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类试卷]山东专升本(语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909349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类试卷]山东专升本(语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专升本类试卷]山东专升本(语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专升本类试卷]山东专升本(语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专升本类试卷]山东专升本(语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专升本类试卷]山东专升本(语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东专升本(语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诗句“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出自于 ( )(A)诗经.桃天(B) 诗经.子衿(C) 诗经.关雎(D)诗经.蒹葭2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出自下面哪部作品 ( )(A)春秋(B) 左传(C) 战国策(D)论语3 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最富文采、标志着我国古代叙事散文的成熟著作是 ( )(A)左传 (B) 国语(C) 战国策(D)史记4 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是 ( )(A)十五从军征(B) 陌上桑(C) 孔雀东南飞(D)羽林郎5 盛唐时期田园诗派中,与王维齐名并称的著名诗人是 ( )(A)王昌龄(B)岑参(C)孟浩然(

2、D)高适6 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自于杜甫的 ( )(A)登高(B) 春望(C) 蜀相(D)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 孙行者这一形象出自于 ( )(A)三国演义(B) 水浒传(C) 西游记(D)聊斋志异8 聊斋志异的作者是 ( )(A)罗贯中(B)施耐庵(C)曹雪芹(D)蒲松龄9 王实甫的代表戏剧是 ( )(A)牡丹亭(B) 桃花扇(C) 西厢记(D)窦娥冤10 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这种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哈姆莱特的思想性格具有丰富的内涵(B)说明观众的鉴赏水平参差不齐(C)说明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D)这正是戏剧通过冲突塑造典型性格

3、的艺术特色的表现二、古文翻译题11 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12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 13 无乃尔是过欤?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14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固亲。(管晏列传)15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 藉寇兵而赍盗粮 ”者也。(谏逐客书)三、填空题16 我国第一部由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是_。17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4、也。” 出自的作品是 _。18 诗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的作者是_。19 诗句“凤凰山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的作者是 _。20 苏轼水调歌头词:“_,千里共婵娟。”21 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作家是韩愈和_。22 鼓吹诗的“ 三美” ,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人是_。23 骆驼祥子是_的代表作。24 吴荪甫是茅盾长篇小说_的主人公。25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是诗歌乡愁的诗句, 乡愁的作者是_。四、阅读理解26 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予吕日:“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日:

5、“ 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日:“可矣,厚将得众。” 公日:“不义不昵,厚将崩。”请回答: (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郑庄公隐藏着什么用心?(2)共叔段和郑庄公的矛盾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3)本段的中心人物是谁? 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一形象的?27 阅读茅盾先生的香市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天气虽然很好,“ 市面” 却很不好。社庙前面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很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了,屋椽子像瘦人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 之下,一切都不是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请回答:1这段

6、文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分析“屋椽子像瘦人肋骨” 这一比喻的深层含义。28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

7、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请回答:1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戴望舒由雨巷而赢得的雅称是什么?2诗中主要写了哪两种意象?分析这两个主要的意象。3雨巷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结合作品对此进行简要论述。五、词语解释29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是以:_30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敝:_31 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与:_32 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诎指:_33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逑:_34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_35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窃:_36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_37 寡人将谁朝而可?

8、朝:_38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当:_山东专升本(语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识记类试题,属经典文学作品名句考察。桃天是诗经.周南中的一首,也不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中。桃夭一诗是诗经当中脍炙人口的篇章,_直为后人传唱不衰。“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两句是桃天中的名句,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诗中所描绘的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意境明艳优美,历来为人称道。桃天全篇如下:“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黄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天

9、天,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识记类试题,属经典文学作品名句考察。这道题和填空题中的第二题重复,属于命题的疏漏。具体解说请参填空第二小题解析。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识记、理解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左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

10、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日”、“君子是以知”、“孔子日”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战国策则主要记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孔雀东南飞不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中。该诗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诗“双擘”。其创

11、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储不详,伞诗 340 多句,1700 多字。诗歌叙述了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的爱情悲剧,是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A、B、D 三个选项也都是汉乐府民歌,但不能称作是“最长的叙事诗”。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识记类试题,属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类文学常识考察。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

