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幼儿心理发展)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849499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幼儿心理发展)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幼儿心理发展)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幼儿心理发展)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幼儿心理发展)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幼儿心理发展)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幼儿心理发展)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脑皮质的( )机能上(A)兴奋(B)传递(C)抑制(D)协调2 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 72 个信息单位,3 岁儿童为 3 个左右,6 岁儿童可达( )个左右(A)4(B) 5(C) 6(D)73 幼儿指( ) 岁之间的儿童(A)3六七岁(B) 26 岁(C) 35 岁(D)25 岁4 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 这一对幼儿游戏的解释属于( )(A)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B)认知动力说(C)学习理论(D)行为主义理论5 “三座山”测验的设计者是 ( )

2、(A)皮亚杰(B)科尔伯格(C)彪勒(D)格罗弗6 侵犯行为通过替代性强化而获得,这一观点属于( )(A)生态学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C)社会信息理论(D)知觉学习理论7 幼儿掌握词汇的顺序大致是( )(A)名词、动词、形容词、虚词(B)动词、名词、形容词、虚词(C)名词、形容词、动词、虚词(D)形容词、名词、动词、虚词8 主张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本能在儿童身上的重演的是( )(A)皮亚杰(B)格罗斯(C)霍尔(D)弗洛伊德9 通过扮演角色,以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的游戏为( )(A)建筑性游戏(B)表演游戏(C)活动性游戏(D)角色游戏10 儿童最初掌握的句子是( )(A)疑问句(

3、B)祈使句(C)陈述句(D)感叹句11 关于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一般认为在( )(A)3 岁左右(B) 4 岁左右(C) 5 岁左右(D)7 岁左右12 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B)科尔伯格(C)班杜拉(D)皮亚杰13 科尔伯格采用( ) 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A)两难故事(B)对偶的故事(C)儿童谈话法(D)观察法14 幼儿记忆的主要特点是( )(A)有意识记为主,无意识记活跃(B)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迅速发展(C)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都是主要识记方式(D)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都发展不快15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是儿童依据自己的想象构建各种虚假情

4、境的创造活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中起决定性作用。”最有可能持此观点的是( )(A)弗洛伊德(B)艾里克森(C)皮亚杰(D)维果茨基16 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表现为( )(A)从独立的评价发展到依从成人的评价(B)从对内在品质的评价向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转化(C)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D)从初步客观性评价向主观情绪性评价发展17 延迟满足是指( )(A)能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应(B)抑制某些行动(C)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D)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18 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的个性形成于( )(A)3 岁左右(B) 5 岁左右(C) 7 岁左右(D)12 岁

5、左右二、多选题19 游戏具有( )(A)社会性(B)虚构性(C)具体性(D)愉悦性20 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中习俗水平(D)后习俗水平21 幼儿期儿童的记忆特点是( )(A)记忆容量在逐渐增大(B)无意识记占优势(C)记忆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D)有意识记的效果不如无意识记22 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表现在( )(A)儿童对事物性质的理解(B)儿童判断能力的发展(C)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D)概括的特征是外部的、非本质的23 皮亚杰采用( ) 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A)两难故事(B)对偶的故事

6、(C)儿童谈话法(D)观察法24 当代的游戏理论有( )(A)精神分析理论(B)认知动力理论(C)学习理论(D)生态学理论25 处于前习俗水平的两个阶段是( )(A)好孩子定向(B)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C)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D)社会契约定向26 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是( )(A)知(B)情(C)意(D)行三、简答题27 谈谈不同学派性别角色发展理论。四、综合题28 皮亚杰怎样解释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29 怎样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幼儿心理发展)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幼儿大脑机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大脑

7、皮质的抑制机能上。由于这种抑制机能的不断发展,儿童能更专注地认识事物和操作物体,更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与此同时,幼儿的兴奋过程也比以前增长,表现在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清醒时间不断延长。【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幼儿先掌握的是实词。掌握实词的顺序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掌握虚词的顺序是: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知识模块】 幼

