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现代汉语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5 及答案与解析一、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1 现代汉语的音节结构中,( )、( ) 是汉语音节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是现代汉语在语音方面的主要特点。(四川大学 2004 年真题)2 “管道”的“管”与“ 管理” 的“管”是一组( )词,它们是意义( )的结果。(四川大学2004 年真题)3 时态助词(或称动态助词)附着在动词后,其中“ 了” 表示( ) ,“ 过”表示( )。(华中科技大学 2001 年真题)4 汉语七大方言及其代表话(北京师范大学 2007 年真题)5 部件(北京师范大学 2007 年真题)6 义项(北京师范大学 2007
2、 年真题)7 语法化(北京大学 2006 年真题)8 多重复句(南京大学 2001 年真题)9 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真题)10 声母和辅音各自是从什么角度划分的,请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北京语言大学2005 年真题)11 什么叫轻声? 举例说明轻声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真题)12 举例说明形声字形旁的作用和局限性。(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真题)13 汉字与汉语适应的方面有哪些?(湖南师范大学 2004 年真题)14 一个汉字的字音就是一个音节,因此,汉字是音节文字,对此观点你作何评价?(首都师范大学 2001 年真题)15 举例分析同义词的产生和
3、类型。(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真题)16 语素是否是词汇的构成单位?为什么?( 北京语言大学 2005 年真题)17 对下列各词进行比较,说明其用法有何异同。并举例。(北京大学 2004 年真题)每各、吗呢18 分析下列各词的构词方式:可惜、可以、可口、可疑、可能、可体、可爱、可心(湖南师范大学 2004 年真题)19 用义素法分析“ 老师” 、 “学生”。(北京大学 2003 年真题)20 说明谚语被认为是词汇的一部分的原因。(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真题)21 “英语”这个词有几个语素 ?为什么?(清华大学 2001 年真题)22 词汇规范的原则是什么?23 各种基本语法结构意义必须
4、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体现出来。提供语法形式的手段有哪几种? 请举例说明。 (兰州大学 2004 年真题 )24 “把”字句“感情把理智淹没了”和“被” 字句“理智被感情淹没了 ”可以互相变换。可是“他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了我” 却不能变换为相应的 “被”字句,“ 这事儿被我知道了”也不能变换为相应的“ 把”字句。试问,后面两个句子不能变换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加以说明。 (苏州大学 2003 年真题)25 有时书面上的歧义念起来并没有误解的可能,试举两例说明。(注意例子的类型性)(华中科技大学 2001 年真题)26 “红”和“红色”都表示颜色,“红” 、是形容词,所以“ 红色”也应该是形容词
5、。(首都师范大学 2001 年真题)27 根据比喻构成的条件,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比喻? 说明理由。A女儿像妈妈。B儿童是祖国的花朵C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他。D希望的肥皂泡破灭了。(湖南师范大学 2006 年真题)28 指出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格,并具体分析其修辞效果。(北京师范大学2002 年真题)(1)有的人是嘴巴和手脚相脱离,心里根本没有群众;有的人老虎屁股摸不得,只讲自己“过五关,斩六将 ”,不讲自己“走麦城”,吹吹拍拍,假话连篇。这些人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遗像面前,应该脸红。(罗瑞卿党的三大作风的楷模回忆周总理)(2)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
6、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密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又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鲁彦听潮)考研现代汉语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5 答案与解析一、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1 【正确答案】 韵腹;声调2 【正确答案】 同音;引申3 【正确答案】 完成时;过去时4 【正确答案】 汉语七大方言及其代表话:北方方言代表话是北京话。吴方言代表话是苏州话。湘方言代表话是长沙话。赣方言代表话是南昌话。客家方言代表话是广东梅县话。闽方言分为五个次方言: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最重要的是闽东方言,代表话是福州话,闽南方言的代表话是厦门话。粤方言代表话是广州话。5