12、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人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后世影响很大。该题其他三个选项中,“A王昌龄”、“B岑参”、“D高适”都是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识记类试题,属经典文学作品名句考察。杜甫的春望不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内,但很早即被选人中小学语文教材。全诗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写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这样写,比直抒自己内心意味更浓郁,效果更强烈。如同说“天地含愁,草木同悲”那样,写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当时遭受战乱之苦的许多人的共同感受。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其比喻之妙,实为少见。该题其他几个选项所列,都是杜甫的名篇。登高一诗也被选人中小学教材,全诗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

14、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澈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识记、理解类试题,属作品人物形象考察。孙行者就是孙悟空,是“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考生应该不陌生。其余三个选项中,三国演义、水浒传也在“四大名著”之列,聊斋志异是清代山东作家蒲松龄

15、的短篇小说集。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该题和上一道题知识点上略有重合,可相互参照备考。“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别是: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红楼梦作者曹雪芹。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西厢记是我国四大古典戏曲(西厢记、桃花扇、牡丹亭、长生殿)之一,作者元代作家王实甫,戏曲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其余三个选项,牡丹亭作者为明代作家汤显祖,桃花扇作者为清代作家孔尚任,窦娥冤作者为元代作家关汉卿。补充:长生殿作者为清代作家洪昇。10 【正确答案】 B【试题

16、解析】 理解类试题,考察对作品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原话,这句话被广泛用来说明莎士比亚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同时,从读者的角度看,它也说明,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每一个读者因自身因素的影响,都不会有相同的感受。简单地说,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想法因人而异,没有完全一致的、固定不变的看法。四个选项中,A、C、D 三个选项都在展示哈姆莱特形象的典型性和复杂性,分析正确;选项 B 从读者的角度着眼,但观点是错误的,即使阅读水平再高的读者,对哈姆莱特的认识也不可能相同,这和读者的阅读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是不正确的二、古文翻译题11

17、 【正确答案】 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趁早给她安排个去处,不让她的势力滋长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试题解析】 这里有两个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一是宾语前置:“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这一知识点本书前面有总结,可参看。二是几个古代汉语实词的意思需要正确把握:(一)“厌”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写法,意义各不相同:写作“厌”时,有厌恶之意;写作“餍”,则是满足之意,现代汉语的简化字都用“厌”来表示,所以这里的“有何厌”译作“有什么满足的”。(二)“滋蔓”在这里是两个动词,即“滋长蔓延”。(三)“图”,图谋、对付。12 【正确答案】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

18、是件愉快的事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试题解析】 这是论语开篇的一则,中学教材中有选录。句中的“说”是通假字,通“悦”,即喜悦、高兴的意思。“愠”,愠怒、恼怒、怨恨。13 【正确答案】 这恐怕要责怪你吧?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的国君)主管祭祀蒙山,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攻打它呢?【试题解析】 本题需要注意的是:(一)“无乃尔是过欤 ”包含一个宾语前置现象,“尔是过”即“过尔”,句中的“是”复指宾语“尔”,无义;同时,“无乃与”的句式意思是:“恐怕吧”。(二)“何以伐为 ”即“以何伐为”,首先,句子中有宾语前置,应该注意;其次,

19、“为”,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14 【正确答案】 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统治者的作为合乎礼节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试题解析】 (一)“ 仓廪”即“仓库”,廪,粮仓。相关的用法例如:诗.周颂.丰年:“亦有高廪,万亿及秭。”左传.文公十六年:“自庐以往,振廪同食。”孟子.万章上:“父母使舜完廪。”旧五代史.梁书.葛从周传:“今燕帅来赴,不可外战,当纵其入壁,聚食困廪,力屈粮尽,必可取也。”(二)“上服度” 之“服”,意为“实行、施行”,如晏子春秋.谏上三:“君身服之,故外无怨治,内无乱行。”孔子家语.入官:“君子修身反道,察里言而服之。”度,节

