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试卷]中医内科学(温病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887519 上传时间:2019-02-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类试卷]中医内科学(温病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医学类试卷]中医内科学(温病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医学类试卷]中医内科学(温病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医学类试卷]中医内科学(温病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医学类试卷]中医内科学(温病学)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内科学(温病学)模拟试卷 7 及答案与解析1 下列哪一项症状不属于湿温邪遏卫气证表现(A)寒甚热微,身痛有汗(B)身热不扬,午后较显(C)胸脘痞闷(D)头重如裹(E)苔白腻,脉缓2 湿温变证,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滑数。宜先用(A)枳实导滞汤(B)白虎加苍术汤(C)蒿芩清胆汤(D)温胆汤(E)三石汤3 湿热交蒸,内阻中焦,首选方剂是(A)三仁汤(B)王氏连朴饮(C)雷氏芳香化浊法(D)白虎加苍术汤(E)甘露消毒饮4 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均能宣表化湿,但三仁汤较适用于(A)表湿偏重者(B)湿邪偏重,湿中蕴热者(C)湿热并重者(D)外有表寒,内有湿滞者(E)外

2、有湿邪,内有寒邪5 决定湿温病湿热转化的主要因素是(A)邪气盛衰(B)中气盛衰(C)肾气盛衰(D)元气盛衰(E)宗气盛衰6 湿温,身热不扬,脘痞腹胀,大便溏泻,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治宜(A)清热化湿(B)宣开湿浊(C)燥湿化浊(D)芳香宣化(E)活血化瘀7 湿温发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酸倦怠,咽肿溺赤,苔黄腻,其病机为(A)湿热交蒸脾胃(B)湿浊困阻中焦(C)温热兼湿,困阻中焦(D)湿热交蒸,酿毒上泛(E)寒湿交杂,聚而成毒8 湿温湿热酿痰蒙闭包证,治宜(A)清热利湿,芳香开窍(B)淡渗利湿,清心开窍(C)清心凉营,化痰开窍(D)清热化湿,豁痰开窍(E)清热解毒,芳香开窍9 决定湿温病湿热

3、孰轻孰重的主要因素是(A)邪气的盛衰(B)元气的盛衰(C)中气的盛衰(D)肾气的盛衰(E)宗气的盛衰10 暑湿初起,一般的治疗原则为(A)宣肺解表(B)清暑泄热兼透表邪(C)透湿泄热(D)清暑化湿(E)清暑凉血安络11 症见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缓,宜选用(A)化湿清热(B)芳香宣化(C)分消走泄(D)清气化湿(E)升清降浊12 湿温后期,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治宜(A)竹叶石膏汤(B)薛氏五叶芦根汤(C)沙参麦冬汤(D)藿香正气散(E)茵陈蒿汤13 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

4、缓,治宜(A)藿香正气散(B)藿朴夏苓汤(C)雷氏清凉涤暑法(D)雷氏宣透膜原法(E)以上均不对14 湿温病邪在募原的见症是(A)身痛无汗(B)呕逆腹痛(C)寒甚热微(D)大便溏泄(E)热甚寒微15 症见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病机为(A)邪遏卫气,湿重于热(B)湿热秽浊郁伏膜原,阻遏阳气(C)湿浊困阻中焦(D)湿邪久恋,损伤阳气(E)湿邪痹阻腠理16 湿温,症见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脉缓。其治疗处方为(A)藿朴夏苓汤(B)三仁汤(C)蒿芩清胆汤(D)雷氏宣透膜原法(E)甘露消毒饮17 湿浊蒙上,泌别失职证,其开窍

