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849312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研类试卷]综合练习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综合练习试卷 32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简述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2 古代阿拉伯的教育有何特色?其对世界文化教育有何影响?3 简述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其意义。4 王夫之主张教师“ 必恒其教事 ”,他对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5 如何理解赫尔巴特的“ 教育性教学 ”?6 简述维多里诺“ 快乐之家 ”的基本特征。二、论述题7 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借鉴作用。8 评述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现实启示。9 试比较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体制。综合练习试卷 32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1)实行抗战教育,坚持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2)创立新型的教育体制;(3

2、)坚持教育与生产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紧密结合;(4)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力量,实行多种形式办学:(5)改革教学制度和方式,缩短学制,教学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2 【正确答案】 阿拉伯人在 7 世纪兴起之初,其文化教育是非常落后的。但是在历史上比较短的时间里,他们竟然后来居上,建立起“一种融合了犹太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和波斯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传统的混合文明”,使自己在文化科学的成就上达到了引人注目的高峰。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哈利发推行了一种比较开朗的文化教育政策。他们对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术研究。因此,阿拉伯人就能在继承东、西方文化成

3、果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自己的文化与教育。阿拉伯的教育具有尊师重教、教育机会比较均等、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和多方筹集教育资金以保证发展教育的物质条件等鲜明特点。这些特点也是与他们的文教政策有机联系着的。阿拉伯人由于教育政策开明,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对后世影响非常大。阿拉伯的伟大数学家穆罕默德创立了代数,他编写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于 12 世纪传到西欧,一直到 16 世纪还是大学使用的教材。通过他的著作,西方还懂得了使用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在天文学、医学、哲学和文学方面也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化学家和医生拉齐斯、医生伊本.西那等的许多著作解决了广泛的医学问题;哲学

4、家伊本.拉西德对亚里士多德著作所作的注释、提示和摘要在西方流传了几个世纪,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阿拉伯的学校也因教学内容充实而吸引了许多西欧青年,使他们的思想受到影响,这对西欧文艺复兴也起了一定的孵化作用。【知识模块】 外国古代教育3 【正确答案】 书院是中国自北宋到清代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它在政治和教育上都有其重要的地位,起过重大的作用。书院继承发展了古代私学传统、吸取宗教特别是禅林精舍讲学制度和官学经验,成为与官学相平行发展且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特设教育制度,程度一般在蒙学之上,或为本地、本省最高学府,或属于族学、义学、私塾性质,也有专供祭祀先贤、

5、不授生徒者。(1)书院的教学特点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书院既是教育和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多数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或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每个书院往往就是某一学派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地。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和教学,又是学术研究成果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百家争鸣”的精神。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来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的“讲会”制度,成为书院的重要教学形式。这种“讲会” 常常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书

6、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中心。入学“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书院著名学者讲学,其他书院和外地书院的师生前来听讲者,书院热情接待,并提供各种方便。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讲习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间有专攻武学、医学者。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名师讲学常把所讲内容整理为“讲义” ,而学者听讲也将老师所讲认真记录编为 “语录”,后世教学中教师的讲义和学生的听课笔记由此而来。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师生之间感情深厚。书院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

7、还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2)书院的意义中国古代的书院在教育教学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不仅在当时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学术间的交流,开创了新的讲学之风,而且对于后世的教育也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具体分析如下: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成功地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给后世树立了榜样。教学和科研学术研究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学术研究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学术研究传播和

8、发展的必要条件。书院的教学方法表明教学和科研并不互相抵触,相反它们是相互促进的。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是高校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书院注重以个人钻研为主,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和发展。这对于当今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知识模块】 综合4 【正确答案】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是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在对理学教育批判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王夫之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对于“教者之事” ,即为师之道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必恒其教事”。王夫之认为教师对待教育工

9、作,应该像园丁精心培育花卉,农夫辛勤耕耘土地一样,孜孜不倦、坚持不懈。他说:“讲习君子,必恒其教事” 就是要求教师应该热爱教育工作,乐意精心培育人才。(2)“明人者先自明”。教师的责任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明道理。 “欲明人者先自明”。只有教师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刻领会了道理,才能胜任教育工作。他写道:“夫欲使人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必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贤者于此,必先穷理格物以致其知,本末精粗晓然具著于心目,然后垂之为教。”否则,若自己于道茫然未有所得,大义不知其纲,微言不知其隐,“ 实则昏昏也”,是不配也不能充当人师的。(3)要“正言”、“正行” 、

10、“正教”。王夫之非常重视教师自身的道德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曾将此称为“起化之原” 。他强调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即“正言” 、“正行”、“ 正教”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以扶正世道人心。他说:“师弟子者以道相交而为人伦之一故言必正言,行必正行,教必正教,相扶以正。”由上可知,王夫之要求教师热爱教育工作,具有广博的知识,能为人师表。这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总结,确实是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知识模块】 综合5 【正确答案】 “ 教育性教学 ”是德国近代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可以

