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传播概述)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1 信息2 传播3 人际传播4 “群体”5 “组织”6 大众传播7 工具性传播8 消遣性传播9 “托马斯公理 ”10 “自我达成的预言 ”二、名词解释11 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12 传播的四大功能。13 传播功能的相对性问题和双向性问题。14 传播的负功能研究。15 充分发挥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又必须认真克服其负功能的具体操作。三、论述题16 各类传播的特点。17 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的贡献和问题。18 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的贡献和问题。19 控制论模式的贡献和问题。四、填空题20 传播的特性包括、和。21 是传播的本质。22
2、传播按二分法来划分可分为和。23 传播按四分法来划分可分为、和。这是以传播的范围、规模为着眼点进行的分类。四种传播类型由小到大为: 。24 从规模上看,是最小的一种传播。25 传播过程至少存在着三个环节:,这就是传播的三个最基本要素。26 模式的类型包括、。27 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即。28 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最重要的修正,就是加入并突出了的机能。29 从功能的角度看,传播可分为两种类型:、。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传播概述)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名词解释1 【正确答案】 信息: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2 【正
3、确答案】 传播:从广义上说,传播是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从狭义上说,传播是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3 【正确答案】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作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它的规模扩大为至少两人以上,下限明确,但上限模糊。【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4 【正确答案】 “ 群体” :是指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如家庭、杜团、民族等。【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5 【正确答案】 “ 组织” :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如政党、工厂、学校、工会等。【知识模块】 传
4、播概述6 【正确答案】 大众传播:从受者角度看,包括这样一些大家习以为常的行为:读报纸、杂志、书籍;听广播;看电视、电影;上网等。大众传播还有另一层意思,即传者、传播机构,包括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网站等。【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7 【正确答案】 工具性传播:是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开展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一切行为。如父母催孩子起床,恋人的约会,同事的交谈【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8 【正确答案】 消遣性传播:是调节身心,消除人们的身心疲劳,也能间接地有利于应对环境。如成人给儿童讲故事,唱歌,跳舞,参加国家的各种庆祝活动【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9 【正确答案】
5、“ 托马斯公理 ”:“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这是美国社会学者 W托马斯的一段话,被称为 “托马斯公理”。【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10 【正确答案】 “ 自我达成的预言 ”: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这就是默顿提出的“自我达成的预言” 。【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二、名词解释11 【正确答案】 (1)个人层次。从工具性传播角度看,传播的主要作用是了解环境变动,学习社会规范和各种知识;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则是调节个人身心。(2)组织层次。从工具性传播角度看,主要作用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协调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动;从消遣性传播角
6、度看,是调节组织成员的情绪。(3)社会层次。从工具性传播角度看,主要作用是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的关系,传承社会文化遗产;从消遣性传播角度看,是提供娱乐或调节社会大众的情绪。【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12 【正确答案】 (1)监测环境用“ 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 以“ 宣传”聚合社会各种团体和各个成员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3)传承社会遗产一一通过“ 教育”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4)调节身心 借助“ 娱乐”使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持活力。【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13 【正确答案】 (1)相对性问题。传播功能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
7、的,而是相对的。即消息可以有劝服功能,言论也可以有新闻功能,知识可以有娱乐功能,文艺也可以有教育功能,等等。功能和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常,某个信息内容在发挥一种主要功能的同时,也可能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2)双向性问题。由于绝大多数传播是双向、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交互的。例如,我们在希望了解他人即“ 监测 ”的同时,也有必要使他人了解自己即 “被监测”。【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14 【正确答案】 拉扎斯菲尔德和 R默顿认为,大众传播有三种功能,即授予地位、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麻醉精神。前两种是正功能,后一种是负功能。麻醉精神是指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了现代人的大量时间,使
8、他们越来越疏于行动,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所谓负功能,以“麻醉精神” 为例,作者在断言“大众传播可算是最高尚、最有效的社会麻醉品” 的同时,也承认“大众媒介诚然增进了广大人民对新情况的了解”。就是说,视野开阔是以行动萎缩为代价的。因此,也可以说,这一“ 麻醉精神 ”的负功能,是传播 “应对环境”的正功能的异化。【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15 【正确答案】 (1)受者角度。对受者来说,一是不可轻信大众媒介的信息,要认识到它是一种“虚拟环境” ;二是应尽可能多地接触各种媒介(包括人际信息来源),在比较、鉴别、思考中,接近事实的真相。(2)传者角度。作为传者,尤其是专业化的大众媒介工作者
