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897935 上传时间:2019-02-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科学方法是理解科学知识,应用和掌握科学知识的桥梁。科学方法的核心,科学知识体系的精髓是( ) 。(A)科学思想(B)科学文化体系(C)科学对象(D)科学过程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烯和乙烷都能发生加聚反应(B)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肽(C)米酒变酸的过程涉及了氧化反应(D)石油裂解和油脂皂化都有高分子生成小分子的过程3 将等质量的铜分别放入下列溶液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有气体生成且质量最小的是( ) 。(A)稀硝酸(B)浓 HNO3(C)稀盐酸(D)浓硫酸4 既含有极性键又含

2、有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A)H 2O2(B) Na2O2(C) C2H2(D)C 2H2OH5 某溶液中只含有 K+、Fe 3+、Cl -、SO 42-四种离子,其中 K+、Fe 3+、Cl -三种离子的个数比为 5:2:3,则溶液中 Fe3+与 SO42-的个数比为( )。(A)1:2(B) 1:3(C) 2:3(D)3:56 D 以 KCl 和 ZnCl2 混合液为电镀液在铁制品上镀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通电前,上述镀锌装置可构成原电池,电镀过程是该原电池的充电过程(B)因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电镀时通过的电量与锌的析出量无确定关系(C)电镀时保持电流恒定,升高温度

3、不改变电解反应速率(D)镀锌层破损后对铁制品失去保护作用7 短周期元素 W、X、Y、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 W、X 、Y +、Z 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电子层数的比值依次为 2、3、4、2(不考虑零族元素)。下列关于这些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X 和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至少 2 种的二元化合物(B) W 和 X、Z 两种元素分别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均有直线形分子(C) W、X 和 Y 三种元素可以形成碱性化合物(D)Z 和其他三种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其水溶液均呈酸性8 有下列实验操作: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将取液后的滴管平放在实验台上;将浓硫酸倒入盛有水的量筒中使其溶解

4、;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有人的方向;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给盛有液体的试管、烧杯、蒸发皿加热时,都不需要垫上石棉网。其中正确的是( ) 。(A)全部(B) (C) (D)9 具有显著抗癌活性的 10-羟基喜树碱的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 10-羟基喜树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 C20H16N16O2(B)不能与 FeCl3 溶液发生显色反应(C)不能发生酯化反应(D)一定条件下,1mol 该物质最多可与 1mol NaOH 反应10 关于 STS 教育,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目

5、的是精英教育(B)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C)强调科学技术的价值(D)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整合11 关于探究活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学生做实验,就表明学生在探究(B)讨论是一种探究形式(C)能探究的内容,就一定要探究(D)教师演示实验不是探究活动12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过诊断性考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为教学设计奠定基础(B)形成性考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为了检查阶段性的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而进行的考试(C)期中考试属于终结性考试(D)终结性考试的结果,标志着学生在阶段性学习过后是否达标13 “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了哪些发展?”属于对(

6、 )的反思。(A)教学设计(B)教学过程(C)教学目标(D)教学效果14 教师通过播放影像“ 载人飞船降落月球后,安装在飞船上的一小团天线自动伸张成半球状,并开始工作” 来引出金属的神奇用途,从而导入新课走近金属,这种导入方法属于( ) 。(A)故事导入(B)问题导入(C)情境导入(D)悬念导入15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体现的教学方法是( )。(A)自主学习法(B) “填鸭式” 教学(C)启发式教学(D)研究性教学16 下面均是正丁烷与氧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5,101kPa): C4H10(g)+ O2(g)=4CO2(g)+5H2O(1);H=-2878kJmo

7、lC 4H10(g)+ O2(g)=4CO2(g)+5H2O(g);H=-2658kJmolC 4H10(g)+ O2(g)=4CO(g)+5H2O(1);H=-1746kJmol C4H10(g)+ O2(g)=4CO(g)+5H2O(g);H=-526kJmol 由此判断,正丁烷的燃烧热是( )。(A)-2878kJmol(B) -2658kJmol(C) -1746kJmol(D)-1526kJmol17 下列四个图分别代表对应的四种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分别加热等质量的氯酸钾与高锰酸钾,反应过程中生成氧气的质量变化(B)向含有盐酸的氯化铜溶液中滴加烧碱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变化

