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inwarn120 文档编号:913740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 ( )(A)文化产品(B)文化内涵(C)文化现象(D)文化事象2 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 )(A)文化传统(B)传统文化(C)民族文化(D)国别文化3 历来有居“ 天下形势” 之说的地区是指 ( )(A)河北(B)关中地区(C)山西(D)成都平原4 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构成区域文化的因素之一,下列说法能够体现这一因素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的

2、“ 百家争鸣”(B)一方水土养一方人(C)扬州及周围地区盛极一时的商业文化(D)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的“状元乡” 、“秀才县 ”5 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对土地的深度利用,提高亩产量,普遍采用 ( )(A)区田法(B)代田法(C)青苗法(D)均田法6 “上约君,下约民 ”,“以杀去杀,以刑去刑”是先秦诸子中哪家的理论主张 ? ( )(A)儒家(B)法家(C)阴阳家(D)纵横家7 隋唐时期,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其中_负责政策执行,属于行政机构。 (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内史省8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 )(A)徐光启(B)李时珍(C)宋应星(D)沈括9 我国南方形成稻麦两熟制是

3、在_时期。( )(A)汉代以后(B)隋唐(C)北宋(D)南宋10 棉花原不产于我国,它是_以后从非洲和印度传来的。 ( )(A)春秋战国(B)秦朝(C)西汉(D)唐朝11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以后,剪辫子和穿中山装,这是服饰的 ( )(A)阶层标志(B)仪礼标志(C)政治标志(D)职业标志12 我国火药的发明大约在 ( )(A)明朝(B)隋朝(C)唐朝(D)宋朝13 周代的“三公 ”指的是 ( )(A)丞相、太尉、御史大夫(B)太师、太傅、太保(C)司徒、司马、司空(D)尚书、中书、门下14 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出现于 ( )(A)汉代(B)南北朝(C)隋代(D)唐代15 传统汉族男子的成年礼叫

4、( )(A)加冠(B)加冕(C)加笄(D)缌麻16 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 )(A)周易(B) 管子(C) 商君书(D)韩非子17 在中国传统哲学“ 知行观 ”中,提出“知先行后”主张的思想家是 ( )(A)荀子(B)程颐(C)王阳明(D)王夫之18 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是“仁、义、礼、智”的“ 四端”的思想家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19 诗经中风、雅、颂的划分依据是不同的_风格。 ( )(A)诗韵(B)音乐(C)舞蹈(D)节拍20 最早提出“ 诗言志” 这一艺术命题的文献是 ( )(A)诗经(B) 论

5、语(C) 尚书(D)国语21 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 ( )(A)词性变化(B)词形变化(C)词义变化(D)词序变化22 唐代以后通行的字体是 ( )(A)大篆(B)小篆(C)隶书(D)楷书23 中国著名的云岗、敦煌、大足、麦积山等石窟艺术的题材来自 ( )(A)儒教(B)道教(C)佛教(D)基督教24 科举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时间是 ( )(A)秦汉(B)魏晋(C)隋唐(D)宋元25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 ( )(A)复兴儒学的道路(B)中国儒学为本体西方科技为用的道路(C)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D)全盘西化的道路二、多项选择题26 下列关于文化分层

6、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B)底层文化指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C)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D)上层文化中更多的是精华,底层文化中更多的是糟粕(E)上层文化是维护统治阶级地位的文化,在现代社会里应该遭到批判和抛弃27 后期法家的主张有 ( )(A)以杀去杀(B)以乐去乐(C)以仁去仁(D)以刑去刑(E)以礼去礼28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 ( )(A)造纸术(B)火药(C)中医(D)指南针(E)印刷术29 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其“三省”包括 ( )(A)中书(B

7、)门下(C)尚书(D)内阁(E)枢密院30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是 ( )(A)阴平(B)阳平(C)下声(D)去声(E)上声三、名词解释31 国别文化32 齐民要术33 十二时辰34 家族35 说文解字四、简答题36 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是哪些区域文化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干的?37 简述元朝民族融合的新特点。38 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39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最集中的表现是什么?40 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主要有哪些?五、论述题41 试述我国四大发明。42 为什么说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是中国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全国自考(中国文化概论)

8、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现象的概念,属于识记内容。文化现象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A、 B、D 选项的内容考生也应掌握。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都以不同的形式保持了中国的文化传统。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汾河谷地。谷地南面与渭河平原相接,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

9、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山西历来有居“天下形势”之说。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唐宋以来,中国各地有不少所谓的“状元乡”、“秀才县”,除政治经济之外的重要因素,这些地区先贤的榜样作用也不可忽视。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明清时期深度利用土地的意识加强,为了提高土地的亩产量,区田法在当时被广泛采用。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早期法家讲求“尚公义”,即建立普遍的法度,“上约君,下约民”;后期法家使“下约民”畸形发展,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就是“以杀去杀,以刑去刑”。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中,尚

