; 影响社会稳定; 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3)可以用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分层的理论以及冲突理论来分析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功能主义

31、的理论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体系,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如果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不能够很好的协同工作,社会就会产生不稳定因素。而功能主义就是要研究社会实践与制度的功能,分析其对社会延续所起的作用。中国现有的市场制度和政府措施对社会贫富分化产生一定的作用。社会分层的理论贫富分化体现着社会的分层,而社会的分层又体现着社会的不平等。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分层的一个很重要的划分标准就是社会中个体的财富占有的多寡。弱势群体问题是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社会的贫富分化与此有密切联系。冲突理论冲突理

32、论突出了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集中探讨权力、不平等和斗争问题。冲突理论习惯把社会看作是由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不同利益的存在就意味着矛盾是永远潜在的。在用冲突理论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因为某些群体,比如富人阶层,比其他群体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引发社会强势与弱势之间的紧张关系。这样的紧张关系就容易导致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知识模块】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23 【正确答案】 (1)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即从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 1982年 9 月中共十二大召开之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总方针之后:a农

33、村改革先行一步。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试点。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推动了城市的改革试点工作。c政治体制改革启动。d创办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即从 1982 年 9 月党的十二大到 1992 年 1 月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前。a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b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e对外开放前沿地带逐步形成,沿海发展战略开始实施,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新时期,即从 1992 年 1 月邓小平南巡谈话和 10 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至今。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34、路,特别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极为重要的阐述。(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大大晚于发达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具有自己的特征。曾经是帝国主义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中国曾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虽然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现代经济和文化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地破坏了中国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不仅掠夺了大量财富,还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经济、社会、政治、民族灾难。由于长期遭受列强的欺压和本国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中国在取得政治独立迈向现代化时,基本上都处于十分贫穷落后的状态之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

35、系早已形成,全球性社会也正在逐步形成。因此,中国在历史和现实的国际环境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不仅在世界经济关系和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而且在保持政治独立和稳定方面,也面临巨大困难。“迟发展效果”。由于中国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 。这些“迟发展效果 ”主要表现在: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以及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

36、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在中国,“二元” 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一方面,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维护者,推动并且控制社会现代化过程。由于中国处在对自己不利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政府往往通过控制外资、扶植本国工业等措施,保护本国的经济独立和国家主权,谋求符合本国利益的发展。由于国情的限制,中国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现代化推动者和领导者,才能克服种种落后状态对现代化进程的抑制和反抗,控制住由于整个国家迅速变化所带来的种种紧张局面,协调各种社会冲突,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并使之

37、不被任何力量中断。另一方面,国家(政府) 往往成为“ 后发”国家现代化的组织者和计划制定者,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在这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赶超型” 现代化进程中,一般只能由政府发挥中心的指导作用,表现为:a由政府投资建立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b建立一定的公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资金密集型企业,以带动其他企业和部门的发展;c 国家直接控制重要的经济杠杆,如银行、信贷部门,以直接引导整个国家经济活动的方向。【知识模块】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24 【正确答案】 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曲折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城市化的巨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出现了不少问题。(1)城市

38、化的进展与特点改革开放改变了国家和城市的长期封闭状态,打开了国门和城门,实现城市的全方位开放。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1978 年底,我国城市化率不到 18。进入 21 世纪城市化水平进一步的提高,到 2003 年底,国家城市化水平已达 4053。城市建设成绩斐然可观。到了 2000 年底,设市城市 663 个,城市数量 22 年增加了 471 个,100 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也相应增加到 40 个,增长了 3 倍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城市化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变,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和高级化。带动农村经济,改变城乡关系。中国的城市化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城。一方面补充了城市的劳动力

39、,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农村的发展。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增加城市居民和农民的经济收人、更好地满足其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加强了城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城市化促进了城乡体制改革。城市化不仅需要广大农村及农民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树立城市发展观念,习惯城市生活方式,而且也必然推进城市居民观念的转变,促进城乡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化推进了国际化。中国的城市化充分发挥了劳动力充沛、价格低廉等优势,进行国际竞争,开展国际贸易,进而纳入国际分工,融人经济全球化。(2)城市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与挑战城市问题是指存在于城市社区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表现为:第一,有些社会病态现象,如交通拥

40、挤、堵塞,住宅问题,环境污染等,为城市所独有,或主要存在于城市社区中。第二,有些社会病态现象,如人口、就业问题,婚姻家庭问题,贫困问题,犯罪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不仅城市社区存在,乡村社区也有。我国将城市问题分为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与空间、实体环境方面的问题两大类。前一类城市问题包括人口、就业、贫困、犯罪、自杀、精神病等问题;后者包括交通、住宅、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城市问题具体包括:对城市化理解存在片面性。片面、简单地强调城市化就是农村农民进城,特别是进入现有大城市。忽视城市化形式的多样性。我国的城市化最初以“ 户籍”为唯一标准和指标,继而以“居住地 ”为主要和硬性标准和指标。漠视城市化的地区差

41、异性。忽视从地区的历史发展、经济水平、民族特点和具体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地推进城市化,制定不同的道路、策略和形式。城市化经济基础不扎实。我国有的地区不是着力去发展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而是追求表面的、形式的城市化。强制征地,无情地剥夺农民土地。没有处理好农民及其土地的城市化,不论大城市建设得如何富丽堂皇,城市化率如何上升,都不能算是成功的城市化。重数量轻质量倾向明显。许多城市和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只重视建设不重视管理。【知识模块】 城市化25 【正确答案】 一般地说,社会问题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普遍性和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破坏性和集群性。(1)普遍性和变异性社会问

