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感觉)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849596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感觉)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感觉)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感觉)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感觉)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感觉)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感觉)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音响的物理学基础是( )(A)振幅(B)频率(C)频谱(D)相位2 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对数关系(D)常数值3 在斯蒂文斯的幂定律中,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呈( )(A)反比关系(B)等比关系(C)对数关系(D)乘方正比关系4 当声音频率大于 5000 赫兹时,( )是唯一可行的理论解释(A)频率理论(B)共鸣理论(C)行波理论(D)神经齐射理论5 普肯耶现象是由( ) 变化引起的(A)明度(B)颜色(C)空间分布(D)持续时间6 下列现象反映的是视觉适应的是( )(

2、A)夜幕下,蓝色物体要比黄色物体更亮一些(B)不管在白天还是傍晚,看到树叶的颜色都是绿色的(C)直升机的螺旋桨高速旋转后,不再能观察到每片桨叶(D)值夜班的消防员佩戴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7 视网膜的光感受细胞是( )(A)无足细胞(B)视杆细胞(C)双极细胞(D)神经节细胞8 19 世纪德国物理学家兼生理学家韦伯发现( )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A)绝对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限(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9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弱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 )的现象(A)不变(B)降低(C)提高(D)消失10 ( )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A)听觉频率理论(B)听觉共鸣

3、理论(C)听觉行波理论(D)听觉神经齐射理论11 外部刺激物的温度等于皮肤的生理零度,会( )温度觉(A)不产生(B)产生(C)降低(D)增强12 味觉的感受器分布于舌面上的各种味蕾,其中舌尖对( )味敏感(A)甜(B)苦(C)酸(D)咸13 色觉的三色理论能很好地说明( )(A)颜色混合(B)颜色对比(C)色盲(D)后像14 由于( )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也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A)明暗对比(B)视敏度(C)视觉感受野(D)侧抑制15 ( )是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A)思维(B)情绪(C)能力(D)感觉16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范围内的空气振动(A)1

4、620000 赫兹(B) 205000 赫兹(C) 10004000 赫兹(D)20020000 赫兹17 能够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 )(A)感觉(B)感觉器官(C)感受器(D)感受性18 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是( )(A)感觉阈限(B)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绝对感觉阈限19 联觉是指( )(A)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B)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一种感觉印象(C)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D)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一种现象20

5、痛觉感受器( )(A)分布在全身所有的组织中(B)只存在于皮肤中(C)只存在于外部感觉中(D)不存在于内脏器官中21 内脏器官的活动处于正常状态时,( )(A)不引起内脏感觉(B)引起不太强的内脏感觉(C)引起节律性的内脏感觉(D)引起忽强忽弱的内脏感觉二、多选题22 眼睛的屈光系统主要包括( )(A)晶体(B)房水(C)玻璃体(D)角膜23 高等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视觉皮层同样具有( )等特征侦察器(A)边界(B)直线(C)运动(D)方向24 在声音掩蔽中会出现的现象是( )(A)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B)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要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C

6、)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强(D)掩蔽音强度很小时,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较小25 色光基本的颜色叫原色,三原色主要是指( )(A)红(B)橙(C)蓝(D)绿26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锥体细胞含有昼视觉所必需的视紫质,能分辨颜色,故而是昼视觉和颜色视觉的器官(B)神经节细胞只与较少锥体细胞相连,因此有对物体细节的精确辨别能力(C)棒体细胞含有夜视觉所必需的紫红质,故而是夜视器官,但不能分辨颜色(D)棒体细胞含有昼视觉所必需的视紫质,能分辨颜色,故而是昼视觉和颜色视觉的器官27 下列关于听觉的频率理论,描述正确的有( )(A)它是 1886 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德提出的(B)理论认为

7、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C)由于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D)声音的振动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28 下列关于听觉的行波理论,描述的正确的有( )(A)该理论是由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提出来的(B)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C)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之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D)随着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29 下列现象反映的是后像的是( )(A)抬头仰视太阳后,闭上

