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语文)模拟试卷3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908775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语文)模拟试卷3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语文)模拟试卷3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语文)模拟试卷3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语文)模拟试卷3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升本类试卷]专升本(语文)模拟试卷3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升本(语文)模拟试卷 33 及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 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为论据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行为,这种论证方法属于(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C)归纳论证(D)演绎论证2 下列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文句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是(A)寡人之民不加多(B)五十步笑百步(C)申之以孝悌之义(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 郑伯克段于鄢中详写的是(A)骨肉纷争的始末(B)战争的经过(C)置姜氏于城颖的经过(D)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4 李将军列传中作者将李广和李蔡加以对比的目的是凸显李广(A)勇猛善射的武功(B)

2、体恤部下的武德(C)终生未封的遭遇(D)治军简易的特点5 陶渊明饮酒是一首(A)五言律诗(B)乐府诗(C)五言古诗(D)五言绝句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作者怀念的对象是(A)弟弟(B)父亲(C)友人(D)妻子7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A)比喻 拟人(B)夸张 比喻(C)拟人 夸张(D)排比 比喻8 大同选自(A)论语(B) 孟子(C) 礼记(D)左传9 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散文?(A)奏疏(B)书信(C)辞赋(D)小说10 战国策的整理编订者是(A)刘向(B)左丘明(C)司马迁(D)战国史官11 马伶传中的“ 分宜 ”、“昆山”依次指(A)分

3、宜人、顾秉谦(B)严嵩、昆山人(C)严嵩、顾秉谦(D)分宜人、昆山人12 柳永的词集是(A)漱玉词(B) 乐章集(C) 淮海词(D)稼轩词13 下列人物中属于儒家学派的有(A)孔子和孟子(B)庄子和老子(C)苟子和韩非子(D)孔子和老子14 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A)骈赋(B)抒情小赋(C)文赋(D)骚体赋15 郁达夫创作的散文名篇有(A)白杨礼赞(B) 荷塘夜色(C) 故都的秋(D)箱子岩16 香市中追忆往昔香市的热闹场面,再写重兴的香市,采用的手法是(A)先扬后抑(B)铺垫(C)侧面烘托(D)反衬17 下列带点的字解释正确的是(A)孔子曰:“ 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列:职

4、位。(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十兵。(C)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疲惫。(D)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中:中间。18 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是(A)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 奚以自多:会自傲自夸。(B)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舅夺母志: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的守节之志,即强迫母亲改嫁。(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来庄宗得到天下。(D)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不为生事:不是为了生出事情来。19 培根认为,学问上“ 装饰 ”的用途是指(A)幽居养静(B)熟习辞令(C)改变气质

5、(D)增长才干20 前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至何处时所作(A)杭州(B)密州(C)黄州(D)湖州二、古文阅读题20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21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无乃:是:过:以为:22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运用了哪些种类的论据?举例说明。23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23 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小题: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

6、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郡、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24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来:举:治:施:25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26 这段文字所列举的秦国四位国君任用客卿建立

7、功业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6 阅读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方其系燕父予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7 请将“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组:函:抑:本:28 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29 这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三、现代文阅读题29 阅读风波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

8、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了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30 “九斤老太 康健。六斤 新近裹脚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 具有什么象征意义?31 这种描写方法对于深化小说的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32 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32 阅读米龙老爹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他一旦动手杀了那个骑兵以后,就念念不忘,一直想着:“杀昔鲁士人!” 他恨他们,他对他们怀着一个既贪财而又爱国的农民才会有

9、的那种阴狠的、强烈的仇恨。正像他自己说的,他有他的主意。他等了几天。他对战胜者是那么谦恭,既殷勤而又驯服,所以他们让他自由来去,随意进出。每天晚上他都看见有传令兵出发。他跟士兵们经常接触,学会了几句必要的德国话。一天夜里,他听到骑兵们前往的那个村庄的名字以后,就出去了。他走出院子,溜进树林,到了石灰窑就连忙钻进那条长坑道。他在地上找到那个死人的衣服,穿在身上。然后,他在田野里转来转去,一会儿爬,一会儿躲躲闪闪地沿着斜坡走,只要有一点响声就注意听,像违禁偷猎的人那样紧张不安。他认为时间到了,就来到大路边上,藏在荆棘丛里,继续等着。将近半夜十二点,硬土路面上终于响起了嗒嗒的马蹄声。他把耳朵贴在地面

