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8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某教材必修 1 第 3 单元的选文为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文言记叙性散文,以下最恰当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B) 过秦论(C) 寡人之于国也(D)展喜犒齐师2 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组织学生找出由本篇课文衍生出的成语,以下错误的一项是( ) 。(A)渑池之会(B)退避三舍(C)怒发冲冠(D)负荆请罪3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和平的祈祷” 主题单元,意在引导学生 “沉思战争灾难,珍爱和平,理解世界人民和平的愿望”。下列不适合选人的作品有( )。(A)这里的黎明静
2、悄悄(B) 兵车行(C) 静静的顿河(D)边城4 学习完所有的文言文,教师让学生整理学过的古今异义词,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 (李密陈情表)(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C)樊于期偏袒扼腕而进(荆轲刺秦王)(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的基本目标,下列要求不恰当的是( ) 。(A)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B)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
3、本能够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C)学生要从细节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D)学生要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6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某专题设置了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两篇文章,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所属的系列是( )。(A)小说与戏剧(B)诗歌与散文(C)新闻与传记(D)语言文字运用7 学习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名家朗读,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停顿、语速和重音,感受诗中人物的情感。对这一活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B)注重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C)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风
4、格(D)有助于提高学生感受能力,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8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B)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C)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D)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9 执教再别康桥,小结时教师深情地说:“轻快、飘逸、清新,这是以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 的特点。再别康桥我们就欣赏到这里。”然后话锋一转讲起徐志摩飞机失事不幸遇难的故事,“徐志摩的一生就像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偶然,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他虽然生命不长,
5、但是今天我们和他诗歌的交汇,这展现的光亮,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当中。”对该教学环节评价不恰当的是( ) 。(A)教师小结时的深情和语言艺术,为诗歌意境的升华锦上添花(B)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津津有味的思考期待下节语文课(C)归纳完诗歌特点,以徐诗偶然作结,引发师生情感上的共鸣(D)一段好的结语就如一堂课的“凤尾” ,使教学过程在唯美中落幕10 教学劝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及初步分析的能力;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对该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
6、标的整合统一(B)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C)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义言文教学规律(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11 学习完过秦论,教师补充了一段最新的考古资料,阅读并按照要求答题。师:在新近出土的里耶秦简中,洞庭郡守礼在给属县下达的公文中说了以下一段话,(用课件向学生呈现资料)师:“田时(也),不欲兴黔首,(兴黔首)可省少弗省少而多兴者,辄劾移县,(县)亟以律令具论 ”此文颁布于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也就是统一后的次年一。公文中强调要尽量使用犯罪之人来承担徭役,特别是在农忙季节使用老百姓一定要慎之又慎,如果多加征发,要立即以法律论处。这似乎与我们对秦代滥用民力
7、的印象并不吻合。其实行政风格是始于中央再传到地方的,如二十八年的琅琊石刻中,秦始皇就说,国家要“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忧恤黔首,朝夕不懈”,“ 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从里耶简的史实资料中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暴政的秦。为什么后人都诟病秦朝,你们怎么看?大家可以课下交流探讨。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恰当的是( )。(A)教师能关注课程内容的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潮流(B)教师能结合史实资料拓展语文课程,实现了课程的综合(C)与课文内容相悖,阻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D)激活了学生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权威,积极探索12 阅读苏教版高中必修 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
8、确的一项( )。师:电影天下无贼中有句名言,“21 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生:人才!师:文中的人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替代?生:智者、仁者、信者、勇者。师:老师插一段话,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高兴地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坐定天下的皇帝对于人才的态度,那就是要将人才都纳入到体制中来,为我所用。师:皇帝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生:获得长寿,万寿无疆。生: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师:“十思”可以让君王过上神仙生活,可以更好地弹琴打猎,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何必活得这么累。当然我们佩服魏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冒一定的