8、眼睛,眼前会出现一个明亮的圆饼状,位于黑色背景之上(B)注视瀑布的某一处,然后看周围静止的田野,会觉得田野上的一切都在向上飞升(C)在空旷的沙漠中看到的海市蜃楼(D)注视一个红色方块,移开视线后,会看到一个绿色方块30 吃了糖以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酸,这是(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同时对比(D)继时对比三、简答题31 什么是感觉? 感觉在人类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32 什么叫色觉的对立过程理论?它和传统的色觉理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感觉)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声波的物理特

9、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声波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声音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其中,频率决定了音调或者说音高;振幅决定了音响或者说响度;波形决定了音色。【知识模块】 感觉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感觉阈限和感受性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感觉阈限是指能被我们所感受到的刺激或者刺激差异的最小值。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很显然,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并且可以用公式表示为:E=1R。在这个公式中,E 代表绝对感受性,R 代表绝对感觉阈限。故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感觉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0、本题考查考生对斯蒂文斯的幂定律的理解和掌握。心理量是对外界的物理量的反应,心理量的大小依赖于物理量,却并不是简单的等值对应关系。费希纳根据等距量表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刺激强度(物理量)与感觉强度(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对数定律。斯蒂文斯认为,心理量并不随着刺激量的对数的上升而上升,它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故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感觉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听觉理论和它们的适用范围的理解和掌握。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为 2016000 赫兹。这么大的频率范围,单一的听觉理论是无法很好地解释的。按照频率从低到高,适用的理论分别为:频率理论:该理论认为

11、,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频率与声音的振动频率相同。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 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因此该理论可以解释 1000 赫兹以下的声音的产生机制。神经齐射理论:该理论认为,虽然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反应频率,无法对高频率的声音编码,但是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 5000 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行波理论。该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之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

12、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 ,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但行波理论也不能解释 5000 赫兹以上的声音的产生机制。位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不同的声音引起不同部位上最大振动。当声音频率超过 5000 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故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感觉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各种感觉现象的理解和掌握。普肯耶现象是指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显

13、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原因是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白天或夜晚),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当人们从锥体视觉(昼视觉 )向棒体视觉( 夜视觉) 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故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感觉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视觉适应的理解和掌握。夜幕下,蓝色物体要比黄色物体更亮一些,原因是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白天或夜晚),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当人们从锥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这种现象叫普肯耶现象。不管在白天还是傍晚

14、,看到树叶的颜色都是绿色的,这是视觉的恒常性,恒常性是知觉现象,在下一章会详细解释,它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却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直升机的螺旋桨高速旋转后,不再能观察到每片桨叶是闪光融合现象。值夜班的消防员和飞行员,在值勤以前,最好带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由于红光不能漂白棒体细胞的视色素,因而在他们接受紧急任务时,可以加快眼睛的适应过程。故本题答案为 D。【知识模块】 感觉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视网膜的光感受细胞包括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无足细胞是在各光感受细胞之间,与光感受细胞发生横向联系,发生侧抑制等调节作用的细胞。【知识模

15、块】 感觉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韦伯发现差别感觉阚限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知识模块】 感觉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由于刺激长时间持续作用于某个感受器,导致对后来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因此,感受适应既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也会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强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的持续刺激引起感受性提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刺激。故本题答案为 C。【知识模块】 感觉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频率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人耳基底膜不能

16、做每秒 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 1000 赫兹以上的声音不相符合的。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知识模块】 感觉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温度觉的适宜刺激是皮肤表面温度的变化。一种温度刺激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皮肤表面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温觉,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冷觉,刺激温度等于生理零度,不产生温度觉。【知识模块】 感觉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人的味觉有甜、苦,酸、成四种,负责感受它们的味蕾在舌面的分布是不一样的。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舌两侧和舌后分别对咸、酸和苦味最敏

17、感。【知识模块】 感觉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托马斯?杨提出三色理论假定,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该理论能很好地说明颜色混合的事实。但该理论不能解释色盲现象。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一白视素,红一绿视素,黄一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和异化产生不同的颜色。该理论更好地解释了颜色对比、后像、色盲和颜色互补现象。但无法解释为什么三原色能产生光谱上一切颜色的现象。【知识模块】 感觉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侧抑

18、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在动物感受神经系统内,侧抑制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现象。由于侧抑制作用,一个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知识模块】 感觉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属于人的认识活动的最初级阶段,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最原始的信息。情绪、能力和思维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模块】 感觉1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感觉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感受器就是指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过程的结构。【知识模

