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55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907809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5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5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5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5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5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 5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 )。(A)发展社会生产力(B)提高社会经济效益(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2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A)共产党的一党制(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制(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两党制3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自由是( )(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人们摆脱了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C)人们可以自主地创造和消灭规律(D)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4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间的关系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5 世界观是( )(A)对社会发展的根本看法(B)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根本方法(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D)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6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7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 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确定事物的质(C)认识事物的量(D)把握事物的度8 中国民主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

3、道路的起点是( )。(A)八一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C)遵义会议(D)八七会议9 土地革命时期主张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和消灭富农政策的是( )(A)陈独秀(B)瞿秋白(C)李立三(D)王明10 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朴素唯物主义11 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 )(A)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C)不可知论(D)绝对主义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部分是( )。(A)实行国有企业改革(B)实行政府职能的转变(C)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D)改革金融体系13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

4、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 )(A)经验论的错误(B)不可知论的错误(C)唯理论的错误(D)唯心主义的错误14 1950 年 6 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 )。(A)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B)迅速消灭国民党残匪(C)完成解放区的土改工作(D)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15 因果联系所揭示的是( )(A)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B)前后相继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C)一切先后相继现象之间的关系(D)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关系16 “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

5、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段论述体现的哲理是(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A)(B) (C) (D)17 1947 年 10 月,被国民党宣布为非法团体的政党是( )(A)中国民主同盟(B)中国青年党(C)中国共产党(D)中国社会党18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代表是( )。(A)陈独秀(B)王明(C)毛泽东(D)邓小平19 2007 年 10 月 21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科学发展观为这次党章节修改注入了

6、新意。这表明( )。(A)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B)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C)科学发展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起着决定作用(D)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与时俱进,核心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二、名词解释题 请简要解释下列各名词。20 人民群众21 扬弃22 政治文明三、简答题23 简述现代科技革命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24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25 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26 简述马克

7、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27 简述我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四、辨析题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2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29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五、论述题30 试述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31 试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32 试述“先富 ”与“共富”的关系。专升本(政治)模拟试卷 5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2 【正确答案】 C3 【正确答案】 A4 【

8、正确答案】 C5 【正确答案】 C6 【正确答案】 B7 【正确答案】 D8 【正确答案】 B9 【正确答案】 D10 【正确答案】 D11 【正确答案】 C12 【正确答案】 A13 【正确答案】 C14 【正确答案】 A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D 项为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第一,有前后相继的关系,也就是有前因后果的关系;第二,先出现的现象和后出现的现象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16 【正确答案】 C17 【正确答案】 A18 【正确答案】 C19 【正确答案】 A二、名词解释题 请简要解释下列各名词。20 【正确答案】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

9、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21 【正确答案】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22 【正确答案】 政治文明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取得的成果的总和。它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生活的进步程度、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享有各种民主权利的程度等。(政治文明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三、简答题23 【正确答案】 第一,科技革命是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合称。前者是指人类对自然认识的飞跃;后者是指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现代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军事、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第二,现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

10、生了极大的影响;首先,它使人类对宏观宇宙和微观宇宙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其次,它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再次,它提出的许多新的问题,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而推动和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断地对现代科技发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新的哲学概括的过程中,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容,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保持时代精神精华的资格。24 【正确答案】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又为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服务,

11、并在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不仅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且是指它通过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成就,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科学性理论指导下

12、,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改造世界,发挥其革命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果和归宿,只有在实践中改造世界,才能体现出它的科学价值,并在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其科学性。25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

13、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6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我们时代的潮流,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地论述了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弊端的正确道路。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并把哲学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它把唯物论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结合起来,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飞跃,使之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并在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养分,使自己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

14、它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从根本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我们研究和解决时代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7 【正确答案】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天然的、可靠的同盟军,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总人口的 80%以上。农民阶级包括富农、中农和贫农,三者状况不同,对于革命的态度也不一样。(1)富农占农村人口的 5%,他们有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带有半封建性,但一般自己也参加劳动。他们在农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可能参加一份力量,在反对地主的土地斗争中也可能保持中立。(2)中农约占农村人口的 20%,一般不剥削别人,经济上能自给自足,政治上没有权

15、利,受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压迫,不但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革命和土地革命,并且能够接受社会主义。因此,全部中农都可以成为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军,是重要的革命动力的一部分。中农态度的向背是决定革命胜负的一个因素。(3)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的 70%,贫农没有土地或很少土地,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天然的、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四、辨析题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28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

16、向社会主义的转变。(2)1953 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 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才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29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要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不是以建立资本