9、风险的勇敢的心,尤其是倡导统治者加强自我修养、以人为“本” 的先进理念。我们说敢于谏是勇气,而善于谏则是智慧。思考:如果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十思”的核心是哪一句话? 我们下一节课来探讨 “谏”的智慧。(A)教师做到了将影视资源与课文有机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B)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门艺术,既能总结本课所学,又为下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C)教师在课堂上东拉西扯,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的情操在思考中得到陶冶13 阅读一高中语文教师讲授必修 3老人与海的课后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
10、号是对应的)A备课阶段我参考了教师参考书等许多资料,结合单元重点和学生现状,确定了两课时的教学方案。B第一课时是题解作者生平与创作介绍,熟悉课文。课文朗读阶段,我按座位将学生分成四组,采用朗读加分制。提议大家踊跃拳与,自愿朗读,一人读罢另一人主动起来继续朗读。学生课堂反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也存在几个同学抢读课文的情况。C第二课时是分析课文。在课上我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分析这部小说中桑地亚哥的人物形象,并分别找学生就人物进行介绍。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进行品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海明威的语言特点。D课间我跟学习委员聊天,他反映朗读课文阶段,他们的心里就是要争抢着读,因为那样可
11、以为本组加分增光,没有抢到读课文的机会他们会很失落。我突然意识到,以后开展这样的朗读活动要跟学生们强调,我们是为了提高朗读水平、锻炼朗读能力而积极参与朗读,而不是单纯为了加分而抢读。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教材要求和学情都是设计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B)朗读训练阶段体现了教师积极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C)多媒体使用恰当,方便学生在找答案时随时回顾问题(D)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喜好自己确定朗读方式14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师:我们在上课之始,说到古人的读书方法是“因声求气”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来体会文章的规律。现在我们把课文的每一段都已经分别诵读了一遍,下
12、面请大家自由地诵读课文,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悟,看一看谁的感悟多。(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读完之后,学生纷纷举手谈自己的感悟)生 1:本文表面写的是阿房宫,实质是表达“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的观点。师:这正是赋体的特点之一:体物写志。(板书“体物写志 ”,然后简单地加以解释)生 2: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生 3:句式也有特点,大量的四字句、六字句,使节奏感非常强。师:这正是赋体的第二个特点:铺采摘文。(板书“铺采摘文” ,然后简单地加以解释)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屏幕,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赋体的特点。(多媒体显示: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讲求字句的整齐和
13、声调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通过诵读的方法学习了这一篇千古名文。在反复诵读中,我们对文章的主旨和写作特点有了深刻透彻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反复地诵读,希望今后的早读课上,同学们能放声地诵读文章。(布置课后作业:背诵全文)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阿房宫赋一课时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B)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
14、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C)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D)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15 阅读氓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这个女子在回忆自己的感情生活,对一个曾经是自己丈夫的一个人,她在叙述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称呼,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把它们找出来。(请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板书。)师:称呼有远有近,有亲有疏,每一种称呼的背后都代表不同的情感。小组讨论分析这位女子的情感变化。生 1:氓彼此间喜欢:子尊敬师:他的理解大家都认可吗?有没
15、有不同意见?生 2:氓彼此间不熟悉;子爱慕师:大家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电视剧中常听到:我第一次遇见他时生 3:复关思念:尔感动,高兴师:用你的感觉读一读,生 3 读生 4:士感情已慢慢疏远,不像原来那样亲切了师小结:根据文中的情感变化,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用哪些词语概括? 原文有哪些依据?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能准确找到品析人物的切入角度(B)品析人物的切人角度新颖,有助于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C)教师能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D)教师能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二、案例分析题15 案例: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实录(片
16、段),完成问题。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原文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播放了 98 版的水浒传相关情节。在看完视频后,学生发现了很多与原著有出入的地方,跃跃欲试的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生 1:电视剧中没有体现“陆虞侯闪进酒店” 的细节。增加了陆虞候谋害林冲的奸诈神情的特写。生 2:电视剧中删掉了店小二偷听奸计后告知林冲,林冲买刀寻仇的情节。增加了店小二夫妇偷听被发现后不敢告知林冲,只能旁敲侧击地暗示林冲的情节。生 3:增加了林冲在大雪纷飞的野外舞枪的情节。生 4:修改了林冲对火盆的处理情节,原文中火盆是被雪水浸灭的,电视剧中是林冲将火种踩灭的。生 5:结尾没有把被子和葫芦都丢了不要,而是用枪挑着
17、走了。师:那你们觉得编导对原著的改编孰优孰劣?学生再次进入了研讨的热烈状态中。经过 5 分钟的讨论后,很多学生举手后不待教师点名就抢先发言了。生 1:增加偷听情节和删掉警告情节就不能充分体现原文情节的跌宕起伏。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生 2:增加的雪地舞枪的情节,特别是林冲夸奖自己“好枪” 的细节,以乐景写哀情,增强了悲剧性。生 3:火种被雪水浸灭更体现了雪之大。林冲隔着墙探了半身进去摸索才发现火盆是被雪水浸灭的,完全不顾自己可能被烧伤的危险,这写出他的细心,也突出他的悲剧性,而电视剧的修改就没有这种意味了。生 4:结尾的“ 舍弃被子和葫芦 ”不该省掉,那是很精彩的点睛之笔。教师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
