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39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849682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3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3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3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3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39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 39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不属于外部感觉的是(A)视觉(B)嗅觉(C)触觉(D)机体觉2 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是(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受性(D)差别感觉阈限3 在水里放 15 克糖,要使水的甜味尝起来刚好有差异,需要增加 3 克糖。根据韦伯定律,如果最初放 20 克糖,要使水的甜味刚好有变化,则需要加糖(A)4 克(B) 5 克(C) 6 克(D)9 克4 感受性不易发生变化的感觉适应现象是(A)痛觉适应(B)嗅觉适应(C)暗适应(D)明适应5 小丹说当他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

2、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感觉后像6 当我们看完电影走到大街上,明亮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过一会儿就感觉自如了,这种现象是(A)明适应(B)暗适应(C)视觉后像(D)感觉对比7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A)380780nm(B) 180580nm(C) 1000nm4000nm(D)1620000nm8 以可见光波的长短为序,人类感觉到的颜色依次为(A)紫红黄蓝(B)紫蓝青绿(C)红橙黄青(D)红紫蓝绿9 视网膜位于眼球壁的(A)外层(B)中层(C)内层(D)中层和内层之间10 盲点位于视网膜的(A)中央窝附近(B)边缘(C)偏离中央窝 50(D)偏离中央窝 3

3、011 全色盲患者(A)没有锥体细胞系统和棒体细胞系统(B)没有锥体细胞系统,有棒体细胞系统(C)没有棒体细胞系统,有锥体细胞系统(D)棒体细胞系统和锥体细胞系统都存在12 在暗适应的过程中(A)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参与了全过程(B)开始阶段,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产生作用,后面阶段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C)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D)只有锥体细胞起作用13 关于颜色后像表述正确的是(A)不存在颜色后像(B)颜色后像一般是正后像(C)颜色后像一般是负后像(D)颜色后像存在正后像和负后像14 关于视觉理论表述正确的是(A)在网膜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对立过程理论解释;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色觉的产

4、生可以用三色说解释(B)在网膜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三色说解释;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对立过程理论解释(C)没有发现支持三色说的证据(D)没有发现支持独立过程理论的证据15 听觉感受器存在于(A)卵圆窗(B)前庭器官(C)基底膜(D)鼓阶16 唯一不通过丘脑而直接传人大脑的感觉是(A)触觉(B)嗅觉(C)味觉(D)动觉17 听觉的三个基本特性(A)音调、振幅和波形(B)音调、音响和音色(C)频率、振幅和波形(D)音调、音响和波形18 听觉发生能量转换的部位是(A)外耳(B)中耳(C)内耳(D)听神经19 声音的生理性传导发生在(A)外耳(B)中耳(C)内耳(D)听神经20 提

5、出共鸣理论的学者是(A)罗费尔(B)赫尔姆霍茨(C)冯贝克西(D)韦弗尔21 等响曲线中的情感阈限是指(A)听觉阈限(B)可听度曲线(C)令人舒适的音响水平曲线(D)人的听觉范围的上限22 关于声音掩蔽作用表述错误的是(A)低频掩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小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B)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C)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D)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增加23 被称为“黑暗 ”感觉的是(A)动觉(B)视觉(C)平衡觉(D)内脏感觉二、多选题24 本体感觉包括(A)运动觉(B)平衡觉(C)机体觉(D)内感觉25 颜色的明度主要取决于(A

6、)光波的波长(B)光波的波幅(C)照明的强度(D)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26 根据研究证据,关于色觉理论表述正确的是(A)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照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B)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支持对立过程理论(C)三色理论能够有效解释红绿色盲(D)没有实验结果支持三色理论27 中耳内的声音的传导途径有(A)生理性传导(B)空气传导(C)骨传导(D)神经传导28 能够对 1000Hz 以下频率声音的分析进行合理解释的理论是(A)频率理论(B)共鸣理论(C)行波理论(D)神经齐射理论29 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斯(SSStevens)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7、关亍其研究结果表述正确的是(A)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B)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快速上升(C)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以正比例的方式上升(D)感觉量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停止30 下列各种感觉属于肤觉的是(A)触觉(B)冷觉(C)味觉(D)痛觉31 颜色混合包括(A)色光混合(B)色调混合(C)颜料混合(D)明度混合32 色觉缺陷包括(A)色弱(B)色盲(C)色差(D)色调混淆三、简答题33 举例说明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感觉相互作用等感觉现象。34 简述色觉理论中的三色理论。35 简述色觉理论中的对立过程理论。四、综合题36 比较频率理论、共鸣理论、行波理论和