17、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因此,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论述题30 【正确答案】 毛泽东于 1928 年底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中,从理论上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一方面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基本的经济形态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中国广大的人力、物力资源不在城市而在农村,

18、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独立存在,这就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实行的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造成了军阀割据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广泛空间,使红色政权能够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发生、坚持和发展起来。(2)国民革命政治影响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是国民革命时期受到革命洗礼、并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的地方。(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由于国民革命失败后,引起中国革命的社会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而且随着帝国主义和国

19、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以及它们与人民大众之间矛盾继续发展,为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和发展、并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创造了条件。(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5)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执行,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31 【正确答案】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分界线,旧民主主义已经让位于新民主主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

20、命虽然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任务都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的阶级压迫,但两者之间有着原则区别。是革命领导权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工人阶段只是追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则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时代条件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范畴;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范畴。是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革命目标与革命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

21、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要在中国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只有认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32 【正确答案】 (1)“先富” 就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但不是两极分化。“共富” 不是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大家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手段在竞争中所实现的共同富裕。(2)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允许“先富”,是一种必然选择。因为:第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原则的实行,使得劳动者的体

22、力、智力和勤奋程度的不同,必然体现在劳动报酬的差别上,即使劳动报酬相同,但由于家庭负担不同,也会出现富裕程度的差别;第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也必然会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各种规律、机制的作用,也会导致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四、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是由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3)“共富 ”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大原则。“先富”帮助“ 后富”、“ 先进”帮助“落后”是一种义务,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会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而“先富” 是达到“共富”的捷径。在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实践中,大原则是共同富裕,这是不能模糊的。(4)“先富 ”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二者不能割裂。离开“先富”谈“共富”,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离开 “共富”谈“先富”,就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BS EN 61326-2-4-2013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EMC requirements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Test configurations operational conditions and performa.pdf BS EN 61326-2-4-2013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EMC requirements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Test configurations operational conditions and performa.pdf
  • BS EN 61326-2-5-2013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EMC requirements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Test configurations operational conditions and performc.pdf BS EN 61326-2-5-2013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EMC requirements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Test configurations operational conditions and performc.pdf
  • BS EN 61326-2-6-2013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EMC requirements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In vitro diagnostic (IVD) medical equipment《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pdf BS EN 61326-2-6-2013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EMC requirements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In vitro diagnostic (IVD) medical equipment《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pdf
  • BS EN 61326-3-2-2008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 nEMC requirements - nPart 3-2 Immunity requirements for safety-related systems nand for equip.pdf BS EN 61326-3-2-2008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laboratory use - nEMC requirements - nPart 3-2 Immunity requirements for safety-related systems nand for equip.pdf
  • BS EN 61327-1996 Helical-scan digital composite video cassette recording system using 12 65 mm (0 5 in) magnetic tape - Format D-3《D-3接口 使用12 65mm(0 5 in)磁带的螺旋扫描数字复合视频盒式录象系统》.pdf BS EN 61327-1996 Helical-scan digital composite video cassette recording system using 12 65 mm (0 5 in) magnetic tape - Format D-3《D-3接口 使用12 65mm(0 5 in)磁带的螺旋扫描数字复合视频盒式录象系统》.pdf
  • BS EN 61329-1996 Sound system equipment - Methods for measuring and specifying the performance of sounders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s for tone production)《发声设备 发声器性能规定和测量方法(发声用电解.pdf BS EN 61329-1996 Sound system equipment - Methods for measuring and specifying the performance of sounders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s for tone production)《发声设备 发声器性能规定和测量方法(发声用电解.pdf
  • BS EN 61331-1-2002 Protective devices against diagnostic medical X-radiation - Determination of attenuation properties of materials《医疗诊断时防X射线辐射的防护器具 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pdf BS EN 61331-1-2002 Protective devices against diagnostic medical X-radiation - Determination of attenuation properties of materials《医疗诊断时防X射线辐射的防护器具 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pdf
  • BS EN 61331-1-2014 Protective devices against diagnostic medical X-radiation Determination of attenuation properties of materials《医疗诊断时防X射线辐射的防护器具 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pdf BS EN 61331-1-2014 Protective devices against diagnostic medical X-radiation Determination of attenuation properties of materials《医疗诊断时防X射线辐射的防护器具 材料衰减性能的测定》.pdf
  • BS EN 61331-2-2014 Protective devices against diagnostic medical X-radiation Translucent protective plates《防医疗诊断用X射线的防护装置 半透明防护板》.pdf BS EN 61331-2-2014 Protective devices against diagnostic medical X-radiation Translucent protective plates《防医疗诊断用X射线的防护装置 半透明防护板》.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