9、,应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担负着引导社会、书写历史的重大责任,要慎而又慎地防止对环境作“歪曲” 的反映。(3)学者角度。作为传播学者,则应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科学研究,并以此贡献于社会,切实地帮助大众传播媒介改进实际工作。【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三、论述题16 【正确答案】 (1)周期。周期即传播的节奏、频率。人际传播为偶发、最没有规律的传播,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组织传播有一定规律,如每隔多少时间开一次会。大众传播最有规律,凡媒介都必须定期发送信息,并严守规律,如报纸有日刊、周刊、旬刊、月刊,广播电视也有早、中、晚的规定播出时间。然而,由于网络的出现,一些混合体已诞生,如“博客”,就介于人际传播、
10、大众传播之间,成为模糊了两者界限的“人际大众传播”。(2)角色。角色即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是“传者” 还是“受者”。人际传播的传者和受者,可随时交替,如亲友谈心,无拘无束。一般来说,传受的机会是均等的。至于组织传播,其对传者和受者有所规定,机会往往不均等,如上下级之间的差别很大,特别是实行“一言堂”的专制团体。传统的大众传播,其传者和受者大体固定,机会完全不均等。通常,媒介是专职的传者,而大众是固定的受者。但这种局面已然改观,网络媒介为新型的大众传播带来了一种传者与受者角色能随时互换的革命性变化。(3)反馈。反馈即信息的流动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这与角色密切相关。人际传播的反馈很容易,可随时作出灵
11、活反应。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口角。组织传播的反馈比较困难,所谓“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 就是一种“反馈受阻”状况的生动描写。大众传播的反馈就更加困难了,如电视机前的观众,很难让电视台获取反馈信息。幸运的是,由于网络技术提供了双向瞬时交流的功能,传统的僵硬格局已被打破。(4)信息。信息在此指表达规范不规范。人际传播的信息表达最不规范,只要双方领会即可,如一个眼神、一种手势等。组织传播的表达则有所规范,因为必须使本团体或本组织成员都能了解,如军事行动中的暗号、黑社会组织里的“切口” 等。大众传播的表达最为规范,因为它面向大众,非如此不可。【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17 【正确答案】 (1)贡献。首次较
12、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5W ,即传播结构(过程)中的五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从此,随着对这些要素和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步步深化,人们心目中原本不甚了了的传播现象,就变得逐渐清晰起来了。率先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即从 5W 着眼,划分出五个研究领域:控制(传者 )分析、内容 (讯息) 分析、媒介(渠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这样,就使后人能分门别类地将研究深入开展下去。(2)问题。单向双向。作为一个典型的线性模式,它似乎把传播过程看成是一种单向传送信息、并呈直线形态的过程。传播是双向的,并存在反馈(即受者对信息作出反应),但这一观点没有反映在 5
13、w 的架构里,导致后人误以为他忽略反馈机制以及各个要素、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孤立联系。它似乎割裂了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任何传播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在“真空”中孤立进行,但 5w 模式本身的架构,未呈现社会与传播二者的关系。静止变动。作为要素的“ 讯息” ,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发生变化,但 5W 模式里没有表达出来。环节要素。“效果”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不同于其他四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它实际上不一定出现,即传播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因此,准确地说,它不是“要素”,而只是一个 “环节”。【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18 【正确答案】 (1)贡献。关于“媒介”。这里的“发射器 ”“讯息”和“接收器
14、” ,相当于“媒介 ”,即“媒介” 被细分为三种。关于“讯息”。这里的“讯息 ”,对应于 5W 模式中的“讯息”,但有以下变化:a增加了一个要素: “信号”(或“符号”) 。b“讯息”也好,“信号”也好,都不再是一个,而变成了两个: “发出的”和“ 收到的”。关于“噪音”。要保证传播的顺利进行,必须注意排除噪音的干扰。如打电话时遇到噪音、电视节目中的图像失真等外部噪音,还有诸如思想不集中、逆反心理等内部噪音。(2)问题。申农和韦弗多少注意到了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但是,噪音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因此,不足以构成要素。更不必说,仅此还远远不足以代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申农韦弗模式的新颖思路,给我们种
15、种有益的启示。但遗憾的是,它也没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依然忽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从纯粹的通信业务角度看,这或许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这一模式照搬到社会传播领域里,就力有不逮了。【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19 【正确答案】 (1)贡献。为了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出现了一批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模式。这类模式的崛起,标志着“结构(过程 )研究” 乃至整个传播学又前进了一大步。其主要贡献是:明确地变“单向直线性” 为“双向循环性”,引入“ 反馈”机制,从而更客观、更科学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2)问题。控制论模式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各个“ 传播单位”
16、之间的传、受机会均等,实际上并非如此。循环性的表述,也容易引起误解,正如 F丹斯所说:“该模式认为,传播经过一个完全的循环,不折不扣地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这种循环类比显然是错误的”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控制论模式仍未清楚地显示传播结构、过程与社会结构、过程的紧密联系。【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四、填空题20 【正确答案】 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21 【正确答案】 极端重要性【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22 【正确答案】 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23 【正确答案】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24 【正确答案】 自我传播【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25 【正确答案】 传(者) ,受(者) ,信息(内容)【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26 【正确答案】 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学模式【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27 【正确答案】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28 【正确答案】 “ 反馈”【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29 【正确答案】 工具性传播(或实用性传播)、消遣性传播(或娱乐性传播)【知识模块】 传播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