20、度、制度、礼度。“上服度”,统治者的行为符合礼法制度。15 【正确答案】 现在却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拒绝人才而让他们去成就其他诸侯的功业,使得天下的士子后退而不敢向西,停步不进秦国,这就澌说的“帮助盗贼武器并且赠送给他们粮食”啊。【试题解析】 (一)“ 黔首”,黔,黑色。古代称平民、老百姓为“黔首”。礼记.祭义云:“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郑玄注:“黔首浦民也。”孔颖达疏:“黔首,谓万民也。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民名日黔首。”却,拒绝。藉:借给。寇:敌人、人侵者。兵:武器。赍:送物给人,赠送。(二)“西向”即 “向西”,秦在六国之西,故言“西向

21、”,向西行进即可到达秦国。三、填空题16 【正确答案】 春秋【试题解析】 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私修的编年体史书,它打破了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对于史学的垄断和控制,因此它在史学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由于孔子开创了私人著书的学术风气,开辟研究近现代史的风气,成为后来诸子百家竞相著书立说的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的先声。17 【正确答案】 论语【试题解析】 识记类试题,属经典文学作品名句考察。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意思是说,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只有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个人的品质。凋(或写作“雕”),凋谢;松柏,这里喻栋梁之材。苟子亦以松

22、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 .大略)18 【正确答案】 曹操【试题解析】 识记类试题,属经典文学作品名句考察。这两句出自曹操的短歌行,意思是:“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短歌行是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诗中为后人称道的名句颇多,值得注意。全诗如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难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

23、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9 【正确答案】 李白【试题解析】 识记类试题,属经典文学作品名句考察。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不在专升本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内,这里作为延伸,予以详解。全诗如下:“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凰山。吴宫:三国时吴国的宫殿。三山:在今江宁县西南,江滨有三峰并峙。二水:当指因白鹭洲而分开的江水。白鹭洲:在南京市西南江中,当即今江心洲。这首诗是作者天宝年间,因被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作。在写法上有意仿效崔颢

24、的黄鹤楼。此诗自然奇巧,并表现了政治上非常失意的心情。(一说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诗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风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恒赫,在历史上留

25、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诗的最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20 【正确答案】 但愿人长久【试题解析

26、】 识记类试题,属经典文学作品名句考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1 【正确答案】 柳宗元【试题解析】 识记类试题,属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类文学常识考察。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人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等五人是宋代古文运

27、动的核心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得散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22 【正确答案】 闻一多【试题解析】 识记类试题,属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类文学常识考察。现代新诗史上有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该诗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诗人。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 、绘画美(词藻)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28、”。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_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情节。 23 【正确答案】 老舍【试题解析】 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4 【正确答案】 子夜【试题解析】 识记

29、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子夜是茅盾著名的长篇小说。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中没有作品选人,但多次命题,故这里稍作介绍。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其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创造、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子夜是茅盾的代表性作品,小说原名夕阳,1 933 年初版印行之时即引起强烈反响。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小说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他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

30、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另外,其长篇小说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蚀的第三部追求,意图在于“暴露一九二八年初春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其中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亢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故虽各有所追求,而最终都不

31、免于失败。25 【正确答案】 余光中【试题解析】 识记类试题,属作家作品类文学常识考察。余光中是当代散文大家,其乡愁一诗早已选人中学教材,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有他的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60 年代提倡“散文革命”,提出以“弹性”、“密度”、“质料”三要素为标志的现代散文观,并付诸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意象鲜明多义、字质考究、语法句式多变、结构多姿多彩的风格独具的文体。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斯、逍遥游、听听那冷雨等。 四、阅读理解26 【正确答案】 (1)庄公的用心是:明知共叔段的野心,却纵其欲,养其恶,以使他一步一步走上叛逆的道路,然后一举除之。(2)揭

32、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残酷。(3)中心人物是郑庄公,其他人物对刻画郑庄公的性格起了对比反衬的作用。【试题解析】 本题和 2007 年真题所选课文片段相同,但命题角度略有差异。本题涉及的要点是:(一)人物心理分析,这是第一个小题的考查要点。语段中,太叔(共叔段)不断扩张领地制造混乱,郑庄公身边的大臣一个一个的站出来,劝谏郑庄公采取行动,郑庄公却“不作为”,静观其变,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显然,作为一国之君,郑庄公并非真正不关心此事、不关心自己的位置被共叔段取而代之,而是别有用心。那么,他的用心何在呢?从公子吕、子封的语言中我们不难看出,此二人所担心的,是随着领土的扩张,共叔段会获得越

