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913759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试卷 2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 ”、“公族无宫刑”反映的是 ( )(A)亲亲(B)尊尊(C)刑不上大夫(D)礼不下庶人2 先秦思想家中第一个提出系统礼治思想的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周公3 春秋时期,既主张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又实行分而治之的地方自治的是 ( )(A)管仲(B)商鞅(C)子产(D)邓析4 主张“惟仁者宜在高位 ”的“人治”思想的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

2、子5 墨翟推崇“ 天志” 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 ( )(A)权威(B)来源(C)公正和平等(D)基础6 对于刑罚的运用,墨家主张的原则是 ( )(A)严刑峻罚(B)省刑罚(C)赏罚得当,不枉不纵(D)宽猛相济7 春秋时期最早区分“ 礼”和“仪”的人是 ( )(A)管仲(B)子产(C)邓析(D)女叔齐8 老子政治理论的核心是 ( )(A)兼爱(B)无为(C)礼治(D)法治9 董仲舒创造的“ 天人感应 ”说 ( )(A)是一种神学目的论(B)属于黄老学说(C)含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D)秉承于墨家“ 天志” 说10 论衡一书的作者是 ( )(A)贾谊(B)董仲舒(C)王充(D)仲长统11 东汉时期,

3、律学已十分盛行,以经义注释汉律的就有数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 ( )(A)叔孙宣(B)郭令卿(C)马融(D)郑玄12 韩愈的圣人“ 制刑” 法律观的依据是 ( )(A)君权神授说(B) “名教出于自然” 说(C)性三品说(D)“阳德阴刑 ”说13 提出以“存天理,灭人欲” 为核心的法律思想的是 ( )(A)朱熹(B)丘溶(C)王安石(D)王夫之14 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的变法主张的思想家是 ( )(A)王夫之(B)黄宗羲(C)魏源(D)龚自珍15 魏源与龚自珍的一个重要区别是 ( 、)(A)对封建专制的抨击(B)重视人才(C)主张变法图强(D)赞赏西方政治制度16 商朝的刑法总称 ( )

4、(A)禹刑(B)王刑(C)汤刑(D)肉刑17 孔子对“仁 ”有许多解释,其中最能反映 “仁”的基本精神的一种解释是 ( )(A)亲民(B)忠恕(C)爱人(D)明德18 下列学派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为劳动人民争权利的要求的是 (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19 庄子法律思想的最主要特点是 ( )(A)隆礼重法(B)唯法而治(C)莫若法天(D)法律虚无主义20 贾谊认为_是封建等级制的法则条规和道德规范,是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 )(A)法(B)三纲五常(C)礼(D)道21 将刑名置于篇首,始于 ( )(A)晋律(B)唐律(C)汉律(D)魏律22 提出“法出一门 ”的主张

5、的思想家是 ( )(A)杜预(B)刘颂(C)王弼(D)鲍敬言23 认为法律起源于“ 势” 的思想家是 ( )(A)柳宗元(B)韩愈(C)李世民(D)白居易24 以下不属于朱熹的“ 恤民说 ”言论的是 ( )(A)“国家之大务莫大于恤民”(B) “以口数占田”(C) “惟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D)“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25 宋代理学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 )(A)陆九渊(B)朱熹(C)王阳明(D)丘溶26 范仲淹所主持的改革运动,被称为 ( )(A)“庆历新政 ”(B) “熙宁新政”(C) “永贞改革”(D)“开元中兴 ”27 宋明时期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提出改革口号,其中生活在

6、明代的是 ( )(A)范仲淹(B)张居正(C)司马光(D)王安石28 下列选项中,不是金世宗慎刑思想的是 ( )(A)根据具体犯罪情节,区别对待(B)断案当“以情求之” ,不以刑讯为然(C)断案只能依法,官员不能循情而断案(D)提高审判效率,“ 勿使滞留”29 提出“不拘一格降人才” 观点的思想家是 ( )(A)魏源(B)王夫之(C)龚自珍(D)林则徐30 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反满” 、“仇满”情绪最为严重的是 ( )(A)黄兴(B)宋教仁(C)章太炎(D)孙中山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