8、神经齐射理论的基本观点。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 39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人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

9、力,叫差别感受性。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韦伯公式是 K=II,其中 I 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K 为一个常数即韦伯分数。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痛觉适应不易发生,即痛觉的感受性不易发生变化。在嗅觉适应和明适应发生的过程中,感受性都会降低。暗适应的过程中感受性提高。各种感觉适应都有其生物学意义。痛觉难于适应,因为痛觉具有保护性的作用。因此本题选A。【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

10、产生了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象叫后像。感觉的对比是指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会被加强的现象。因此本题选A。【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可见光的频率范围是 3810 147810 14,换算成波长是380780nm。从长波到短波颜色

11、分别是红、橙、黄、绿、青、蓝、紫。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人的眼球壁分三层:外层为巩膜和角膜。中层为虹膜、睫状肌和脉络膜。内层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内段。视网膜为一透明薄膜,是眼球的感光部分。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全色盲患者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失去了对颜色的感受性。这种人一般没有锥

12、体细胞系统(感受颜色),他们的视觉都是棒体视觉(感受明暗)。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视网膜上的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都参与了暗适应过程,但二者作用大小和起作用的时间是不同的。在暗适应最初 7 到 10 分钟内,感觉阈限骤降,感受性骤升。这是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之后,暗适应曲线改变了方向,和原来的曲线不连续了,出现了所谓的棒锥裂。随着感受性继续上升,这时只有棒体细胞起作用了。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

13、负后像。颜色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因此本题选C。【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20 世纪 60 年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视网膜确实存在着三种感光细胞,从而支持了三色说。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以及赫尔维奇和詹米逊 1958 年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都支持了黑林的对立过程理论。20世纪 50 年代末以来,生理学家先后在动物的视神经节细胞和外侧膝状体细胞内,发现了编码颜色信息的对立机制。综合这些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照三色理论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因此本题选

14、B。【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内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耳蜗是人耳的听觉器官。耳蜗分三部分:鼓阶、中阶和前庭阶。鼓阶与中阶以基底膜分开。基底膜在靠近卵圆窗的一端最狭窄,在蜗顶一端最宽。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包含着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后者是听觉的感受器。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这种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细胞,产生神经兴奋,经嗅束传至嗅觉的皮层部位海马回、钩内,因而产生嗅觉。嗅觉是唯一不通过丘脑而直接传入大脑的感觉。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17 【正确答案】 B

15、【试题解析】 声音的物理特性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它们决定了听觉的基本特性音调、音响和音色。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内耳基底膜的运动导致毛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从而实现能量的转换。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当声音从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鼓膜的机械振动,鼓膜的运动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至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由于鼓膜的面积与镫骨覆盖的卵圆窗面积的比为 20:1,因此,声音经过中耳的传音装置,其声压提高2030 倍。声音的这条传导性途径称为生理性传导。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16、 普通心理学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频率理论是物理学家罗费尔 1886 年提出的。共口乌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的。行波理论的提出者是冯贝克西(Von Bekesy)。神经齐射理论的提出者是韦弗尔(Wever)。因此,本题选 B。【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等响曲线中最下方的一条曲线代表听觉阈限,也叫可听度曲线。等响曲线最上方的曲线代表了情感阈限。声压超过这个水平将使人耳产生痛觉。由上、下曲线所规定的范围就是人的听觉范围。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2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研究发现与掩蔽音频率接近的声音,受到的掩蔽作用大;低频掩

17、蔽音对高频声音的掩蔽作用,大于高频掩蔽音对低频声音的掩蔽作用;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增加;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作用覆盖的频率范围增加。因此,本题选 A。【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2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由于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因此又叫“黑暗”感觉。因此,本题选 D。【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二、多选题24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心理学中常用的分类之一,是根据内、外感受器及其所反映的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将感觉分为内感觉、外感觉、本体感觉。(1)外分析器的各种感受器分布于身体表面,接受各种外部刺激,形成外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包括触觉、温度

