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 1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自然形式的客体是指( )。(A)社会政治结构(B)社会经济结构(C)人工自然物(D)人类精神生产结果的“物化” 形式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 客体 ”概念是指( )。(A)客体就是客观存在的世界(B)由主体自南创造的对象(C)由主体决定的对象(D)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3 在认识活动的形成中,首要的因素是( )。(A)认识的客体(B)认识的主体(C)认识工具和手段(D)认识的程序和方法4 认识的主体是指( ) 。(A)有生命感觉能力
2、的人(B)从事一定活动的人(C)从事实践活动的人(D)人的主观思想5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 )。(A)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实现的(B)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C)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D)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实现的6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 )。(A)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人与物的关系7 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包括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这种选择是( )。(A)自由选择(B)受到被反映客体的制约(C)主观任意的选择(D)无意识、无目的的选择8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 )。(A)自然的既定
3、的关系(B)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C)纯粹的功利关系(D)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的关系9 爱冈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或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的结果可能不一样。从认识论上来说这是( )。(A)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的(B)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的(D)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的10 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A)主观性原则(B)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C)主体的能动性原则(D)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11 古希腊的怀疑论者们强调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感觉是不同的。如同一盆水,有人感觉说温,而有人感
4、觉说凉。这说明( )。(A)世界的真实状况是人们无法知道的(B)认识结果是由主体决定的(C)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D)认识具有客观性12 有思想家指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 )。(A)先验论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说明人的认识具有主体性(D)经验论的观点13 在近代科技历史上,随着蒸汽机的研制和投入使用,迫切要求对蒸汽机的效率进行研究,从而大大地推动了热力学的建立和发展。这一历史事实最突出地表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5、理性的标准14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15 “假若我能比别人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这表明( )。(A)视觉在人们的认识中起决定作用(B)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C)间接经验是人的知识本源之一(D)人们必须事事亲身实践16 一个医生要正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必须有医学理论作指导;一个土木工程师要正确地设计房屋和组织施工,必须有建筑学理论做指导;搞工业、农业等各项
6、生产活动,必须有各自领域的科学理论作指导。这表明( )。(A)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D)认识对实践的依赖作用17 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8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两,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7、19 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20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
8、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1 实践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下列关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说法正确的有( )。(A)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B)实践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的范畴(C)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实现(D)主体客体化造成人的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客体主体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的本质力量22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现了( )。(A)精神和物质的关系(B)目的与手段的关系(C)创造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D)限定和超越的
9、关系23 主体和客体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的关系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C)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D)相互依赖、协调发展的关系24 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表现为( )。(A)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B)主体对信息的能动选择(C)主体对信息的自觉选择(D)主体对客观事物的选择25 实践结果是人的目的在客观事物中的凝聚和体现,是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的融合。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有( )。(A)对实践目的的评价(B)对实践效能的评价(C)对实践效率的评价(D)对实践效果的评价26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有( )。(A)实践
10、目的(B)实践手段(C)实践结果的反馈、调节(D)理论指导27 人们在剧场欣赏某一悲剧时,有人听之入神,有人听之乏味,有人为之悲泣,有人不为所动。这种意识反应的不同是由于( )。(A)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欣赏能力不同(B)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C)人们当时的主观精神状态不同(D)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因而情感不同28 因为古代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确定季节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天文学;因为农业提水灌溉、城市建筑、手工业、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力学;因为测量土地面积、计算时间、制造器械的需要,产生了古代数学。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1、(D)认识和实践没有关系29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30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这句话说明 ( )。(A)革命运动的成功只需要革命的理论(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先进的革命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D)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来源和决定力量31 A 皮鞋公司推销员甲和 B 皮鞋公司推销员乙均被派往太平洋某小岛寻找销路。一周后,
12、甲向 A 公司报告,“在这里一双鞋也不会卖出去。因为这里的人从来不穿鞋。”乙向 B 公司报告:“我找到了一个巨大的皮鞋市场,我们的鞋销路会非常好。因为这里的人从来不穿鞋。”甲和乙对同一事实得出不同结论表明( )。(A)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B)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C)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影响(D)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表现为选择作用和重构作用32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说明( )。(A)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途径(D)不仅客体决定认识,而且主体(包括主观)也制约、规范认识33 在射