7、或未选均无分。31 汉初在“约法省刑 ”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 )(A)废除赎金法(B)废除连坐收孥法(C)废除肉刑(D)废除诽谤妖言法(E)以粟为赏罚32 鲍敬言“无君论 ”法律观的特点是 ( )(A)认为君主设刑是“ 兴利除害”(B)要求建立“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C)要求废弃任何国家和法制(D)否定君权神授论(E)提出“ 人君所与天下共者法也”33 白居易的法律主张包括 ( )(A)刑、礼、道“ 迭相为用”(B)理大罪、赦小过(C)反对恢复肉刑(D)慎选司法官吏(E)穷礼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34 丘溶认为立法应当以“顺民” 、“便民”为宗旨,这主要表现在 ( )(A)省刑罚、薄税敛(B)

8、维护土地私有制,限制兼并(C)保护工商,反对“与民争利”(D)以公理求私情(E)治狱必严35 下列说法中,属于张居正的变法思想的有 ( )(A)主张高度集权,以法律政令规范天下(B)立法 “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C)整饬吏治,慎用刑罚(D)法在必行,奸无所赦(E)君臣共理天下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36 有治人,无治法37 定分止争38 陈时务十策39 师夷长技以制夷40 去九界四、简答题每小题 7 分41 简述邓析“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的主张。42 简述商鞅“ 一教” 论的主张。43 简述康有为“ 太平之世不立刑 ”的法律思想。五、论述题每小题 12 分44 试论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

9、礼法之争的异同。45 试述梁启超法律、道德“相须为用” 的主张。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模拟试卷 2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礼与刑在适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是相对的。即使用刑,奴隶主贵族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如“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公族无宫刑”,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等等。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相传西周初期,“周公制礼”,即在周公的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补充、整理,制定出一

10、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管仲“以法统政”思想的特点是,既强调国君掌握权威和法令以维护君主的地位,又利用带有宗法性的乡属组织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既主张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又实行分而治之的地方自治。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孟子继承了孔子“为政在人”的思想,提倡“贤人政治”,提出了“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论。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墨子认为天兼有万物,公正无私,一视同仁,这是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平等性。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墨家十分重视刑赏的作用。在墨家看来,施行赏罚时必须始终贯彻“赏必当贤

11、,罚必当暴”的原则,国家才能得到治理。这就是“赏罚得当,不枉不纵”的原则。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女叔齐则认为“礼”与“仪”有本质的区别,礼只是政治制度和人们行为准则的总称。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自然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董仲舒所创造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系统地论证了“君权神授”的问题,完全适应和满足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王充写了不少著作,但流传下来的只有论衡一书。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东汉时,以经义注解汉律的就有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等卜余家。可见,律

12、学已十分盛行,其中尤以郑玄的律注影响为大。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韩愈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认为统治者生来具有上品的“善性”,劳动人民具有下品的“恶性”,中间阶层的性则是中品,可以“导而上下”,即可上可下。这种性三品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性沦,为统治阶级的严刑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说,是其哲学的核心,也是其法律思想的核心。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魏源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事物,大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这种变化发展的观念出发,魏源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思想。15 【正确答案】

13、 D【试题解析】 鸦片战争前后,从地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一批改革派思想家,龚自珍、魏源、林则徐等人是其代表人物?在法律思想方面,他们都宣传“变法图强”,以期挽救濒临灭亡的清王朝;他们抨击封建统治者摧残和扼杀人才,主张禁绝鸦片。但是只有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赞赏西方的政治制度。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商朝的刑法总称“汤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孔子的“仁”包含着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等各方面的意义。其中,最能反映“仁”的含义和基本精神的是“仁者,爱人”。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十分重视人民的生计,十