10、上,听准了只有一个骑兵过来,就做好准备。33 这段文字中的主人公是谁?34 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35 从这段文字来看,主人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35 阅读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36 作者通过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给人以清静、悠闲的

11、感觉,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限一字 )?37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抒发了悲秋之感,突出了 “故都”秋的什么特点(限二字 )?38 这四句话从哪四个方面的感受写槐树的落蕊,寂静的气氛?突出“ 故都”秋的什么特点 (限一字)?四、作文题39 挪威人捕捞沙丁鱼,抵港时若是活鱼,卖价比死鱼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地想让鱼活着抵港。但他们的种种努力都归于失败,只有一艘渔船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他们的方法很简单:在鱼槽里放进一条姑鱼。原来,鲶鱼进入鱼槽后,会因环境陌生而四处乱游,挑起摩擦;大量沙丁鱼发现多了一个“异己分子” ,自然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一来,就能活蹦鲜跳

12、地到达渔港。此现象即为“鲶鱼效应”。请依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 800 字。专升本(语文)模拟试卷 33 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引名人名言说理属于由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论证,大前提: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小前提:你们在职位上;结论:就应尽职劝阻。或小前提:你们不能陈力尽职;结论:应辞去职务。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寡人之民不加多”是提出问题。梁惠王提出 “民不加多”的疑问。他认为自己对国家费尽了心力,又是移民,又是运粟,可是本国百姓却“不加多”;而邻国没有一个能像自己那

13、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却“不加少”,梁惠王对此很不理解。B 项“五十步笑百步”是孟子为梁惠王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时所用的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的治国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同样是没有实行王道仁政,区别只是量的不同、程度的不同。C 项“申之以孝悌之义 ”是孟子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之一。D 项“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是中心论点:实行仁政,斯天下之民至焉。此题要求考生一定要对大纲内的精读课文做到熟练掌握全文。例如四个选项中,前三个选项分别是课文在不同的论证层次之中涉及的内容,只有选项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才是体现全文主旨的句子。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作者

14、在写作时做到了详略得当。其中,主要是通过手足相残来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因此,A 项是文章详写的中心。而具体的战争经过以及和母亲之间的矛盾恩怨,都不是写作的重点,因此,B、C 和D 这三个选项,作者在文中均用简笔,寥寥几言带过,如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李将军列传中,作者将李广和李蔡对比的目的是凸显李广终生未封的遭遇。作者将李广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加以刻画,用其他人物来衬托李广的性格特征。主要对比有三处:其一,李广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作用

15、是突出了李广的善射。其二,李广和程不识的对比。作用是突出李广治军简易、体恤部下的治军特点。其三,李广和李蔡的对比。作用是突出李广终生不遇、白首未封的不幸遭遇。此篇课文人物众多,考生要把文中所涉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理清,例如对于中心人物李广,哪些与之构成对比关系,哪些不是,构成对比、衬托等关系的人物,分别是为了突出李广什么特点,都要逐一明确。5 【正确答案】 C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所作,表达了诗人人世与出世的矛盾心情,同时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在词前小序中明确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6、子由,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字。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献愁供恨:是说远山引起人的愁恨。“献”和“供”,使无生命的山与人的感情相通,为拟人的修辞方法。玉簪螺髻:指山的形状像妇女头上绾发的玉簪和螺形的发髻,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8 【正确答案】 C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是王安石一篇著名的文章,写于神宗熙宁三年,司马谏议:指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首领之一。熙宁二年(1069) ,王安石出任宰相,推行新法。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强烈反对,于熙宁三年一月十七日写了一封长达三千多字的信给王安石,全面反对新法,并指责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17、致怨”,王安石便写了这封信一一加以驳斥,从根本上指出司马光的保守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弄清写作的历史背景,对于全面学习掌握课文相当重要。便于我们牢靠掌握或者区分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例如这篇课文的写作对象司马光,作者与之的关系,这是答对此题的关键之处。10 【正确答案】 A11 【正确答案】 C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柳永的词集是乐章集。A 项“ 漱玉词”的作者是李清照。C项“淮海词”的作者是秦观。D 项“稼轩词 ”的作者是辛弃疾。13 【正确答案】 A14 【正确答案】 C15 【正确答案】 C16 【正确答案】 D17 【正确答案】 A18 【正确答案】 B19 【正确答案】 B20