11、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1)“教育性教学”的含义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的。教育必须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 的人,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还是教学。要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进行教学;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就无从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知识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基于这种思考他明确提出了“教育性教学 ”的原则,即强调任何教学过程都必须同时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必须依赖于教学。他指出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即“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 。他不承认有“无教学的教

12、育 ”,同样也反对 “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相反,道德教育(或者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2)“教育性教学”的实施要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但他又认为,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兴趣就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赫尔巴特认为多方面的兴趣具有一种道德的力量。学校教育一方面是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一方面是通过知识传授进行智慧的启发,但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

13、统一的,密切相关地体现在形成学生观念体系的整个过程之中。赫尔巴特把学校的全部工作都归结为“教育性教学” ,把自己的全部教育学说也概括为“教育不能离开教学” 。(3)“教育性教学”的意义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规定了各自不同的任务和目的。而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 ”的概念,从而深刻地阐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他提出了革新的教育学,使教育与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而在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方面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范例。他的突出贡献就在于运用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与教学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

14、质联系,使道德教育获得了坚实的基础。他揭示了教学必然具有教育性的规律,并且强调了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在当时和今天都是正确的。但在另一方面,赫尔巴特把教学完全从属于教育,把教学当作实施德育的惟一途径(有时说是最重要的途径),视知识的增长和品德的提高是无条件的同步运动。他没有认识到德育和智育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他毫无根据地以教学来取代复杂的教育过程,而且没有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情绪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这不能不说具有机械论的倾向。【知识模块】 综合6 【正确答案】 维多里诺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1423 年,他应曼托瓦公爵G贡扎加的聘请,主办一所宫廷寄宿学校,称“快乐之家”。学校的

15、学生几乎全是王公贵族及巨商子弟,只有少数系经维多里诺许可收容的贫民天才儿童。他们67 岁入学,20 岁毕业,修业 15 年左右,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程度;学习期间都在校住宿;学生实行自治。“快乐之家” 的基本特征有:(1)校址环境优美,校风朴素自然。学校设于曼托瓦郊外湖滨宫,校舍整洁舒适而不华丽,环境优美而无虚饰,附近有广阔的原野和幽静的花园。学生在此可以过着活泼愉快的学习生活。(2)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充满欢乐。维多里诺采用当时先进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他改变了中世纪学校呆读死记的教学方法,而运用新方法进行教学。他用活动字母教读写;通过游戏传授算术初步知识;教几何时,让学生作

16、图和测量。维多里诺强调发展儿童的个性,主张教师身教示范,以慈爱之心关怀学生,与学生共同生活。在他的学校里,很少采用体罚。学生通过团体游戏引起兴趣,激发责任感;在音乐、舞蹈和唱赞美诗等多项活动中,发展儿童主动积极活泼的天性。同时,在每日祈祷中,培植宗教感情和信仰。(3)实行通才教育,并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中心。维多里诺提倡身心兼顾、德智并重,发展儿童个性与培养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教育。学生必须上体育课,并进行军事训练。学生的智育学习从拼读字母和说话训练开始,然后逐步学习拉丁文、希腊文,研究希腊罗马古典著作,经常进行演说练习,并学习数学、天文、历史和自然科学。他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重视学生基督教信仰的

17、养成,并认为古典著作所包含的异教道德观念与基督教教义是不冲突的。维多里诺创办的“ 快乐之家 ”中把学习同游戏、身体健美训练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教育理想。其兼顾儿童德育、智育和体育等几方面的和谐发展,采用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了儿童的健康发展。但“快乐之家” 也具有历史局限性,依然受到当时基督教的影响。总之,“快乐之家” 既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也表现出当时仍占支配力量的基督教的巨大影响。进步学者都把“快乐之家” 看成是人文主义学校的发源地。【知识模块】 综合二、论述题7 【正确答案】 (1)论教育的作用。孟子以其政治主张“施仁政” 和哲学思想“性善论”为基础,认为教育在社

18、会和人的发展中有着很大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 仁政” 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 ”的最有效措施。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 求放心 ”。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2)教育的目的。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 明人伦”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它是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 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3)理想人格。 “大丈夫”是孟子教育的理想人格,认为培养理想人格的途径主要通过持志养气、

19、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等几条内心修养途径。(4)教学思想。孟子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强调个体认知中的自觉性,对此他提出了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致志等。(5)孟子有关 “求放心”的教育作用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 “大丈夫”的教育理想人格以及深造自得、盈科而进、专心致志的教学思想对当代教育均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与启迪意义。8 【正确答案】 作为中国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梁漱溟在自己理论思考和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到的乡村教育理论。梁漱溟直接的理论基础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他所推崇的样板是陶行知的晓庄师范实验学校和丹麦的乡村民