14、分重视劳动。因此,他们维护劳动者权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为劳动人民争权利的要求。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十分突出。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贾谊认为礼是封建等级制的法则条规和道德规范,是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2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将刑名置于篇首,始于魏律。2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与强调立法“简直”相应,杜预提出了“法出一门”的主张。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柳宗元认为法律起源于“势”,国家和法律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上天有意制造的,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出现的。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5、 朱熹为厂维护南宋王朝的统治,为了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主张“恤民”,他认为,“国家之大务莫大丁恤民”。具体涉及:“以口数占田”;奖励农业生产,“惟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推行社仓制度。2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宋代理学代表人物很多,其中在法律思想上最有影响的是朱熹。2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范仲淹主持的改革运动,被称为“庆历新政”。2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宋代改革家主要有范仲淹、王安石,明代改革家主要是张居正。2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金世宗慎刑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根据犯罪具体情节,区别对待;第二,断案当“以情求之”,不以刑讯为然;第

16、三,提高审判效率,“勿使滞留”。2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龚自珍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3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章太炎是反满仇满的大汉族主义情绪最为严重的一个。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31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汉文帝继续改革秦朝遗留下的严刑苛法:其一,废除连坐收孥法;其二,废除诽谤妖言法;其三,废除肉刑。32 【正确答案】 B,C,D【试题解析】 鲍敬言是我国思想史上第一个

17、明确提出无君、无政府主张的思想家。其法律观的内容特点是:否定“君权神授”论,提出暴力征服说; 否定君主设刑是“兴利除害”,批判君主“屠割天下”的罪恶;建立“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废弃任何国家和法制。3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白居易结合唐代法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进步意义的主张:刑、礼、道 “迭相为用”; 理大罪、赦小过; 消除犯罪,止狱措刑;肉刑可废不可复; 慎选司法官吏。34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丘濬认为立法应当以“顺民”、“便民”为宗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省刑罚、薄税敛; 维护土地私有制,限制兼并; 保护工商,反对“与民争利”。35

1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张居正的变法思想有:主张高度集权,以法律政令规范天下;立法睢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 整饬吏治,慎用刑罚; 法在必行,奸无所赦。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36 【正确答案】 荀子认为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非法令。有了良法而国家仍然混乱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没有有君子的治理而国家混乱的情况。有善于治国的人,而没有善于治国的法。荀子认为,法和人比较起来,人是首要的,是第一位的。37 【正确答案】 “ 定分止争 ”是先秦法家关于法的作用的观点。认为法有 “定分止争”、“兴功禁暴”的作用。所谓“定分”,是指确定事物的权利名分,其实质是要求把封建

19、私有制和等级制用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商鞅认为,当事物的权利名分确定后,就可以禁止争夺。显然,这是要求用法来确认私有财产权,其目的在于保护地主阶段的经济利益。38 【正确答案】 陈时务十策是元代政治家耶律楚材的奏疏。他针对当时社会状况,提出“ 信赏罚,正名分,给俸禄,官功臣,考殿最,均科差,选工匠,务农桑,定土贡,制漕运” 十项 “切于时务”之事。实际上它是一个施政纲领,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39 【正确答案】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魏源提出的著名论断。即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以达到战而胜之的目的。魏源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挽救时局,富国强兵,战

20、胜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侵略。40 【正确答案】 去九界是康有为的法律思想。他认为,要致刑措,达大同,最根本的方法是“ 去九界” 。这就是:一去国界,二去级界,三去种界,四去形界,五去家界,六去产界,七去乱界,八去类界,九去苦界,达到至平、至仁、至公、至治的大同社会。四、简答题每小题 7 分41 【正确答案】 邓析是春秋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是邓析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先王” 的所作所为,并不值得为万世所效法;礼义也不见得正确。没有必要非遵循不可。邓析提出先王的礼义法令是可以批评,可以否定,可以废弃的,从而论证了否定周礼,实行法治革新的合理性。