8、(C)向盛有 10g 氧化钠固体的烧杯中加水配成溶液 100g,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D)将质量分数为 20的食盐水稀释至 10,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变化18 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加入 01molL NaCl 溶液与 01molL AgNO 3 溶液后,以 Pt 为电极进行电解时,在 A、B、C 、D 各电极上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2:4:1(B) 2:2:2:1(C) 2:2:1:1(D)4:2:4:119 甲、乙、丙三个电解池如下图所示(其中电极的大小、形状、间距均相同)。乙、丙中溶液的浓度和体积相同。当通电一段时间后,若甲中铜电极的质量增加0128g 时,乙中电极上

9、银的质量增加( )。(A)0054g(B) 0108g(C) 0216g(D)0432g20 X、Y、Z 和 R 分别代表四种元素。如果 aXm+、 bY+、 cZn、dR m-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a,b,c ,d 为元素的原子序数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a-c=m-n(B) a-b=n-m(C) c-d=m+n(D)b-d=n+m二、简答题21 试述现行高中化学必修、选修教材的编排特点并进行优缺点分析。22 以高中化学的某一部分学习内容为例,说明什么是联系一预测策略。三、诊断题22 某教师在一次阶段测验中,设计了如下试题考查学生。 例题设 N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

10、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例混合的 CH4 与CO2 的混合物 224L,所含有的分子数为 NA B.在标准状况下, NA 个 H2O 分子所占体积为 224L C.常温常压下,活泼金属从盐酸中置换出 1mol H2,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 2NA D.常温常压下, 28g 氮气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 10NA 结果有近一半的学生错选 D。 试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23 该题目的正确答案是_;解题思路是_。24 试分析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的原因。四、案例分析题24 化学必修 1中关于“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节讲到:钠是典型的活泼金属。某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此内容时,做了如下的

11、教学设计:学生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获得一些认识,实验的同时请同学们仔细记录实验现象。(1)取一小块钠,观察表面,切开再观察。(2)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3)由学生取一小块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滴加几滴酚酞。(4)演示实验收集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并进行验证。学生活动 讨论刚才的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钠的性质。实验(1)结论:钠是银白色金属,放置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暗。实验(2)结论:钠燃烧时火焰呈黄色,得到黄色固体,也有少量黑色固体,可能是由杂质产生。实验(3)结论:学生均认为:钠与水反应听到响声证明有气体生成,酚酞变红证明产生碱性物质。但对其他现象争论如下:学

12、生甲: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学生乙:钠浮在水面上,也可能是由于产生的气体使钠浮起来。学生丙:钠呈球状游动,是由于反应放热,把钠熔化成球状。学生丁:钠呈球状游动,可能是由于速度太快让人看上去是球状的。但是,即便是速度导致钠呈球形,也不能说明反应放热。实验(4)结论:钠与水反应产生氢气。讨论归纳总结金属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保存的方法和用途。问题:25 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何种教学理念?26 该种教学理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7 教师在贯彻该教学理念时应怎样做?28 本教学设计是否有不适当的地方?如果有,请指出并简要说明。五、教学设计题2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材料 1

1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 内容标准”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材料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 1的目录(略)。材料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 1“铁的重要化合物” 原文(略)。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9 简要分析教材中该内容的作用和要求。30 写出本课的化学三维教学目标。31 请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32 简要设计教学思路。33 设计一个教学过程。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14、A【试题解析】 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概括和提升,它对进一步的、更广泛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具有导向作用,是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的精髓所在。故选 A。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乙烷是饱和烃,不能发生加聚反应,A 项错误;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故 B 项错误;酒精生成酸的过程发生了氧化反应,故 C 项正确;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 D 项错误。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由于浓硫酸和浓、稀硝酸都有强氧化性,所以除了稀盐酸,其他三种酸都可以和铜反应产生气体。设 Cu 为 1mol,A 项,Cu 30g=20g;B 项,Cu2NO 2,气体质量为246g=92g; C 项不反应,

15、无气体生成; D 项 Cu SO2,气体质量为 164g=64g。选 A。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H 2O2 中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但 H2O2 的空间构型不对称,不是非极性分子;Na 2O2 中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键,无极性键;C 2H2 中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为直线形的非极性分子;C 2H2OH 中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但结构不对称,为极性分子。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根据电荷守恒在一瓶溶液中正负离子的带电总量总是相等的,因而可知答案为 A。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电镀时,通常把待镀的金属制品作阴极,把镀层金属作阳极,用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作电镀液。因此在

