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练习试卷 31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简述荀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2 释“中体西用 ”。3 “四书”指哪 4 种书?4 宋代六大书院的名称是什么?5 略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与影响。6 简评斯宾塞关于智育的思想。二、论述题7 试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及其现实意义。8 试析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主要特征、历史意义。9 试从文教政策的视角谈谈唐代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综合练习试卷 31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1)从“ 性恶论”观点出发,荀子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阐述“性伪之分” 与“性伪之合”,荀子论证了教育的必要性和
2、可能性,并指出教育对人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改造人 “恶”的本性。(2)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礼”和“德治”思想,强调了 “礼治”,认为教育是实现“礼治”的重要手段,能起到 “固国齐民”的社会作用。荀子强调人的社会性最终是善还是恶,不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因素而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2 【正确答案】 “ 中体西用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它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是 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和行动准则。1898 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把“中体西用” 系统化、理论
3、化,使它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教育纲领。其基本思想是: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 ;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中体西用” 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由“可能” 成为“现实”,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在教育领域,“ 中体西用 ”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既有促进,也有阻挠。“
4、中体西用” 固守“中学为体”,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和以“ 三纲五常 ”为核心的儒家意识形态,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读经封建信条的支配,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摆脱以新卫旧、以西补中的目的,延缓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3 【正确答案】 “ 四书” 是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的合称,其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大学 和中庸都是礼记中的篇章。大学提出了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中庸的基本思想是发挥儒家折衷调和的思想,即中庸之道。论语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录着孔子门徒的言行,共二十篇。孟子是孟子门徒万章
5、等人对他的言行的记述。(2)南宋朱熹撰成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始有”四书” 之名。南宋末年,用作教材。元代开始作为科举考试课目,并以朱熹集注为标准。【知识模块】 综合4 【正确答案】 (1)书院是中国自北宋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在这一历史时期,在政治和教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起过重大的作用。书院继承发展了古代私学传统、吸取宗教特别是禅林精舍讲学制度和官学经验,成为与官学相平行发展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特设教育制度,程度一般在蒙学之上,或为本地、本省最高学府,或属于族学、义学、私塾性质,也有专供祭祀先贤、不授生徒者。(2)宋代在统治
6、者的大力支持之下,产生了六大书院,对当时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宋代六大书院为: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江苏江宁的茅山书院。【知识模块】 综合5 【正确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表现出人文主义的特征。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教育思想体系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即人文主义教育思想。(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人文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但在基本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本主义。人文教育思想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
7、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古典主义。人文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 ,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然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
8、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2)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促进了古典人文学科的发展;人的发展和世俗利益成为教育关注的内容;奠定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基础,近代的自然主义、国家主义、科学主义、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其思想渊源。人文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主张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人文主义者从崇拜现实的人生和适应资本主
9、义生产的需要出发,坚决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反对关于来世生活的向往,要求培养生气蓬勃、身体强健、知识丰富、智力发达、勇敢进取和积极参加现实生活的人,而不是培养思想僵化、不学无术,脱离实际的封建骑士和神职人员。扩大了教育对象,兴办了多种形式的学校。中世纪的学校受等级的严格限制,只有封建地主和僧侣的子弟才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人文主义者主张打破学校的等级限制,扩大教育对象,兴办多种形式的学校,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欧出现了某些由人文主义者创办的孟都亚学校、德国的某些城市中学和英国的某些文法学校等。扩充了教育和教养内容,重视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中世纪经院
10、主义的教育视肉体为“ 灵魂的监狱 ”,忽视体育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则大力提倡体育,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并采用新的方法锻炼和发展学生的体格。同时,与中世纪的精神奴役相反,人文主义者提出要通过美育和德育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智力结构和学校的课程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学校只教授“七艺” ,而且在 “七艺”中,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向来不被重视。到文艺复兴时期则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如自然、物理、地理、历史等。“ 七艺” 本身也发生了分化,学科的范围也大大扩充了。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地位也大大地提高了。改进了教学方法,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
11、性和积极性。与中世纪经院主义死记硬背、压抑儿童个性的教学方法不同,人文主义教育一般都注重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个别差异,要求考虑儿童的兴趣,广泛运用直观教具,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人文主义者原则上主张取消体罚,强调教师以身作则和环境对儿童的教育作用。【知识模块】 综合6 【正确答案】 斯宾塞是 19 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是反对当时英国学校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英国教育内容的革新产生过深刻影响。他的教育代表著作是教育论。他的智育理论中也体现着他重视科学教育的思想。(1)斯宾塞智育的主要内容关于教育目的和课程。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 为完满生