21、42 【正确答案】 (1)商鞅主张按照统一的原则教育人民,即对人民进行农战教育;而对于那些不利于农战的思想言论,严加禁止。(2)他认为,道德仁义在古代确曾发挥过作用,那时是“ 先德而治 ”,现在却已过时了,且不利于 “法治”的推行。“ 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治国只能靠法律而不能靠仁义道德,只能靠正常的法律教育而不能靠道德感化。(3)商鞅还极力主张排除儒家的“ 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行、群党(结党营私)、任誉、清浊(请谒)”,不能让他们凭借这些取得富贵,不许他们议论刑罚,更不许他们特意创立私家学说。只有参战立功的人,才可获得官爵利禄。所以,“当壮者务于战,

22、老弱者务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务劝”。这就是商鞅所讲的“ 一教 ”的内容。(4)商鞅倡导“一教” ,实际上是要用法家的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言论,一切都统一到农战上来。43 【正确答案】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提出了“太平之世不立刑” 的法律思想。他认为“太平世 ”即大同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上“至善至美”的理想社会。在那里,人们摆脱了“ 乱世” 中存在的各种 “苦道”。社会上致人犯罪的政治经济根源消失了,人性可以得到充分发展。从而,社会就可以达到“治至刑措” ,实现“太平之世不立刑”。康有为的这种法律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法律的批判,反映出他对人权、民主的强烈要求,在当时的历

23、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这只不过是他的唯心主义的幻想。五、论述题每小题 12 分44 【正确答案】 (1)二者的阶级本质不同。先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代表旧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先秦儒家代表新老贵族,维护礼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法治。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法治观与资产阶级法治观之间的冲突。礼教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法理派代表资产阶级,礼法之争是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要求制定什么样的法律的争论。(2)争论的焦点不同。先秦礼法之争是“ 儒法之争” ,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究竟应该以奴隶主贵族的

24、传统的“ 礼治 ”来治理国家,还是以新兴地主阶级的 “法治”来治理国家。近代礼法之争是修订法律,即立法中的争论,实际上是“法法” 之争,礼教派和法理派都主张制定新律,但在立法的指导方针上有重大分歧。礼教派主张以“礼” 为指导的封建法律思想来指导立法,法理派主张以资产阶级法理来指导立法。“礼” 是法典化的礼,是写入封建法典中的,维护宗法家族制度的礼法;“法” 是资产阶级的法理。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用封建礼教,还是用资产阶级法理指导立法。(3)使用的武器不同。先秦法家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 来反对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儒家的“ 礼治” 、“德治”和“人治” 。清末法理派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反对封建法典的纲

25、常名教立法宗旨。(4)斗争的结果不同。先秦礼法之争的结果是法治理论暂时取得了胜利,秦国以法家的法治理论为指导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的结果是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新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5)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清末法典化的礼是从先秦传统的礼发展而来的。因此,两次礼法之争中的礼是一脉相承的。两次礼法之争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礼法之争导致了秦王朝统一中国;近代礼法之争导致了中华法系的瓦解。45 【正确答案】 梁启超在法治与人治的关系上,坚持法治和人治不可偏废,法律、道德“相须为用 ”的观点:(1)他反对只要人治的主张,认为人治弊端重重:人治是以

26、某一人或某几人为转移。个人发挥作用的时间短、范围小,而法治发挥作用的时间长、范围广。人治是一种贤人政治,遇贤君则国治、遇昏君则国乱,而世上贤君少于昏君,所以世上多无长治久安之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国家大、政务繁,没有那么多贤人。(2)同时他反对只靠法治。他认为: 人能制法,非法能制人。法要由人来制定,而制法者的“ 德” 与“智”很重要。有德有智者才能制定出 “善法”,而后才有“ 善治”。徒法不能以自行,有善法,然后有善治,而“ 善法”要靠人来制定,又要靠人来实施。因此,法治和人治必须统一。(3)梁启超还指出,“ 法不能独立”,如果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再好的法律也如同废纸一张。他认为,道德具有社会制裁力,法律具有国家制裁力,两者要相须为用。法治只有辅之以道德教育,才能维护社会秩序,启迪人们的自治能力。因此,要注意道德对法制的作用。他也反对把法律和道德混为一谈,他同意“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的说法,认为法与礼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