19、块】 感觉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它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知识模块】 感觉19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感觉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痛觉作为人重要的保护功能,感受器分布在全身所有的组织,如皮肤和内脏中都有。【知识模块】 感觉2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内脏的痛觉是一种机体的报警机制,当我们内脏有损伤或功能不适时才会引起痛觉。【知识模块】 感觉二、多选题22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眼球包括晶体、房水和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这些结构加上角膜,组成眼睛

20、的屈光系统。【知识模块】 感觉2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高等哺乳动物和人类的视觉皮层同样具有边界、直线、运动、方向、角度等特征侦察器,由此保证了机体对环境中提供的视觉信息做出选择性的反应。【知识模块】 感觉24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声音的掩蔽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等。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频率相差越远,受到的掩蔽作用就越小。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要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也增强;掩蔽音强度很小时,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也较小;掩蔽音的强度增加,掩蔽作用

21、覆盖的频率范围也增加。【知识模块】 感觉25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颜色混合分为两种: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是将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同时作用于人的眼睛,在视觉系统中实现的混合。色光混合遵从“加法原则”,即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其三原色是红、绿、蓝。如:红+绿一黄,红+蓝一紫,绿+ 蓝一青,红+ 绿+蓝一白。而颜料混合遵从“减法原则”,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其三原色是青、蓝、黄。如:青一白一红,紫一白一绿,黄一白一蓝。【知识模块】 感觉26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视感受细胞特点的掌握。锥体细胞分布于视网膜中央窝。它的机能特点是:神经节细胞只与

22、较少锥体细胞相连,因此具有对物体细节的精确辨别能力;含有昼视觉所必需的视紫质,能分辨颜色,故而是昼视觉和颜色视觉的器官。棒体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边缘。它的机能特点是:多个视杆细胞通过双极细胞与一个神经节细胞相连,由于空间积累效应,能起到光放大的作用,使视觉对光敏感;含有夜视觉所必需的紫红质,因而是夜视器官,但不能分辨颜色。故答案为A、B、C。【知识模块】 感觉27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频率理论是 1886 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德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

23、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如果声音刺激的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但是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知识模块】 感觉2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行波理论是 20 世纪 40 年代由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提出的。他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之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

24、知识模块】 感觉29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后像是指刺激停止作用后在人脑中暂时保留的印象。A 、D 项属于后像;B 项是运动后效造成的;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幻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是一种光学现象,而不是心理现象。故本题答案为A、D。【知识模块】 感觉30 【正确答案】 B,D【知识模块】 感觉三、简答题31 【正确答案】 (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具有直接性特点。感觉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2)感觉虽然很简单,但却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我们能够了解事物的各种属

25、性,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因而有可能实现自我调节。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就不可能根据自己机体的状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要正常地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感觉剥夺 ”的实验表明没有感觉提供外界信息,人就不能正常地生存。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因此,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知识模块】 感觉32 【

26、正确答案】 1874 年黑林提出的四色说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一白视素,红一绿视素,黄一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例如,在光刺激时,黑一白视素异化,产生白色经验;在没有光刺激时黑一白视素同化,产生黑色经验。在红光刺激下,红一绿视素异化,产生红色经验;在绿光刺激下,红一绿视素同化,产生绿色经验。色觉的对立过程理论与传统色觉理论的区别:两者的生理基础不同。三色说认为,视觉的生理基础是人的视网膜中的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它们具有能感受红色、绿色和蓝色的色素。对立过程理论认为,视觉的生理基础是视网膜存在的三对视素:黑一白视

27、素,红一绿视素,黄一蓝视素。两者的颜色感受过程不同。三色说认为,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剐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将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对立过程理论认为,在光刺激的作用下,三对视素表现为对抗的过程,这被称为同化和异化。两者可以解释的现象不同。三色说可以解释颜色经验的产生,但是不能解释红绿色盲。和三色说相比,对立过程理论更好地解释了色的对比、后像和色盲现象。根据以上解释,两种理论都能解释一些现象但又不完全,我们用两个阶段对两个理论进行结合。颜色视觉过程可以分为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在视网膜水平上,三种不同视觉细胞各有独立的视色素,能够选择性地吸收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合成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拮抗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拮抗的过程。【知识模块】 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