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综合练习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907084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综合练习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综合练习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综合练习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综合练习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综合练习试卷21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升本政治综合练习试卷 21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简述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2 简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关系。3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4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5 为什么理性认识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6 为什么认识要不断发展?7 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其基本形式。8 简述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9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10 简述阶级的起源和实质。11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2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3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4 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5 简述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16 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

2、展的根本动力。17 简述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18 简述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19 简述国家的本质和职能。20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1 简述社会进步的表现。22 简述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专升本政治综合练习试卷 21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联系和发展正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一把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种世界观斗

3、争的焦点,是它们根本区别之所在。(4)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但不能把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仅仅归结为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都各有其特定的内容,不是对立统一规律所能完全取代的。【知识模块】 综合2 【正确答案】 (1)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2)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主、次矛盾和主、次矛盾方面的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两点论是指在分析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分析每个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分析复杂事物或分析每个矛盾时,应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

4、盾的主要方面。(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联系的:其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相互依赖,相比较而存在。没有两点论,就没有重点论;没有重点论,也就没有两点论。其二 ,两点论与重点论又是相互包含的,两点论中有重点,重点论中有两点。其三,两点论与重点论在具体实际中的地位可以相互转化,有时要注意两点论,有时要注意重点论。【知识模块】 综合3 【正确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其次,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的发生离不开实践。第三,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变化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材料,推动认识向

5、前发展。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手段和认识工具,从而提供了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实践锻炼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知识模块】 综合4 【正确答案】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客观世界不能充当真理的检验标准,主观世界也不能充当真理的检验标准。(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高于理论,实践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又能把正确的理论直接变成现实,所以人们

6、能够以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去参加实践,并引出现实的结果。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就能把原来指导实践的理论与现实相对照,检验出理论是否符合客观,是否具有真理性。【知识模块】 综合5 【正确答案】 (1)整个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的无限循环。(2)理论即理性认识虽然达到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是它并不是认识的目的。(3)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是因为:其一,只有回到实践,理性认识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其二,理性认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实践,不回到实践 ,理性认识就没有意义。【知识模块】 综合6 【正确答案】 (1)认识是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因为在实践中,认识常常要受主客观条

7、件的限制,只有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接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2)认识是要不断发展的,还因为客观世界本身是不断发展的。【知识模块】 综合7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都未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1)实践的主要特点包括: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和主观认识活动、精神活动不同,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人们感知的客观物质活动,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现实。这表现在:其一,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 )、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 )等 ,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其二,实践的结果,即通

8、常所说的“ 事实”,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其三,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 ,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具有特殊的能动性。实践虽然是客观的活动 ,但却是主观相联系的,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同动物那种本能的活动是不同的。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有目的的进行的,具有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这表现在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实践是社会的活动,因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是抽象的人、孤立的人,而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是人们社会性的共同活动。社会实践总是在一定的历史

9、阶段上进行的,总是受一定的历史条件制约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体实践活动的对象、内容、方式和水平等等都是不同的。(2)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这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生产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和条件。人们只有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从自然界获取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料,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然后才有可能去从事社会政治、文化艺术、科学实验等其他活动。也就是说,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生产实践的客观要求而展开的。社会实践。这是解决社会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活动。生产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因而是同生

10、产实践相伴而行的,必然有维护、调整和改革人与人关系的活动,即维护和巩固有利于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调整和改革不适合甚至破坏生产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主要是阶级关系,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对社会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给人们的认识带来深刻的影响,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不属于阶级关系的社会活动。科学实验。这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的活动,它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分化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类为了探索未知,揭示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就需要创造理想或典型的状态、环境,使自然过程尽可能以纯粹的状态进行,以便在自然过程中表现

11、得最为实在,在最少干扰的条件下观察和研究它,从而获得在前两种实践中不可能得到或不能完全得到的经验和知识。现代科学证明,重大的生产技术突破和科学发展,都是首先从科学实验中取得的,它已经走在生产实践的前边。同时,改造社会也要实验,如蹲点、试点、典型调查等。【知识模块】 综合8 【正确答案】 (1)人的认识过程是否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算完成了呢?没有。因为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还只是认识过程的一半,而且还不是最主要的一半,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是由以下两个原因来决定的。首先,这是由改造世界的

12、需要决定的。因为,认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所以,不回到实践的理论就是空洞的理论,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其次,这也是由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需要来决定的。因为通过实践获得的理性认识,还有待于证实。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和深化。可见,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既是理论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因而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知识模块】 综合9 【正确答案】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前提。(1)从真理的内容来看,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既然是人们对