16、铁制品上镀锌时,铁作阴极,锌作阳极,由于锌比铁活泼,因此未通电前可以构成原电池,但此时锌作负极失去电子,铁作正极,而电镀时锌仍然失电子,故选项 A 不正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必须满足得失电子守恒,因此电镀时通过的电量与锌的析出量有确定关系而与能量变化无关,B 项不正确;由于电镀时保持电流恒定,因此导线中通过的电子速率是不变的,故升高温度不能改变电解反应速率,C 项正确;镀锌层破损后,由于锌比铁活泼,所以即使发生电化学腐蚀也是锌失去电子而保护了铁,即选项 D 也不正确。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由题意知 W 为 C;X 为 O;Y 为 Na;Z 为 S,A 项正确;B 项CO2 和 CS2

17、 均为直线形分子,正确;C 项正确;D 项 CS2 不溶于水,Na 2S 的水溶液显碱性,故选 D。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闻药品的气味时,切记不能凑过去闻,应该用挥气入鼻法。取液后的滴管平放在实验台上会导致橡胶乳头被污染或损坏。溶解浓硫酸不能在量筒中进行,量筒仅仅是量取液体的作用。 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容易引起火灾甚至是爆炸。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对着有人的方向,一旦试剂喷出容易发生危险,试管口应对着没人的方向。正确答案为 B。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根据结构简式,很容易数出 C、H、N 、O 的原子个数,所以分子式为 C20H16N

18、2O5,A 项正确;因为在苯环上有羟基,构成羟基酚的结构,所以能与FeCl3 发生显色反应,B 项错误;从结构简式可以看出,存在羟基,所以能够发生酯化反应,C 项错误;酚羟基、酯基和肽键都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消耗的氢氧化钠应该为 3mol,D 项错误。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STS 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所以选项 A是错误的。故选 A。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中学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

19、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做实验不一定是为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所以 A 选项错。探究活动要依据客观条件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进行设置,C 项说法过于绝对,故 C 项错。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所以 D 错。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了诊断性考试、形成性考试和终结性考试的特点和功能。(1)诊断性考试是指在新学年、新学期、新课程开始或者教师接手新年级时,为了了解、掌握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新内容具有的预备知识和认知能力状况,为分班、分组或制订教学计划提供依据而进行的考试。

20、通过诊断性考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为教学设计奠定基础。(2)形成性考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为了检查阶段性的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而进行的考试。单元测验、期中考试都属于这种考试。通过形成性考试,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缺陷和问题,还可以比较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发展。(3)终结性考试是指在学年或学期终结,为了衡量终结性的教学效果,给学生评定成绩而进行的考试。期末考试、毕业考试都属于这种考试。终结性考试结果,标志着学生在阶段性学习过后是否达标。故选 C。13 【正确答案】 D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动

21、画一、隶像等创设新奇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题干所述即为情境导入法。故选 C。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是赫尔巴特的传统三中心理论,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直在讲授,学生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它是一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A、C、D 体现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故选 B。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燃烧热是指 1mol 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只有符合,故选 A。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B 选项烧碱溶液先会与盐酸

22、发生反应,因而刚开始的时候不生成沉淀,后随着烧碱的加入沉淀开始生成,并逐渐增加,直到不再生成为止;C 选项要注意是配成溶液 100g,因而溶质的质量分数就是 10,而且选项中是将水加入固体,而不是将固体溶于水中;D 选项溶质质量不变。只有 A 选项正确。1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此装置相当于两个电解槽串联在一起,在整个电路中电子转移总数相等,首先判断各极是阳极还是阴极,即电极名称,再分析各极发生的反应。A 极(阴极)反应: 2H+2e-=H2,B 极(阳极)反应: 2Cl-=2e-=Cl2;C 极(阴极)反应: Ag+e-=Ag;D 极(阳极)反应:4OH -4e-=2H2O+O2,

23、根据电子守恒可知,若整个电路中有 4mol 电子转移,生成 H2、Cl 2、Ag 、O 2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2mol、4mol 、 1mol,因此各电极上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2:4:1,答案选 A。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由题图知,乙、丙并联后再与甲串联。因乙、丙完全相同,故 I(乙)=I(丙)= I(甲)。设通过三个电解池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n(甲) 、n(乙)、n(丙) ,则 b(乙)=n( 丙 )= n(甲)。 n(甲)= 2=0004mol ,n(乙)= n(甲)=0 002mol。故乙中析出银 0002mol108gmol -1=0216g。选 C。