13、电望远镜发明之前,许多星球就客观存在着,但它们没有成为认识的客体。射电望远镜发明之后,它们就成了认识的客体。这说明( )。(A)认识的客体具有整体性(B)认识的客体具有能动性(C)认识的客体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D)认识的客体具有社会历史性34 中国古代思想家苟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其哲学含义是说( ) 。(A)能够认识世界是人的本性(B)客观世界能被认识是由客观事物的规律所决定的(C)人的认识是对外界的反映(D)人们通过实践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35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因为(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4、(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36 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它们之间( )。(A)相互渗透,无法区别(B)仅有性质的差别(C)既有量的差别,又有质的区分(D)在相互联系中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差别性37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A)经验论的错误(B)唯理论的错误(C)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D)工作中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38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感性材料十分丰富(B)感性材料合乎实际(C)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
15、工(D)感性材料的大量积累39 列宁说: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句话说明( )。(A)感性认识无关事物的本质和全体,是无关紧要的(B)正确的理论才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C)一切理论都能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D)反映事物全体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更接近于客观真理40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在人们的心目中,月亮是圣洁而美丽的化身。然而,俄罗斯科学家经研究认为,月球是地球多自然灾害的祸源。这表明( )。(A)人们改造自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基础(B)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过程(C)知识构成等因素是影响人们对事物认
16、识的重要因素(D)认识的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 1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客体的形式。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统称为自然客体。自然客体是指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包括天然存在的自然物和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形成的人化自然物。通过人们的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加以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都是自然客体。故选项 C 正确。社会客体是指已经对象化了的现实的社会结构
17、,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同时也包括体现在物上的社会关系。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必须同时把在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这时社会关系就成了社会形式的客体。选项 A、B 都是社会客体,故选项 A、B 不符合题意。精神客体是指人类精神生产的结果以物的形式存在,并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对象如以书籍为物质载体的各种理论、学说等。精神客体都有自己的“物化”形式,但人们所注重的不是它们的物质形式,而是这些物质形式所体现或携带的精神内容。精神客体是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们同时也是人们继续进行实践和认识的对象。选项 D 是精神客体,故选项 D 不符合题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
18、区分客体的三种形式,不能答非所问。【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客体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构成人的活动对象的东西无限多,客体因而也具有无限多样的形式,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客体的三种类型表明,人作为主体的活动不但指向外部世界,而且也以自身活动为对象,即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要进行自我的改造。从上可知,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对象性的属性。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人类社
19、会等物质对象,也可以是主观的思想、理论、世界观等精神对象。故选项D 正确。选项八对客体的定义过于浅显,没有科学地说明客体的含义。故选项 A不选。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对象,不是主体自由创造的。故选项 B 错误。客体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主体和客体是不可分割的。故选项 C 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人的认识活动的组成。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本、认识的中介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在认识活动中,这三个要素都不能缺少。但是三者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认识的主体是首要的因素,对认识活动以及认识系统的形成和诸要素
20、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认识系统中最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担负着实在客体向观念转化任务的系统。如果缺少认识主体,就不可能使客观存在的对象进入主体活动的范围成为认识的客体,最终也不能形成认识活动。故选项 B 正确。而认识的客体是全部认识活动的前提,它以自己的属性、结构、层次和关系制约着主体对它的认识,但它不是首要因素。故选项 A 不选。认识的中介系统是以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认识手段为结构要素,并包括运用和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在内的复杂系统。认识的中介系统是认识系统的关键性环节,是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志,决定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它也不是首要因素。故选项 C
21、 不选。选项 D 属于认识中介系统,故选项 D 不选。故正确答案为 B。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分清认识系统三部分的地位。【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的主体。一般来说,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运用“主体”与“客体”的概念,是为了说明人在活动中与对象所建立的特殊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形成的特殊本质。认识主体是指具有一定能力并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自然性;二是社会性;三是自觉能动性。故选项 C 正确。选项 A 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抽象的生物
22、学上的人,故选项 A 错误。选项 B 对“活动”没有作出科学的界定,没有指出 “活动”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故选项 B 错误。选项 D 把主体理解为意识,是唯心主义的主体观。故选项 D 不选。故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主客体关系。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即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来实现的。主体客体化是指主体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客体主体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一方面,人生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
23、方式展开生命,把能力、才华、追求与价值外化到客体上;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客体主体化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丰富与成长。故选项 A 正确。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既不是一般的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是一般的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故选项 B、C 不正确。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不是由主体单方面规定的,客体本身的属性和规律对主客体关系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响。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活动既受客体本身的本质和规律暴露程度的限制,又受到客观世界提供的物质条件的制约。人作为客观的存在物,永远不能摆脱客观规律的制约。所以说,实践并不是由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
24、动所实现的,故选项 D 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制与超越的关系或限制中的超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故选项 A 正确。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不是手段与目
25、的的关系。故选项 B 不选。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既不是一般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将两种关系包含于自身,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关系。故选项 C、D 不选。故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活动的客观性。在主体对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过程中,选择机制起着重要作用。人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首先表现为人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神经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然后是主体思维对知觉、表象中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重组,形成对特定对象或特定对象的某一方面的认识。在承认认识主体在同认识客体相互作用中具有主导的和能动的方面的同时,也要