18、:所以我们平时如果总是直接看电视,不肯阅读名著本身,那么我们就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如果名著本身已经被导演改编面目全非,那么我们就很难体会其精髓了。问题:16 清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优点。17 该教师在授课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请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17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问题。捻亮点点心灯即使“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点点落红,也会轻舞生命,殒入泥土;即使“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点点离情,也要肝肠寸断,泣泪伤人;即使“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点点滴滴,也将落入灵魂,燃放豪气。点的人生是平凡的,无数点的汇集却也能成就伟大,让我们捻亮那
19、点点心灯!花魂潇湘竹影,幽馆莹香。那倦倚背西风的身影已然黯淡,而点点滴滴散落心间的残红却以最美的恣态留存世人心间。感叹红楼一梦中花落无奈,香殒无踪,而黛玉的影子终究是挥之不去。众人眼中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生活,于她不过是寄人蓠下的苦楚,不过是“ 青灯照壁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的凄冷。一直觉得她的生命就像一枝秋海棠,沐诗之唐风,浴词之宋玉,出落得纤尘不染,蕙心兰质,纵使身世凄零,也仍有诗情对月吟,“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 该是多妙的佳句!咏菊诗夺魁,秋雨夜填词,那生命里点点滴滴的笑与泪、情与思都成了文字。终是逃不过“冷月花葬 ”的宿命,但那短暂平凡的生命爱过怨过笑过哭过便也无悔,至少
20、,心灯常明。柳梦折扇轻摇,衣袂飘飘。那一袭潇洒的身影,缓缓沿着历史的杨柳岸踱步。谁都赞他是一代才子,诗情飞扬,然而进士出身的他终也只得“奉旨填词” ,自由多情的他又何难为呢? 忍把浮名,换了低酌浅唱。生命原本是平凡的一点,却在点滴的岁月中得到了拓展。随着他在宋词的领域发展了诗体,改造自制了新调,成了北宋前期最有影响的词人。烟柳一梦,仍旧有三秋佳子、十里荷花的淡雅,仍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念,点点心灯,梦境绚烂。雨思踏着朝代的兴衰走来,历经风尘、雨雪。我深深地凝视他的斑发,该是怎样的风刀霜刻。他永远是与百姓并肩的,心中盛满的是对民生的忧虑。一介布衣,衣食无着,他却“ 穷年忧黎
21、元 ”:已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他依旧想的是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自己身陷敌城,悲的却是“四万义军同日死” 。诗句乘云而来,骤雨风风洒落,淋湿我无边的思念,而在心中,雨恨云愁不复存在,只有那不逝的灵魂与点点心灯仍旧“风雨不动安如山”!没有哪一种胭脂能涂抹“ 点”的平凡,没有哪一种服装能掩饰“点” 的平凡,没有哪一套古籍能装潢“ 点” 的平凡,将层层叠叠的梦堆在角落,捻亮那点点心灯,点点滴滴成就伟大!问题:18 请找出第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和第 段中的一处病句,分别指出并修改。19 请从语言和结构上对该作文进行评析。三、教学设计题19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滕王阁序原文
22、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檠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
23、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
24、,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苏教版为“ 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 (苏教版为“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课文介绍滕王阁序为人教版高中
25、语文必修 5 教材阅读鉴赏中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为:归去来兮辞(陶渊明)、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单元说明本单元为古代散文单元。这些课文都是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这几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非常激越、充沛,这是这些文章大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悉心体会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学习文言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对于本单元所选的这些名家名篇更应该如此。需要指出的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多地阅读
26、文言文原文,教材提供了一些相关背景材料,但这决不能代替或冲淡教师的讲授和学生自己对课文的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规定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
27、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班额 50 人。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20 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的依据。21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简
28、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8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展喜犒齐师选自左传,记叙丁鲁国一次出色的外交活动。文章叙述齐孝公兴师伐鲁,鲁僖公却派大夫展喜出迎犒劳齐师,最终说服齐侯,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属于叙事性散文,与本单元内容契合。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序言不是叙事散文;过秦论和寡人之于国也是议论性散文,非叙事性散文。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三年。战国时晋围围君重耳在与楚军
29、交战时,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苏联当代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讲述了几个女兵在二战中抗击德国侵略者,与他们斗智斗勇,最终无畏牺牲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战争对人,尤其是对妇女的摧残表现了战争对人们美好生活和人类文明造成的灾难,表达了强烈的反法西斯、反侵略的主题思想和深刻的人性关怀。B 项,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诗歌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C 项,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也是
30、 20 世纪世界文学中一部很有影响的重要作品。它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表现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难过程及其强大生命力,揭示一切反动落后势力必然失败灭亡的命运。D 项,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以 20 世纪 30 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故可知本题答案为 D。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中的“零丁”是孤独无靠