33、来越多民众的支持,势力会越来越大;但是他们没有看到的是,共叔段虽然扩张了领土,却不懂得收买民心、安抚百姓,正如郑庄公所说的:“不义不呢”(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即使拥有再大的领土,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所以说,郑庄公这里是故意纵其欲、养其恶,使共叔段自己走上反叛的道路,这样郑庄公就能够以逸待劳,永远的铲除后患了。(二)语篇思想内容分析。郑庄公和共叔段是亲兄弟,但在权利面前却争得你死我活、势不两立,郑庄公作为哥哥,为了铲除后患,对弟弟的错误做法不教育、不制止;共叔段作为弟弟,不知道尊敬兄长、维护家族利益,却要夺取兄长一国之君的位置,这在整个封建社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展示

34、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残酷性。(三)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分析。语段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其中共叔段只是作为一个隐性存在出现在其余三人的视野中。另外三个人中,语段通过公子吕和子封分别和郑庄公的对话,在对比中展示的是郑庄公胸有成竹、深藏不露的特征。而相对于郑庄公的有城府,共叔段的愚蠢、贪婪也从反面丰富了郑庄公的形象。27 【正确答案】 1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香市冷落不堪的现状。 2这个比喻暗示了整个香市乃至中国农村,在重重压榨之下贫困不堪的情状。【试题解析】 茅盾的香市一篇记事散文。发表于 1933 年。作者在故乡杂记一文中说:“香市 就是阴历三月初一起,到十五日止的土

35、地庙的庙会,式的临时市场。乡下人都来烧香,祈神赐福,保佑蚕好,趁便逛一下。”文章通过对传统“香市”昔盛今衰的对比描绘,从一个侧面形象而又深刻的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破产、萧条的情况,揭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社会原因,表明了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在原文中,作者将今昔两个“香市”的场面摆在一起,两相对比就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作者先声色俱到的描绘了往昔“香市”红火热闹的场面。昔日的香市,人山人海,将社庙前 50、60 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江湖班表演着各种走绳索、弄缸弄甏等一些杂技,还有髦儿戏等种类繁多,而看客却人海一般。香市的气氛也异常热烈,热闹的骚音在三里路外也听得见。然后,

36、作者倒转笔锋,描绘眼前“香市”的景象:冷清的市面、阴惨的空气、坍塌的戏台,踝露的屋椽子,单调的锣鼓声,处处透着凄凉。来演出的是在上海都有名气的“南洋武术班”,他们表演着技艺高超的精彩节目,但依然门庭冷落,观者寥寥。今昔“香市”不同场面的对比,还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作者一方面着意描写“南洋武术班”的演艺精赞,票价极低,要是放在十多年前,肯定是“挤的满场没个空隙。”本题所选的语段就是作者描写的眼前香市的景象,虽然是写眼前,但却处处在和以前对比,所以是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目的在于突出香市的冷落不堪。“屋椽子像瘦人肋骨”一句,表面是写屋椽子的形状,但实际上更深层的寓意是将整个香市、整个中国农村甚至是整

37、个中国比喻为一个瘦弱不堪的病人。联系三十年代中国的具体现状,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和剥削之下,当时的中国正是民生凋敝、贫弱不堪。这个比喻正深刻的揭示出这一社会现状。28 【正确答案】 1“ 雨巷诗人 ”2主要写了丁香和雨巷两个意象。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 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 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 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

38、。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 ,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3象征。诗中“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象征当时社会现实的沉闷压抑,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则象征作者那朦胧美好又难以追求到的纯洁理想。【试题解析】 第一个小题是个识记类试题,戴望舒的雨巷是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一,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家,这个知识点考生应不陌生。第二个小题考查对诗歌具体内容的理解。雨巷这首诗,主要有两个比喻性或象征性意象,一是雨