18、觉)。(2) 内分析器的感受器位于身体的内部器官和组织,接受机体内部发生变化的信息,产生内感觉,也叫机体觉,它由机体内进行的各种过程刺激相应的内脏器官及组织内的神经末梢而产生。(3)运动分析器的感受器介乎内、外分析器的感受器之间,分布于肌肉和韧带内,接受有关身体各部位器官的运动和位置的信号,产生本体感觉,它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因此,本题选 AB。【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25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颜色视觉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对光源来说,占优势的波长不同,色调也就不同。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决定于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光源的照度

19、越大,物体表面的反射率越高,物体看上去就越亮。饱和度是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纯的颜色都是高度饱和的,如鲜红、鲜绿等。因此,本题选 CD。【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26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一些实验结果表明在视网膜上存在着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因此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支持对立过程理论。三色说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红绿色盲的患者把光谱的短波部分看成蓝色,把长波部分看成黄色,因而没有红、绿经验。按三色理论,这种患者应该缺乏感红和感绿的锥体细胞。因为三色理论

20、假定黄是由红、绿混合产生的。因此,缺乏感红和感绿装置的病人,不应该具有黄色的经验,这和病人的实际色觉经验是不符合的。因此,本题选 AB。【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27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当声音从外耳道传至鼓膜时,引起鼓膜的机械振动,鼓膜的运动带动三块听小骨,把声音传至卵圆窗,引起内耳淋巴液的振动。由于鼓膜的面积与镫骨覆盖的卵圆窗面积的比为 20:1,因此,声音经过中耳的传音装置,其声压提高2030 倍。声音的这条传导性途径称为生理性传导。空气传导是鼓膜振动引起中耳室内的空气振动,然后经由正圆窗将振动传入内耳。骨传导是指声波从颅骨传入内耳。神经传导从内耳的耳蜗开始。因此,本题选 A

21、B。 【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28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频率理论只能解释人耳对 1 000Hz 以下声音的频率分析,因为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 1 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神经齐射理论是对频率理论的修正,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 400Hz 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该理论的提出者韦弗尔指出,用齐射原则可以对 5 000Hz 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行波理论和共鸣理论都属于位置理论,强调不同位置对不同声音频

22、率的敏感性不同,这两种理论对于低于 500Hz 以下的声音频率的分析无法解释,因为当声音频率低于 500Hz 时,它在基底膜各个部位引起了相同的运动。综上分析,本题选 AD。【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29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斯蒂文斯(ssStevens)用数量估计法研究了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认为心理量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其公式为:P=KI n,P 是指感觉到的大小,I 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 和 n 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n 的大小决定了感觉量变化和心理量变化的关系,当 n 小于 1 时,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缓慢上升;当 n 大于 1 时,感觉量

23、可能随着刺激量的增长而快速上升;当 n 等于 1 时,感觉量随着刺激量的增长以正比例的方式上升。因此本题选ABC。【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30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叫肤觉。肤觉的基本形态有四种,分别是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味觉是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刺激味觉感受器产生的感觉,不属于肤觉。因此本题选 ABD。【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31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颜色混合分两种: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是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同时作用于眼睛,是不同色光在视觉系统中的混合。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或油漆、油墨的混合。因此

24、本题选 AC。【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32 【正确答案】 A,B【试题解析】 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色弱就是对某种颜色感受性的降低。色盲分为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种。全色盲患者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失去了对颜色的感受性。局部色盲患者缺失了对某些颜色的感受性,还保留了某些颜色经验,最常见的是红绿色盲。因此本题选 AB。【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三、简答题33 【正确答案】 (1)感觉适应的含义及例子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例如,我们进入一个臭气熏天的地方,过一会儿不觉得那么臭了,这是嗅觉适应的结果。(2)感觉后象的含义及例

25、子在刺激停止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叫感觉后象。后象有正、负两类之分。正后象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相同,负后象的性质同原感觉的性质相反。比如,注视电灯一段时间后,关上灯,仍有一种灯似乎在那里亮着的感觉印象,这是正后象。如果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盏白色荧光灯,然后把视线转向一堵白墙,会感到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这是负后象。(3)感觉对比的含义及例子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同时对比是指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烈刺激会抑制其他邻近部位的反应,不同部位的反应差别被加强的现象。马赫带现象属于同时对比。所谓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明处更亮而暗处更黑的现象。先后对比是指同一感受