24、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根据这四种微粒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即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分别按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质子数(原子序数)-离子所带电荷数;阴离子则为:质子数+离子所带电荷数,由此得:a-m=b-n=c+n=d+m。然后分别根据选项涉及之元素审视,选项 A 涉及 a-m=c+n,变形后为 a-c=m+n,A 不正确;选项 B 涉及 a-m=b-n,变形后为 a-b=m-n,也不正确;选项 C 涉及 c+n=d+m,变形后为 c-d=m-n,仍不正确;只有选项 D,涉及 b-n=d+m,变形后为 b-d=m+n,与选项 D 结论一致。二、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必修教材的编排

25、方式是,无机物在前面,有机物在后面,原因是无机物比有机物相对简单一些,放在前面,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顺序。其中无机物部分,在讲物质结构、元素厨期律以前,先系统地介绍了A 、A 、和A 三个族,目的是为讲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铺路搭桥。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之后再讲A、A 和A 的铝、A 的镁和族的过渡元素铁,这样便于应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理论指导这些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机化合物部分,基本按官能团的分类编排,即从烃到烃的衍生物,并简单介绍了煤的加工、石油化工等方面的知识。分科性选修课安排在高三。此时学生经过初三、高一和高二化学课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化学理论概念和元素化

26、合物知识。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胶体等理论知识和糖类、蛋白质等高分子化合物知识,可以使整个中学化学所学到的知识更为系统、完整,使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的联系更为紧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但是这样安排也有缺点,即高中必修课缺乏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的必要的理论知识,一方面使得一些元素化合物性质用途得不到理论解释,只能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像化学电源(原电池)、电解、电镀、金属的电化学锈蚀和防锈等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也因缺乏理论基础而讲不清楚或无法教授,这对于大多数不选分科性选修课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缺陷。此外

27、,高中化学理论课由于理论过于集中,难度相对较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2 【正确答案】 联系一预测策略示例:乙炔是一种重要的烃类有机化合物,在学习乙炔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甲烷、乙烯等有机物,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关于有机化合物的知识,对乙炔的性质进行预测:预测 1:已知乙炔仅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所以,乙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预测 2:因为乙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所以不纯的乙炔遇到明火可能会爆炸。预测 3:乙炔分子中含有不饱和键,所以可以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发生加成反应。预测 4:已知乙炔分子中含有不饱和三键,所以乙炔还可以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大分子。将预

28、测结果与教材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验证有关结论,从而深刻理解乙炔的有关性质。三、诊断题23 【正确答案】 题干中题目的正确答案是 AC。解题思路是: B 项,标准状态下,H2O 是液态,不是气态,故错误;D 项,28g 氮气是 1mol,即 NA 个氮分子,2N A个氮原子,每个氮原子有 7 个核外电子,所以 28g 氮气共有核外电子数为 14NA。24 【正确答案】 出现错误可能的原因是部分同学考虑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时,将核外电子与最外层电子的概念混淆了,或者是答题时没有认真审题,想当然地认为问的就是最外层电子数,从而得出错误结论。四、案例分析题25 【正确答案】

29、 该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中的“进行自主学习,较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 要以实验、讨论、提问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要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真正实现自主学习。26 【正确答案】 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性:学生不应只接受知识,而吏应该能够主动去探索知识,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化学,认识化学的原理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民主性:自主学习不是教师把现成的东西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经过展示、讨论、实验、提升来得出结论。合作性:自主学习有时与合作学习同时进行,效果会更好。应用性:自主学习和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自主学习的动机源于

30、知识的应用。新课程改革把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过程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创新性: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到所争议问题的答案,充分实现了新课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念。27 【正确答案】 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器,而是学习知识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发现每个擘生的强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系,不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教师只是一种导演的角色,师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要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

31、只要是条件允许,教师应大胆地把书本上原来验证性的、总结性的实验引到课堂中,形成一种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循着科学发展的过程,去认识科学规律和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学会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兴趣教师积极创设氛围,给学生自主学习铺设了一条道路。从生活中发现化学,然后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它,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同时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善用“讨论”、“质疑” 的方法在自主教育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他们的大脑,解放他们的手、眼睛、嘴,让他们去观察、思考;解放他们的心,让心