13、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的实际内容都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科学的理论、学说、定律、公式之所以是客观真理,就是因为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毫无例外地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同自然、社会的各种规律相符合,相一致。(2)从检验真理的标准来看真理也具有客观性。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社会实践。判断某一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是依靠人们的感觉,而是依靠人们的社会实践。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因而被实践检验确定的真理也必须是客观的。(3)从真理是一元而不是多元的来看,真理也具有客观性。人们对于同一客观对象真理性认识,在同一条件下,真理只能是一个而不可能是多个。尽管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

14、方法不同,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并不是所有这些结论都是真理,而只能是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认识才是真理。真理只能是一个,而不是多个。无论自然科学的真理,还是社会科学的真理都是如此。【知识模块】 综合10 【正确答案】 (1)阶级的产生: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上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提供了物质的前提。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的产品,就不可能产生私有制,也就不可能出现人剥削人的现象,也就没有阶级。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就为一部分人占有另

15、一部分人的劳动提供了物质前提,为阶级产生提供了可能。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扩大以及私有制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直接根源。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便引起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加速了社会财富的积聚和集中,逐渐产生了财产的私人占有。于是,阶级的产生便有可能变为现实。(2)阶级的实质:列宁给阶级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告诉我们,阶级的实质完全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来决定的。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还告诉我们,阶级的实质就是在一

16、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处于剥削者或被剥削者这种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3)懂得阶级的实质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人们划分阶级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客观标准。阶级的实质是一个集团剥削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就说明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经济实体。因此,划分阶级的标准,只能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知识模块】 综合11 【正确答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二者的相互作用。(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之所以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因为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生

17、产力总是不断发展的,由它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在一定阶段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使得生产力同它在其中活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当这种矛盾在原有的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范围内展开时,生产关系就要作某些部分的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这种生产关系完全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就要冲破原有的旧的生产关系,用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来代替旧的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它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提供广阔的场所 ,从而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这时,生产关系能够为生产力诸要素的结合,特别是人和物的结合提供较好的形式,进而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使

18、技术设备和自然资源得到较好的利用,把生产力的潜力大大发挥出来。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则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或者使生产力的发展遭到严重的破坏,生产停滞,或者使生产力虽有发展但不能发挥出来。这是因为旧的生产关系严重压抑劳动者的积极性,无力把生产力中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也使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如机器设备、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等)得不到充分利用,甚至遭到严重破坏。还应指出,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甚至遭到破坏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就成为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决定环节,这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异常明显和突出。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

19、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来说,仍然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为变革旧的生产关系仍然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的。【知识模块】 综合12 【正确答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会产生矛盾,因为在生产方式中,作为内容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构成了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而作为形式的生产关系则在一定历史时期中保持相对稳定性,而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呈现出阶级性和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样,不断变化发展的生产力同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之间,就必然会发生矛盾。(2)在生产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当生产关系基本上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固然存在着矛盾;就是在生产关系基

20、本上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它们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只是在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自己的特殊表现。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推动,便形成了人类社会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即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相互代替的历史过程。【知识模块】 综合13 【正确答案】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二者的相互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在社会关系中, 经济基础属于物质关系领域,上层建筑在实质上属于思想关系领域。因此归根到底,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是上层建筑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

21、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是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的性质也就是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是资本主的,就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也是资本主义的。这是因为上层建筑的内容总是由经济基础的内容所决定。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或快或慢的变化和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而且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因为社会形态发生变革,新的经济基础要代替旧的经济基础,就必须变革旧的上层建筑,建立起适合自己需要的新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随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是一般规律,但这并不是说,经济基础一发生变化,全部上层建筑就会彻底变化。由于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它的变化也有自

22、己的特点。一般来说,在上层建筑中,首先发生变化的是它的核心部分国家政权及政治法律制度。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分,如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的变化则比较缓慢。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以后,旧的社会意识的某些部分还会继续存在,并发生消极作用。但是,总的趋势及其发展结果必然被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所代替。(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服务方向上看,上层建筑要千方百计地保证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它一方面要利用政权的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同有害于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旧势力残余以及威胁自己生存的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萌芽作斗争。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

23、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行动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思想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支配人们的行为,使社会的经济生活得以正常进行,以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性质:A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就起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作用;B当上层建筑已经腐朽衰败,并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就起着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进步的反动作用。(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历史观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就会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庸俗的经济决定论。这种观点片面地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完全否认上层建