26、看到认识主体在认识客体面前也有受动和受制约的方面,认识主体的活动要受到来自客体方面的限制与约束。认识的客体是具有客观性的存在物,它有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固有规律,主体不可能随心所欲地虚构客体,主体对客体的选择与设定必须符合客体自身的特性。所以说人的选择要受到被反映客体的制约。故选项 B 正确。当主体凭借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时,认识工具的选择与运用也必须适应客体的性质和状态,否则,就达不到激发客体释放信息的目的。认识主体受动性和受制约性的突出表现,在于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运用,必须以遵循和反映客体自身的规律性为前提。所以说,人的选择既不是主观随意的选择,也不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自由的选择。因为人与动物
27、的根本区别就是人具有意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主动的、能动的,而不仅仅是受动的。故选项 A、C、D 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的主客体的关系。价值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即主体对客体的需要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中,客体是作为价值的承担者,即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物质的或精神的需要的物质载体而出现的。客体之所以能够成为价值的载体,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某些特定的属性和性质,但是“物”只有在同主体的一定的关系中才能成为价值的客体,同样,主体也只有当他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出某种需要,从而把一定
28、的客体实际地定为价值对象的时候,才能在这一特定的关系中成为价值的主体。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主体和客体的实践、认识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们归根结底依赖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人的实践活动实际上就是在追求实现某种价值。人通过实践改造客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实现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所以,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的关系,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本质。故选项 D 正确。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既不是从来就有的既定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之间随机而遇的关系,更不是纯粹的功利关系。没有实践,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可能发生任何关系,主体也不可能发现客
29、体对于自己的价值。故选项 A、B、C 不选。故正确答案为 D。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准确把握一些细节知识。【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认识本质问题的理解上,要求以实践为基础,从认识与实践、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对象的多重矛盾关系的统一中把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的本质规定性,指出人的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爱因斯坦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主体在反映客体时,由于参照系的不同,对同一反映对象所得到的反映结果是不尽相同的。这从哲学认识论上来说,就
30、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相对的、可变的,这也就决定了主体反映客体也是相对的、可变的。故选项 C 正确。题干不是在谈真象和假象、现象和本质的问题,得到的结果不一样也不是由于主观的错觉所造成的,这些结果都是有科学依据的。故选项 A、B、D 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人的认识的主体性原则。在坚持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的同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进一步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人的认识不同于动物的反应活动,它不是主观对客观的简单、直接的摹写,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人们为了从事实践活动,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还
31、必须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还必须基于这种认识,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这更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认识的主体是指一定社会中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其具有社会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其中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指的是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原则。故选项 C 正确。选项 A 是唯心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理解,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也就是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原则。认识不是人的某种主观精神状态,而是人以观念的方式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认识是主体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故选项 A 错误。主客体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并不是相互
32、决定的关系。故选项 B 不正确。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说在坚持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的同时,人的认识还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并不是说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故选项 D 不正确。故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的主体差异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结果受到主体的影响。由于主体自身状态与特征对于认识的制约与影响,不同的认识主体抑或同一认识主体,由于自身认识能力的差异、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对同一事物,不同的认识主体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故选项 C 正确。选项 A
33、是错误的不可知论观点,马克思主义主张可知论。故选项 A 错误。认识结果受到主体的影响,但绝不是由主体单方面决定的,选项 B 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不同的。故选项 B 错误。认识是主体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选项 D 的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故选项D 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的主体性。认识既具客观性,又有主观性。认识的主观性或者主体性,指的是对同一对象,不同的认识主体会有不同的认识,或者对同一对象,相同的人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认识。题干所说鲜明地体现了认识
34、的主体性。故选项 C 正确。先验论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先验论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先于感觉经验的东西。唯心主义先验论把认识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以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为基本前提和出发点,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质”的认识路线,一切唯心主义都坚持先验论的观点。故选项 A 错误。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的真实存在和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故选项 B 也不符合题意。经验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学说,认为人类知识起源于感觉,并以感觉的领会为基础。它否认“天赋观念”的存
35、在和人的理性认识,而强调人的感性认识。故选项 D 也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36、进。其次,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题干所说的历史事实说明,科学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正确反映的理论体系。故选项 B 正确。其他三项虽然也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但在此题中没有体现,故选项 A、C 、D 不选。故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37、本题考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
38、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毛泽东的话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归根到底都来自实践,此外再无别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故选项 A 正确。其他三项虽然也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但在此题中没有体现,故选项 B、C、 D 不选。故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但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得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