32、里装着这样一个探究事实的思考方式和记忆能力。处理好教师引导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对教师的要求降低。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一步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教师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其他学习模式的关系。要不拘一格地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28 【正确答案】 有。钠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与水的反应比较激烈,且该实验是在开放的器皿中进行,如果操作不当,或其他人为疏忽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所以是否应选择该演示实验作为学生的自主实验还值得商榷。五、教学设计题29 【正确答案】 本部分作为第三章第二

33、节最后一部分内容,顺序上排在 Na 的化合物、Al 的化合物之后,继续要求学生懂得应用前面所学的物质分类研究的观点进行学习,要求学生能从离子的角度理解溶液中的反应,正确书写出离子方程式;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分析而得到科学的结论。不仅如此,“铁的重要化合物 ”更是把重点放在了要求学生能从化合价的变化角度分析当中存在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一般方法。30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铁的氧化物的性质和用途;知道 Fe2+、Fe 3+溶液的颜色。 了解制取铁的氢氧化物的方法及反应现象,通过分析灰绿色沉淀成因,认识铁的+2

34、 价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 通过实验,掌握Fe3+的检验方法;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实践问题探究学习模式,辅以实验验证,掌握 Fe2+与 Fe3+间的相互转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体会理论知识在元素化合物性质学习中的重要性;培养简单实验的设计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通过对+2 价、+3 价铁离子能否相互转化的探究,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根据实验现象与事实的矛盾冲突,借助教师提示解决矛盾的方法,通过搜索资料全面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严谨求实

35、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 通过书本知识学习与实验操作结合,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意识。31 【正确答案】 教学重点: Fe(OH) 2 的氧化; Fe2+、Fe 3+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Fe 2+、Fe 3+的相互转化。32 【正确答案】 教学思路:33 【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引入(展示图片) 铁及其化合物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物质,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铁的化合物的学习。过渡同学们桌面的左边放着一些含有铁元素的药品、试剂,请从元素组成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并简单描述他们的物理性质。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展示、汇总 一、单质:还原铁粉(黑色)二、氧化物三、盐:FeCl 2(浅绿色)、FeC

36、l 3(黄色)过渡 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来看,含铁的化合物还缺少哪一类?生氢氧化物。师你所知道的铁的氢氧化物有几种?生两种,分别为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师能否利用实验桌面提供的试剂制备这两种物质?(5min)学生进行实验(2min)学生代表汇报板书Fe 3+3OH-=Fe(OH)3Fe2+2OH-=Fe(OH)2师表述 氢氧化铁是很清楚的红褐色沉淀,而氢氧化亚铁的生成有着一个颜色逐渐变深成灰绿色的过程,且放置越久颜色越深(伴随学生实验样品展示)。( 停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现象都能表示认同)设疑这个变化过程起始颜色和终点颜色是什么呢?(3min)生各抒己见学生讨论、汇报,可表达疑问(2min)师展

37、示 Fe(OH)2 原色与终点颜色图片 (略)+相关说明。继续陈述溶液中的氢氧化亚铁沉淀由白色灰白灰绿红褐色(最后)(灰绿色为中间产物,展示放置一段时间的氢氧化亚铁样品,关注有三段颜色)。师该红褐色物质可能是 生 氢氧化铁。 引导 为了容易观察到 Fe(OH)2 的白色,有人尝试过这样的一些操作:如:放入溶液、加植物油等,他们的目的是什么?生阻隔氧气、防止与氧气接触、防止与氧气反应师很好,是为了减少氢氧化亚铁与氧气的接触,其实还有更多更好的阻隔氧气的方法,这需要同学们主动地去多了解,所以这个留作周末网上调查作业,以小组形式提交。结论从试管的三段颜色也可以看出,白色 Fe(OH)2 易被氧气氧化