42、题的普遍性是指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特性。a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是空间上普遍性的表现,即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或地区里都是普遍存在的。b社会问题无时不有是时间上普遍性的表现,即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时起,社会问题就始终伴随社会的运行与发展,一刻也没有消失过。社会问题的变异性是指社会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时间里各具特点的性质。a空间上的变异性表现为在不同的地区、民族或社会里,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性质各不相同。b时间上的变异性表现为在不同历史时代里,各地区、民族或社会的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性质各不相同。但所有这些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性质是各不相同的,这是社会问题在空间上的普遍性

43、与变异性的统一。同样地,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运行时期,各民族、各地区或社会以及各社会形态里,社会问题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其表现形式和性质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是社会问题在时间上普遍性与变异性的统一。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既不同于以往中国的社会问题,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会问题,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如中国的农民工问题。(2)复合性和周期性复合性a社会问题的复合性是指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后果等方面的复杂性质,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复合而成的,常常是几种社会问题同时并存,并引起一系列破坏性的社会后果。b社会问题的周期性是指社会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反复出现的特性。危害社会运行安全,这使得解决或缓解

44、社会问题成为十分艰难的工作。周期性a复合性源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社会运行是多种社会力量叠加、复合、交融的过程,也是多种社会矛盾相互冲突而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矛盾既有相互协调的一面,也有相互冲突的一面,前者是推动社会运行的力量,后者是阻碍社会运行的因素,也是导致社会问题的根源。如果能有效地调解这种冲突,则有可能将阻碍社会运行转化为推动社会运行。b周期性源于社会冲突的永恒性。虽然我们可以调解社会冲突但不可以消除社会冲突,因为社会冲突也是社会运行的动力之一,没有社会冲突也就不会有社会运行。正因为如此,经过调解的社会冲突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在一定时期内又会凸现出来

45、,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而已。当社会冲突激烈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为社会问题。(3)破坏性和集群性社会问题的破坏性是指社会问题对社会运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威胁、损害的破坏性作用。社会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却是破坏性的,如犯罪问题危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破坏了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可以说,破坏性是社会问题最基本的特征。量多、面广的社会问题的破坏性作用,正是引起社会多数成员普遍关注的主要原因。社会问题对社会运行的破坏作用还表现为集群性。集群性是指社会问题往往不是单个独立地出现,而是成群成串地出现,这使得社会问题的破坏性作用更大。众多集群出现的社会问题往往有一个或数个核心,其他社会问题都是核心社会问题所引发、所衍生的。例如,当代中国的核心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许多其他社会问题如住房问题、就业问题、交通问题等等,都是由此引发或衍生的。【知识模块】 社会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ETS 300 188-1993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Three-Party (3PTY) Supplementary Service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I) Protocol《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pdf ETSI ETS 300 188-1993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Three-Party (3PTY) Supplementary Service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I) Protocol《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pdf
  • ETSI ETS 300 188-1993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Three-Party (3PTY) Supplementary Service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I) Protocol《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_1.pdf ETSI ETS 300 188-1993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Three-Party (3PTY) Supplementary Service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I) Protocol《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_1.pdf
  • ETSI ETS 300 190-1992 Privat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PTN) Signalling at the S-Reference Point Generic Keypad Protocol for the Support of Supplementary Services《专用通信网(PTN) S-参考点.pdf ETSI ETS 300 190-1992 Privat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PTN) Signalling at the S-Reference Point Generic Keypad Protocol for the Support of Supplementary Services《专用通信网(PTN) S-参考点.pdf
  • ETSI ETS 300 190-1992 Privat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PTN) Signalling at the S-Reference Point Generic Keypad Protocol for the Support of Supplementary Services《专用通信网(PTN) S-参考点_1.pdf ETSI ETS 300 190-1992 Privat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PTN) Signalling at the S-Reference Point Generic Keypad Protocol for the Support of Supplementary Services《专用通信网(PTN) S-参考点_1.pdf
  • ETSI ETS 300 191-1992 Privat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PTN) Signalling Protocol at the S-Reference Point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专用通信网(PTN) S-参考点的信令协议 识别类补充业务》.pdf ETSI ETS 300 191-1992 Privat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PTN) Signalling Protocol at the S-Reference Point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专用通信网(PTN) S-参考点的信令协议 识别类补充业务》.pdf
  • ETSI ETS 300 192-1992 Privat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PTN) Signalling Protocol at the S-Reference Point Circuit Mode Basic Services《专用通信网(PTN) S-参考点的信令协议 电路模式基本业务修改件A1》.pdf ETSI ETS 300 192-1992 Privat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PTN) Signalling Protocol at the S-Reference Point Circuit Mode Basic Services《专用通信网(PTN) S-参考点的信令协议 电路模式基本业务修改件A1》.pdf
  • ETSI ETS 300 194-1995 Satellite Earth Stations and Systems (SES) the Interconnection of 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 (VSAT) Systems to Packet Switched Public Data Networks (PSPDNs).pdf ETSI ETS 300 194-1995 Satellite Earth Stations and Systems (SES) the Interconnection of 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 (VSAT) Systems to Packet Switched Public Data Networks (PSPDNs).pdf
  • ETSI ETS 300 194-1995 Satellite Earth Stations and Systems (SES) the Interconnection of 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 (VSAT) Systems to Packet Switched Public Data Networks (PSPDNs)_1.pdf ETSI ETS 300 194-1995 Satellite Earth Stations and Systems (SES) the Interconnection of 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 (VSAT) Systems to Packet Switched Public Data Networks (PSPDNs)_1.pdf
  • ETSI ETS 300 195-4-1998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Supplementary Service Interactions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Part 4 Abstract Te.pdf ETSI ETS 300 195-4-1998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Supplementary Service Interactions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One (DSS1) Protocol Part 4 Abstract Te.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