8、儿心理发展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一样,都是幼儿扮演角色的游戏,以表演角色的活动为满足。不同的是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游戏的情节内容也是反映文艺作品的情节内容。而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扮演的角色是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反映的是幼儿生活印象。游戏的角色情节内容可以由幼儿自由选择创造。【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1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我们应该掌握各种能力的关键期。23 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 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也是学

9、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23 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转折点;5 至 6 岁是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35 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8 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253 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3 岁是培养人具备独立性的一个关键期。【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1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幼儿长时记忆发展特点的掌握。幼儿长时记忆的发展有以下三个特点: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忆较为薄

10、弱;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都随年龄而增长,有意识记忆的发展速度更为明显。幼儿容易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意义记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两种记忆随年龄而增长,两种记忆互相联系。幼儿期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记忆薄弱;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另外,由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比较低,对事物的理解往往不够正确,所以他们的记忆往往容易被歪曲,造成记忆的精确性较差。【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15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幼儿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特征的了解和掌握。婴儿期儿童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出现了主观的对自我的认识,从而使自我与周围的客观世界区分开。儿

11、童进入幼儿期以后,由于语言、表象等信号功能的发展,开始能反省自我,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并且具有以下特点: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具有独立的评价。 初步掌握了评价行为的标准。从笼统的评价发展到比较细致的评价,幼儿也能从不同侧面来评价自我了。【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1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生殖器期(36 岁)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念,导致超我的逐渐形成和发展,就会形成与年龄、性别相适应的许多人格特征。如,儿童人格、性别同一性、道德良心都开始

12、形成了。【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二、多选题19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20 【正确答案】 A,B,D【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21 【正确答案】 A,B,C,D【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22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就是概括的特征开始是内部的、本质的联系。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概括思维过渡的时候,儿童形成的概念也开始慢慢转向内部、本质的特征。【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23 【正确答案】 B,C【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24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当代的游戏理论的掌握。当代游戏理论有:社会生物学理

13、论。该理论认为两性间的发育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认为儿童的很多性别行为是天生的,儿童天生的性别差异决定了父母及其他社会成员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和态度。精神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以同性别家长的自居过程而学会性别概念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内化了父母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为,并接受了父母关于性别的许多价值观念上的认识。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的。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并不需要学习多么复杂的知识,它是受个体的自身成熟及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支配的。【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25 【正确答案】 B,C【知

14、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2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我国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是品德的四要素说,即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调节的作用,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是构成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过渡的中间环节;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最重要标志,道德行为既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外在具体表现,又可以通过道德行为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加

15、深、丰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的锻炼。可见,知、情、意、行四种成分在品德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各种成分在彼此联系中不断发展和变化,使得个体的品德结构由表层向深层,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逐渐发展和过渡。【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三、简答题27 【正确答案】 关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问题有不同的理论观点。(1)社会生物学理论认为,两性间的发育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认为儿童的很多性别行为是天生的,儿童天生的性别差异决定了父母及其他社会成员对他们的教养方式和态度。(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儿童是通过以同性别家长的自居过程而学会性别概念的。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逐渐内化了父母

16、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的行为,并接受了父母关于性别的许多价值观念上的认识。(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是通过观察学习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而获得的。该理论认为,儿童在早期的某些行为中,可能共有男性和女性的特点,但只有那些符合儿童自身性别的行为会不断地受到正强化,而从社会的眼光看来不符合儿童自身性别的行为会不断地被减弱;儿童从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那里,逐渐了解到社会对不同性别个体的要求和期待;也能从周围年长儿童那里,学习到性别类型化行为。(4)认知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获得并不需要学习多么复杂的知识,它是受个体的自身成熟及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该理论认为,儿童首先学会完成性别分类任务,

17、在此基础上,他们更易于感受、注意、记忆那些与自身性别一致的活动和行为,发展起与自己性别相联系的行为模式。【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四、综合题28 【正确答案】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与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查与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03 岁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对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