18、 【正确答案】 C二、古文阅读题21 【正确答案】 无乃:岂不,恐怕。是:复指前置宾语“ 尔” 。过:责备。以为:把作为。22 【正确答案】 运用了事实论据中的历史材料,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事实论据中的现实材料,如“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23 【正确答案】 属于演绎论证法。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暗含大前提:伐先王所封国非礼;小前提:颛臾为先王所封国;结论:伐先王所封颛臾非礼。“且在邦域之中矣 ”,暗含大前提:伐邦域中之国非礼;小前提:颛臾为邦域中之国;结论:伐颛臾非礼。“ 是社稷之臣也 ”,暗含大前提:伐社稷之臣非礼;小前提:颛臾是社稷之臣;结论:伐社稷

19、之臣颛臾非礼。24 【正确答案】 来:使动用法:使来。举:攻取。治:治理。施:延续。25 【正确答案】 归纳法,由四君个案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客何负于秦哉!” 对比法,任用客卿与驱逐客卿形成对比。【试题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准确了解归纳论证法的含义,同时也不能忽略对比论证法。一般情况下,对比论证法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掌握。考生容易将归纳论证法与演绎论证法混淆。谏逐客书中列举秦历史上四代国君任用客卿而国富民强的史实,进而得出结论,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典型例子。考生如果概念模糊不清,则极容易错答成演绎论证法。如果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就会影响对问题的理解,影响判断的准确性。因此考生除了牢记教材中基础知识要点之外

20、,还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26 【正确答案】 任用客卿建立功业各自侧重的是:秦穆公争霸,秦孝公变法,秦惠王扩张,秦昭王安内。运用秦国历史上明君的事例作论据,对秦王来说,最熟悉、最亲切、最有说服力并且暗含深意的是:逐客是违背列祖列宗的做法,是不孝的;任用客卿建功各有侧重,有利于突出强调客卿的多种作用。27 【正确答案】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朝君臣的头颅组:丝绳,此泛指绳索。函:木匣,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指用木匣装起来。抑:或是。本:考察。28 【正确答案】 这段话主要论证了国家的兴衰成败都取决于人事的观点。29 【正确答案】 这段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即将后唐庄宗兴国之盛与

21、亡国之衰进行对比,从而说明事在人为的道理。三、现代文阅读题30 【正确答案】 “ 九斤老太 康健” 象征农村旧貌没有变化。 “六斤新近裹脚”象征农村年轻的一代在走前辈走过的路。“ 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 ”象征人们仍然在贫穷落后之中,修补几千年来的传统旧习,沿袭传统。31 【正确答案】 这段文字是小说的结尾,描写了辫子风波过后,鲁镇临河土场上又恢复了往日宁静的场面。作者通过上述描写暗示读者:辛亥革命终归没有取得实际的成果,中国农村没有发生根本的变革,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封建复辟势力还会卷土重来,类似于辫子风波的事件还会上演,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唤醒民众,揭示旧思想仍然钳制着人们的灵魂。【试题解析

22、】 七斤,原来是这场风波的波及者,因在城里被革命军剪去了辫子,而辫子军复辟后,他心惊胆战,为自己的命运忧心忡忡。后来辫子军失败了,七斤又重新被人尊敬。一场沸沸扬扬的风波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结束了。人们似乎也并没有难为七斤,七斤只是担忧了一场,思想上也没有真正受到触动,也无任何变化。风波过后,“十八个铜钉的饭碗”照常使用,九斤老太依然康健和不平。农村的面貌没有什么变化。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六斤头上的双丫角已变成了大辫子,她又裹起了小脚,在走前辈走过的老路。皇帝虽然被推翻了,但旧的思想和习俗仍钳制着人们的灵魂,农村依旧如一潭死水。广大农民精神上仍没有觉醒,他们的思想依旧那么麻木、愚昧。他们仍然沿袭传统,走过去的老路。在揭示辛亥革命后封建农村落后的社会面貌的同时,作者指出了启蒙和唤醒民众的重要性,否则无法改变他们的悲剧性命运。32 【正确答案】 细节描写、场面描写。33 【正确答案】 米龙老爹34 【正确答案】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35 【正确答案】 机智、勇敢36 【正确答案】 清。37 【正确答案】 悲凉。38 【正确答案】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静。【试题解析】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四、作文题39 【正确答案】 参见第 11 套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中的“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