7、【正确答案】 部件又称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个合体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6 【正确答案】 义项是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有的词只有一个义项,有的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义项。7 【正确答案】 语法化指的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或现象,典型的语法化现象是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语或结构式变成无实在意义、仅表示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或者一个不太虚的语法成分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8 【正确答案】 多重复句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层次的复句。不同层次上分句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同的,也可以是相同的。9 【正确答案】 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一般情况
8、下,民族共同语总是在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之间是同源异流的关系,它们不是相互对立的。共同语的形成、普通话的推广,并不以方言的消亡作为前提。共同语总是有条件、有选择地从汉语方言中吸收一些有生命力的成分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而全国各地的方言也都掺进了一些普通话的成分,日益向普通话靠拢。但方言仍然会长期存在,作为一个地区的交际工具而发挥作用。10 【正确答案】 声母的不同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不同决定的。它是从音节的角度,以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作为标准划分的。辅音,又叫子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它是从音素的角度,以气流在 15 腔或咽头受阻碍为标准划分的。二者
9、的区别是:声母和辅音不是一个概念。虽然声母由辅音充当,但有的辅音不作声母,只作韵尾,如 ng。辅音 n 既可以作声母,也可以作韵尾。11 【正确答案】 轻声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又轻又短的调子。轻声的作用主要是:区别意义,如“ 孙子” 的“子”读轻声的时候是指儿子的儿子,不读轻声的时候是古代的人名,“子 ”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区分词性,如 “大意”的“ 意”读轻声的时候“ 大意”是形容词,不读轻声的时候“大意” 是名词。12 【正确答案】 局限性:形旁的表意功能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由于社会的发展,客观事物的变化,有些形旁的意义不好理解。如“篇、简、货、贷” 。其次,字义的演变,假借字的存在,形旁
10、也不好理解。如“颁、颗” 为什么从页,“治、渐”为什么从水。另外,由于字形的变化,有的形旁不好辨认了,或位置特殊。如“辨、恭”。13 【正确答案】 (1)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下来而没有进行性质上的改革。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而语素的数量要比音节多好多倍,因而语言中的同音语素特别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来区分。(2)表意体系的汉字不是直接表示音素或音节的字母,而是用不同笔画构成的大量表意符号来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从而代表了语素的声音。这样,汉语所用的表意符号(汉字),就有几万个形体,常用的也有几千个。
11、(3)由于汉字不是直接表音的,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超时空性。几千年来,汉语的语音变化很大,但是汉字的字形和所记录的语素的意义却变化不大,汉字增强了与历史的联系。14 【正确答案】 现行汉字一般是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的,所以一般来说,一个汉字的字音就是一个音节,但是汉语一个音节还可能用许多汉字来记录,而同一个汉字有的可以表示几个不同的音节,而音节文字一个音节只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符号也只表示一个音节,因此汉字不是音节文字。汉字不是直接表示音素或音节的字母,而是用不同笔画构成的大量表意符号来记录汉语的单音节语素,从而代表了语素的声音。因此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15 【正确答案】 (1)同义词产生的原
12、因是:新旧词并存可以构成同义词,如“子音辅音”;标准语和标准语吸收的方言词可以构成同义词,如“ 玉米棒子”;外来语言的意译词和音译词构成同义词,如“青霉素盘尼西林” 。(2)同义词的类型主要有两种:等义词,两个词不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意义都相同,在语言中通常可以换用,如“铁路铁道” ;近义词,这类同义词有相同的地方,但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些差别,并不完全相同,如“骄傲自豪” 。16 【正确答案】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或一般词汇、基本词汇等。还可以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是词的集合体,词汇和词的关系是集体
13、和个体的关系。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它是构成词的语言单位,但不是构成词汇的语言单位。因为词汇是由一种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构成的,或者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作品所用的词和固定短语构成的。17 【正确答案】 (1)“每”、“各”都可以用作副词,表示单指。 “每”、“各” 作指示代词时是分指,指全体中的任何一个个体;“每” 侧重于个体的相同一面, “各”侧重于不同一面。“ 每” 还表示遍指,指每一个成员,常常与“也”或“ 都”连用。“ 各”不能表示遍指。“每 ”还可以直接加数量词,如 “每一个人”、“ 每一天”等,但是“ 各”不能加数量词,可以加量词,如“各位” 。(2)“吗”、“呢” 都是