38、,其与氧气接触越充分,颜色越深,氧化越彻底,最终变成红褐色的 Fe(OH)3。板书 :4Fe(OH) 2+O2+2H2O=4Fe(OH)3师该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生化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得出结论+2 价铁易被氧化成+3价。(8min)过渡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与之相关的另一个内容:Fe(OH) 2 能被氧气氧化成 Fe(OH)3。提出问题 1FeCl2 能转化为 FeCl3 吗?猜想Fe 2+Fe 3+(化合价升高,需加入氧化剂),是可行的。补充说明Fe 3+与 KSCN 实验,是 Fe3+的检验方法根据提供试剂设计实验(4min)学生实施实验(5min)汇报、引导得出结论 氯水、H 2O2 能将 FeCl2 氧化成 FeCl3。学生活动写出 FeCl2与氯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2min)提出问题 2FeCl3 能转化成 FeCl2么? 猜想Fe 3+Fe 2+(化合价降低,需加入还原剂),是可行的。 设计实验向已漓加了 KSCN 的 FeCl3 溶液中加入 Fe 粉。 学生实施实验汇报、引导得出结论向滴加了 KSCN 的 FeCl3 溶液中加入 Fe 粉振荡后,红色褪色。 (5min)学生活动写出FeCl3 与 Fe 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2min)板书结语你明白为什么实验桌面上的氯化亚铁溶液里面有黑色的铁粉了么?(2m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TS 102 709-3-2012 IMS Network Testing (INT) Interworking between the 3GPP Cs domain with BICC or ISUP as signalling protocol and external SIP-I networks Part 3 Abstract Test S.pdf ETSI TS 102 709-3-2012 IMS Network Testing (INT) Interworking between the 3GPP Cs domain with BICC or ISUP as signalling protocol and external SIP-I networks Part 3 Abstract Test S.pdf
  • ETSI TS 102 709-3-2012 IMS Network Testing (INT) Interworking between the 3GPP Cs domain with BICC or ISUP as signalling protocol and external SIP-I networks Part 3 Abstract Test Sn.pdf ETSI TS 102 709-3-2012 IMS Network Testing (INT) Interworking between the 3GPP Cs domain with BICC or ISUP as signalling protocol and external SIP-I networks Part 3 Abstract Test Sn.pdf
  • ETSI TS 102 710-1-2016 Core Network and Interoperability Testing (INT) Interworking between the IP Multimedia (IM) Core Network (CN) subsystem and Circuit Switched (CS) networks Co.pdf ETSI TS 102 710-1-2016 Core Network and Interoperability Testing (INT) Interworking between the IP Multimedia (IM) Core Network (CN) subsystem and Circuit Switched (CS) networks Co.pdf
  • ETSI TS 102 710-1-2016 Core Network and Interoperability Testing (INT) Interworking between the IP Multimedia (IM) Core Network (CN) subsystem and Circuit Switched (CS) networks Co1.pdf ETSI TS 102 710-1-2016 Core Network and Interoperability Testing (INT) Interworking between the IP Multimedia (IM) Core Network (CN) subsystem and Circuit Switched (CS) networks Co1.pdf
  • ETSI TS 102 710-2-2016 Core Network and Interoperability Testing (INT) Interworking between the IP Multimedia (IM) Core Network (CN) subsystem and Circuit Switched (CS) networks Co.pdf ETSI TS 102 710-2-2016 Core Network and Interoperability Testing (INT) Interworking between the IP Multimedia (IM) Core Network (CN) subsystem and Circuit Switched (CS) networks Co.pdf
  • ETSI TS 102 710-2-2016 Core Network and Interoperability Testing (INT) Interworking between the IP Multimedia (IM) Core Network (CN) subsystem and Circuit Switched (CS) networks Co1.pdf ETSI TS 102 710-2-2016 Core Network and Interoperability Testing (INT) Interworking between the IP Multimedia (IM) Core Network (CN) subsystem and Circuit Switched (CS) networks Co1.pdf
  • ETSI TS 102 721-1-2013 Satellite Earth Stations and Systems (SES) Air Interface for S-band Mobil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S-MIM) Part 1 General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Configuratio.pdf ETSI TS 102 721-1-2013 Satellite Earth Stations and Systems (SES) Air Interface for S-band Mobil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S-MIM) Part 1 General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Configuratio.pdf
  • ETSI TS 102 721-2-2013 Satellite Earth Stations and Systems (SES) Air Interface for S-band Mobil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S-MIM) Part 2 Forward Link Subsystem Requirements (V1 2 1).pdf ETSI TS 102 721-2-2013 Satellite Earth Stations and Systems (SES) Air Interface for S-band Mobil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S-MIM) Part 2 Forward Link Subsystem Requirements (V1 2 1).pdf
  • ETSI TS 102 721-3-2013 Satellite Earth Stations and Systems (SES) Air Interface for S-band Mobil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S-MIM) Part 3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 Return Link Asy.pdf ETSI TS 102 721-3-2013 Satellite Earth Stations and Systems (SES) Air Interface for S-band Mobile Interactive Multimedia (S-MIM) Part 3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 Return Link Asy.pdf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