39、的一句名言中,“假如我能比别人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故选项 B 正确。选项 A 的说法是错误的,实践在认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故选项A 不选。无论是间接经验还是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最终和唯一来源。故选项 C 错误。人们既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知识,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知识,再者,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也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故选项 D 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
40、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首先,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活动的进程;其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最后,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如题干中所述,医生治病、工程师设计房屋等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恰好说明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故选项 B 正确。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这是
4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故选项 A 不选。选项 C的说法是错误的,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而不是相反。故选项 C 不选。选项D 也是在讲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题干无关。故选项 D 不选。故正确答案为B。【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先导”一词只是表明认识对实践能动的指导性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这表现在:首先,认识规定实践的目的。人类实践活动越是向前发展,就越是带有计划性、目的性。这种计划性、目的性是基于人们在过去的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其次,认识规定实践的范围和过程。人类认识到什么程度,其实践活动也受
42、这一程度的限制。人类还未认识到的事情,就不会有大规模的实践出现。最后,认识影响实践活动的效果。认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实践活动的效果和成败。实践者掌握科技知识的多少与深度,对实践的成败和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故选项 C 正确。题干并没有强调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也没有夸大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这些都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故选项 A、B 错误。“在实践基础上”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础的决定性作用。故选项 D 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
43、觉器官而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和外部联系,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题干是毛泽东在讲到感性认识的时候的一段话,是说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认识的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达到对事物的质、规律性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变革现实。改造世界,这体现了认识论的辩证法。选项 B 正确。毛泽东这句话不是在讲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地位,而是在谈感性认识的局限,正是因为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才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选项 A、D 虽然本身正确,但与题干内容无关。选项 C 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44、它是一种唯理论的表现。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故选项 C 不选。故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理性认识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题干中“一切科学的抽象”就是指理性认识,整句话的意思就是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它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而能更加深刻地反映自然。故选项 B 正确。选项 A 虽然本身的说法是
45、正确的,但是与题干无关。选项 C 的说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抽象的东西也不都是深刻的、正确的。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的理论也很抽象、深刻,但却不正确。故选项 C 不正确。选项 D 的说法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无关,题干中没有讲感性认识的缺陷。故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和外部联系,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各个片面,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对事物现象的认
46、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故选项 B正确。不管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只要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都是可靠的。故选项 A 不正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它们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故选项 C 不正确。因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都来源于实践,它们都来自于直接经验。故选项 D 不正确。故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
47、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1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在主客体关系中,主体是主动的方面,人总是从自己的目的和愿望出发,按照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选择对象,并且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改变客体,主动性是主体区别于客体的一个重要标志。人是具有意识的,主体是人在活动中显现出来的自主、自觉的存在状态,是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拥有的主动地位。实践的主体承担着制定实践活动的目标,操纵着实践活动的手段,去改造实践活动的客体,达到实践活动的预期结果的任务。它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目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即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
48、化的双向运动来实现的。主体客体化是指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客体主体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一方面强调人生需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展开生命,把能力、才华、追求与价值外化到客体上;另一方面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客体主体化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丰富与成长。故选项A、C、D 正确。选项 B 说客体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是正确的,但说它等同于客观事物,这又是错误的,客体只是客观事物的一部分,是纳入到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客观事物。故选项 B 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A、C、D。【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
49、造世界22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主体受制于客体,客体制约着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性质等,决定主体的认识内容和范围;主体又能动地改造客体,使客体向主体转化,使之满足人们的目的和要求。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既不是一般的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是一般的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把这两种相互作用都包含于自身,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特点,但又不能把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它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制与超越的关系或限制中的超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故选项B、C、D 正确。选项 A 的说法是片面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不仅仅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故选项 A 不选。故正确答案为 B、C、D。【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3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本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