39、巷,二是丁香或丁香姑娘。“雨巷”是背景意象。它“悠长”、“寂寥”,在江南梅雨季节,阴沉潮湿,问或有人匆匆走过,两边是寂寞的人家,中问有个独自彳亍的诗人。因为雨,所以诗人撑着油纸伞。油纸伞为诗人遮了一方天地,却让诗人多了一份无法远望地惆怅。伞外的雨空,是心雨的天空。浅黄油纸伞在雨中浸润,让细润的心多了一份浅黄的伤痛。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悠长、沧桑、冷清的小巷,则虚化为诗人眼前的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诗人在“追求之路”上徘徊不前,让我们不禁心里发问:他到底期待什么?丁香或“丁香”姑娘是心理或精神意象。“丁香”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四月花开,花

40、常见白色或紫色两种。丁香花清新淡雅,香气浓郁。丁香花外形单薄细弱,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在古典诗词中,丁香是愁品,是美丽、孤高、愁怨三位一一体的象征。在这里,戴望舒将丁香的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是诗人戴望舒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如丁香或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以短暂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所以诗人在诗中写道:“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雨巷

41、”和“丁香或丁香姑娘”这两个重要意象,合化在诗人的人生视线里,表现了诗人美好理想幻灭所带来的痛苦与忧伤。第三个小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把握。诗中的雨巷是当时沉闷压抑的社会现实的象征,丁香姑娘则是作者理想的象征。具体分析考生可参照上面第二小题的分析去理解。五、词语解释29 【正确答案】 因此【试题解析】 句中“是以”是两个词,并且包食个常见的语法现象:宾语前置。正常的顺序应该是“以是”。“以”介词,因为、由于;“是”,代词,这个;“以是”即由于这个(原因) 的意思,也就是“因此”。30 【正确答案】 使破败(破旧、破烂)。【试题解析】 这里着重考察的是词类活用现象。“敝”的本意是破旧、破败,这里

42、是其使动用法:使破败(破旧、破烂)。31 【正确答案】 与,语气词。【试题解析】 这句话出于论语.公冶长,在考试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内容之外。“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日: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圬,涂饰墙壁的工具,这里作动词。与,语气词诛,责备。于,从。与,语气词是,这。翻译成白话就是:“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 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

43、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32 【正确答案】 委屈自己的旨意【试题解析】 这里主要考察通假字。“诎”通“屈”,委屈;“指”通“旨”,旨意、想法。“诎指”即委屈(自己的)旨意。此外,该句还有一个语言现象值得考生注意,就是“北面而受学”的“北面”,意思是“面向北”,这里的“面”是动词,“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33 【正确答案】 配偶【试题解析】 这是文言实词常用义考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句出自诗经.周南.关雎,是诗中的名句。句中的“好”,读“hdo”,就是“好坏”的“好”;“逑”的意思是“匹”,即“配偶”;“好逑”就是“好对象”。34 【正确答案】 使来、招徕【试题解析】 这里着

44、重考察的是词类活用现象,2008 年的大学语文真题中也出现过。“来”这里属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使动用法一般包括名词的使动、动词的使动和形容词的使动三种情况。在动词的使动用法中,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威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这里的“乱”就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扰乱”、“劳”

45、就是“使劳累。又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这里的“走也是使动:“使逃跑”。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这里的“臣”就是名词的使动:“使称臣”。同样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如:“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这里的“安”就是使动:“使安”。又如:“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急”:“使急”。35 【正确答案】 私下里【试

46、题解析】 这是文言实词常用义考察。“窃”这里是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表示谦敬的语气,意为“私下里”。 36 【正确答案】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试题解析】 这是对部分常用文言虚词的考察,是大纲规定的内容。“为”在古代汉语中意义相当丰富,既可作实词,亦可作虚词。作为虚词,“为”经常以助词的形式出现,表示反诘或感叹语气。本道题来自于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不在大纲规定的三十五篇之列。这里的“为”即表示反诘语气。另外,如苏武传中:“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句中的“为”,也是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语气。“何以汝为见?”一句,包含了两次倒装,正常语序应该是“以何见汝为”。37 【正确答案】 拜见【试题解析】 这是文言实词常用义考察。“朝”作动词,即“朝见”、“拜见”。另外,句中还包括宾语前置的语法现象:“谁朝而可”即“朝谁而可”。38 【正确答案】 应该,应当【试题解析】 这是文言实词常用义考察。“对酒当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