14、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语气,不同的是“ 吗”用在是非问句的末尾,要求对方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你明天上课吗?”而“呢” 一般用在是非问句以外的问句,句中常有疑问词“怎么” 、“什么”等。 “呢”还可以用在叙述句的末尾,指明事实不容置疑,略带夸张或表疑问,如“外面下着雨呢” 。而“吗”不可以。18 【正确答案】 可惜:偏正型;可以:联合型;可口:动宾型;可疑:偏正型;可能:联合型;可体:动宾型;可爱:偏正型;可心:动宾型。19 【正确答案】 老师+传授文化、技术 、- 向别人学习文化、知识 、-在学校读书。学生-传授文化、技术、+ 向别人学习文化、知识 、+在学校读书。20 【正确答案】 词
15、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单位包括语素、词、固定短语和略语。固定短语是特殊词汇单位,又可分为专名和熟语两类。谚语是流传多年,包含有某种深刻的社会经验、生产经验的、简练的、形象的语句。谚语是一种熟语,也就是一种固定短语,它一般不能随便改动,因而属于词汇的一部分。21 【正确答案】 两个语素,因为用替代法来确定语素,我们可以说“法语、汉语、韩语”等,这说明 “语”是一个语素;我们还可以说“英国” ,这说明“英“也是个语素,所以说这个词有两个语素。22 【正确答案】 (1)普遍性原则。简单的说就是“吸收一般,摈弃个别” 。简缩词语造成新词也要遵循普遍性原则。(2)需
16、要性原则。符合语言实际的表达需要。(3)明确性原则。选择明确的词语,而不要模糊的、晦涩的词语。23 【正确答案】 词的形态只是词的语法功能的外在表现。提供语法形式的手段有“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其中词法手段主要包括 “词形变化”、“ 词的轻重音”、“词的重叠”,汉语是孤立语,缺乏词形变化,但是可以通过词的轻重音和词的重叠达到某种语法意义,有的轻重音和语义、语法有密切的关系,如“东西”(d6ngxi)是指东边和西边,“ 东. 西“(dsng.xi)则是指事物。而词的重叠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在汉语中利用的比较多,如“ 看看、说说、听听 “等通过重叠表示尝试、轻微意义。句法手段主要包括虚词、选词、
17、语序、语调四个小类。虚词就是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如“ 的、得、地 “和“着、了、过” 等,分别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可以自己举例) 。选词是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语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24 【正确答案】 “ 把” 字句和 “被”字句的使用条件有相同之处,因此往往可以变换,但是两式的使用范围毕竟有差别,“把” 字句表示积极的处置, “被”字句多半表示不如意、不希望的遭遇,如果不符合这种要求,也不可以变换。“这事儿被我知道了。”这句中的
18、动词 “知道”没有处置意义,所以不可以变换成“把” 字句;被字句是用介词“被”引出的是施事或单用 “被”的被动句,“他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了我。”变换成被字句后,“ 他自己的真实想法被他告诉了我 ”中的主语不是受事,而 “我”才是告诉的受事。25 【正确答案】 多义短语有很多种情况,有的是结构关系不同的短语,有的是语义关系不同的短语,还有的是结构和语义关系都不同的短语,例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可以表示动宾短语,表示狗被咬死了;也可以表示定中短语,表示猎人被狗咬死了,这种情况又称为施受同形的歧义。有些歧义是写下来有歧义,但是在口语中却没有歧义的。口语中用轻重音和停顿可以化解歧义,例如“演好戏”
19、,可以通过口语的停顿来消除歧义,停在第一个音节后面,“好” 是“戏”的定语,停在第二个音节后面,“好 ”是“演”的补语;“鸡不吃了” 这个施受同形的歧义结构,在口语中放在语境中,也就没有歧义了。26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红” 是形容词,而 “红色”是名词。因为:“红色”可以做主语、宾语,如“我喜欢红色”,“红色是一种吉祥的颜色” ,而“红”不能做主语、宾语。“红色”不能做谓语,而“红”可以做谓语,比如可以说“这朵花很红” ,不可以说“这朵花很红色 ”。“红色“不能受副词“ 不”、“很”的修饰,而“ 红”可以。“红” 能用肯定、否定并列的形式提问,如可以说“这件衣服红不红?”不能说
20、“ 这件衣服红色不红色?”。“红” 可以重叠,如“红红的”,“ 红色”不可以重叠。27 【正确答案】 A、C 不是比喻,B、D 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运用比喻句应该注意区分比喻和比较,因为他们形式相同,而实质却是不同的。A 是比较,说女儿和妈妈的长相或者性格相像;C 不是比喻也不是比较,只是一个副词,表示不十分确定的推测、判断或感觉;B 是一种暗喻,把儿童比喻成祖国的花朵,使儿童形象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D 也是暗喻,只不过是一种变体,把希望比喻成肥皂泡,肥皂泡破灭后,什么都没有留下,形象地说明失望的彻底。28 【正确答案
21、】 (1)对比、婉曲。利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把有的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放在一起相比较,突出表现这些人的自高自大和高高在上,说和行不一致,作者对他们的谴责之情溢于言表;作者文中没有说他们说的和做的不一样,而是用实现这些动作的感官婉曲地表达出来,使我们自己体味,认识反而更加深化,感受更加强烈。(2)通感、拟人、比喻、排比。通感是一种叙事状物时运用词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格。通感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去获得具体生动的形象。作者把海浪轻拍海岸的声音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情人的密语那样芳醇 ”,由听觉转到感觉,由细腻感觉又到醇美嗅觉;利用拟人的手法,把安静的大海比作吟诗的诗人,这种变化,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