20、众高等学校。梁漱溟曾提出废除私有制,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暴力革命;主张靠理性改造社会,主张改良主义的社会政治观点。他在文化上的主张属于多元文化观。这些共同构成乡村教育理论的基础。(1)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内容梁漱溟当时认为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只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的社会。而伦理关系是人的 “天然基本关系 ”,因此,维持社会秩序不在政权而在礼俗。他认为儒家最大的贡献就是礼教,如果在农村恢复封建的伦理本位的社会秩序,就可以消除农民革命。他认为家太小,国太大,最好从乡开始改革。“乡”是伦理情谊社会的基础,这就是梁漱溟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办法是由“乡村运动者 ”

21、,通过政教合一的途径,用乡农学校去实行对农民的精神陶冶、自卫训练和生产知识等的教育。梁漱溟提出了 “伦理主义,人生向上 ”的教育宗旨。“人生向上” 是向人生的积极可能性发展的向上,体现了梁漱溟教育的最高目的。而“伦理主义” 既是新的道德规范,又是“人生向上 ”的前提条件。他对 “伦理主义”的建构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他认为中国家庭本位社会浸润着浓郁的伦理情义。他指出中国的伦理关系则不只限于家庭,家庭的骨肉之情推及社会上一切有关系的人,社会上一切关系都伦理化。他的“ 伦理主义” 重点强调的是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互相照顾、互相负有义务。创建新式的乡学、村学作为乡村教育理论的组织形式。梁漱溟所提

22、倡的村学乡学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是效法乡约办法而成的集政、经、教于一体的机关和团体。在这个特殊的组织中,教育居于核心地位。或者说它是特殊的教育组织,因为与其说它要以教统政倒不如说它要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世界达到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目的,在这里只有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才始终是它的目的本身。如果古代的“乡约”主要是一乡之人彼此相约共勉于为善的话,那么梁漱溟的村学乡学就不止于基本的行善,它要追求更高的目标,那就是促使人求进步。同时梁漱溟又吸收中国古代“乡约 ”的精神,并采西方团体生活之长,避其所短,创立了他的现代新“乡约”。他的村学乡学释义 、村学乡学须知 详述了其重要内容。他强调对村民精神陶冶的

23、重要性。他在乡农学校、村学乡学中开设有“ 精神讲话”课,梁漱溟要求教员们在努力使乡村人精神活起来上下功夫。“ 精神陶炼”的意义同样适用对学校未成年人的教育。梁漱溟深刻认识到思想上的陶冶能激发教育对象积极向上精神,能更有效地进行传授知识技能。人是生动的生命精神统一体,片面追求知识技能教育而忽视人生精神陶冶会违背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2)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实践1929 年由河南政府决定,梁漱溟在河南辉县创办“河南村治学院” ,设农村组织训练和农村师范两部,培养基层政权人员和乡村教育人员。1931 年在山东省政府的支持下,在山东邹平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培养乡村服务人员和办理实施乡村建设的实验区。19

24、33 年 3 月在山东省政府遵照国民党政府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的决定,划邹平、菏泽两县为县政实验区,兼乡村建设实验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就与两县政权合而为一了。实验区的做法是:由县政府下办学公文,在各区组织乡农学校校董会,开办乡农学校。乡农学校分初、高二级,对象主要为 18 岁以上的成年人,时间在冬季三个月。内容主要是精神陶冶,以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三字经为初步教材,再以礼记、小学等做进一步的教材,在农村恢复尊孔读经的封建教育。 -(3)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现实启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不但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奠基,兼容西方现代文明的精华,而且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内容丰富而深刻。

25、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是今天进行农村教育改革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值得后人认真研究和借鉴。但其也存在着一定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梁漱溟极其重视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并把它们看成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由此出发,他对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并付诸实践。他把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改变当时农村的贫穷落后状况,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他把教育的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表明了农村教育的重要性,这对以往教育中只重城市忽视农村的状况,是一种有力的突破。但也应看到虽然梁漱溟进行乡村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乡村教育理论是建立在理性

26、基础上的,是超越于阶级之上的。他过高地估计了教育的作用,幻想在不改变社会制度的前提下,仅仅依靠乡村教育与建设的和平手段来达到改造中国社会的目的。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这只是一种善良的愿望,是一种空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对政府办教育一向不信任的梁漱溟又不得不在实际探索中依赖政府进行教育实验。由于不能触动乡村社会根本利益格局,梁漱溟的教育改造社会的深度是大打折扣的。而且他的政教合一的教育途径,也未能清楚阐述政府与教育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这种理论漏洞使得他的设计的可行性容易遭到质疑。与此同时,梁漱溟对培养未成年人学校教育的探究乏力的缺陷也是不可忽视的。总之,由于复杂的历史