31、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 B 项中的“行李”指出行的人,在这里代指来往的使节: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出门所带的包裹。C 项“偏袒”指袒露一只臂膀;而在现代汉语中是指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D 项“卑鄙”是地位低下,出身卑微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常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具体来说,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的正确区分及中外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作品体裁的识
32、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教学目标“新闻与传记”系列指出“阅读新闻、通讯(包括特写、报告文学等)作品,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题干中儒学飞人澳星风险发射是两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由此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 C。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中主要涉及朗读技巧和感受情感,并未涉及对作品语言风格的鉴赏。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人物形象与诗人情感”是本诗最大的特色之一,应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但体会情感并不是最重要的任务。故 A、B 、D 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正确,当选
33、。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结束语不但是教师思想的精华也是语言的艺术,该教师做得非常精彩,达到了诗歌意境升华与师生情感共鸣的统一,使本课在唯美中落幕,故A、C、D 正确;题干是收束型结束语,B 项说法中“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思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 B 项表述错误,当选。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目标体现了教师对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性任务的正确理解,B 项表述错误,当选。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与课文内容不符,并不阻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师将影视与课文结合起来,并进行了相关的知识补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
34、极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能力。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地位,但并不代表在课程设计和课堂实施阶段完全给学生以自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从这一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在这一节课的最后,学生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这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在上课之初就把赋体特征一股脑儿地教给学生。那种情形下,学生最多能记得两个特点是什么,而无法真正地感受到这两个特点到底是怎么样的。而这位
35、教师巧妙地将赋体的特征放于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体会,从而顺利总结得出,这样更仃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这种文体特点。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顺利地达到考试的要求,而且可以超出考试的要求,从而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教师一系列的设问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情感变化,重在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因此 C 项不正确。二、案例分析题16 【正确答案】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案例中教师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没有照抄或照搬教师教学用书的观点或现成的教案,而是用心去解读文本,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依据平日对学生的了解
36、,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案,演绎出精彩无限、创意无限的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师生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 对话”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心灵和文本发生碰撞,让学生的集体智慧得以充分的突显,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阅读的能力。教学方式多样化。学生通过观摩影片发表个人的思考感悟,能更好地进行对比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自我表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不断增强理解文本的能力,不迷信权威,不断摆脱依赖教师讲解的心理。让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最终提
37、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7 【正确答案】 该教师在学完课文后播放影视剧进行对比,让学生自主地寻找不同点。但在学生回答后未能系统地进行总结点评。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找出的不同之处进行系统总结,并播放这些不同点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学生讨论后,教师只进行了简单的引导,却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另外,对于情节改编的处理应该辨证地去看待,教师没能做到正确地引导学生树立价值观。建议在学生讨论时及时予以点评。从多个角度看待影视剧改编,在后期进行优劣双方面的总结,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学会理性看待问题。18 【正确答案】 错别字:第段中,“ 恣态”的“恣” 改为“姿” ,“寄人蓠下”的“ 蓠”改为“篱”。病句
38、:第段中,“ 随着他在宋词的领域发展了诗体,改造自制了新调,成了北宋前期最有影响的词人” 。改为:他在宋词的领域发展了诗体,改造自制了新调,成了北宋前期最有影响的词人。19 【正确答案】 文章开头采用排比,串起三个“ 点点”,呼应主题,增强文章韵律感和节奏感。紧接着用诗意的语言举例了黛玉、柳永和杜甫的事例,大量的引用诗句,采用排比、对偶的手法,言简意赅点出文章主旨。结尾再次使用排比的手法照应主题,文章辞藻瑰丽,极具音韵美。开头从“点点落红”“点点滴滴”“点点雨滴”起笔,诗意表达“无数点的汇集却也能成就伟大” ,水到渠成地表明主旨,自然点题。结尾精致,从三个角度铺排,强调即使是平凡的“ 点” ,