18、实在论阶段(37 岁)。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是由权威给予的,而不能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的协商来制定或改变;(2)在评定是非时总是持极端态度,非好即坏;(3)判断一个行为的好坏,是根据行为的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的动机;(4)内在的公正,认为惩罚是天意,违反了规则就一定会受惩罚,而不管是否有人发现;(5)单方面遵守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第三阶段: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论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在 712 岁期间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

19、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规则不再被当做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2)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3)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4)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5)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做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

20、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别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按皮亚杰的观点,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主要受到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和儿童与其他人的交往的影响。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相对应、相平行的

21、。在认知上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在道德上都相应处于前道德阶段,同时前道德阶段包括了 23 岁的处于前运算认知阶段的儿童;在认知上处于前运算认知阶段的 27 岁儿童,在道德上都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而在认知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道德上多处于自律道德阶段。所以皮亚杰说,道德上的他律阶段与自律阶段间的差别,就相当于前运算思维阶段与具体运算思维阶段间的差别。皮亚杰的这个观点受到了有关实验的支持,有人发现守恒程度低的儿童在道德判断上也是低水平的,同时指出,道德要领和伦理价值观的教学和纯认知的教学一样,需要与儿童按照他现有的认知结构加以同化的东西相适合。【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29 【正确答案】 亲

22、社会行为,或称利他行为,是个体对别人或社会有益、有助的行为,也是符合社会公认的规范准则的行为,包括互助、分享、合作、友爱、慷慨、同情等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外来的奖赏或害怕惩罚,而是出于自愿。当然,对幼儿来讲也可能部分地由于内部的道德感、舆论压力或义务感。总之,亲社会行为是一定道德认识支配下的理智行为。大量的研究表明,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培养子女的亲社会行为,但应注意以下几点:(1)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进而理解别人在相同情境中可能产生的情感。当儿童手指碰伤、玩具跌坏、想参加游戏却遭到同伴拒绝时,父母不仅要启发儿童讲述自己的情绪并且要安抚他的情绪,父母的同情、建议加上讲述时的

23、宣泄,会使幼儿较快地恢复平静、愉快的心情。有时,幼儿看到别人处于同样情境时,成人可启发幼儿伸出援助之手。(2)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移情是儿童对来自另一人的情感暗示或者对另一人所处的情景所产生的一种不随意的替代性反应,表现出感受到与另一人相似的情绪体验。移情的程度在于一个人对别人的想法和情感的敏感性。因此,移情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 ”的倾向和增强对别人的理解。移情和同情都建立在对别人内心状态的理解能力之上,但移情比同情更进一步,它要求幼儿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问题,产生同样的感受。有时幼儿不能发现别人是否受到压抑,自己是否应当帮助别人,是因为情景中情感的暗示线索不很明确,也看不清影响别人情

24、绪的原因,他们就可能不认为别人有困难,或不理解别人需要帮助。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移情能力是良好道德行为的情感基础,能理解和体谅别人、能同情别人的痛苦和不幸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成人在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时,应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图书、故事、电视、木偶戏或指出当前情景中出现的亲社会行为,鼓励幼儿谈论他人的情感体验,引导幼儿观察和赞赏故事。戏剧、现实情景中周围成人或同伴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使幼儿认识到亲社会行为可导致对双方均有益的后果:接受帮助的人因解决了困难而高兴,乐于帮助别人的孩子,有时会受到赞扬;同时没有表扬他也会感到学雷锋、做好事是令自己心里很愉快的事。一旦幼儿逐渐学会了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他的分享、互助、合作、慷慨、友爱的行为自然而然地会得到增强。(3)成人要及时表示对亲社会行为的语言肯定。有些家长衷心地喜欢子女帮助、关心他人,和他人分享与合作,他们对亲社会行为的言语肯定较多,子女的行为也就更加稳定地向利他方向发展。反之,有些父母比较斤斤计较自家的利益,对他人的亲社会行为持批判或怀疑的态度,其子女的移情能力也较差。【知识模块】 幼儿心理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