27、原因,梁漱溟乡村教育探索以失败告终。但他所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因此在深化改革的当今时代,深入研究梁漱溟的乡村教育理论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进而改进农村生活、深化农村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知识模块】 综合9 【正确答案】 古希腊完成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的转变之后,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即城邦。城邦是指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主权国家。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最具代表性,它们先后称雄于希腊世界,在希腊历史上占有中心地位。二者的教育体制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1)古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

28、体制的共同之处教育体制都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古代斯巴达和雅典都属于奴隶制城邦,因此二者的教育体制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在这两个国家中,教育都是奴隶贵族的特权,并为奴隶主所垄断和控制。在古代斯巴达和雅典,平民和奴隶的子弟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具有强烈的等级性。二者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维护奴隶主统治的人才。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训练成为体格强壮,受过严酷的军事体育锻炼的武士,以维护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同时参加对外掠夺战争或防御战争。雅典的教育目的也强调把奴隶主子弟训练成身强力壮的武士,以维护城邦的利益。教育体制都重视体育训练。由于奴隶制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此斯巴达

29、和雅典都非常重视体育训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斯巴达和雅典都实行严格的出生体检制度。在斯巴达,男童被送到国家教育场所去接受军事体育训练,直到 18 岁为止。斯巴达国家教育机构的生活制度非常严格残酷。女子通常要和男子接受同样的军事体育训练。雅典对儿童的体育训练也非常重视。儿童在 13 岁时被送人体操学校学习,接受各种体育训练,包括游泳、舞蹈、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等内容。教育体制都比较系统完善。斯巴达和雅典都有一套比较系统完善的教育体制,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所受的教育有比较严格的规定。斯巴达和雅典的公民子弟在 7 岁之前在家接受教育,7 岁之后男孩进入学校学习。在斯巴达,男孩从 7 岁至

30、1 8 岁,都在国家的教育机构中接受军营生活;从 1 8 岁起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即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训练;年满 20 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到 30 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在雅典,男孩在 7 岁至 13 岁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到 13 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从 18 岁至 20 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 20 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2)古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体制的不同之处斯巴达和雅典虽然都是奴隶制城邦,但是由于各自的政治、经济状况不同,教育体制还有许多不同的方面。斯巴达和雅

31、典的教育体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其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以农立国、实行奴隶主阶级专制政治的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把儿童视为国有,强调全部教育都由奴隶主国家负责组织、管理。斯巴达的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政府官员及社会成年人对青少年履行监管的义务,青少年必须服从。因此,在任何适当的时间和地方,对犯了错误的孩子都是有人警告和责罚的。斯巴达的教育开支完全由国家负担,青少年免费接受教育。而商业发达、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的雅典,虽然也高度重视教育,但是与斯巴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对教育采取比较放任政策。雅典人认为,要培养公民在履行公共义务时所应具有的理智、聪慧和公正等品质,要由

32、国家来规定。但是,在如何安排个人的闲暇时间以及勇敢、强壮等品质的培养上,则不能完全依靠由国家控制的教育。因此,雅典盛行私人办学,而且国家只负责 16 至 20 岁青年的教育。雅典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重要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都是家长应尽的职责。培养目标不同。斯巴达和雅典虽然都以培养维护奴隶主统治的人才为教育目的,但是在具体培养目标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斯巴达统治者对内施行暴政;对外则实行防御、侵略政策。斯巴达人对平民和奴隶的压迫和统治非常残酷,奴隶和平民经常进行反抗、暴动。因此,斯巴达人经常处于军事戒备状态。这种社会政治状况和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斯巴达教育培养目标是以训

33、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女子也不例外。雅典的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而且文化、科学和艺术也很发达,它实行的是奴隶主的民主共和政体。这种经济、文化和政治现状使雅典教育的培养目标比斯巴达有更丰富的内容。雅典为使奴隶主子弟有条件参加政治和经济活动,跻身政界和经营贸易,竭力培养其成为身强力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即公民。教育机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不同。国家对教育的态度以及具体培养目标的不同,造成了斯巴达和雅典在教育机构的设置、教育内容的传授和教育方法的实施方面也存在着区别。在教育机构方面,斯巴达为锻炼战士,为国家的 7 至 18 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 18 岁以上的男子设立青年“士官团” ,借军事编制,进行尚武教育。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等。程度不齐,流派甚众,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在教育内容方面,斯巴达的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修辞学校和哲学家的学园则提倡水平较高的理论科目的讲授和争辩。在教育方法方面,斯巴达强调要服从师训,刻苦训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知识模块】 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