26、器先后接受不同的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比如,先吃糖,再吃西瓜,就吃不出西瓜的甜味来。(4)感觉相互作用的含义及例子 由于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从而使感觉或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就叫感觉的相互作用。例如,给一点微弱的声音刺激可提高对颜色的视觉感受性。【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各种感觉现象,考生应能对这些感觉现象进行区分。【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34 【正确答案】 (1)三色理论是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Young,1807)提出的色觉理论,他认为在人的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红、感绿和感蓝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红

27、、绿、蓝。1860 年,赫尔姆霍茨(Hvon Hehntloltz) 放弃了一种感受器只对一种波长敏感的看法,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红色感受器对长波的反应最强烈:绿色感受器对中波的反应最强烈;蓝色感受器对短波的反应最强烈。如果一种光能引起三种感受器同等程度的兴奋,那么就产生白色的感觉。其他的色觉经验是由这三种感受器按特定比例兴奋的结果。(2)20 世纪 60 年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视网膜确实存在着三种感光细胞,一种细胞能最大限度地吸收 450nto 的光波(蓝色),一种吸收 540nm 的光波(绿色),另一种吸收 577nm 的光波(近似红色),从而支持了三色说。但是,

28、这一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对有些色觉现象很难解释。例如,它就无法解释红绿色盲。按照这一理论,红绿色盲患者应该缺乏感红和感绿的锥体细胞。由于黄色是由红和绿混合产生的,因此,缺乏感红和感绿细胞的患者不可能具有黄色的色觉经验,但这与事实不符。【试题解析】 该理论认为人的网膜中存在三种独立的感受器,它们能够对不同波长的光反应。【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35 【正确答案】 (1)对立过程理论是德国生理学家黑林提出的色觉理论。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三对视觉色素:白一黑视素,红一绿视素,黄一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2)具体表现为,在光刺激时,黑一白视素异化,产

29、生白色经验;在没有光刺激时,黑一白视素同化,产生黑色经验。按同样的道理,在红光刺激下,红一绿视素异化,产生红色经验;在绿光刺激下,红一绿视素同化,产生绿色经验。在黄光作用下,黄一蓝视素异化,产生黄色经验;在蓝光作用下,黄一蓝视素同化,产生蓝色经验。【试题解析】 现有的研究使我们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立的过程。【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四、综合题36 【正确答案】 (1)频率理论的基本观点频率理论是 1886 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德提出来的,认为

30、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毛细胞发放的神经冲动的量少。如果声音剌激的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毛细胞发放的神经冲动的量就多。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 1 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然而人耳却能够接受超过 1 000 Hz 以上的声音。(2)共鸣理论的基本观点共鸣理论也叫位置理论,是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他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

31、生共口乌。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声音刺激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了高低不同的音调。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不同部位神经纤维的长度对辨别音调的作用。短纤维振动,听起来是高音,长纤维振动,听起来是低音。共鸣理论的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的长短,因而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3)行波理论的基本观点20 世纪 40 年代,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voll Bekesy)发展了赫尔姆霍茨的共鸣说的合理成分,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

32、幅度也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这样,人耳就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 500 Hz 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 500 Hz 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4)神经齐射理论的基本观点20 世纪 40 年代末,韦弗尔(Wever)提出了神经齐射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 400 Hz 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反应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

33、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反应频率,它们联合“齐射” 就可反映频率较高的声音。韦弗尔指出,用齐射原则可以对 5 000 Hz 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5)四种理论的比较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的比较这两种理论都是以声波在耳蜗基底膜不同部位引起振动为音频编码的,因而都是位置理论。不同的是,共鸣理论强调基底膜不同部位的纤毛长度作为编码依据,行波理论强调声音是依据基底膜不同部位上被激起最大活动的地点来编码的。频率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的比较频率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都以声波引发的振动频率的大小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不同的是,频率理论所指的频率是人耳基底膜的振动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所指的频率是神经纤维的振动频率,而且强调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与频率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的联系共鸣理论和行波理论适用于 1 000 Hz 以上的高频音的编码,频率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适用于 5 000 Hz 以下的低频音的编码,1 0005 000 Hz 之间的声音则由两种机制共同起作用。【试题解析】 这些理论并不矛盾,它们反映了听觉系统的复杂性,听觉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不同的刺激,为人提供精确的感觉经验。【知识模块】 普通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