5、方药应选用(A)至宝丹(B)安宫牛黄丸(C)玉枢丹(D)苏合香丸(E)清营汤18 温病热蒸头胀,呕逆神迷,小便不通,渴不多饮,舌苔白腻,治宜(A)先予安宫牛黄丸,继服茯苓皮汤(B)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C)先予苏合香丸,继服茯苓皮汤(D)菖蒲郁金汤送服至宝丹(E)犀角地黄汤送服至宝丹19 湿阻肠道,传导失司证,其治法是(A)导滞通便(B)通腑泻热(C)宣清导浊(D)通瘀破结(E)理气通脉20 湿温病湿热蕴毒证,其治疗处方是(A)普济消毒饮(B)清瘟败毒饮(C)甘露消毒丹(D)神犀丹(E)至宝丹21 身热心烦,渴不多饮,脘痞呕恶,便溏,尿短黄,其病机为(A)湿热阻于下焦(B)湿热积滞交结胃肠(

6、C)湿热郁阻中焦(D)肠热下利(E)湿热郁于上焦22 湿重热轻,困阻中焦,可见(A)小便混浊(B)小便短赤(C)小便不通(D)小便涓滴不畅(E)小便清长23 湿热郁蒸酿痰蒙蔽心包,其病变在(A)气分(B)营分(C)血分(D)气营(E)营血23 A热陷心包兼阳明腑实B邪热留伏阴分C热与血结,蓄于下焦D湿阻肠道,传导失司E余湿未净,胃气不舒24 湿温神识如蒙,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苔垢腻,病机为25 湿温病身热不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苔薄腻,其病机为25 A犀地通络饮B桃仁承气汤C宣清导浊汤D王氏连朴饮E甘露消毒丹26 湿温,症见发热口渴,咽喉肿痛,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脘腹胀满,肢酸倦怠,苔黄腻

7、,脉滑数,其治疗处方是27 暑湿,症见灼热不已,神昏谵语,口干漱口不欲咽,皮肤、黏膜出血斑进行性扩大,唇青肢厥,舌质深绛或紫晦,脉细数而涩,最适合的方剂是27 A先服独参汤,继用黄土汤B甘露消毒丹加地榆炭、侧柏炭C薛氏五叶芦根汤D犀角地黄汤E白虎汤加苍术、黄连、黄芩28 湿温病,湿邪化燥,症见灼热烦躁,便下鲜血,舌质红绛。治宜29 温病热盛阳明,郁而化火,津伤未甚,兼太阴脾湿未化。治宜29 A王氏连朴饮B雷氏芳香化浊法C藿朴夏苓汤D甘露消毒丹E菖蒲郁金汤30 湿温病湿遏卫气证,治宜31 湿重热轻,困阻中焦证,治宜中医内科学(温病学)模拟试卷 7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温病

8、学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温病学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温病学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三仁汤,藿朴夏苓汤二方均有杏、蔻、苡、朴药物,均具开上、畅中、渗下功能,能宣化表里之湿而透泄邪热,故都可用于湿温初起,邪遏卫气之证。两者区别在于,藿朴夏苓汤中有藿、夏、二苓、豆豉,其芳香化湿透表之力较强,较适用于病变偏于卫表,而化热尚不明显者。三仁汤中则有通草、滑石、竹叶,重在渗泄湿中之热,故其清利湿热之力较强,更为适用于湿渐化热而表证较之藿朴夏苓汤证不大显著者。【知识模块】 温病学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温病学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温病学7 【正确答案】

9、D【知识模块】 温病学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温病学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温病学1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温病学1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温病学1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温病学1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温病学1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温病学1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温病学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候系湿热秽浊所致。膜原外通肌肉,内近胃腑,为三焦之门户,实为一身之半表半里。湿热秽浊从口鼻而入,直趋中道,膜原首当其冲。病在半表半里,正邪交争则寒热往来;湿浊偏盛,阳气受遏,不能布达肌表四肢,则寒甚热微,身痛

10、,手足沉重;阳气郁极而通,则汗出;湿阻气机,升降失司,则呕逆胀满。苔白厚腻浊如积粉,脉缓,是湿浊阻于膜原的临床特征。【知识模块】 温病学1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温病学1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温病学1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温病学2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温病学2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温病学2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温病学2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温病学【知识模块】 温病学2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温病学25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温病学【知识模块】 温病学26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温病学2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温病学【知识模块】 温病学2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温病学29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温病学【知识模块】 温病学3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温病学3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温病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