12、活做准备”,他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他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在指导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具有最重要的价值。他认为科学对社会生产起决定作用,同时在个人的能力、道德和宗教训练上也是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因此他所实施的智育实际上是要在教育中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斯宾塞把人类的活动归为五种,并相应地提出了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包括各类课程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他认为学校智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五类:第一类是生理学和解剖学,它是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合理的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第二类是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它是间接保
13、全自己的知识。第三类是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这是履行父母责任必需的知识。第四类是历史,它实际是一门描述的社会学,利于人们调节自己的行为,履行公民的职责。第五类是文学、艺术等,它是满足人们闲暇时休息和娱乐的知识。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基于科学教育思想,斯宾塞认为智育教学应该遵循心理规律,据此他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与方法:第一,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第二,儿童所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第三,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第四,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第五,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六,重视实物教学。(2)斯宾塞智育思想的评价斯宾塞在科学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智育思想适应
14、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包含了许多反映教育客观规律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要论断。斯宾塞的课程论以科学知识为中心,重视个人和社会生活,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变革。在教学方法上,斯宾塞重视心理规律、兴趣、实验等,与传统教育的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无视学生的身心规律和学习主动性相比是一种历史进步。斯宾塞崭新的智育思想不仅对英国中学和大学冲破古典教育的禁锢产生了深刻影响,还影响到欧美等其他国家,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教育的发展。但他的教育思想也有历史局限性,如他的课程论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色彩。【知识模块】 综合二、论述题7 【正确答案】 (1)关于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黄炎
15、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在于“谋个性之发展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表达了力求改变中国和社会现状的美好心愿。对于职业教育的地位,他认为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2)关于职业教育的目的,他概括为“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体现了尊重学牛个性,实现“ 谋生” 与 “乐业”完美统一的崇高境界。(3)职业教育的方针是社会化和科学化。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必须与社会沟通,并为社会服务;所谓科学化,用黄炎培的话讲:“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 , “职业教育并不会在科学以外,别有解
16、决的新办法 ”。(4)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他提出了“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的主张,体现了他对职业教育特殊规律的认识。(5)关于职业道德教育,他提出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敬业乐群” ,认为职业科学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离不开职业道德教育,否则职业教育便会迷失方向。这对于当时人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的“以职业为贱” 、“以职业为苦”的“ 职业教育之礁”是个很大的冲击。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奠基人,毕生致力于职业教育,锐意改革学用脱节、轻视劳动的旧传统教育。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黄炎培形成了自己一套颇有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对我国近现代学
17、制的改革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对当代的职业教育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8 【正确答案】 西欧封建制度在 1112 世纪进入发展的顶峰,以后逐渐走向衰落。这时,无论是教会学校还是宫廷学校等传统教育机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1)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城市的出现。西欧封建社会在 1112 世纪王权日见强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由工商业者所定居的城市开始在西欧的一些地区出现。十字军东征促进地区间文化的交流。十字军东征虽然从宗教的观点来看是失败的,但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来
18、看,却广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接触,刺激了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新兴市民阶层的新的文化要求。新兴的市民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他们不仅提出了新的经济、政治要求,还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这种要求从十字军东征后重新在欧洲出现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中找到了依据。追求新学问成为一种时尚。而当时的传统教育机构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而促使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2)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 1 1
19、 世纪中期在意大利形成的萨来诺大学,成为欧洲有影响的医学教学研究中心。12 世纪初形成了波隆那大学,不仅是欧洲研究罗马法的中心,还成为讲授教会法、训练教会管理者的重要机构。以后,在法国、英国、德国等先后出现了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海德堡大学和科隆大学等高等学府。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基本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往往分文、法、神、医等四科进行。从组织上看,大学最初是由进行知识交易的人白行组合而成的团体。14 世纪以后,大学逐步成为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大学的师生来自欧洲各个国家,这使中世纪大学超越了特定民族和国家,具有一定的国际性。校内学生一般有“同
20、乡会”,由首领负责维护本团体的权利,约束本团体成员的行为;大学教师一般有“ 教授会”,除交流学问外,也反映教师的利益和要求。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时已表现出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务基本由学校自行管理。中世纪大学具有自己的一些特权。如:大学师生免税、免服兵役,大学有权设立特别法庭处理大学师生与外人之间发生的诉讼,大学有集体迁移的自由等等。中世纪大学的领导体制分为两种:“ 学生”大学和“先生” 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校务,教授的聘用、学费的数额及学期的时限等均由学生决定。后者由教师主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南欧的大学一般为“学生” 大学;北欧的大学一般为“先生”大学。大学课程主要有文科、法学、神
21、学和医学等,其中文科属于大学预科性质,学生在接受文科学习后,分别进人法学、神学或医科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中世纪大学已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学生修完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最初,这两种学位并无程度上的差别,以后分化为表示不同学术水平的独立的学位。中世纪大学和教会间有复杂的关系。一般教会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是教会的功绩,这种看法虽不无道理,但是显然夸大了教会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中世纪大学是西欧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教会自身不具备创造大学的能力。由于中世纪的社会性质,中世纪大学以后都逐渐被教会所控制,教会控制大学的重要途径是通过新型托钵修会(也称教团)。(3)中世纪大学