24、筑的反作用。按照这种观点,一切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都失去了意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没有必要。另一种是上层建筑决定论。这种观点把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无限夸大,认为它可以不依据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进程的要求,凭上层建筑的力量就可以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知识模块】 综合14 【正确答案】 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它包含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但是,人民群众又有相对确定的内容。从量上讲,人民群众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而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者是这个居民的多数中的主体和稳定部分;从质上讲 ,人民群众是指那些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

25、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1)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并改进了生产工具,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任何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的珍品。人民群众中的知识分子在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制度的变革是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社会制约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

26、约。任何人都不能凭主观意愿自由选择生产方式,只能在既定的现实条件下进行活动。生产力的状况对于人们的创造活动具有决定意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有重大影响。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不同,人们创造历史的自由和结果也必然不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要受政治条件的制约。因为,群众的创造作用同社会政治制度也密切相关。在存在着阶级压迫的旧社会,人民群众在政治上无权,其创造作用就受到了摧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掌握了国家政权,成为国家的主人,这就为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历史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会有压抑群众积极性的现象,但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健全

27、和各种体制的改革,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也是可以克服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还要受精神条件的制约。因为,精神条件的好坏,对群众创造作用的发挥也有重大影响。腐朽落后的社会意识和旧的传统会严重束缚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和优良传统会激励和鼓舞千百万群众的创造作用。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也是群众创造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在旧社会,剥削阶级垄断文化,大多数劳动群众被剥夺了掌握科学文化的权利,这就严重地阻碍了群众聪明才智的发挥。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提高、知识分子的被重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知识模块】 综合15 【正确答案】 (1)所谓人类社会发展是一

28、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虽然与自然界有本质不同,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也有本质联系,也像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2)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现代科学证明,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生物有机体又是由无机界转化而来的。这说明 ,人类社会同自然界都同属于统一的物质世界。(3)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它同样是物质运动形式,不过它又是一种更高级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人类社会这个特殊的物质实体,其物质承担者便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过程。(4)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

29、发展过程。人类社会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而且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总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过程;是把唯物论、辩证法彻底贯彻于社会历史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知识模块】 综合16 【正确答案】 (1)所谓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性。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的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30、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其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的交互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这两对基本矛盾规定了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这是由于社会基本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判断一个社会的性质,虽然主要是由生产力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生产关系来确定的,但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的性质和社会的精神文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生产力同生

31、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规定和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联系,便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因此,把握社会基本矛盾,也就从根本上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普遍规律。(3)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

32、度时,就要求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而一旦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就会给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同时,新的生产关系也必然要求建立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来的生产关系如果不及时进行调整,又会变得不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成为生产力继续前进的障碍。原来的上层建筑仍然要保护旧的经济基础,阻止新的生产关系变革。于是,为了适应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又必须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也就从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在新的社会形态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又会由过去的不适应转化为基本适应

33、,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矛盾运动。这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从基本适应到不适应,又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适应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历史上五种社会形态的相互代替,就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过程。【知识模块】 综合17 【正确答案】 (1)按照列宁的说法,无产阶级领袖是无产阶级政党内“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这个简明的概括,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无产阶级领袖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长期斗争锻炼出来的最有威信、最有影响

34、和最有经验的人们。第二,无产阶级领袖是被推举出来的,不是自封的。第三,无产阶级领袖是担任重要职务的,他们既是群众和党内普通的一员,又身负重任。第四,无产阶级领袖是一个集体,而不是个人。(2)无产阶级领袖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对于人类进步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在理论方面,无产阶级领袖创立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指出了方向和道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对于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历史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在实践方面,无产阶级领袖首先是革命家 ,他们的作用概括起来是 :首先,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他们用革命

35、的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动员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为自身的解放而斗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其次,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他们组织无产阶级的阶级队伍,建党、建军,使无产阶级革命队伍具有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战斗力。他们运用他们的思想、理论,通过各种机构把广大的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团结战斗。再次,领导群众,教育群众。他们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制定具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群众走向胜利。特别是在革命和建设的转折关头,带领革命队伍战胜艰难险阻,化险为夷,转危为安,转败为胜。马克思、恩格斯是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第一个工人阶级政党即共产主义联盟的奠基人;列宁、斯大林领导了

36、俄国工人运动,缔造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 ,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党和政权,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无产阶级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知识模块】 综合18 【正确答案】 (1)所谓阶级斗争,是指在私有制社会中,建立在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敌对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也就是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一种客观的必然的普遍现象。阶级斗争的根源存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产生的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2)阶级斗争作

