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 4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运动(B)客观实在性(C)可感知性(D)统一性2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是( )。(A)政治路线(B)群众路线(C)组织路线(D)思想路线3 国民党反动政权存在的基础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B)民族资本主义(C)官僚垄断资本主义(D)个体经济4 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 )。(A)人口多,劳动者素质不高(B)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C)自然条件差,资源相对短缺(D)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 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
2、想是在( )(A)遵义会议(B)党的六届六中全会(C)党的七大(D)党的八大6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是靠( )。(A)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B)增加资金和资源的投入量(C)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D)增加积累和扩大生产规模7 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 )。(A)党的“十三大 “上(B)党的 “十二大“上(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D)党的“十五大 “上8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 )。(A)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B)加快发展速度为中心(C)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为中心(D)平衡比例为中心9 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是由( )(A)
3、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B)矛盾的同一性决定的(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D)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10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的侵略(B)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C)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存在(D)民族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1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12 首先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是( )(A)刘少奇(B)朱德(C)王稼祥(D)邓小平13 客观真理是指( )(A)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正确认识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D)正确
4、认识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形式14 中共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策略原则是( )(A)有理有利有节(B)独立自主(C)武装对抗(D)一切经过统一战线15 标志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事件是( )。(A)辛亥革命的失败(B)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C)第二次护法战争的失败(D)护国战争的失败16 事物矛盾的精髓是( )。(A)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对抗与非对抗关系(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关系17 中国共产党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B)中共六大(C)遵义会议(D)瓦窑堡会议18
5、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一切为了群众(C)一切依靠群众(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 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唯心主义(B)二元论(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20 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 )(A)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B)认识的方法只有一种(C)认识的条件只有一个(D)认识的手段只有一种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1 以下属于按劳分配的有( )22 中共十三大的主要贡献是( )23 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涵是( )24 计划机制的特点是( )25 全国人民
6、代表大会是我国的( )三、名词解释题 请简要解释下列各名词。26 假象27 物质28 认识客体四、简答题29 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30 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32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其关系是怎样的?33 简述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五、辨析题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3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就是农民革命战争。35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主要是由于共产国际的帮助。六、论述题36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严重制约着效率的提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状况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
7、速发展。近年来,针对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党的十七大提出“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材料二:效率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从而为促进公平创造条件;公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提高效率奠定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大力发展生产力,在不放松效率的前提下,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37 怎样理解我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38 试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应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专升
8、本(政治)模拟试卷 4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2 【正确答案】 B3 【正确答案】 C4 【正确答案】 D5 【正确答案】 C6 【正确答案】 C7 【正确答案】 A8 【正确答案】 A9 【正确答案】 B10 【正确答案】 A11 【正确答案】 A12 【正确答案】 C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一切真理都是客观的。14 【正确答案】 A15 【正确答案】 A16 【正确答案】 D17 【正确答案】 A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
9、方法。19 【正确答案】 A20 【正确答案】 A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符合题意。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1 【正确答案】 A,C22 【正确答案】 A,B23 【正确答案】 A,B,C,D24 【正确答案】 B,D25 【正确答案】 A,B三、名词解释题 请简要解释下列各名词。26 【正确答案】 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27 【正确答案】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或: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8 【正确答案】 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
10、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四、简答题29 【正确答案】 (l)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具有明确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的活动。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30 【正确答案】 (l)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11、(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任何时候,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劳动者都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成分。他们不仅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资料,而且积累生产经验、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开发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生产方式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通过为直接创造精神财富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提供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间接地参与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也直接参与了某些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瓦特发明蒸气机、爱迪生发明电灯、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
12、变革的决定力量。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时期,人民群众通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进步,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时期,人民群众则是打碎旧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实现社会革命变革的主力军。(3)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又称群众史观。它同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31 【正确答案】 (l)认识的辩证运动包括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过程一:从实践到认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再回到实践中的过程(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
13、官而产生的。感性认识的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形象性、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感性认识的抽象和概括。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它所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3)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6)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都是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我们
14、党内的教条主义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32 【正确答案】 (l)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有:第一,二者之间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第二,二者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认识关系的基础。第三,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33 【正确答案】 (l)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历史观理论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何回
15、答这个问题是解决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也是两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2)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历史唯物论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是客观的符合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心主义主张英雄史观,夸大个别人物的作用,认为个别人物的思想和意识决定历史
16、的发展。(简述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以及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3)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清除出去,使唯物主义成为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它同剩余价值理论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它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成为科学提供了条件。它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科学的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五、辨析题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34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国革命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本质上是农民革命,但它并不能说就是农民革命。(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之所以实质上
17、是农民革命战争,主要是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决定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就决定了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广大农民所在的农村,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2)反革命的力量对农村的控制相对薄弱、中国地域的广大及帝国主义之间、军阀之间的矛盾斗争,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战争提供了可能。(3)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进行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战斗中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4)事实上,人民军队的产生和发展是依靠农村,
18、依靠农民,依靠根据地建设。中国的武装斗争正是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土地革命相结合,发动农民支持和参加革命战争,才形成人民战争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35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曾经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是主要原因。共产国际的帮助促使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条件。六、论述题36 【正确答案】 (1)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的。它们强调着不同的方面,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受到影响。效率与公平又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
19、。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不能离开效率谈公平,也不能离开公平谈效率。(2)矛盾具有特殊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效率与公平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3)要全面的看问题。既要重视效率,也要注重公平,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37 【正确答案】 人民民主专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1)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经过无产阶级专政达到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必经之路,中国也不能例外。(2)近代以来中国资产阶级发动领导的一系列旧民
20、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失败,证明建立资产阶级领导的独立的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成功之路。(3)旧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阶级关系非常特殊和复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主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都曾是革命的动力,民主革命胜利后民族资产阶级仍能为发展经济文化做出贡献,并愿意接受无产阶级领导。所以,民主革命胜利后不能建立工农联盟的无产阶级专政,将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专政的对象,而必须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爱国人士在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总之,资产
21、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38 【正确答案】 (1)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人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2)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个人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个人也必须努力对社会尽义务、担责任,尽可能地为社
22、会多做贡献。我们主张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贡献与满足的统一。只讲对社会的贡献而不讲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或只讲个人需要的满足而不肯为社会作贡献,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3)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除了相统一、相一致的一面外,也有不一致、相冲突的一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旧社会所无可比拟的条件和可能;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和尚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能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做奉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当自我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尤其提倡个人价值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还要牺牲个人价值,去维护和实现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