39、只要 “捻亮那点点心灯”,点点滴滴也能成就伟大 !主题部分巧用三个小标题“ 花魂”“柳梦”“雨思” ,和开头的“落红 ”“离情”“雨滴”相呼应。三、教学设计题20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 “故、尽、属、且、以 ”等重点词和特殊句式,了解骈文的特点,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背诵全文;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确立依据: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本文内容与特点和高中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确立了以上三维目
40、标。具体如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的相关规定,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滕王阁序 位于人教版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5 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
41、创作缘由等材料。王勃自幼聪慧,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 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并推为首位。其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也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文学主张表现为“立言见志 ”的创作思想、 “文章经国之大业”的教化功能,但王勃的作品则呈现出“高情壮思 ”与“雄笔奇才”相结合的雄壮美、 “气凌云汉,字挟风霜”的风格取向及其“感序缘情,登离寄赏” 的表现方式。本文是王勃的传世名篇,原题目是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滕王阁诗的序文。文辞华
42、美,气韵生动,句式整齐,具有骈体文赋的韵律和格调;同时又志趣高远,兼具文人雅士的情趣和抱负,以其“文”“质”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作者以腾挪的笔势,抑情言志,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素养,因而摒弃了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教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 的方式,分析文本、解读文本。教学本文,应设法引导学生对其中精美的对句、华美的辞采、丰富的典故、作者的襟怀与情志进行揣摩体味,含英咀华。然而文章文辞微约,典故繁多,又使文本的解读障碍重重,导致学生畏
43、难情绪严重。故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扫除阅读理解障碍,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鉴赏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养成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本文丰富的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从而将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体现了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要求。21 【正确答案】 明确目标: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复习导入第二环节:赏析第一部分集体朗读,具体赏析(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
44、风貌的? 突出了什么特点?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界域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地势宏伟(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 腾蛟起凤” 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 俊采”一词。(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4)试背课文第三环节:赏析第二部分齐读
45、课文,具体赏析(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明确:色彩变化之美:远近错落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映之美。(2)鉴赏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明确:一反传统中“ 悲秋 ”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明确:“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
46、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 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第四环节:赏析第三、四部分齐读课文,具体赏析(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明确:“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冯唐”“李广” “ 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
47、极心理(明用)“马援”(穷老)一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贪泉”“涸辙” 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 暗用)“北海”“东隅” 不甘沉沦“孟尝”“阮籍” 反衬自己坚定意志( 正用反用)“终军”表示请缨无路“班超”“宗悫” 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杨意”“凌云” “ 钟期”“流水”感慨怀才难用、知己难遇(2)请思考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明确: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第五环节:课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
48、想感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第六环节:作业滕王阁序与兰亭集序都是序文,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谈谈体会。22 【正确答案】 一、展示唐末王定宝的唐摭言卷五中记录: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 14 岁。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坐,而阎公意嘱子婿孟学士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君,洪都新府” ,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矍然而起,曰:“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提问:千古名句“ 落霞与孤
49、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效果呢?为什么历来为论者所称道?二、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教师明确:读王勃的滕王阁序,作者在反复描绘、渲染洪州的地理气势、山川形胜之后,登临滕王阁,“披绣闼,俯雕甍” ,极目远眺,所见“山原旷 ”“川泽纤”“闾阎扑地”“ 舸舰迷津”,真是尺幅千里,秋色弥望,一派富庶祥和气象。然后,“ 落霞与孤鸶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幅“暮江秋色图”扑面而来,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是一幅彩色的图画,背影是碧水连天,天水一样是纯净的深蓝。绚丽的晚霞映红了天幕,并映照在碧绿的江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江渚之上,一只或几只灰白色的野鸭时翔时集,不知是沉醉于秋江晚景不愿栖息,还是顾影伤怀,别有期待。“落霞”,视角由上而下, “孤鹜”,自下而上,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