37、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它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制度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根本质变过程中。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阶级斗争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在阶级对抗的社会里,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当时的统治阶级,使阶级矛盾的尖锐化程度得到一定缓和,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知识模块】 综合19 【正确答案】 (1)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是阶级压迫的工具。一方面,国家从表面上看是全社会的代表,而本质上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工具。另一方面,国家

38、是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构组成,其中军队是国家的主要成份。(2)国家的职能包括对内和对外职能。对内职能:一是镇压被统治阶级的的反抗,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维护本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统治。二是维护统治阶级建立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三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干预或发展经济文化。对外职能:一是组织和加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二是调整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3)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体现,本质不同,职能也就不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专政的对象不同,维护的阶级利益和社会制度不同,干预或发展经济文化建设的职能也不同。【知识模块】 综合20 【正确答案】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

39、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创造并改进了生产工具,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人民群众也参与精神财富的创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不仅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而且还直接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制度的变革是通过社会革命来实现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知识模块】 综合21 【正确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社会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都在不同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呈现出前

40、所未有的新景象,把历史推向更高级的发展阶段。(2)社会进步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发展中。历史上的几个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社会,在它们产生后的一定时期内,都曾经是前进的、上升的,表现出生机勃勃的进步趋势。在该社会形态内进行的必要的改革和调整,总是或多或少地推动着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知识模块】 综合22 【正确答案】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不是纯粹的自然物,不是单纯的生物学上的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实践着的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人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社会性,离开社会关系,不具有社会性的“ 人” 是不

41、存在的。人虽然也有自然属性,但这并不是人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特殊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极其复杂的,其中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正是生活在这样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体系中,有着多方面的社会联系。因而,一个人可以体现出整个社会。(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人的本质属性除了一般的社会性之外,主要地表现为人的阶级性。(4)抽象的资产阶级“ 人性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主张正相反 ,它脱离人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系,超社会、超时代地抽象谈论人的本质,鼓吹有所谓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这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知识模块】 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N 2349-407-2006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407 Cold low pressure and moist heat《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电流接触器要求和试验程序 第407部分 低温 低压和湿.pdf EN 2349-407-2006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407 Cold low pressure and moist heat《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电流接触器要求和试验程序 第407部分 低温 低压和湿.pdf
  • EN 2349-409-2007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409 Ozone resistance《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连接器的要求与测试程序 第409部分 抗臭氧性》.pdf EN 2349-409-2007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409 Ozone resistance《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连接器的要求与测试程序 第409部分 抗臭氧性》.pdf
  • EN 2349-410-2007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410 Mould《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接触器的要求和试验程序 第410部分 模具》.pdf EN 2349-410-2007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410 Mould《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接触器的要求和试验程序 第410部分 模具》.pdf
  • EN 2349-411-2007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411 Temperature change《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连接器的要求与测试程序 第411部分 温度变化》.pdf EN 2349-411-2007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411 Temperature change《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连接器的要求与测试程序 第411部分 温度变化》.pdf
  • EN 2349-412-2007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412 Seal《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接触器的要求和试验程序 第412部分 密封》.pdf EN 2349-412-2007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412 Seal《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接触器的要求和试验程序 第412部分 密封》.pdf
  • EN 2349-413-2007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413 Vibration sinusoidal and random《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连接器的要求与测试程序 第413部分 正弦震动和随机震动.pdf EN 2349-413-2007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413 Vibration sinusoidal and random《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连接器的要求与测试程序 第413部分 正弦震动和随机震动.pdf
  • EN 2349-414-2007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414 Mechanical shock《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接触器的要求和试验程序 第414部分 机械冲击》.pdf EN 2349-414-2007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414 Mechanical shock《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接触器的要求和试验程序 第414部分 机械冲击》.pdf
  • EN 2349-415-2007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415 Acceleration《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连接器的要求及测试程序 第415部分 加速度》.pdf EN 2349-415-2007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415 Acceleration《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连接器的要求及测试程序 第415部分 加速度》.pdf
  • EN 2349-601-2007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601 Compass safety distance《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电流接触器用要求和试验程序 第601部分 周围安全距离》.pdf EN 2349-601-2007 en Aerospace serie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relays and contactors - Part 601 Compass safety distance《航空航天系列 继电器和电流接触器用要求和试验程序 第601部分 周围安全距离》.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