10、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其作者是宋应星。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南宋时期,小麦的种植传到了我国的南方,在南方形成稻麦两熟制。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棉花的原产地不是我国,它是西汉以后从非洲和印度传到中国的。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自古以来,服饰就反映着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剪辫子和穿中山装,都成为“咸与维新”的象征。这体现的即为服饰的政治标志。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我国火药的发明最迟在唐朝。13

11、【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周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名为太师、太傅、太保,辅佐周王处理国家政务。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它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冠礼是古代汉族男子的成人,加冠取字,就成为“成人之始”。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在先秦的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的论述的有:周易、论语、老子、孙子。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荀子有“知轻行重”说;宋代程颐提出了“知先行后”的主张;王阳明的话有“合

12、行于知”的嫌疑;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反对离行以为知”,提出了“行先知后”说。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诗经中的风、雅、颂三部分是按照不同的音乐风格来划分的。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诗言志”作为一个艺术命题,最

13、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中。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按词的构造特点来看,汉语的词用在句子里时,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形变化。2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唐代以后,楷书是通行的字体。2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佛教对我国石窟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云岗、敦煌、大足、麦积山等石窟艺术都以佛教为题材。2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度是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2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中国近代,特别是 20 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实践历程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二、多项选择题26 【正确答案】 A,B,C

14、【试题解析】 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27 【正确答案】 A,D【试题解析】 在“法”的方面,后期法家使“下约民”的一面畸形发展,主张对民众严刑峻法,所谓“以杀去杀,以刑去刑”。28 【正确答案】 A,B,D,E【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的四大发明,属识记内容。29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

15、部制”,其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30 【正确答案】 A,B,D,E【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三、名词解释31 【正确答案】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32 【正确答案】 齐民要术的作者是北朝的贾思勰。其性质为古代农业科技书籍。譬如作者就说:“ 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 ”即是。 齐民要术提出了“顺天时、量地利”的原则。33 【正确答案】 十二时辰以太阳南中作为正中点。一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时辰为二小时。夜半子、鸡鸣丑、平旦寅、日出卯、食时辰、隅中巳、日中午、日呋未、哺时申、日入酉、黄昏戌、人定亥。每辰的起点叫

16、“某时初” 或“某初”,正中点叫“某时正”、“某正”或“ 某半” 。34 【正确答案】 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35 【正确答案】 东汉许慎面对文字使用和讲解中的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作说文解字,展示出汉字的形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妄自解说。四、简答题36 【正确答案】 先秦时期主要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它们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37 【正确答案】 在元朝,原来辽、金治下的臣民被通通视为汉人,久之他们之间原有的区别消失了。部分进入中原的蒙古人逐渐

17、变成农业居民,在元朝中原统治崩溃后,改用汉姓,也融合在这北方新形成的汉族之中了。今天的北方人大多是元朝新融合成的汉族后裔。同元朝征服者一起进入中原的色目人,经过长期与内地其他各族人民的杂居、通婚以及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即回族。所有这一切都表现出元代民族融合不同以往的特色。38 【正确答案】 (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2) 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3)严密的人身控制。39 【正确答案】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最集中的表现是,通过摄取儒道的思想而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些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提倡“方便”、“圆融”、“ 自悟” ,以心性论为宗派学说的重心,宣扬

18、儒家伦理道德。40 【正确答案】 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有:对联、预言和字谜、汉语汉字与姓名文化等。五、论述题41 【正确答案】 我国的四大发明一是造纸术。传说是东汉时期蔡伦所创。他用树皮、麻头、破布和鱼网为原料制成纸,质地良好。二是印刷术我国唐代初就出现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到宋代毕异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既节省工料又提高了工效。三是火药,它的出现是在唐代,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南宋时制成了近代枪炮之雏形管形火器。四是指南针,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现象,制成了最早的指南针司南。北宋末用于航海贸易。42 【正确答案】 我们说中国建筑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是指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在这些

19、观念中,最突出的是讲究秩序。注重等级。受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主次分明,秩序井然” 的位序观。在同一建筑物组合中,建筑物之间的排列有着明确的正偏、内外之别,这种区别象征着使用者地位的尊卑。如故宫的全部建筑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其中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太和殿,是最主要的建筑,其他所有建筑都是从属于它的。这种带有礼制性的建筑制度,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礼记中的宫室制度就是当时的宗教礼制在建筑上的物化。古建筑中的等级观念除了体现在布局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建筑的规模及室内外的装饰、装修上。孔子曾批评管仲用国君专用的“树塞门” 为越礼,批评臧文仲建造住宅时用“ 山节藻税 ”为不智,说明建筑上的礼制观念存当时是十分严格的。这种礼制观念一直影响着整个封建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