22、的历史意义作为西欧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同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中世纪大学正是适应世俗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兴起是西欧文化教育发展中最大的成就。大学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还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中世纪的大学是欧洲重新获得和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经过阿拉伯人 200 年左右的努力,欧洲古代的主要经典几乎都翻译成了阿拉伯文,当这些著作被翻译为拉丁文而为中世纪的学者所了解后,重新点燃了欧洲人的智慧,而这主要是在当时的大学展开的。中世纪的大学直接促进了经院哲学的发展与繁荣。随着大学的发展,教会的势力也慢慢渗透进大学,经院哲学逐渐成
23、为大学的主要内容。这些大学培养出来的学者成为了中世纪神哲学的中坚力量。他们让他们的时代成为了欧洲思想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时代之一,他们的著作和思想也成为了近现代哲学的重要源泉。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中世纪的大学体制为学者们从事学术活动提供了各方面的保证,成为当时各方面学者活动的舞台。例如 13 世纪的牛津大学就是当时欧洲的科学中心,西方近现代的科学在那里开始萌芽。中世纪的大学让 “思想自由,学术独立 ”的理想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中世纪的大学通过知识活动的行业化,使得知识分子以“分子” 的方式显现出来,让他们不再停留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道德理想境界。中世
24、纪大学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当时欧洲的文化普及,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西欧中世纪大学不仅是一种新型教育组织,还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中世纪大学为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西欧中世纪形成的大学所提供的办学理念、组织原则、教学体系、学业考核制度、法律地位等都成为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制度的直接先驱。但也要看到西欧中世纪大学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而是中世纪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从大学文科与法科、医学和神学等系科的关系上说,它属于预科性质。因此它实际上是把中等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为一体的学
25、校。而从文科的教学内容来说,它只是略胜于比较好的经院学校或座堂学校。在专业学科中,神学在大多数学校里是起主要作用的。其宗教气氛浓厚,繁琐哲学盛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知识模块】 综合9 【正确答案】 唐代是我国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的再建和高度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封建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时期。唐代的文教政策深刻体现了唐代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1)唐代的文教政策唐代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形成了空前统一的封建大帝国。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控制,儒家思想又成了维护这个制度的主要统治思想。唐代的统治者选择儒学作为封建统治的主要思想工具,从儒学中寻求制度、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在这种政
26、治思想的指导下,唐代实行了“重振儒术” 的文教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孔。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唐高祖武德二年就在国子监立周公孔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唐太宗贞观二年,置周公祠,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把孔子捧上帝位,并赠孔门弟子数十人为公、候、伯。贞观以后全国学校无不遍设孔子牌位,从此官学就沿袭成习。尊孔以确立思想权威。提高儒士地位。唐太宗未即帝位时,就召名儒房玄龄、魏征、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共议天下大事。即位以后又置弘文馆,精选天下儒士虞世南、姚思廉等,各以本官兼学士,常与他们讲论经义、商略政事,确立了“偃武修文” 的指导思想。十四年诏前代通儒子孙
27、,特加引擢。唐玄宗时在秦坑儒的地方为遭难的几百儒生立祠宇,以示重儒。同时提高儒士的地位,以掌握儒术为用人标准。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唐高祖武德七年,幸国子学,亲临释奠,引道士、沙门与博士杂相驳难。唐太宗屡次到大学观释奠,贞观十四年,亲率百官至国学,命祭酒孔颖达讲孝经,对祭酒、博士及优等生分别赐帛。唐代宗自称“尤重儒学“,到国子学释奠,宰相以下的大官和六军军将都去听讲。这些都表明唐王朝对学校教育的重视,鼓励师生积极向学,为封建主效忠。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等撰定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以统制思想。五经是儒家全部政治、哲学、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由于西汉末儒家经典的繁琐和谶纬神学的
28、盛行,以及魏晋南北朝玄学的要求,必须重振儒术,对儒经加以整理和统一。五经正义的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居正统地位,成为统治阶级有力的统治工具。撰定五经正义对于教育和选士也有重要作用,自此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又趋于统一,科举取士以儒经为准。唐代的文教政策除了重振儒术之外,还提倡佛教和道教,即以崇儒尊孔为基本,以佛道两教为辅助手段。佛教对唐代的教育和学术思想的影响也很大,虽然它并未专立学校或设置科举。为了提高道教地位,唐代还开设了崇玄学,置博士,助教各一人,学生百人。还立了道举,加试老子。(2)唐代文化教育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唐代文教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深刻反映了唐代文化教育与政治经
29、济之间的关系。唐代的政治经济发展制约着文化教育的进步;同时,文化教育又推动了唐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唐代的政治经济制约着文化教育的发展。文化教育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文化教育的进步与完善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唐代结束了五代十国诸侯割据、战乱不断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封建王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与发展。强化的中央集权、安定的政治局面是文化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中央统治的加强,才有助于对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进行有效地规划,也有助于全国形成比较系统的文化教育体制,有助于学校各项制度、学校行政管理和各项措施的健全,有助于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化和标准化。唐代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社会生
30、产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为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学校的建立、教师的选聘、考试的举行,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文化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进步。唐代的文化教育推动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发展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但教育自身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反过来又可以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出满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推动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进步。特别在封建社会,通过教育能造就出符合统治阶级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思想意识的人才,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通过文化教育,还能宣传统治阶级的政治纲领、方针、路线和政策,起到影响大众舆论的作用。唐代采取重视儒术的文教政策,正是为了有力地巩固自身的统治,推动经济的发展。【知识模块】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